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陈美珍;徐向东;卢淑娇
目的探讨P21WAF1/CIP1,P53及HPV6/11,16/18与外阴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P21WAF1/CIP1,P53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6/11,16/18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结果 P21WAF1/CIP1,P53在外阴恶性肿瘤组、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组、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40.00%(12/30)、63.33%(19/30),52.38%(11/21),47.62%(10/21),0(0/10)和0(0/10);外阴病变各组P21WAF1/CIP1,P53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HPV6/11、16/18在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中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60.00%(18/30)和33.33%(10/30),42.86% (9/21)和28.57%(6/21),正常对照组没有检测出;HPV6/11阳性率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外阴恶性肿瘤组HPV16/18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21WAF1/CIP1P53及HPV感染在外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邢兰瑛;范引侠;白雅卉;樊江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银屑病发病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银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①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处皮肤、正常健康人皮肤及体外培养的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KC)VEGF的表达;②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KC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结果①银屑病皮损处VEGF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处和正常人皮肤(P均<0.001),非皮损处与正常人皮肤VEGF表达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体外培养的银屑病皮损处和非皮损处KC 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P均<0.001);银屑病皮损处KC与非皮损处KC相比VEGF表达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VEGF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
作者:张宪旗;冯捷;马慧群;牟宽厚;李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995年~2003年,本科门诊应用 20%足叶草酯酊(加拿大博爱药厂生产),治疗肛周尖锐湿疣 274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树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脱敏治疗效果.方法对450例患者进行吸入物变应原及食物变应原皮试,并对二者均阳性者386例进行特异性(免疫)脱敏治疗.结果吸入物变应原中,阳性率高的依次为夏秋花粉、多价霉菌Ⅱ、室内尘土等;食物变应原中,阳性率高的依次为海鱼、虾、小麦、白菜等;脱敏治疗有效率为68.91%.结论病因明确,治疗得当,特异性脱敏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作者:李本利;陈淑华;宋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多型别检测尖锐湿疣患者疣体HPV-DNA的敏感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通过广谱生物素标记的HPV-DNA探针,对尖锐湿疣患者疣体HPV 6,11,16,18,30,31,33,35,45,51,52型DNA进行检测.结果在35例标本中,有33例HPV-DNA呈阳性反应,阳性率94.3%.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表皮浅层空泡细胞的细胞核内,多呈片状或灶状分布.结论用广谱生物素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可检测HPV多型别,具有敏感性高、特异强的优点,并能进行病毒的组织学定位.
作者:吴文中;佟菊贞;林汉良;吴惠茜;张书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皮肤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DLQI调查问卷,选取门诊患者214例,包括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瘙痒症、银屑病等,完成问卷的填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湿疹、瘙痒症、银屑病等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比寻常疣、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等的影响大.结论上述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的疾病对于生活质量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同.
作者:党宁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对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1 443例,取标本行10%KOH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登记镜检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结果真菌镜检阳性594例(41.2%),主要为足癣230例(38.7%)、甲真菌病165例(27.8%)、手癣80例(13.5%);分离菌株221株,其中红色毛癣菌97株(43.9%)、须癣毛癣菌65株(29.4%)、念珠菌31株(14.0%),其他菌种28株(12.7%).结论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中足癣常见;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占首位,须癣毛癣菌位于第二,念珠菌居第三.
作者:牛桃香;骆志成;石磊;武三卯;李文竹;周晓黎;薛晓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外阴赘生物10余年.体检:右侧大阴唇外侧上端见一带蒂赘生物,长度延及肛门,正常肤色,表面光滑,有皱褶,蒂长约4~5 cm,蒂直径约为0.7~0.3 cm,末端有一囊状突起,触之柔软,有弹性,有小袋样的感觉,囊大小为4 cm×4 cm×2.5 cm.拟诊皮肤巨大软纤维瘤,予以微波手术切除,创面愈合佳,病理确诊为皮赘.
作者:韦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痤疮患者目前的治疗状况和就医行为特点.方法对2 331例门诊痤疮患者进行问卷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近1年内接受过治疗的痤疮患者占所调查痤疮患者总数的52.6%;痤疮程度重、女性患者和广州患者更愿意接受治疗;患者对治疗满意的占43%,Ⅲ级和Ⅳ级痤疮患者更容易对治疗不满意,而在医院接受治疗、采用维持治疗和同时配合面膜治疗的患者一般对疗效满意.结论要对痤疮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早、正确、足够疗程的治疗和维持治疗对于提高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非常关键.
