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容;刁红星;陈翔
目的:研究环孢素A对白内障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过程中磷酸肌醇-3激酶( 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 PI-3k)途径的影响,为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白色家兔30只60眼,行双眼透明晶状体皮质吸除术,右眼为治疗组,左眼为对照组。术后第1d起,对照组眼用生理盐水点眼6次,而治疗组眼应用1%环孢素A( cyclosporine A, CsA)眼药水点眼6次。分别在术后第1d未点药前、术后1wk,2wk,1mo和2mo各处死随机选择的6只兔,摘取双眼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赤道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张力蛋白同源的28号染色体缺失磷酸酯酶 mRNA ( PTEN mRNA )和Ser473-R的表达。结果:术后两组PCNA和Ser473-R的表达均逐渐降低,其中1wk(0.690±0.035 vs 0.785±0.015,t=6.099,P<0.01)和2wk(0.571±0.038 vs 0.670±0.037,t=4.585,P<0.01)时治疗组 PCNA 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1 wk (0.374±0.031 vs 0.435±0.030,t=3.486,P=0.006)和2wk (0.220±0.022 vs 0.251±0.020,t=2.516,P=0.031)时治疗组Ser473-R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wk~1mo时,两组PTEN mRNA均逐渐回升。术后1wk,治疗组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302±0.027 vs 0.255±0.038,t=2.474, ;P=0.033)。结论:环孢素A对兔眼白内障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过程中PI-3 k途径有显著抑制作用,为研究CsA抑制后发性白内障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赵宁;张瑞君;钟一凡;刘磊;李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四组:行双眼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组( A组,21例42眼),行双眼提上睑肌缩短术组( B组,19例38眼),行单眼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组( C组,24例24眼),行单眼提上睑肌缩短术组( D组,29例29眼)。随访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的功能和外观疗效。结果:(1)术后早期两种手术方式功能成功率均达100%,术后晚期提上睑肌缩短术的功能成功率(97.01%)高于额肌筋膜瓣悬吊术(87.8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早期两种手术方式的外观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晚期,B 组“眼睑弧度”、“双重睑”两项外观疗效指标优于 A 组(P<0.01);D 组“眼睑弧度”、“眼睑高度对称”、“双重睑”三项外观疗效指标优于C组(P<0.01)。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在外观疗效上提上睑肌缩短术更有优势。
作者:蒋韵佳;孙松;朱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家系进行ABCB6基因的突变筛查,明确致病基因。方法:近来有报道ABCB6基因突变可导致先天性脉络膜缺损,我们搜集了一个中国汉族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家系,采集家系成员及一百位正常对照人群的静脉血5mL,使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对ABCB6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在该家系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突变(c.1380c>a),该突变在家系中与疾病表型共分离,并且在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扩大了ABCB6基因的突变谱,进一步确认了该基因在眼组织缺损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杜伟;陈放;解正高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影响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RD )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4/2014-04我科收治并行手术的近视性RRD患者288眼(排除外伤、无晶状体眼、先天性疾患、牵拉性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统计手术解剖复位情况,分析裂孔大小、视网膜脱离时间长短对视力恢复和手术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本文统计结果显示:一次性手术解剖复位245眼,复位率为85.1%,经二次、三次手术后总复位率为95.1%。近视程度及老龄因素对视网膜复位有影响:即近视程度高、年龄大的近视性RRD手术复位率低( P<0.05)。通过手术治疗,术后视力明显好于术前视力(P<0.01);近视程度高的RRD,术后视力恢复差(P<0.01),术后视力有提高的仅有152眼(52.9%),术后视力在0.05以上的有106眼。结论:手术是治疗近视性RRD的有效手段。年龄大的视网膜复位率低;近视程度高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率低、术后视力恢复差;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重视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杨帆;王桂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泪道置管联合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上泪道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慢性泪囊炎合并上泪道狭窄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进行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同时于上泪道留置硅胶泪道引流管,泪管留置时间为6 mo。患者于术后1wk;1,3,6,9mo复查,观察术眼泪道通畅、溢泪、溢脓等情况。结果:术后1 wk~6 mo复查,冲洗泪道通畅率100%,均无溢泪;术后6mo 取出泪道置管,取管后3mo 复查,32例(97%)冲洗泪道通畅,无溢泪;1例(3%)冲洗阻力大,溢泪症状减轻。2例(6%)泪小点轻度撕裂,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泪道置管联合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能够有效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上泪道狭窄。
作者:孙熠;曹虹;张文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新生淋巴管的出现破坏了免疫机制使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升高。随着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相继出现和对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研究深入,众多学者对角膜淋巴管在角膜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抑制新生淋巴管提高植片存活率。
