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芸;谈鑫;邸宇姿;邓丹琪;吴永卓;高远;何静;张丹
患者女,53岁.颈背部皮肤增厚变硬10年.2型糖尿病病史20年.皮肤科情况:颈背部皮肤弥漫性非凹陷性增厚、肿硬.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增厚,胶原纤维束增粗,间隙增宽.诊断:糖尿病性硬肿病.
作者:殷董;张美芳;惠海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普鲁士蓝纳米粒子(PB NPs)光热治疗皮肤黑素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CCK-8法测定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光热治疗前后对皮肤黑素瘤细胞B16F10的增殖抑制作用.用C57BL/6小鼠建立皮肤黑素瘤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PB NPs组、激光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过程中,使用热成像仪观察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肿瘤区域的温度变化.各组小鼠均连续观察10d.每日测量瘤体大小,比较四组瘤体体积变化.治疗后第10天,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进行HE染色,比较PB NPs对小鼠内脏毒副作用的影响.结果 CCK-8法测得B16F10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PB NPs(250μg/mL,125 μg/mL,62 μg/mL,31 μg/mL,16μg/mL,8μg/mL,0μg/mL)培养24h的细胞增殖,每组细胞存活率都在70%以上.808nm NIR激光强度1W/cm2照射5 min治疗B16F10细胞后,250μg/mL PBNPs细胞死亡率为71.80%.治疗10d后,联合治疗组小鼠瘤体体积明显小于其余三组小鼠瘤体体积;各组小鼠瘤体体积两两进行比较,联合治疗组小鼠瘤体消失,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对小鼠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普鲁士蓝纳米粒子联合光热治疗可以有效安全治疗皮肤黑素瘤.
作者:李蒙;石磊;王秀丽;魏志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儿女,11岁.躯干及四肢见散在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及皮肤神经纤维瘤.患儿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临床诊断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测序明确突变位点为NF1基因c.2351G>A,该突变是第一次在NF1基因中报道.
作者:罗明珠;唐雪梅;张志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1月本科诊治的39例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男:女为4.57∶1(32∶7);平均年龄(51.54±15)岁,>50岁20例,20 ~50岁18例,15岁1例;71.79% (28/39)有明确冶游史;94.87%(37/39)患者皮损分布≥2支神经支配区,可伴大疱、血疱、脓疱及内脏损害等,神经痛也较明显;15.38%(6/39)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 500个/μL;56.41%(22/39)痊愈,43.59%(17/39)伴后遗神经痛,7.69% (3/39)复发,无死亡病例.伴后遗神经痛者,29.41% (5/17)持续3~12个月,29.41% (5/17)持续1~2年,17.65%(3/17)持续2~3年,23.53% (4/17)持续3年以上.结论 以带状疱疹为早期表现的HIV感染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多数有高危性行为史.患者病情重,皮损广泛,神经损伤恢复缓慢,复发率高,应注意加强HIV的早期筛查和积极治疗.
作者:罗茂;罗卓夫;许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寻常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86例寻常疣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治疗组(39例)每晚睡前予5%咪喹莫特乳膏外搽,6 ~ 10h后清洗患处皮肤,每周连续用5d,停用2d为1个疗程.对照组(47例)予液氮冷冻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64.10%,对照组有效率为8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复发率为8.00%,对照组复发率为2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寻常疣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唐艳琼;瞿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在一个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家系中寻找致病基因突变,为该综合征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该疾病确诊、产前诊断等奠定分子基础.方法 收集所研究的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中的2例患者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与家系内正常个体一并采集外周抗凝血血样,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PE150进行外显子测序,结合SAMtool,ANNO-VAR分析鉴定并注释患者的突变位点.结果 外显子测序结果表明,家系内部所有个体测得2个共有突变,分剐为TRPM5(rs80326119,位置:chr11 p15.5)和PTTG 1IP(rs143718199,位置:chr21 q22.3),而GJB6处突变A88V(rs28937872)仅为家系内两名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发病患者所共有.结论 本研究在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中的两名患者中,发现GJB6基因出现A88V突变(rs28937872),从而确证该家系确为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此外,在该综合征家系所有参与外显子测序个体中(包含不患病个体)发现2个共有突变——TRPM5和PTTG1 IP;目前,还未见有关两种突变与该病相关联的报道,其与该综合征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蓓;陈学军;周夕湲;杨雁;段西凌;林婴;杨正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玉屏风散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方法 90例HS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全部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玉屏风散治疗.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IFN-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与治疗前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A和IgE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玉屏风散可改善HSP患儿免疫状态,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牛文忠;张雪松;丁显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蛋白乙酰化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的关系;研究凉血消风汤对HATs和HDACs平衡的影响,从而揭示银屑病乙酰化内稳态的变化.方法 收集寻常性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设立中药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凉血消风汤6g,2次/d,治疗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含量,PBMC提取组蛋白后应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活性和去乙酰化酶活性试剂盒测定组蛋白HATs和HDACs水平.结果 银屑病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表达降低(P<0.05),HATs表达上升(P<0.05),HDACs表达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凉血消风汤能够降低银屑病患者血清TNF-α含量,从而治疗银屑病,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乙酰化内稳态平衡有关.
