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赵梓纲;杨闰平;樊建峰;李恒进
目的 观察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DPCP治疗16例斑秃患者,2%DPCP外搽秃发区致敏,1周后用0.001%DPCP外搽患者头皮,每周1次,并据患者反应增加浓度观察其治疗反应及副作用,并与局部外用米诺地尔酊2次/d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坚持治疗的11例患者中,8例出现终毛生长,有效率为72.73%,达到良好反应的中位时间为(9.07±3.96)月,停止治疗后复发率为25.00%,12.50%患者出现较严重副作用.对照组13例坚持治疗,4例患者出现终毛生长,有效率30.77%,复发率为2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PCP治疗斑秃有效率高,安全性相对较好,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张琼翔;吴云;李秉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儿男,5岁.躯干、四肢皮疹伴瘙痒1周.7个月前,因患“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发生两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为绿豆大鲜红色丘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曾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丘疹可消退.皮肤科情况:面、颈、躯干及四肢伸侧可见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干燥性红斑,上覆白色鳞屑,指/趾甲无受累,Auspitz's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不规则增厚,浆痂形成,灶性海绵水肿,灶性基底细胞液化,表皮内可见个别坏死角质形成细胞,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可见稀疏的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银屑病样表现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作者:彭美雄;潘然;陈周;杜娟;张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85岁.双侧腋下、乳房及腹股沟反复岀现脓疱3年.3年前,患者双侧腋下、腹股沟及乳房处反复岀现脓疱,易破溃.皮肤科情况:双侧腋下、乳房处及腹股沟可见散在分布豌豆大脓疱,基底部略红,部分脓疱疱壁破溃(图1).乳房部新发脓疱的脓液细菌培养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角质层下脓疱,疱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棘层上部可见个别中性粒细胞.未见明显的细胞间、细胞内水肿.真皮中上部小血管周围中等量的以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图2).免疫荧光检查阴性.诊断:角层下脓疱性皮病.
作者:唐维斌;董正邦;王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36岁,已婚.大便带血20天.肛门镜检查发现单个、无痛性溃疡;化验RPR 1:64,TPHA(+);3年前开始发生同性性行为,40天前有明确的肛交史.诊断:一期梅毒,直肠硬下疳.予苄星青霉素治疗,随访中.
作者:李俊峰;李鑫;刘杰;马俊平;李越;郭宏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以眼部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6月本科诊治的10例以眼部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及买验室资料.结果 9例初始表现为视力下降,被误诊为葡萄膜炎、视网膜炎或视神经乳头炎,1例表现为复视.10例惠者血清TRUST试验及TPPA和脑脊液VDRL均阳性,5例脑脊液蛋白或白细胞明显升高.结论 梅毒性眼病常合并神经系统感染,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作者:高英;顾昕;管志芳;周平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疗效. 方法 将50例患者分为2组.A组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照射,B组单独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于12,16周观察疗效. 结果 治疗12周后A组有效率为68.4%,B组有效率为41.8%,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周后A组有效率为75.4%,B组有效率为69.1%,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不同分期皮损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疗效均优于稳定期. 结论 A,B两组疗法均有效,进展期疗效优于稳定期,A组皮损较B组起效早且复色时间提前.
作者:柳君如;张峻岭;程琳;徐士福;马秀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龟头红斑、血疱、色素脱失2年余.患者2年前龟头系带连接处岀现一直径1cm大小的红斑,无明显不适,约10d后消退,不留瘢痕,无脱屑肥厚.此后性生活时,原红斑处会有破损伴少量出血,并在其两侧出现血疱,直径约0.5cm,疱壁紧张,呈半圆形,黑色,持续性针刺样疼痛,无放射痛.约1周后自行消退,结痂伴少许细小脱屑.此后每次性生活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约1年前发现血疱结痂周围环形色素减退斑,曾去多家医院就诊,分别以“单纯疱疹”、“摩擦性皮炎”等对症处理,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本科.自发病以来无尿频、尿急、尿痛、尿线变细、排尿困难等,精神、食欲、睡眠及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相同患者,否认冶游史.
