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卿;李雪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技术观察和比较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疾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眼底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对确诊为 PIH 的孕产妇150例289眼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黄斑EDI-OCT检查,并根据Duke-Elder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 P1(血管痉挛期组)、P2(血管硬化期组)、P3(视网膜病变期组),以眼底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P0(眼底正常组),分别对每组患者的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分别进行测量.结果:本研究150例289眼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眼底正常者36例72眼(24.9%),有眼底病变者114例217眼(75.1%).不同程度眼底病变的PIH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有不同改变.血管硬化期组黄斑中央区(central subfield,CSF)、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均低于眼底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病变期组黄斑区各象限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DI-OCT是研究PIH相关眼底病变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EDI-OCT观察和分析PIH眼底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对深入研究 PIH所引起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局部微循环的病理性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彩云;杜婉丽;张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对比分析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1/2017-01期间我院眼科行LASIK近视患者100例200眼,随机分为A组、B组,各50例100眼,本研究全部选右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完善眼部检查,行LASIK术,术中A组根据波前像差仪检查资料进行个体化切削角膜基质,B组根据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数据完成个体化切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 UCVA、BCVA及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术后6mo屈光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对比敏感度(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各视标CS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除了明亮无眩光状态下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A组在明亮眩光、昏暗有和无眩光状态下CS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波前像差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及球差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手术均可显著改善近视患者视力,但前者在改善视觉质量方面优势更突出.
作者:张新立;李海岗;崔国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测量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视盘形态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01/2017-06本院收治的POAG 患者65例85眼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身体检查的健康者52例78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测量视乳头旁RNFL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参数包括杯/盘比(C/D)、视杯面积(cup area, CA)、视杯容积(cup volume,CV)、视盘面积(disc area, DA)、盘沿面积(rim area,RA)和盘沿容积(rim volume, RV),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视乳头旁RNFL厚度在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和均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CA、CV、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DA、RV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A则略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OCT能够定量客观检测RNFL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参数,这有助于POAG的早期诊断.
作者:海鸥;郭莉;郭春霞;崔志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随着儿童近视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近视防控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角膜塑形术作为一种非手术性的矫正近视以及控制近视进展的治疗方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角膜塑形术是目前有效地控制近视进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儿童均能获得理想的近视控制疗效,诸多因素可以影响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发展的控制效果.现就角膜塑形镜控制儿童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郑杰;张钰;陈跃国;张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圆锥角膜是一种易致盲的眼病,且发病率较高,约为1/2000,目前治疗圆锥角膜的方法主要有配戴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角膜交联术、角膜移植术等,上述治疗方法费用高、耗时长、疗效不肯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角膜内镜片逐渐成为治疗圆锥角膜的一种新技术.角膜内镜片技术尝试在角膜层间植入一定度数的镜片,在治疗圆锥角膜的同时使视力得到佳恢复.本文就角膜内镜片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曾瑶琴;何书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研 究 准 分 子 激 光 治 疗 性 角 膜 切 削 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对兔眼细菌性角膜溃疡愈合的影响,并探讨该方法用于临床上治疗细菌性角膜病变的可能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耳兔48眼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成功制作细菌性角膜溃疡模型.接种细菌后1~2d溃疡明显形成,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术前行双眼前节裂隙灯检查,双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并测量角膜溃疡中央深度.接种3d后所有实验兔右眼行PTK手术,左眼不予以处理作为对照眼.术后3、7d再行裂隙灯检查,并行OCT检查测量角膜溃疡中央厚度.术后7d处死实验兔,摘除双眼眼球取角膜组织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经裂隙灯观察,随时间推移两组兔眼角膜溃疡均有愈合倾向,表现为溃疡面积缩小和表面变平坦光滑.观察组术前测量角膜溃疡深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6,P=0.484).观察组术后3、7d角膜溃疡厚度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K能有效治疗兔眼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促进溃疡创面愈合,这可能为PTK应用于临床治疗患者细菌性角膜病变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周欣;于东毅;何大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 茁1肾上腺素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 R389G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眼压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1/2017-02我院初诊 POAG 患者100例,分别于每日6:00、12:00、18:00、24:00测量患者的眼压并计算均值.眼压均值>30mmHg 的患者作为 A 组(44例),眼压均值<30mmHg的患者作为B组(5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茁1AR R389G 基因多态性与 POAG 患者眼压变化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的 GG 基因型频率(27.3%)与 B 组患者(8.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等位基因 G 频率(40.9%) 显著高于 B 组患者(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OAG患者的收缩压增高、茁1AR R389G等位基因G频率增高是POAG患者眼压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茁1AR R389G 基因多态性与 POAG 关系密切,是POAG患者眼压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莹;周文娟;张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干眼症患者波前像差的变化,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下降的原因.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就诊的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患者各40眼,正常对照组40眼.采用 Topcon 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记录瞳孔直径4mm和6mm的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三叶草像差的均方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患者波前像差及与对照组像差值.结果:4mm和6mm瞳孔直径下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干眼症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 网 膜 病 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 干眼症组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干眼症组较对照组眼总高阶像差、彗差及三叶草像差均有明显升高(P<0.01),且PDR干眼症组较NDR干眼症组和NPDR干眼症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及三叶草像差均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与波前像差的增高密切相关,波前像差增高可能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的原因之一,为糖尿病干眼视功能下降提供了依据.
