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染色体平衡易位两家系四例

衡雪源;李琳;郑书琪;张继霞

关键词:
摘要:家系1 先证者,男,29岁,结婚6年,妻3次妊娠均于80天左右自然流产.先证者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夫妻非近亲结婚,无遗传病家族史.妻子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妻子妇科检查、优生四项检查未见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先证者核型为46,XY,t(12;20)(12pter→12q12∷ 20q13.2→ 20qter;20pter→ 20q13.2∷12q12→ 12qter)pat,见图1a;其妻表型、染色体核型正常.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染色体异常一家系二例

    患者 女,25岁,因婚后3年不孕就诊.夫妇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否认有毒有害接触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患者妇科检查无异常.丈夫第二性征发育正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家系调查:患者父母结婚30年,只育患者1女,其母有两次孕早期流产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患者夫妇及父母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核型,患者核型为46,XX,t(6;8)(6pter→ 6q15∷8q24→8qter;8pter→8q24∷6q15→6qter),见图1.患者丈夫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父亲染色体核型正常,母亲染色体核型与患者相同.

    作者:王晓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染色体平衡易位五例

    例1 男,28岁.因其妻顺产一女后连续4次自然流产而就诊.夫妻双方表型、智力均正常,非近亲婚配.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8;18)(8qter→ 8p21∷18q11→18qter;18pter→8q11∷18p21→8pter)(图1).家系调查:例1祖父母表型及智力均正常.共生育4胎,例1父母婚后共妊娠6次,其中流产1次,死胎分娩1次,现有两儿两女.例1大姐婚后生育一女,表型及智力正常.例1妹妹已婚,足月分娩一死胎.另有一弟未婚,该家系3代中共发生自然流产5次,死胎2次,3例新生儿死亡、死因不详.家系中祖母及大姐拒绝染色体检查,例1父亲、妹妹、弟弟及女儿有与例1相同的异常染色体(图2).其妻染色体核型正常.

    作者:张万兴;李玲;王欢;肖婕;罗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一个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的GCH1基因新突变研究

    目的 对1个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家系成员的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 (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 Ⅰ,GCH1)基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PCR扩增DRD家系成员的GCH1基因6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产物直接进行序列测定.检测到的突变以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寻找合适的洗脱条件,并且在100个正常人进行筛查,以排除突变为多态位点的可能.结果 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在GCH1基因第5外显子检测到一个碱基缺失突变c.597delT(p.Ala200LeufsX5),此突变国际上未见报道.突变将导致开放阅读框前移,自200位密码子开始出现移码突变,到第204位密码子即出现终止密码,使得正常为750个氨基酸残基的酶截短为203个氨基酸残基.100名正常人未见如患者类似的洗脱峰.结论 研究明确了导致该DRD家系的基因异常,并且发现了一种新的GCH1基因突变.

    作者:吴维青;韩春锡;郝颖;谢建生;徐志勇;耿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两例

    例1 女,29岁,婚后曾孕50余天时B超提示胚胎停育后流产.患者表型及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孕前及孕期无有毒有害药物接触史,无遗传病家族史.丈夫精液分析未见异常.家系调查:其父母育有一儿一女,无胚胎停育、自然流产史.其哥哥已婚,且已生育1名健康3岁女孩.

    作者:孙东兰;米冬青;彭园园;张艳华;赵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6944名高危孕妇羊水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研究产前诊断技术在高危孕妇中的应用,指导遗传咨询.方法 超声引导下羊膜腔穿刺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5097例,超声引导下胎儿脐静脉穿刺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1968例(其中124例为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呈现嵌合体、染色体结构异常或培养失败需取胎儿脐带血确定诊断),胎儿膀胱液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3例,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76例(其中54例脐带血).结果 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323例,异常检出率4.65%.不良孕产史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13.29%).21三体综合征占总异常核型的26.01%.血清学筛查高危检出的异常核型中,因21三体高危诊断的异常核型54.54%(36/66)与21号染色体无关,因18三体高危诊断的异常核型63.63%(7/11)与18号染色体无关,涉及有15种异常核型.检出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10例.结论 先天愚型是出生缺陷中发病率高的疾病;在产前近半数的染色体病与21号、18号、13号和X、Y染色体异常有关;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检出的是以21三体综合征为代表的一系列染色体异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在诊断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高健;郭文潮;王方娜;楚伟;李亚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六例