作者:叶藤;卢彬;陆洪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患者皮损在共聚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下的影像特征.方法 对入选患者的选定皮损处进行共聚激光扫描显微镜扫描,再取该处皮损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对这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皮损处的CLSM影像可见表皮棘层多处不规则断开或未完全断开,形成较多裂隙,棘层广泛松解,棘细胞间桥消失,但少数细胞间桥仍存在;因棘层松解而形成的腔隙中有单个或成团脱落的棘层松解细胞,基底细胞层有“绒毛”形成.结论 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患者CLSM影像具有特征性表现,但该研究样本数有限,还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作者:雷东春;徐丽敏;梁淑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全身皮肤潮红、肿胀和脱屑伴瘙痒及发热半月.40天前,因腰椎间盘突出伴疼痛口服风湿消骨镇痛灵(青岛永康药业)及骨刺消痛液(北京同仁堂)20余天.半月前面部出现红斑和丘疹,后累及躯干和四肢,当地医院以“过敏性皮炎?”予地塞米松7.5mg静滴7d,头孢噻肟钠(剂量不详)静滴6d,口服复方甘草酸苷及西替利嗪7d,无效,并岀现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和肿胀,T 39.3C.予甲强龙40mg和80mg静滴,先后各3d,再120mg静滴1d,均无效,T 38℃~41℃.以“红皮病”收入院.否认肝炎、结核等慢性病史,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体检:T 39.5℃,咽红,扁桃体未见肿大,耳后、颈后及腋下可触及数个黄豆大淋巴结,质软,有轻度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
作者:兰菲;耿龙;毕桂姣;徐媛媛;尹璐;姚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在体外抑制人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和迁移的能力及对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表达的影响情况,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CCK-8比色试剂盒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Transwell微孔隔离小室迁移实验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A375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A375细胞CCR7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24h的IC50值为0.20μg/mL;雷公藤内酯醇能显著地抑制A375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P<0.01),侵袭抑制率约为82.84%;经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0μg/mL,0.2μg/mL和0.4μg/mL)处理后,A375细胞中CCR7蛋白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具有抗A375细胞增殖和体外迁移能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其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相关,并且该作用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作者:吴凤;高君;夏颖;朱里;钱悦;涂亚庭;黄长征;陈思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经真菌培养确诊的56例儿童孢子丝菌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淋巴管型15例(26.78%),固定型41例(73.21%).发病部位主要为面部(76.78%).主要病理类型为混合细胞型肉芽肿(64.29%).结论 儿童孢子丝菌病并非少见,真菌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组织病理可提供诊断线索,斯皮仁诺口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琴;张悦;程岩峰;韩秀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小鼠进行慢性心理应激实验,为进一步研究慢性心理应激对白癜风、白发等色素减退性疾病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24只C57BL/6雄性黑发鼠随机分为心理应激组(8只)、正常对照组(8只)、电击组(8只).电击组小鼠接受电击;心理应激组小鼠旁观电击组鼠遭受电击过程,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产生心理应激.每天应激持续30min,连续14d.结果 心理应激组中血清酪氨酸酶(TYR)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慢性心理应激可导致体内TYR活性降低,SOD活性、MDA含量增高,影响机体的色素合成功能,可能参与白瘢风、白发等色素减退性疾病的发生过程,是导致该类疾病发生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曾庆海;吴元强;唐玲;周扬梅;张静;肖嵘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儿女,10岁.面部斑块、丘疹、脓疱3个月,有宠物接触史.皮肤科情况:右额部见一5.0cm×3.0cm红色斑块,闸以丘疹、少许脓疱.实验室检查:血CD4 13.6%(25.8%~41.6%),真菌培养分离出须癣毛癣菌.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脂肪内见中性粒细胞为主炎性细胞浸润,伴脓肿形成.诊断:须癣毛癣菌所致皮肤癣菌肉芽肿.