作者:方锦然;杨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对近视患者立体视觉、调节参数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01/2017-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13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等效球镜度分为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轻度近视组.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近视患者立体视觉、调节参数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远近视力差值、立体视锐度、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患者治疗后裸眼视力(LogMAR)、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患者角膜曲率低于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术可改善青少年患者的近视和散光,且能改善角膜曲率和延缓眼轴增长.
作者:丁磊;王华德;张清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和泪膜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06/2017-06收治的88例88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研究组),另选取本院100例100眼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采用Topcon SP-3000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检查仪检查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观察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 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7d两组患者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mo研究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时间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3mo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六角形细胞比例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3mo后研究组六角形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UT、SⅠt、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两组患者 BUT、F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SⅠ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mo研究组BUT、SⅠ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UT、SⅠt、F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损害,破坏泪膜的稳定性,尤其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受损更严重,且术后恢复较慢.
作者:岑凤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使用立体3D技术作为一种视觉功能训练方法对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30名儿童,年龄4~16y,其中18例是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pic amblyopia,AMA),12例是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ANA).双眼使用立体3D技术进行视觉功能训练,每次训练时间1h,每例患者训练约33次(平均:32±8).在每次训练前后检查患者每眼的佳矫正视力,使用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和远距离立体视,并使用颜氏随机点立体视图谱检查近距离立体视.结果:在训练治疗后,所有弱视患儿佳矫正视力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训练后融合范围较训练前显著扩大,尤其在屈光参差弱视患儿中融合范围扩大和立体视觉的恢复较屈光不正弱视患者组更明显.训练后近距离立体视觉的恢复程度要优于远距离立体视觉.结论:立体3D视觉训练系统可以有效地恢复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功能.
作者:邓宏伟;黄平;钟华红;Nyankerh Cyril Nii Amankwah;赵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不同距离观看3D 影像后调节幅度、集合近点(NPC)及近隐斜视和视力疲劳的症状分析.方法:前瞻性研究,包括30例青年.每人每天三次分别在特定距离和不同距离观看3D 影像,并连续三天进行观察,每一距离使用相同视频,相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屏幕大小.使用 K-multimedia player 3D播放器.观看3D影响后立即记录立体视觉、调节幅度、调节近点及近隐斜视和视力疲劳症状等相关变量.分别使用TNO测量视功能, RAF尺测量调节幅度和集合近点,棱镜杆测量近隐斜视,封闭式问卷调查视力疲劳症状的发生情况.用描述性统计和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定性数据采用卡方检测.结果:在40 cm,3 m和6 m处调节幅度分别减少了0.66 D, 1.12 D和1.44 D,集合近点显著降低了0.63 cm,0.93 cm和1.23 cm,近隐斜视分别增加了0.87,2.74和2.2棱镜度.结果发现,大多数受试者在每一距离处都出现眼周疼痛,头痛和刺激等反应.在家庭环境中,头痛、盗汗、疲劳、刺激和恶心等症状会显著增加,此外,通过使用笔记本电脑观看3D可能会引起头痛和盗汗等相关不适症状.结论:观看3D前后、在三种不同距离处,调节幅度、集合近点及近隐斜视和视力疲劳的症状显著不同.在不同距离观看3D影像后,视力疲劳为主要症状.
作者:Oleeviya Joseph;Lavanya Kalikivayi;Sajeev Cherian Jacob;Venkataramana Kalikivayi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ic melitus,DM)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国外,DR是工作人群(20~64岁)首位的致盲因素;在国内,DR的发病率和致盲率也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往对DR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血管方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DR不再单纯是一种微血管病变,同时伴随着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但国内外文献对DR的微血管病变与神经退行性改变发病机制的研究多是单一的.本文就DR微血管病变与神经退行性改变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陈丹丹;帅天姣;李娟;孙小航;王瑞英;朴天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评估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09/12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近视手术中心行ICL/T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25例43眼,常规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和屈光矫正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问卷(the quality of life impact of refractive correction questionnaire,QIRC)评分,收集术后1d,1wk,1、3mo 随访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术后UCVA和BCVA较术前提高,且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各个时间点等效球镜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术后各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mo安全指数为1.38±0.24,有效指数为1.22±0.15.术前和术后各个时间点眼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4,P=0.215),术后3mo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4, P=0.586).术后高频对比敏感度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c/d:F=4.347,P=0.010;18.0c/d:F=4.539,P=0.005);低频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c/d:F=1.094,P=0.354;6.0c/d:F=1.325,P=0.271).术后QIRC问卷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9,P=0.094).结论:ICL V4c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手术方式.