    先证者(Ⅲ1) 男,31岁,以“进行性加重行走不稳10年,饮水呛咳8年,视物模糊5年”为主诉于2013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行走不稳,呈醉酒步态,下肢力量尚可,自己未在意,未进行诊治,上述症状后逐渐加重.约8年前开始相继出现说话不清楚,不自主流口水,饮水呛咳,行走易跌倒,无头痛、耳鸣、听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后予以左旋多巴,营养神经等治疗,但效果不明显.5年前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并视物成双,双手持物不稳,并自觉双腿无力,行走极易跌倒.近一年上述症状加重较快并偶尔大便失禁.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作者:于治宽;贾华;徐严明;游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染色体平衡易位两家系四例

    家系1 先证者,男,29岁,结婚6年,妻3次妊娠均于80天左右自然流产.先证者表型、外生殖器发育无异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夫妻非近亲结婚,无遗传病家族史.妻子月经规律,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妻子妇科检查、优生四项检查未见异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5个,先证者核型为46,XY,t(12;20)(12pter→12q12∷ 20q13.2→ 20qter;20pter→ 20q13.2∷12q12→ 12qter)pat,见图1a;其妻表型、染色体核型正常.

    作者:衡雪源;李琳;郑书琪;张继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46,XX,t(15;20)两例

    孕妇 女,33岁,孕4产1,2次不明原因流产,已生育一名表型及智力正常女孩.此次妊娠18周时进行产前筛查,提示21三体高风险(1/55),在我院行羊水穿刺术抽取羊水20 mL进行产前诊断的羊水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检查: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t(15;20)(15pter→15q21.2∷ 20q13.3→20qter;20pter→20q13.3∷15q21.2→15qter),见图1,孕妇核型与胎儿相同.孕妇既往体健,表型及智力均正常.丈夫及女儿核型正常.

    作者:周艳彬;张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一家系八例

    先证者(Ⅳ5) 男,28岁,因“行走姿势异常14年,行走不稳3年”来我院门诊.14岁开始走路不稳,说话含糊但可听懂.3年前自感走路不稳,平衡控制力下降,站立时向后倾倒,走路较久或下楼梯、下公交时有绊脚、腿打弯、向前倾倒的现象,偶有摔跤,并伴说话音量下降、含糊不清但尚可听懂,偶有饮水呛咳,吞咽轻度困难.双手做精细活动时较费力,但无僵硬、活动缓慢、震颤等.12岁左右感觉后背脊柱裂开般疼痛,疼痛较剧烈,不能起床,具体检查示“脊椎钙化”,治疗后未再疼痛.2007年行斜视矫正术.2012年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及喉脓包手术.

    作者:李艳;安冉;徐严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眼皮肤白化病Ⅱ型产前基因诊断二例

    目的 对生育过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患儿的2个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分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采用PCR扩增先证者OCA1型疾病相关TYR基因的所有5个编码外显子和OCA2型疾病相关P基因的所有23个编码外显子,PCR产物直接测序,在确定致病突变的基础上对家系成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两例OCA先证者均未检测到TYR基因的致病突变,但均携带P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因此确定2例均为OCA2型患者.P基因共检测到4种突变:c.406C>T、c.535A>G、c.808-2A>G和c.2180T>C,其中c.535A>G和c.808-2A>G为新突变.2个家系的第1次产前诊断均提示胎儿基因型与先证者一致,家属选择终止妊娠.第2次产前基因诊断,2个家系中1例胎儿为P基因c.808-2A>G携带者,另1例为P基因野生型携带者.两名孕妇均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新生儿随访均正常.结论 应用基因检测可为眼皮肤白化病患者提供确切的临床分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有效的产前基因诊断.

    作者:胡浩;王华;贾政军;谢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染色体平衡易位t(2;4) (q24;q35)一家系二例

    先证者 男,31岁,结婚2年,婚后其妻怀孕2次,均在孕早期60天左右无明显诱因胚胎停止发育,经保胎治疗无效,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夫妇双方表型正常,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中同类病史及遗传病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先证者夫妻及其母亲外周血常规培养制备染色体,采用G显带染色技术,镜下计数并分析30个中期分裂相,先证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2;4)(q24;q35);先证者妻子染色体核型为46,XX.先证者母亲有与患者相同的染色体异常,核型为46,XX,t(2;4)(q24;q35).