作者:麦洁英;唐先玲;刘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方法:横断面研究。无糖尿病正常人30例30眼(对照组);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无视网膜病变( NDR)患者35例35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 -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38例38眼。分别对其行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 retina electroretinogram,mf-ERG)、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及视网膜中央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DR患者即出现P1波振幅下降, N1波潜时延长,且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关( P<0.05);NDR患者CS值在中、高频段出现下降( P<0.05), NPDR患者CS值全频段下降(P<0.05);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在对照组与ND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对照组、NDR组与NPD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f-ERG和CS是糖尿病患者早期视功能评价的敏感指标,随着病变发展CRA血流也出现改变。
作者:徐星慧;张武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随着对DR 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通过对血糖、血压及血脂危险因子的控制,以及多种药物的应用,对DR的防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对DR的危险因子控制及药物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弓欣;徐国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仙桃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进行调查,了解幼儿屈光状态,以发现超出生理范围的屈光异常。方法:横断面研究。对仙桃市幼儿园及散居儿童共12716例25432眼6月龄~6岁的学龄前儿童用Suresight屈光筛查仪进行屈光状态筛查,屈光异常的1581例3162眼进行散瞳验光确诊。结果:仙桃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为12.4%,男女童间屈光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组间屈光异常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且随年龄增加屈光异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类型以单纯远视、复性远视散光为主。 Suresight 屈光筛查仪显示屈光异常的1581例3162眼由专业眼科医师进行散瞳验光确诊弱视261例522眼,占16.5%。结论:仙桃市6月龄~6岁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对屈光异常的儿童应尽早散瞳验光,以及时发现弱视及其他先天性眼病。
作者:关念;陈浩明;胡志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已成为致盲的主要眼疾。 DR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复杂,尚不明确,早期的资料表明,其发生发展与血糖水平、糖尿病病程、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反应是导致DR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已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细胞内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后果包括因为线粒体活性氧( ROS)的产生率升高而导致的电子传递链蛋白的损伤,以及线粒体DNA( mtDNA)的损害和代谢能力的降低。明确把握高糖下线粒体的功能变化和氧化应激反应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D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相关研究发展做一综述。
作者:岳嵩;胡悦东;王馨鹤;陈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视网膜血管疾病在印度喜马偕尔邦丘陵地带(海拔500~4500m)的患病模式/分布。方法:对西姆拉三级医院眼科自2008-08/2013-04期间的视网膜疾病患者进行回顾/前瞻性研究。选取5600位中的4323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数据均来自于医院记录,随后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都进行了视力,屈光,裂隙灯和眼底检查。以眼底临床记录和眼底照相记录来确定诊断。应用眼底照像机( Kowa Fundus Camera VX-10)进行照相,必要时进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结果:在4323例患者中,男性视网膜疾病患者有2563例(59.29%),多于女性1760例(40.71%)。在525例(12.1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3例(3.08%),中度156例(3.60%),重度120例(2.78%),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6例(2.68%)。在393例(9.10%)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I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30例(3.01%),II级111例(2.57%),III级131例(3.03%),IV级21例(0.49%)。在660例(15.27%)其他视网膜血管疾病中,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29例(5.30%),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55例(1.27%),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8例(0.19%),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0例(0.46%),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4例(0.09%),眼部缺血综合征1例(0.0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9例(0.21%),视网膜大动脉瘤5例(0.12%),近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6例(0.14%),贫血性视网膜病变16例(0.37%),白血病视网膜病变10例(0.23%),视网膜前出血52例(1.20%),Coats病8例(0.19%),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1例(0.02%)例,Eales病10例(0.23%),血管炎17例(0.39%)以及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209例(4.83%)。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视网膜疾病已经成为印度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此研究将有利于对喜马偕尔邦丘陵地带视网膜血管疾病的控制管理从而减少该眼病的发病率。