作者:房慧媚;贾瑞璇;李凤迪;王亚翠;王文欢;王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丙酮/二乙醚溶液和水方法诱发的C57BL/6小鼠干皮症模型(AEW模型),检测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受体(GRPR)在颈段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瘙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外用丙酮/二乙醚混合液(1∶1)和水7d建立C57BL/6小鼠的AEW模型,观察小鼠搔抓行为学,皮肤干燥症状,皮肤组织学(HE染色)和肥大细胞浸润(甲苯胺蓝染色)等指标,定量PCR分析GRP在颈部背根神经节(DRG),GRPR在颈部脊髓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EW模型组小鼠的自发性搔抓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AEW模型组小鼠颈背部皮肤表现出明显干燥、脱屑,病理提示表皮增厚、真皮肥大细胞浸润不明显;在颈部DRG的GRP、在颈部脊髓的GRPR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干皮症且伴有强烈搔抓行为的C57BL/6小鼠模型,GRP和GRPR在AEW模型瘙痒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雪婷;曾丽萍;邹泽红;陶爱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入院前3d无诱因出现左下腹及左侧腰骶部疼痛,向会阴部放射,并停止排气、排便,伴有腹胀,略反酸、烧心,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无尿频、尿痛及血尿.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胆囊结石史.查体:一般状况可,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神清,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1次/min,律齐.腹软,左下腹轻度压痛及触痛,左侧腰骶部皮肤有触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见胃肠型及肠蠕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无气过水声.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左下腹彩超示:左侧腹部肠管蠕动减慢、回声减低,不完全性肠梗阻?立位腹平片示:肠管积气,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考虑不全肠梗阻.入院后给予禁食、补液、营养支持,并予以灌肠等治疗.行结肠镜检查示:直肠炎性改变.患者腹胀缓解,恢复排气、排便,但腹痛及腰骶部疼痛仍较剧烈;入院后第3天患者左侧腰骶部及左下腹部出现散在斑丘疹,顶端有水疱,伴疼痛,请皮肤科会诊,诊断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后,疼痛消失,疱疹结痂,腹痛缓解.
作者:杨翠;赵十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803例SL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合并IFD与未合并IFD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SLE并发IFD者27例,没有确诊的病例;从27例IFD患者中分离到33株真菌,其中白念珠菌30株(90.91%)、光滑念珠菌2株、克柔念珠菌1株,标本分别来源于下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抗真菌治疗均有效.疑似感染症状,SLEDAI≥9,CRP ≥0.8mg/dL为SLE合并IF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科SLE并发IFD的患者发生率为3.36%,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氟康唑是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药物之一.
作者:郭芸;谈鑫;邸宇姿;邓丹琪;吴永卓;高远;何静;张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女,37岁,反复湿疹1年余,1个月前左小腿近内踝关节处出现一糜烂性溃疡.刮取溃疡分泌物边缘处皮肤组织直接镜检分别见真菌孢子和菌丝.真菌经培养鉴定为阿萨希毛孢子菌.诊断:左小腿皮肤湿疹并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感染.