    作者:卢静;赵海君;景丽;常文亮;王玉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我国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室间质评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13年全国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室间质评调查的结果,为提高胎儿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向全国500家产前筛查实验室发放5个批号的质控细胞图片.自愿参加此次调查的实验室根据图片判断染色体是否异常、是何种类型的异常核型,并按照规定格式上报结果.组织者将参评实验室回报的核型结果直接与标准核型结果进行对照,作出对实验室检测水平的评价.结果 有143家实验室回报了核型结果,组织者将各参评实验室回报的结果与标准核型结果47,XX,+18、46,X,i(X) (q10)、46,XY,i(21)(q10)或46,XY,+21,der(21;21)(q10;q10)、46,XY和47,XY,+21进行对照及综合判断.每个批号的正确率分别为97.9%、97.2%、95.8%、100.0%和97.9%,总体正确率为97.7%;错误率分别为2.1%、2.8%、4.2%、0和2.1%,总体错误率为2.3%.结论 本次调查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部分批号存在着一定的误诊率,需要定期开展室间质量评价,以提高实验室染色体病产前诊断的水平.

    作者:王薇;陈园园;陈希;钟堃;何法霖;张妍;包黎明;邹琳;王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HLA-C*01:78的序列鉴定

    目的 对1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新等位基因进行序列鉴定.方法 采用QIAGEN快速DNA抽提试剂盒从外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方法扩增先证者HLA-C基因的第1外显子至第3内含子和第3内含子-3'非翻译区,PCR产物克隆转染到质粒载体中获得等位基因的单链,对所得克隆子进行第2、3和4外显子双向测序分析.结果 先证者样本克隆测序得到两个等位基因,其中一个等位基因为C* 03:04;另一个经BLAST验证为新的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GenBank(KF049216).与接近的C*01:03等位基因序列相比,新等位基因在第2外显子上有1个核苷酸不同,第316位C>A,导致第8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丝氨酸(R82S).结论 该等位基因为HLA-C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C* 01:78.先证者的HLA分型结果为A*02:07,24:02; B* 40:01,46:01; C* 01:78,03:04; DQB1* 05:02,05:02; DRB1* 16:02,16:02.

    作者:王大明;邹红岩;徐筠娉;甄建新;何柳媚;高素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46,XX,t(8;13;21)(q11.2;q14;q11.2)一例

    患者 女,24岁.结婚3年,怀孕2次.第1次于孕1个多月时自然流产;第2次于孕4个月时胚胎停育.患者表型正常.有一姐一妹,均未婚.无家族史,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X,t(8;13;21)(8pter→8q11.2∷ 21q11.2→ 21qter;13pter→ 13q14∷8q11.2→8qter;21pter→21q1 1.2∷13q14→13qter).其夫核型正常.家系中其他成员未做染色体检查.

    作者:刘秀英;刘晓光;来继红;陈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一个核黄素反应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对1例误诊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的核黄素反应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riboflavin responsive-mult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RR-MADD)患儿及父母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确定息儿的致病基因突变及误诊的原因.方法 分析1例误诊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并用肉碱治疗7年的RR-MADD患儿的临床表型和腓肠肌活检的电镜检查特点,对患儿及父母进行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 dehydrogenase,ETFDH)基因及肉碱转运蛋白基因(SLC22A5)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患儿肌肉活检的电镜观察显示大量脂质沉积.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ETFDH基因第3外显子存在c.250G>A和c.380T>C复合杂合突变,患儿的父母分别为c.380T>C和c.250G>A的杂合突变携带者.患儿SLC22A5的基因测序未发现致病突变.患儿经基因确诊后同时补充肉碱与大剂量核黄素,病情得到改善.结论 ETFDH基因第3外显子c.250G>A突变(p.Ala84Thr)是我国南方人群中的1个突变热点,而c.380T>C突变(p.Leu127Pro)在我国人群中罕有报道.该误诊提示诊断性治疗效果不能替代基因检测.单纯补充肉碱治疗RR-MADD可控制病情达7年,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逯军;汲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良性成人家族性肌阵挛癫痫两家系

