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胡金明;张之智;卢伟;李晓东;赵鹏;盛得岩;苗巍

关键词:老年, 股骨转子间, 骨折, 锁定板
摘要:目的 观察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近端锁定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9例.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骨折复位和愈合结果、并发症情况、髋关节有无疼痛、行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36个月,平均1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周~16周,平均13.5周.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23例,近解剖复位6例.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钉折弯.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所有病例髋关节无疼痛,外观无明显畸形,髋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值80%以上,行走功能恢复率100%(26/26),患者及家属对步态和步速满意.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板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其适应征广,操作方便.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合并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的心理干预护理

    目的 探讨分析妊娠合并传染病孕产妇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实施有效护理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对住院治疗的85例合并传染病的孕产妇进行细致观察与护理,分析她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实施心理疏导和护理.结果 通过恰如其分心理护理使患者改善消极情绪,在获得有关知识基础上能正确对待疾病,提高了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结论 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重视心理干预,可帮助妊娠合并传染病孕产妇提高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并配合治疗,使母子均达到理想的健康效果.

    作者:袁双凤;梁伟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直肠癌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直肠癌手术中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ASA Ⅰ-Ⅲ级择期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两组全麻诱导方法相同,维持用持续静注丙泊酚5~7mg/kg·h,间断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GEA组于诱导前取L1-2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3mL,测定麻醉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诱导麻醉平稳后开始追加适量硬膜外药量(1%利多卡因5~10mL不等),以保持循环稳定为准.切皮前给予适量芬太尼完善镇痛.于麻醉前、切皮后10min、30min、2h、术毕时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E)及血糖浓度.结果 GEA组血清皮质醇在切皮后10min、30min明显低于GA组;E在切皮后各时点明显低于GA组;血糖在术毕时低于GA组.GEA组MAP、HR在切皮后各时点显著低于GA组.GEA组全麻药用量及术毕清醒时间显著低于GA组.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直肠癌手术可减轻应激反应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张冰;曹艳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观察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近端锁定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9例.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骨折复位和愈合结果、并发症情况、髋关节有无疼痛、行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36个月,平均1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周~16周,平均13.5周.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23例,近解剖复位6例.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钉折弯.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所有病例髋关节无疼痛,外观无明显畸形,髋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值80%以上,行走功能恢复率100%(26/26),患者及家属对步态和步速满意.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板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其适应征广,操作方便.

    作者:胡金明;张之智;卢伟;李晓东;赵鹏;盛得岩;苗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髓芯减压、高压氧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回顾性观察分析髓芯减压、高压氧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方法 对股骨头坏死患者42例,实施髓芯减压术、高压氧的同时植入自体体外分离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结果 经1年随访及MRI检查,股骨头坏死体积由31.67±7.58,降至13.23±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病例.结论 髓芯减压、高压氧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王汝杰;王铁翔;王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症的观察要点与护理

    目的 了解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并对其观察要点和护理进行探讨.方法 对5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腹水并发症中电解质紊乱发生率高,其次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结论 全面细致的临床观察,切实可行的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肝硬化腹水的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马海秀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研究阿托伐他汀的早期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的早期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常规对照组23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5例,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两个疗程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TC、TG、hs - CRP及MMP -9浓度显著降低(均P<0.05),但常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并能有效的降低患者体内的血脂水平.

    作者:刘建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体会.方法 将我院3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分娩,均未发生感染以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控制血糖的稳定,对保证胎儿正常发育、预防和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淑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非那雄胺对前列腺增生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目的 评价术前服用非那雄胺对前列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术中出血的影响,以及对前列腺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影响.方法 1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术前服用非那雄胺5mg/d,2周的45例患者为A组;4周的52例患者为B组.术前未服用非那雄胺的63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TURP前列腺切除重量,计算术中失血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前列腺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A组中,前列腺体积在40~80mL者,与同体积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平均切除1g前列腺组织失血量,前列腺微血管密度小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前列腺体积>80mL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中,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体积在40~80mL者,术前应用非那雄胺2周即可减少TURP术中出血,减少腺体内微血管的密度,应用4周,疗效更加明显.前列腺体积> 80mL者,术前应用非那雄胺4周方可减少TURP术中出血,减少腺体内微血管的密度.