作者:孙成淑;邓应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连续性外斜视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但国内对该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鲜见.本文旨在对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同时讨论了连续性外斜视的治疗,为临床内斜视的术前检查,尤其是连续性外斜视危险因素的评估、降低内斜视过矫的发生率提供重要依据,以期指导内斜视的手术设计和连续性外斜视的诊疗.
作者:张雨晴;许丽丽;唐春;杨先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疑似青光眼患者24h眼压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疑似青光眼患者48例96眼,使用Accupen手持眼压计(24-3000)和NCT非接触眼压计(CT-80)测量24h眼压,自7:30开始,每2h测一次眼压,共12次,其中7:30~21:30测量坐位眼压,23:30 ~5:30测量坐位及卧位眼压.结果:两种眼压计测量的传统体位下24h眼压峰值均出现在7:30,非接触眼压计测得的结果为22.05±3.608mmHg,手持式眼压计测得的结果为19.79 ±4.147mmHg.手持眼压计测得习惯性体位下眼内压峰值出现在5:30,平均21.64±4.814mmHg,且两种体位24h眼内压谷值均出现在21:30,谷值眼内压平均值为15.73 ±3.649mmHg.两种体位均呈夜间眼压逐渐升高,白天眼压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疑似青光眼患者眼内压峰值多出现在清晨,夜间卧位眼压值较坐位眼压值高.
作者:李珊珊;李凤双;纪力旸;张策;李静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角膜塑形镜通过本身逆几何的特殊设计,可以改变角膜形态和控制眼轴的增长,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和矫正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因此,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实验表明,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屈光度数的控制以及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的效果.本文通过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屈光度数增长的机制和效果、对屈光参差患者的治疗、对眼调节参数的影响和对双眼视功能的改善等方面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作者:冯子卿;李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04/2017-04于我院诊断与治疗PACG患者100例174眼,根据视野损伤程度由轻到重分为早期组(30例50眼)、进展组(45例78眼)与晚期组(25例46眼);同时选择年龄、性别配对的健康体检人员30例60眼,设为对照组.入组后进行常规检查;OCT检查平均RNFL厚度,采用全自动视野计检查各组视野情况,分析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相关性,并比较各组上、下、鼻侧、颞侧各象限RNFL厚度.结果:四组入试者平均RNFL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显著高于PACG患者组,早期组显著高于进展组与晚期组,进展组显著高于晚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入试者视野M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显著低于PACG患者组,早期组显著低于进展组与晚期组,进展组显著低于晚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进展组和晚期组 RNFL 厚度与视野MD呈负相关(r=-0.546、-0.654、-0.864,均P<0.05),对照组RNFL厚度与视野MD无相关性(r=-0.075,P=0.321);PACG患者上方、下方 RNFL 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与晚期组鼻侧、颞侧RNFL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与对照组鼻侧、颞侧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病情加重PACG患者RNFL逐渐变薄,RNFL与视野MD呈负相关,RNFL能够客观反映PACG视神经损害程度,检测上方、下方RNFL厚度对PACG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
作者:王运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体外沉默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TRAF6)基因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靶向TRAF6基因的小干扰RNA(TRAF6 siRNA)转染Y79细胞,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效果,MTT比色法及细胞克隆实验测定沉默TRAF6对Y7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Y79细胞经TRAF6沉默后,TRAF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细胞周期发生明显变化,G0/G1期细胞数目增多,S和G2/M期细胞数目减少,且侵袭细胞数目、迁移细胞数目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沉默TRAF6后能显著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时抑制其侵袭和迁移能力,TRAF6可能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薛雨顺;石蕊;杨乐;周海燕;陈丽萍;柴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 RBP4在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02/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患者65例66眼玻璃体标本,其中PDR组23例,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16例,非糖尿病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各组患者人口基线特征相匹配,PDR组及NPDR组患者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各组玻璃体标本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浓度.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并分析各组玻璃体中RBP4、IL-6、TNF-a的浓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RBP4与IL-6的相关性.结果:RBP4在 PDR 组、NPDR 组、对照组中浓度分别为13.68± 2.66、11.03 ± 1.12、10.45 ± 1.17μg/mL.IL-6在PDR组、NPDR 组、对照组中浓度分别为56.0 ± 10.27、20.92±5.77、10.26±1.91pg/mL.PDR组中RBP4、IL-6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NPDR组,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35、161.167,P<0.01),NPDR 组玻璃体中RBP4浓度与对照组RBP4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PDR组玻璃体中IL-6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中RBP4浓度与IL-6浓度成明显正相关(r=0.606,P=0.001).结论:RBP4可能参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期的炎症反应过程,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曹天玥;艾明;杨红霞;陈震;邢怡桥;江双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