    家系1 先证者(Ⅲ7),男,38岁,30岁时出现双上肢远端轻微纤颤,不影响日常生活,维持姿势及精细运动时加重.晨起或激动时有全身不自主抖动,偶尔可将牙刷掉在地上,1~2次/日.31岁出现劳累后头眼向一侧扭,全面强直阵挛(generalized tonic clonic seizure,GTCS)发作,之后平均每年发作2~3次,均在极度劳累后出现.神经系统检查:双手可见轻微的姿势性震颤,随意运动或维持姿势时加重.病理征阴性.

    作者:杜晓萍;刘玉玺;崔爱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一个2p25与12p13隐匿性重排家系的遗传学诊断及基因分析

    目的 对1例智力低下与精神发育异常的患儿及其双亲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 应用染色体G显带分析、亚端粒区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及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等技术分析该家系染色体及相关基因的异常.结果 染色体G显带检测显示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母亲核型为46,XX,add(12)(p13),父亲核型为46,XY.亚端粒区MLPA检测提示患儿2p25区ACP1基因拷贝数减少,12p13区SLC6A12、KDM5A基因拷贝数增加,父母MLPA未见异常.SNP-array显示患儿12p13.33-p12.3区15.142 Mb重复,造成SLC6A12等9个基因重复,2p25.3区3.194 Mb杂合性缺失,造成SNTG2等11个基因缺失.FISH分析提示患儿46,XX,ish,der(2),t(2;12) (p25;p13) mat,即2p25部分单体和12p13部分三体,患儿母亲46,XX,isht(2;12)(p25;p13),为染色体隐匿性平衡易位携带者.SNTG2、MYT1,基因缺失,SLC6A12基因重复可能与患儿精神发育异常、智力低下有关.结论 MLPA、FISH和SNP-Array等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从基因组水平诊断隐匿性染色体重排.

    作者:涂向东;曾健;丛学文;严爱贞;林宇翔;张晓;丘丽萍;周游;兰风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男性易位型唐氏综合征一例

    患者 男性,28岁,临床诊断为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患者有典型的DS表型:智力低下,虽能写字和交流,生活也能自理,但因无纪律感无法参加社会劳动;眼距宽,低位耳,大舌头;身高162 cm,体重70 kg.父母生育该患者时年龄均为27岁,家族中无遗传病史,患者为家中长子,另有2个表型正常的同胞弟妹.

    作者:吴庆华;史惠蓉;刘宁;江淼;王艳华;赵振华;孔祥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一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G亚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分析

    目的 探讨1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G亚型(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G,LGMD 2G)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对1例LGMD 2G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骨骼肌病理检查,PCR扩增患者TCAP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通过直接测序检测突变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该患者临床表现符合肢带型肌营养不良,骨骼肌病理可见镶边空泡肌纤维,基因检测发现LGMD 2G致病基因TCAP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00delC,c.166insG).结论 LGMD 2G的诊断需综合患者临床、病理分析,但终确诊需结合基因诊断.

    作者:汪伟;郝莹;汪仁斌;金淼;焦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新等位基因HLA-B*37:04:02的序列分析

    目的 确定1名中国人的HLA新等位基因.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PCR-SSOP)基因分型技术和基于测序的分型方法(sequencing-based typing,SBT)对1名中华骨髓库辽宁分库志愿捐献者的HLA基因进行分型,通过软件分析该基因序列及与相近等位基因序列的差异.结果 PCR-SSOP结果显示,该个体HLA-B基因座反应格局出现异常;测序结果表明其B基因座第3外显子序列与所有已知HLA-B等位基因序列均不一致,与序列相近的等位基因B*37:04:01在所检测的第2和3外显子中的差异只是在第3外显子发生了nt 618 G>A 1个核苷酸替代,导致相应的第206位密码子由GCG>GCA,但第206位编码的丙氨酸并未改变.结论 该基因为HLA-B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专用术语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 37:04:02 (GU391034).

    作者:李晓丰;章旭;张坤莲;林凤秋;李剑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