董竟;冯月兰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不但影响美观、产生眼部不适感,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发生眼球运动障碍.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复发率高,国内外报道传统的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高达30%~70%及24%~89%[1].为减少复发,作者于2006-01/2012-01采用胬肉撕离剥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68例88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符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短时间模拟强日光照射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光损伤的致伤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随机分为5组,30 000lux模拟日光照射兔眼15min和30min.照射后不同时间取视网膜进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并对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15min光照组2d时观察;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板层结构离散,内节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有空泡样改变;感光细胞凋亡率为3.26%±0.98%.30min光照组2d时观察,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板层结构重度离散,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有空泡样改变;感光细胞凋亡率为3.63%±1.25%.30min光照组7d时观察,外节盘膜组织结构紊乱,板层结构消失,空泡化,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肿胀,大量空泡样改变,排列紊乱,部分胞膜破坏;感光细胞凋亡率为19.63%±1.32%.30min光照组14d时观察,外节盘膜组织结构恢复较规则,板层结构较致密,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肿胀减轻,排列较整齐;感光细胞凋亡率为18.98%±1.13%.结论:30 000lux模拟强日光照射15min可导致兔视网膜急性光损伤,模拟强日光照射可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发生退行性变性,感光细胞凋亡是损伤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高原;彭秀军;崔蓓;曹利群;秦力维;张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非保守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泪囊炎患儿107眼,采用泪道冲洗或鼻泪管探通的方法治疗的时机.结果:不同年龄组1d~3mo 16只患眼中,经非保守治疗治愈15眼(93.8%),出现并发症1眼(6.3%);3~7mo 42只患眼中,治愈39眼(92.9%),出现并发症2眼(4.8%);7~12mo 38只患眼中,治愈31眼(81.6%),出现并发症3眼(7.9%);12~36mo 11只患眼中,治愈6眼(54.6%),出现并发症1眼(9.1%).不同年龄组患儿的非保守治疗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mo治疗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3~7mo是患儿行泪道冲洗或探通的佳时机.
作者:于佳;石磊;刘鹤南;李奇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临床特征和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PDT方法治疗确诊为CCSC患者11例15眼.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比分析PDT治疗前后患者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的资料,观察CCSC的临床表现特点和PDT治疗CCSC的疗效和并发症.治疗后随访时间平均10.3±4.71mo.结果:所选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72±8.10岁.PDT治疗前,CCSC病程平均21.1±16.65mo,BCVA (log MAR) 平均0.50±0.22.FFA活动性渗漏点的面积平均1.27±1.45mm2,5眼渗漏点位于或临近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8眼有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功能失代偿,呈弥漫性窗样缺损和多灶性渗漏.ICGA可见活动性渗漏点附近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OCT检查15眼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7眼合并浆液性色素上皮层脱离,中心凹厚度平均297.27±107.23μm.FAF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区和RPE失代偿区域有自发荧光异常变化.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BCVA (log MAR) 平均0.73±0.30,比治疗前提高(P<0.05).FFA渗漏点面积平均0.05±0.12mm2,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OCT黄斑中央凹厚度平均173.733±38.944μm,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平均4.60±3.906mo.治疗中和观察期间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CCSC具有发病年龄较大、病程长的特点.因为黄斑区视网膜持续脱离合并广泛RPE功能失代偿和光感受器不可逆性损伤,患者多有明显视力损伤.PDT通过改变病变区脉络膜血管高灌注和高通透性,促进RPE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可以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是一种治疗CCSC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王亚冬;Andrew Chang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用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爆裂性眼眶壁骨折的手术效果及软组织损伤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选自我院2008-10/2012-10收治爆裂性眼眶壁骨折32例,用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眶壁骨折治疗复视和眼球内陷.结果:术后随访6mo~1a,复视改善率95%,眼球内陷治愈率91%,植入物无一例排斥.结论:眼眶壁骨折所致复视、眼球内陷采用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手术治疗,愈合快、无粘连、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作者:王日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以鼠抗人CD1a单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1例Rb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表达.结果:在所有31例标本中,有23例经免疫组化染色后有CD1a+细胞的表达,即阳性率为74.2%.其中高分化为主型阳性率为77.8%(7/9),未分化为主型阳性率为75%(15/20),自发退变型为50%(1/2).结论:Rb组织中CD1a阳性细胞数量与肿瘤分型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TIDC是否可看作一个良好的肿瘤预后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确证.