作者:滕元姬;易雪丽;唐俊;罗斌;邓鹰;农雪娟;韦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Schnitzl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自发性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以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血症及慢性荨麻疹为主要特征,此外还有发热、骨痛、关节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多种表现.皮损组织病理呈嗜中性荨麻疹样皮病表现.Strasbourg诊断标准为新的诊断依据.治疗首选阿那白滞素,病程良性,少数患者有恶变风险.
作者:闫会昌;张江安;于建斌;王祖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近年来,因生殖支原体感染率在性传播疾病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高而使其备受关注.它的致病性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目前除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与之密切相关外,与生殖支原体相关的疾病还包括盆腔炎性疾病、产科并发症、前列腺炎以及附睾炎等.还有研究发现生殖支原体感染与肿瘤及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相关,且其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因其检测技术仍然受限,导致相关的临床疾病无法及时确定病因并进行病因学治疗.
作者:李冰蕾;占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一起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炭疽致死亡病例事件,查明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方法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该村属于炭疽自然疫源地,近3年无炭疽疫情报告,但经过病例排查后发现3例皮肤炭疽;畜间疫情不明;该死亡病例由皮肤炭疽继发脑膜炎型炭疽,因治疗延误而死亡.结论 加强县、乡(镇)医疗机构、村医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临床诊断治疗能力应该作为今后边远农牧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作者:程伊;江阿泰;吐尔洪;张书江;张新华;巴合提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不同治疗参数(能量密度、光斑直径、脉宽及治疗次数)治疗由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影响该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利用不同能量密度(35J/cm2,40J/cm2,45J/cm2),光斑直径(3mm,4mm,5mm),脉宽(25ms,30ms,35ms)及治疗次数(3次,4次,5次)等治疗参数正交设计A~I共9组治疗方案,将177例甲真菌病患者511个病甲随机分为9组,分别接受A~I组方案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临床有效率、真菌学有效率及复发情况,记录观察治疗过程及随访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A~I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患者的病甲有明显改善,各组的临床有效率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各组病甲均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治疗的能量密度越高(6个月Wald=5.129,P=0.024;12个月Wald=10.471,P=0.001),次数越多(6个月Wald=4.529,P=0.033;12个月Wald=4.021,P=0.045),其临床有效率及真菌学有效率越高.结论 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是治疗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高能量密度、多次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玲;刘超;陈诗平;方清;曾海燕;刘品梅;杨万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例1男,57岁,双小腿胫前散在暗红色环状红斑10年.例2男,43岁,双小腿胫前弥漫性暗红斑5年.空腹血糖正常.胫前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深层可见肉芽肿性血管炎性改变,在血管壁及其周围有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诊断: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作者:陈税莹;陈晓红;杨英;熊琦;袁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聚多卡醇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局部注射聚多卡醇治疗的化脓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达痊愈标准,治疗后局部无渗出、破溃、色素沉着及瘢痕.随访6 ~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聚多卡醇局部注射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显著,美容效果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丁语;陆信武;郑家伟;赵海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患者女,39岁,会阴部无痛性单发结节l周余.皮肤科情况:会阴部可见一黄豆大小皮色结节,无触痛、粘连,活动度佳.表面皮肤无红肿、糜烂、渗液等.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浅层至中层,周围可见完整包膜与上皮相分隔,未见向周围浸润生长,瘤体内呈条索状及网篮状,可见多数乳头折叠突入管腔内.瘤细胞未见核分裂相或异型性,瘤组织及周围组织未见炎细胞浸润.临床结合病理诊断为女阴乳头状汗腺腺瘤.
作者:汤庄力;张燕飞;冯义国;童丹玉;王晓鹏;肖生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免疫功能情况.方法 将入选的202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Ⅰ组(67例)仅予微波治疗,对照Ⅱ组(67例)仅予5%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治疗组(68例)予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三组患者均治疗8周,并随访6个月,治疗后对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及免疫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有效率分别为79.41%,44.78%和47.76%,即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Ⅰ组和Ⅱ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治疗组复发率(5.56%)明显低于对照Ⅰ组(20.00%)和Ⅱ组(21.8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比值均明显上升,但是CD8+水平明显下降,且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外周血中CD3+,CD4+与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Ⅱ组,治疗组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Ⅱ组的水平.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并且可有效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安全而有效.
作者:马明俊;何庚山;李美霞;丁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