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利;陈淑华;宋妍
目的探讨胆石症与皮肤瘙痒的关系.方法有条件地选择82例胆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皮肤瘙痒及皮损情况进行观察,并作相关检查.以单纯性阑尾炎作对照.结果①瘙痒程度与黄疸程度、皮疹面积、瘙痒持续时间及睡眠困难程度呈正相关;②瘙痒与结石部位有关,结石位于胆管(包括胆总管及肝内胆管)者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结石位于胆囊者;③胆石症患者的胆总管内径、血清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数值均明显高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结论胆石症患者皮肤瘙痒与黄疸程度、结石发生部位及胆道梗阻有关.
作者:陆富永;李德宪;杨威;明海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痤疮患者目前的治疗状况和就医行为特点.方法对2 331例门诊痤疮患者进行问卷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近1年内接受过治疗的痤疮患者占所调查痤疮患者总数的52.6%;痤疮程度重、女性患者和广州患者更愿意接受治疗;患者对治疗满意的占43%,Ⅲ级和Ⅳ级痤疮患者更容易对治疗不满意,而在医院接受治疗、采用维持治疗和同时配合面膜治疗的患者一般对疗效满意.结论要对痤疮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早、正确、足够疗程的治疗和维持治疗对于提高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非常关键.
作者:吴艳;毛越苹;郑捷;彭振辉;陈兴平;杨功焕;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从动物实验角度进一步探讨中药黄白液防治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与作用机理.方法 50只雌性豚鼠以阴道接种建立生殖器疱疹初发模型及紫外线照射法诱导复发皮损,观察了黄白液三个剂量(1.41 g/ml,1.128 g/ml和0.902 g/ml)对感染豚鼠的外阴皮损、阴道拭子病毒滴度及干扰素效价的影响,并以阿昔洛韦及生理盐水作了对照.结果黄白液对初发及复发感染豚鼠外阴皮损积分的改变与阿昔洛韦相当(P>0.05),诱导感染豚鼠干扰素产生的功能则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又以高剂量(1.41g/ml,相当于人剂量120 g/100 ml)为优.在复发感染中,黄白液组有5只豚鼠未出现皮损.初发感染豚鼠测得的阴道拭子病毒滴度的结果显示阿昔洛韦优于黄白液低剂量组及黄白液中剂量组(P<0.05),而复发感染中则以黄白液组为优.结论黄白液不仅有直接抑制HSV-Ⅱ复制与排放的功能,还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持续抗病毒,从而能有效控制生殖器疱疹的复发.
作者:杨志波;谭金华;欧阳恒;戴永江;许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多型别检测尖锐湿疣患者疣体HPV-DNA的敏感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通过广谱生物素标记的HPV-DNA探针,对尖锐湿疣患者疣体HPV 6,11,16,18,30,31,33,35,45,51,52型DNA进行检测.结果在35例标本中,有33例HPV-DNA呈阳性反应,阳性率94.3%.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表皮浅层空泡细胞的细胞核内,多呈片状或灶状分布.结论用广谱生物素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可检测HPV多型别,具有敏感性高、特异强的优点,并能进行病毒的组织学定位.
作者:吴文中;佟菊贞;林汉良;吴惠茜;张书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共100例,男32例(23~79岁),女68例(3~67岁).拟诊为湿疹53例(急性湿疹18例、亚急性湿疹11例、慢性湿疹24例),皮炎26例(化妆品皮炎15例、芒果皮炎4例、脂溢性皮炎5例、神经性皮炎2例),唇炎2例,荨麻疹12例,瘙痒症6例,哮喘1例.
作者:王加凌;祝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外阴赘生物10余年.体检:右侧大阴唇外侧上端见一带蒂赘生物,长度延及肛门,正常肤色,表面光滑,有皱褶,蒂长约4~5 cm,蒂直径约为0.7~0.3 cm,末端有一囊状突起,触之柔软,有弹性,有小袋样的感觉,囊大小为4 cm×4 cm×2.5 cm.拟诊皮肤巨大软纤维瘤,予以微波手术切除,创面愈合佳,病理确诊为皮赘.
作者:韦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男,48岁.发热40余天,伴全身红斑丘疹和肝脾肿大.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56%,EB病毒抗体阳性,皮肤免疫病理示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灶状CD43(+)、CD45 Ro(+)T淋巴细胞浸润.疾病持续6周后自愈.
作者:周俊娥;杜娟;李文海;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近5年本院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观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近5年临床疑诊的1 036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真菌学实验室检查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共培养出真菌631株,其中酵母菌占49.60%,以克柔念珠菌、红酵母、近平滑念珠菌为主;皮肤癣菌占21.71%,主要菌种为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其他丝状真菌占19.81%,主要菌种为曲霉和青霉;污染真菌占8.87%.结论本院近5年甲真菌病患者病原菌依次为酵母菌、皮肤癣菌、其他丝状真菌,排前5位的真菌分别是须癣毛癣菌(11.25%),克柔念珠菌(10.14%),红酵母(9.98%),红色毛癣菌(9.51%),曲霉(8.87%).