作者:唐松;陆晓和;赵东升;应方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及1,25-(OH)2D3水平与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率的关系,以及骨化三醇治疗是否降低T2DM患者新发DR发病率.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T2DM患者360例,测定其血清25-(OH)D3水平,并根据其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血清25-(OH)D3水平<Q1(14.3ng/mL)患者为L组,87例;水平≥Q1(14.3ng/mL)且<Q3(19.4 ng/mL)为M组,176例;水平≥Q3(19.4 ng/mL)为H组,89例.另外L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其中L1组44例患者,常规降糖药物治疗,L2组43例患者,在L1组的基础上给予骨化三醇0.25μg隔日口服治疗,观察以上各组患者5年后发展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率以及患者血清25-(OH)D3、1,25-(OH)2D3、钙、磷、甲状旁腺素(PTH) 等水平变化.结果:H,M,L1组患者随访结束时其血清25-(OH)D3、1,25-(OH)2D3、钙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磷、PTH水平上升(P<0.05).L2组患者以上指标的紊乱明显减轻(P<0.05).且H,M,L1组患者DR发病率依次增高(13.48%,21.59%,45.45%,P<0.05),而L2组患者DR发生率较L1组明显降低(18.6% vs 45.45%,P<0.05).结论:相对低下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T2DM患者伴随较高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骨化三醇治疗可以降低T2DM患者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作者:朱燕妮;左国进;王琦;朱炎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泪小管断裂是常见的眼科急诊病之一,如处理不当患者将出现泪溢症及眼睑畸形.泪小管断端吻合不仅需要良好地解剖复位,以减少术后眼睑畸形,而且要求泪道功能得到恢复.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成功,除了需要术中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外,支撑物的种类及植入固定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1].我院过去处理这类患者时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半环状支撑,即一端留在泪小管外,一端经鼻下鼻道,其上端在面部用胶布粘贴固定或眉弓区缝合结扎固定,但长期留置易引起泪点外翻、泪点及泪小管撕裂,影响眼睑外观和泪道的虹吸及导泪功能等.后来用广州博视医疗保健研究所特制的医用线形硅胶管取代后,治愈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米尔沙力;古扎丽努尔;莫阿里木·木台力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凉血化瘀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CNV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表达的关系.方法:以32例38眼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44例73眼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及50例健康人为观察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的表达,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予凉血化瘀中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CCR3的表达.结果: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外周血CCR3表达和健康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CR3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CNV的形成可能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或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的高表达有关,而凉血化瘀法能有效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CNV,却与CCR3表达不相关.
作者:胡艳红;祁明信;陈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的诊治措施.方法:选取40例50眼角膜炎患者,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行普通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将40例50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24眼采用单纯抗病毒治疗作为对照组,20例26眼采用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计划,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角膜溃疡扩大、加深,也无溃疡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有效18眼,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治疗有效12眼,总有效率为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易与临床上多种眼病混淆,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确诊,可采用抗病毒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代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婴幼儿眼病的发病情况,探讨RetCam Ⅱ广域视网膜眼底成像系统在婴幼儿各种眼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09/2012-09在我院行RetCam Ⅱ眼底检查的婴幼儿临床资料.结果:共有4 860例婴幼儿完成眼底筛查,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308例、视网膜出血172例、先天性视网膜皱襞13例、白化病眼底11例、先天性白内障1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2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9例、视神经视盘发育不良8例、先天性脉络膜缺损5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4例、牵牛花综合征4例、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4例、先天性黄斑缺损3例、Coats病3例、家族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例、视网膜斑痣样色素沉着2例、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6例、视盘水肿28例、视神经萎缩15例.结论:婴幼儿眼病危害严重,应重视早期筛查,早产儿及伴有高危因素的足月儿应该是眼底筛查的重点人群.RetCam Ⅱ不仅可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同时也可用于婴幼儿的常规眼病筛查及临床随访,可提高婴幼儿眼病的诊断率,有利于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作者:郭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决定术后首次散瞳验光时机.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09-01/2010-1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接受水平斜视矫正术的3~8岁儿童进行随访,搜集资料完整、无失访的患儿178例318眼.分为四组,分别为外直肌后徙术(Ⅰ组),内直肌后徙术(Ⅱ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组(Ⅲ组),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组(Ⅳ组).排除全身重大疾病及眼部器质性病变.进行术前1mo,术后1wk,1,2,4,8mo的眼部检查、弱视相关检查、散瞳检影检查.结果:术后1wk,Ⅲ和Ⅳ组患儿散瞳检影球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各组与术前比较已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8mo各组的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出现一定程度下降(P<0.05).术后1wk各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Ⅲ和Ⅳ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仍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mo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时段与术前比较,散光的循规性及散光轴基本保持不变.结论:儿童水平斜视手术后短期内的屈光度确实存在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总的来说,不同术式对术后屈光度变化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患儿散瞳验光配镜可于术后2mo以后进行,迟不应超过4mo.