作者:Anubhav Chauhan;Kulbhushan Prakash Chaudhary;Gian Chand Rajput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在碱烧伤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角膜新生血管(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健康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碱烧伤法建立CNV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3,5,7,14 d测量CNV的长度并计算面积,同时取角膜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IF-1α及EPO的表达部位,并以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 20.0处理。结果:碱烧伤后1,3,5,7,14d,CNV的面积随时间逐渐增加,7 d生长为旺盛,14 d后生长减慢。免疫组织化学提示:正常角膜各层未见HIF-1α的表达,可见微量EPO,碱烧伤后1 d时HIF-1α及EPO免疫活性增强,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及内皮层。 RT-PCR 结果显示 HIF-1α及EPO mRNA的表达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表达极少,在角膜碱烧伤后3 d表达增强,7 d达到高峰,14 d后明显下降;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F-1α和EPO与CNV的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王济民;石蕊;魏会玲;马勇;高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对不同年龄近视患者的屈光检查、睫状肌麻痹效果的影响,探究睫状肌麻痹对低度近视验光结果的影响,为临床患者合理使用散瞳药物提出指导。方法:分别选取三个年龄段低度近视患者45例,在自然瞳孔状态下及散瞳后不同时间点使用“Shin-Nippon”开放式电脑验光仪测量双眼屈光度及调节幅度。结果:各年龄组在使用散瞳剂后在20~60 min区间均出现明显调节幅度下降趋势,但调节幅度的下降与散瞳前后的“Shin-Nippon”开放式电脑验光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们应根据调节幅度随着散瞳后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安排好患者的验光窗口,而针对低度近视人群,使用开放式电脑验光仪可以有效减少睫状肌麻痹剂的使用。
作者:张海容;刁红星;陈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丁香园网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调查分析航天科技人员干眼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指导其用眼卫生,改善生活工作习惯,从而加强眼部健康。方法:对2013-09/2014-06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在职航天科技人员经过初筛,针对有干眼常见症状者进行问卷调查评分及客观临床检查。临床检查包括基础泪液分泌量检测( Schirmer Ⅰ)、泪膜破裂时间( BUT )测定、角结膜荧光素染色( FL),以确诊干眼。结果:在随机发放的1000份调查问卷中有干眼主诉症状者606例(60.6%),经检查后确诊干眼的为432例(43.2%);干眼在航天科技人员主诉人群中的阳性率为71.3%;航天科技人员干眼病患病人数较多,病因除性别、年龄外,还与空调、暖气、视频终端、睡眠时间等多种影响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干眼已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性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病因复杂,航天科技人员干眼的致病因素主要与其工作环境及方式、局部因素有关,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根据导致干眼的不同因素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以减少干眼的发生及控制干眼的症状。同时在眼科体检中也应把干眼筛查相关的系列检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作者:李倩文;郝晓琳;张仲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角膜切口的大小对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56例196眼,按角膜切口大小分为两组进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透明角膜切口1.8 mm组94眼;3.0 mm组102眼。比较术后1 wk;1,3 mo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结果:术后1wk,两组之间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mo,组间比较亦有差异(P<0.05),术后3mo,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切口大小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不同。其中微切口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相对小,而3.0mm透明角膜切口影响大。
作者:宋宗艳;陈凤华;程芳;闫爱民;邱煦;娄雪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鼠中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高氧诱导的方法制作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运用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及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于小鼠出生后第7,12,14,17,26 d取视网膜组织,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视网膜组织中Islet-1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视网膜铺片及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小鼠出生后第7d,模型组与正常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小鼠出生后第12~14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出生后17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仍高于正常组;出生后26d,随着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模型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持续缺氧的视网膜组织通过增加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从而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作者:熊思齐;江海波;许惠卓;夏晓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胡总编辑:收到您寄来的三本《国际眼科杂志》,甚有教益。办一本这样的杂志十分不易,可以想象您为之付出的精力与汗水,更为中国眼科医生打开了重要的一扇国际交流窗口。也只有开放改革的今天,您这样饱含勇气、有志之士才能办成这样有风格的杂志。在我们感受中,您圆了多少眼科前辈和渴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大夫的梦。
作者:吴乐正;陈又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临床中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3-12间的80例10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联合手术治疗的38例48眼患者为A组,采取分期手术治疗的42例54眼患者为B组,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A组和B组的视力较手术前均有不同的提高,组间数据比较无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A组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均是可行的,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视力,均值得临床中应用。
作者:吴清;姜方义;毛明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照日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