作者:陈丽娜;温海;廖万清;徐红;陈江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缩短病程,预防或减少老年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方法发病早期用更昔洛韦、强的松等联合治疗,并与用阿昔洛韦、α-干扰素治疗者对照.结果在皮损愈合时间、止痛时间及PHN的发生率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应用更昔洛韦、强的松等联合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其皮损愈合及止痛时间均缩短,PHN发生率降低.
作者:李丽萍;陈美珍;徐向东;卢淑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53,Fas,Bcl-2蛋白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检出情况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标准免疫组化法检测了24例CA、46例宫颈癌和28例正常宫颈组织P53,Fas,Bcl-2蛋白,用PCR技术对各组织标本的HPV-DNA进行检测和6,11,16,18分型.结果 P53,Fas,Bcl-2蛋白在CA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CA组和宫颈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综合分析, 蛋白阳性率与HPV感染率密切相关(P<0.05),但CA组或宫颈癌组的蛋白阳性率与HPV6/11型或16/18型的检出与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Fas,Bcl-2蛋白与尖锐湿疣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凋亡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HPV的增殖.
作者:夏克栋;董海艳;林巧爱;陈韶;陈向敏;张丽芳;胡芸;董缪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21WAF1/CIP1,P53及HPV6/11,16/18与外阴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P21WAF1/CIP1,P53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6/11,16/18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结果 P21WAF1/CIP1,P53在外阴恶性肿瘤组、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组、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40.00%(12/30)、63.33%(19/30),52.38%(11/21),47.62%(10/21),0(0/10)和0(0/10);外阴病变各组P21WAF1/CIP1,P53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HPV6/11、16/18在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中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60.00%(18/30)和33.33%(10/30),42.86% (9/21)和28.57%(6/21),正常对照组没有检测出;HPV6/11阳性率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外阴恶性肿瘤组HPV16/18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21WAF1/CIP1P53及HPV感染在外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邢兰瑛;范引侠;白雅卉;樊江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皮肤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DLQI调查问卷,选取门诊患者214例,包括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瘙痒症、银屑病等,完成问卷的填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湿疹、瘙痒症、银屑病等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比寻常疣、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等的影响大.结论上述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的疾病对于生活质量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同.
作者:党宁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复方硝酸益康唑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方法浅部真菌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A组109例,B组91例.A组外用复方硝酸益康唑软膏治疗,B组外用联苯苄唑霜治疗.结果 A组有效率为94.5%,B组有效率为74.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复方硝酸益康唑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优于联苯苄唑霜.
作者:张玉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他扎罗汀是第一个受体选择性、第三代芳香维A酸类药物,主要选择性地结合二种维A酸受体(RAR-β;RAR-γ),但不与维A酸X受体(RXR)结合.临床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银屑病、痤疮,并用于角化异常性疾病、毛囊皮脂腺疾病、皮肤癌前期病变,临床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潘小钢;毛舒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先天性皮肤缺损(CAS)是一种罕见的出生时皮肤局限或广泛缺损的疾病,以一定部位的皮肤缺损为特征,可伴有其它发育异常,遗传方式尚难确定.本文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
作者:陈麒翔;李占魁;刘雅;李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因左足趾甲变形伴压痛30余年就诊.患者30余年前偶然因左足趾疼痛发现甲板有部分隆起,因对日常生活无大妨碍而一直未特殊处理,但一直有轻压痛.因近来压痛明显而就诊.
作者:袁姗;雷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头孢菌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头孢菌素更新换代产品陆续进入临床,为治疗各种感染,尤其是细菌性感染,其中特别是对青霉素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所所起的感染、院内感染和对青霉素类过敏者提供了有效而又不易耐药的新药,为临床所广泛应用.
作者:吴绍熙;郭宁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0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IL-18分泌水平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IL-18mRNA表达量.结果 SLE患者血浆IL-18水平及PBMC IL-18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SLE DAI呈正相关.活动期SLE患者血浆IL-18水平及PBMC IL-18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P均<0.01).结论外周血IL-18可能并未参与SLE的早期发病过程,但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IL-18分泌水平升高,可能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彭学标;朱小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儿男,2个月.因面部反复出现红色小丘疹和紫斑40天就诊,自发病以来经常感冒、咳嗽.患儿的同胞哥哥亦出现过同样病情,于生后5个月时因支气管肺炎、呼吸衰竭死亡.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免疫学检查IgG,IgM,IgA均高于正常.初步诊断Wiskott-Aldrich 综合征.给予丙种球蛋白、胸腺肽和抗生素等治疗,病情可暂时缓解.随访4年,病情仍反复发作.
作者:朱敬先;林元珠;王曙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儿女,10岁.因关节疼痛伴血尿2月,全身皮肤起水疱1月余入院.入院后查抗核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疱;直接免疫荧光示基底膜带IgG,IgA,IgM,C3呈线状沉积.诊断为儿童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作者:李亚萍;肖嵘;文海泉;苏玉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