作者:王玲;陈晶;吕雪莲;夏玉坤;彭琳琳;崔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30岁.面部及耳廓鳞屑性粘着红斑,前胸、双上肢大小不等暗红色斑块、结节,部分中央有暗红色萎缩.ESR38mrn/h,ANA(+) 1:320,Sm(-),dsDNA(+),抗SSB抗体(+),抗Rib.p抗体(2+).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及黏蛋白沉积.结合该患者病情,对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乌日娜;张巧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82岁.右侧面颊部赘生物1年余,明显增大4个月.皮肤科检查见右侧颊部一角化性赘生物,顶端呈牛角样,突出皮面约7cm,褐黑色,质地硬如骨,基底部约6cm×5cm大小肿块,圆形,界清,红肿,轻压痛,无破溃及分泌物渗出.结合病理及临床诊断:面部鳞癌合并巨大皮角.治疗采取扩大切除植皮术.
作者:何泳洁;曹碧兰;袁伟;颜廷凯;熊琦;黄洋;曾令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的轻型或此疾病谱的良性端,它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病.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后释放入外周血,通过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和趋化作用集聚于组织中,然后通过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而活化,并引起促炎症效应和组织的破坏.目前应用多的HED诊断标准仍然是:符合Chusid于1975年制定的HES的标准,但仅有皮肤损害而无明显内脏损害.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HED的首选药物.对于累及心、肺、肝和肾等脏器者要按照HES治疗方案对其尽早治疗.
作者:于长平;周盛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印迹技术(IBT)检测天疱疮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天疱疮患者(PV13例,PF10例)及10例正常对照者行ELISA检测血清中抗桥粒芯糖蛋白(Dsg)1和Dsg3抗体滴度;并用正常包皮分离表皮后提取的蛋白为底物行IBT检测,并与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方法阳性率均为91.30%,两种方法对PV和PF抗体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和1.000).结论 ELISA和IBT在天疱疮的实验室诊断中均有重要价值,ELISA方法更简便、迅速.
作者:许人超;郑捷;潘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麻风病的神经病变是导致患者残疾、丧失劳动力而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的关键.为早期预测神经损伤,研发防止或干预神经损伤的药物,本文综述麻风杆菌侵犯人外周神经施万细胞后导致的免疫炎性反应、脱髓鞘与轴损伤等病变的分子机理.另一方面,评述可早期预测神经损伤的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翁小满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感染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应答推动抽样法(RDS),招募符合条件的MSM进行相关行为的寻问式匿名调查和检测前咨询、采集血液进行HIV/梅毒等血清学检测,建立随访队列.结果共调查采血400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7.8%,梅毒累计感染率23.8%、现症感染率12.7%,HIV合并梅毒现症感染、梅毒累计感染的比例分别为16.7%和40.0%.单因素分析,不同经济收入、寻找性伴场所、近6个月性伴数、近6个月性伴主要来自偶然性伴、首次性交年龄、近6个月性伴大年龄,是否近1年接受过同伴教育、梅毒感染(累计感染)者HIV感染率,不同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性取向、经济收入、寻找性伴场所、首次性交年龄、距首次性交时间、近6个月性伴大年龄,是否近6个月性伴主要是妻子、在家认识性伴者等梅毒感染率(累计感染率)有关.多因素分析,感染HIV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浴室/公园/网络为主要性伴场所场所、近6月性伴数≥6、首次性交年龄≥19岁、近6月性伴主要来自偶然性伴.梅毒感染(累计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离异/丧偶/同居、性伴大年龄≥26岁、近6月主要在家里认识性伴、浴室/公园寻找性伴.结论 绵阳市MSM人群HIV/梅毒感染率较高,受多性伴、性伴来源、性伴年龄特征等因素影响,应针对性加大干预力度.
作者:王毅;徐杰;李志军;张光贵;李六林;樊静;贾蜀光;杨红;姚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卡泊三醇治疗皮肤扁平苔藓的疗效.方法 120例皮肤扁平苔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外用卡泊三醇,对照组外用醋酸曲安奈德,两组同时口服抗组胺类药依巴斯丁10mg,1 次/d.比较两组间2周及4周的治疗效果.结果 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5.0%和40.0%,4周后分别为75.0%和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519,P=0.006,x2=9.025,P=0.003).结论 卡泊三醇可有效治疗皮肤扁平苔藓,疗效确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窄秀凤;张丽丽;周爱民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