作者:吴艳;毛越苹;郑捷;彭振辉;陈兴平;杨功焕;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三蕊胶囊联合迪维霜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外用0.025%迪维霜,对照组外用氯柳酊搽剂,均2次/d. 两组患者均口服三蕊胶囊500 mg,3次/d.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5,P<0.05);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χ2=12.12,P<0.01).结论三蕊胶囊联合迪维霜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确切,可供临床选用.
作者:刘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复方硝酸益康唑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疗效.方法浅部真菌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A组109例,B组91例.A组外用复方硝酸益康唑软膏治疗,B组外用联苯苄唑霜治疗.结果 A组有效率为94.5%,B组有效率为74.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复方硝酸益康唑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优于联苯苄唑霜.
作者:张玉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先天性皮肤缺损(CAS)是一种罕见的出生时皮肤局限或广泛缺损的疾病,以一定部位的皮肤缺损为特征,可伴有其它发育异常,遗传方式尚难确定.本文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
作者:陈麒翔;李占魁;刘雅;李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男,48岁.发热40余天,伴全身红斑丘疹和肝脾肿大.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56%,EB病毒抗体阳性,皮肤免疫病理示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灶状CD43(+)、CD45 Ro(+)T淋巴细胞浸润.疾病持续6周后自愈.
作者:周俊娥;杜娟;李文海;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他扎罗汀是第一个受体选择性、第三代芳香维A酸类药物,主要选择性地结合二种维A酸受体(RAR-β;RAR-γ),但不与维A酸X受体(RXR)结合.临床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银屑病、痤疮,并用于角化异常性疾病、毛囊皮脂腺疾病、皮肤癌前期病变,临床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潘小钢;毛舒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因左足趾甲变形伴压痛30余年就诊.患者30余年前偶然因左足趾疼痛发现甲板有部分隆起,因对日常生活无大妨碍而一直未特殊处理,但一直有轻压痛.因近来压痛明显而就诊.
作者:袁姗;雷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男,25岁,同性恋者,有肛交史.因肛门脓性分泌物、里急后重2周就诊.体检:肛门少许黄色脓性分泌物,淋球菌培养阳性,确诊为淋菌性直肠炎.
作者:张红娟;杨健;杨文林;叶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动物与人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方法收集16只广西银星竹鼠进行真菌学研究.结果从15只竹鼠体内分离出与人类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菌一致的马尔尼菲青霉菌,阳性率达93.2%.结论野生竹鼠自然携带马尔尼菲青霉菌,但无病态,其可能为该菌的贮存宿主.其分泌排泄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致人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在免疫功能低下时而致病.
作者:吴易;李菊裳;梁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男,52岁.因眶周起红斑、浮肿6个月,四肢乏力、肌肉酸痛加重1个月就诊.6个月前发现两侧眼眶潮红、浮肿,伴有轻度瘙痒不适.曾到卫生院按皮肤过敏治疗,疗效不佳.1个月前突然感到四肢肌肉酸痛不适、乏力,上肢抬举困难,不能蹲.平素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肖小军;曾先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 143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为2000年9月~2002年5月本科门诊患者,且均合并包皮过长,皮损均局限于冠状沟、包皮和龟头.平均年龄28岁(16~63岁);平均病程34天(7天~11月).所有患者就诊前1月内未接受免疫药物治疗,均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
作者:李勇坚;曾文波;段明;谢先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对UVA诱导人成纤维细胞胶原生物合成的影响,为应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光老化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正常人来源的单层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经UVA照射后立即加入含不同浓度at-RA的培养液,共2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3H-脯氨酸检测细胞胶原合成情况.结果在各组之间细胞增殖差别无显著性时,at-RA浓度为10-6mmol/L和10-5mmol/L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细胞胶原合成显著增高(P<0.05,P<0.01);而at-RA浓度为10-4mmol/L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细胞胶原合成显著降低(P<0.01).结论在体外细胞培养情况下,相对低浓度的at-RA(10-6mmol/L,10-5mmol/L)可逆转UVA诱导人成纤维细胞胶原生物合成的降低,而相对高浓度(10-4mmol/L)则不能.
作者:雷小兵;谭升顺;彭振辉;冉立伟;张江安;刘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