作者:吴劲松;殷小龙;邓燕;彭小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时机和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3-07/2011-12的17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患者行后段玻璃体切除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6例,术前视力:光感~0.1,治疗前常规抽取玻璃体送细菌、真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后段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3~24mo观察眼视力及眼部情况.结果:随访3~24mo,炎症无复发,末期随访眼部无炎症表现,玻璃体腔清亮.术后佳矫正视力:0.02~0.05者6例,0.2~0.5者10例,1.0者1例.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能有效控制感染,确诊后立即行玻璃体手术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作者:何阳;杨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依据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显示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形态进行分型,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临床特征,探讨各型的特点,为PCV的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33例PCV患者.所有病例均经过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ICGA等全面检查后确诊.根据ICGA的表现进行分型,同时对各亚型的病变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33例54眼PCV患者,单眼12例,双眼21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42~86(平均70.63±9.42)岁.45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83%.根据ICGA的表现分为:息肉状扩张型(20眼,37%)、异常分支血管网型(16眼,30%)、经典型(18眼,33%).27眼(50%)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出现PED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1眼(68.8%)和12眼(66.7%).23眼(43%)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中分支血管网型10眼(62.5%)和经典型9眼(50.0%)易出现神经上皮脱离.31眼(57%)表现为活动型病变,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和经典型常见,分别为13眼(81.3%)和13眼(72%).10眼(19%)出现纤维机化膜,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多见,分别为7眼(43.8%)和2眼(11.1%).37眼(69%)有滋养血管的存在,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和经典型分别为81%和94%.结论: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易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多表现为活动型病变,存在滋养血管.而息肉型较少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神经上皮脱离,多表现为静止型,大多无滋养血管.异常分支血管网型易出现纤维机化膜.
作者:白学伟;李慧平;盛迅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周边角膜切开术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的疗效.方法:连续纳入老年性白内障住院手术患者54例54眼,男27例,女27例,平均年龄70.04±9.08(50~87)岁.A组(0.75D≤散光≤1.50D)30例,B组(1.75D≤散光≤2.50D)24例.每组患者随机分配进行周边角膜切开术(PCRIs)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术前散光,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6mo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散光(|EV|)、散光矫正量(|SIRC|)、散光矫正率(CR).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6mo与术后1mo的UCVA和|EV|的变化.结果:术后6mo,所有患者的BCVA均达0.6以上.PCRIs 与Toric-IOL术后BCVA达到0.8以上者在A组中分别为86.7% vs 93.3%(P>0.05),B组分别为75% vs 91.7%(P=0.59),两种术式在两散光组中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mo,PCRIs与Toric-IOL两种术式患者的UCVA、|EV|、|SIRC|、CR在A组患者中分别为0.70±0.21 vs 0.76±0.17(P=0.81)、0.48±0.22 vs 0.37±0.19(P=0.13)、0.87±0.30 vs 0.92±0.38(P=0.71)、0.75±0.16 vs 0.78±0.19(P=0.56),两种术式间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B组患者中分别为0.50±0.15 vs 0.78±0.11(P<0.01)、1.17±0.36 vs 0.54±0.33(P<0.01)、1.08±0.27 vs 1.68±0.32(P<0.01)、0.51±0.13 vs 0.81±0.14(P<0.01),两种术式间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PCRIs术后1mo与术后6mo的UCVA、|EV|在分别为0.77±0.23 vs 0.70±0.21(P=0.09)、0.50±0.23 vs 0.48±0.22(P=0.58),Toric-IOL术后分别为0.77±0.223 vs 0.76±0.17(P=0.81)、0.40±0.18 vs 0.37±0.19(P=0.55),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中PCRIs术后1mo与术后6mo的UCVA、|EV|分别为0.63±0.17 vs 0.50±0.15(P<0.01)、0.81±0.34 vs 1.17±0.36(P<0.01),Toric-IOL术分别为0.81±0.12 vs 0.78±0.11(P=0.08)、0.48±0.31 vs 0.54±0.33(P<0.01),各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RIs与Toric-IOL两种手术方式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安全、有效.两种手术方式矫正低度数散光(0.75~1.50D)的疗效无差异,术后6mo内疗效稳定;Toric-IOL术矫正较高度数散光(1.75~2.50D)的疗效优于PCRIs;两种术式的疗效在术后6mo均有所回退,PCRIs回退较严重.
作者:汤伟民;陈钦德;梁轩伟;王忠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主导眼的分布及术后主导眼的变化与视力和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235例470眼,分别于LASIK术前、术后1,3,6,12mo应用卡洞法行主导眼检查眼别,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术前的矫正视力和术后的视力进行比较,并接受视功能量表调查.结果: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67.2%);术前主导眼眼别与佳矫正视力眼别一致性好,两者符合率为81.1%;235例近视患者LASIK术后主导眼眼别220例没有发生变化;15例患者眼别发生调换,其中5例有15°左右外斜.结论: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主导眼大多是患者佳矫正视力眼;主导眼视力下降或低于非主导眼和主导眼调换患者在术后早期对视觉舒适度产生影响,但晚期影响降低患者逐渐适应.
作者:董竟;冯月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巩膜暴露法、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术中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之间间隙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翼状胬肉患者130例138眼,分为三组:A组(45例,48眼):采用巩膜暴露法行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42例,45眼):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C组(43例,45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及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之间间隙.术后随访12mo.结果:三组复发率分别为27.1%,8.9%,4.4%.A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肉芽肿形成:A组3眼,B组2眼,C组未见.C组泪阜的形态及位置明显优于A组及B组.结论: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术中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之间间隙能显著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减轻炎症反应,预防肉芽肿的形成,有助于恢复泪阜的正常形态及位置,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较理想手术方式.
作者:喻建锋;宋愈;吴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非缺血型RVO诊断的48例48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27眼,给予地奥司明0.9g,po,bid,4wk为一疗程,连续三个疗程.对照组21例21眼,先给予丹香冠心注射液16mL加入5g/L葡萄糖注射液(或者9g/L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iv,qd,1wk后改为丹参片3片,po,tid,连续服用11wk.观察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和眼底病变的动态改变、视网膜电流图的变化、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及黄斑水肿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4,8,12wk治疗组佳矫正视力提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wk,治疗组渗出、出血吸收率为63%,高于对照组的33%(P<0.05).治疗后12wk,治疗组暗适应眼大电反应的b波振幅(231±39)μV与治疗前(184±65)μV相比明显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207±49)μV相比有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黄斑水肿17例,对照组14例,治疗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wk黄斑中心凹厚度,治疗组为298±54μm,低于对照组的369±76μm(P<0.05).结论:对于非缺血型RVO,地奥司明能够有效的减轻黄斑水肿,降低视网膜的功能损伤,从而改善视功能,效果优于丹参治疗.
作者:童念庭;张珍珍;宫媛媛;张薇;吴星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00%自体血清治疗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41例41眼,采用100%自体血清滴眼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酸性眼化学伤较碱性眼化学伤疗效好,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0,P=0.042);角膜上皮小面积缺损较大面积缺损疗效好,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7,P=0.016);结膜及角膜缘小范围缺血较大范围缺血疗效好,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7,P=0.042).7例无效患者行结膜瓣遮盖术2例,行羊膜移植术5例.结论:100%自体血清治疗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安全、有效,可促进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减少并发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扶城宾;喻卫霞;邹志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使用特定软件(Adobe Photoshop)评估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的旋转稳定性,确定眼轴长度和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Toric IOL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眼植入AcrySof Toric IOL.使用光学相干或浸润式A型超声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axial length,AL).手动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测定角膜散光.IOL的对齐方式包括垂直、水平和倾斜.使用特定软件测定IOL的旋转程度并获得平均绝对差.观察术后6mo眼轴长度和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旋转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该研究评估了168例168眼.AL为19.33~29.04(平均24.12±1.62)mm.平均IOL旋转在术后1wk为0.4°,1wk~1mo为1.1°,1~3mo为0.3°,3~6mo为0.2°.大旋转发生在1wk~1mo.术后6mo AL和晶状体的旋转有很强的相关性(r=0.92,P<0.01),而三种对齐方式(垂直、水平、斜向)对旋转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P=0.102).结论:眼轴越长Toric IOL的旋转程度越大.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旋转程度没有影响.
作者:彭婷婷;张庆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