    作者:崔军;宋永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49例病理临床分析

    目的 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是胃肠道淋巴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因起病隐蔽,缺少特异症状,常易和胃肠道有关疾病相混淆而造成不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本文对17例胃、32例肠道恶性淋巴瘤进行有关病理临床分析,探讨漏诊和误诊的可能性原因和对策,旨在提高对该类病变诊断的正确率.结果 本文分析资料当中的17例胃组恶性淋巴瘤中只有1例术前确诊.术前32例肠组恶性淋巴瘤中仅2例疑恶性淋巴瘤,诊断回盲部结核病3例,癌肿7例,肠系膜平滑肌瘤2例,小肠类癌4例.结论 临床、内镜、病理三大科室的医生应加深对该病的诊断和认识.

    作者:马志祥;刘安丽;刘家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手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75例均手术成功,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术后2年随访,根据Hrris综合评价结果为优47例,良21例,可6例,差0例;74例均能下地活动.结论 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疗效,有利于早期关节活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朱欣阳;徐亚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针灸推拿专业是祖国医学非常具有特色的、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而针灸推拿技术操作的实现又是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的.传统的解剖学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能突出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1],更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针灸推拿课程提供有效的帮助.我院解剖教研室针对针灸推拿专业特点,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初步取得成绩.

    作者:马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足底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修复足跟负重区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 报道足底内侧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修复足跟负重区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16侧成人足内侧区血管神经解剖学研究,发现足内侧区存在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深支的内侧支多源性供血及神经分布.临床修复足部负重区创面22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2年,皮瓣感觉良好,外形满意,无溃疡现象,足及足趾活动功能良好.结论足内侧皮瓣血供具有多源性,不牺牲主要血管,质韧耐磨,能恢复较好的感觉,是修复足跟负重区皮肤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黄智勇;赵敦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维拉帕米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速对比分析

    目的 时比维拉帕米和心律平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的治疗效果及各自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我院急诊的6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例随机分成维拉帕米和心律平治疗组,心律平组给予心律平35mg~140mg静注,维拉帕米组给予异搏定5mg~10mg静注.结果 心律平和维拉帕米对阵发性室上性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作用维拉帕米较心律平高.结论 PSVT应首选心律平,维拉帕米可作为一线药物,须注意其副作用.

    作者:张权孝;王伟;张建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腭裂修补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的X线诊断

    目的 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腭裂修补术后诊为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患者腭咽部侧位X线片测量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软腭在形态学、运动能力以及腭帆提肌附着位置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研究腭咽闭合不全的原因,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腭裂修补术后诊为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患者4例和正常健康对照组4例进行腭咽部侧位动态摄影(每例摄静止及发“表”音像各1张)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腭裂术后组的软腭相对长度较对照组短,患者的腭帆提肌附着点相对位置比对照组靠前,发音时软腭抬高角度较小.结论 软腭相对长度、腭帆提肌附着位置及发音时软腭抬高角度是诊断腭裂修补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腭咽部侧位动态摄影是观察、分析软腭形态、运动的重要方法.

    作者:苏伟;向述天;许章典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94例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

    目的 通过对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探索佳护理方法和途径.方法 通过对94例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严密观察,进行药物治疗、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结果 有效地控制了病情发展,消化道出血停止,未再出血现象.结论 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采用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与死亡率、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刘云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MST1基因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Mst1基因与肾癌的相关性及其表达增高对肾癌细胞凋亡、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荧光定量PCR检测47例肾癌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Mst1基因的表达;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 Mst1转染769 -P细胞;western检测转染后Mst1基因的表达;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Mst1基因在肾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成功构建重组载体;转染后Mst1基因表达增强明显,凋亡明显升高,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 Mst1基因的表达异常与肾癌的发生相关,是肾癌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其表达增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张辉;崔军;尚超;宋永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第一肝门阻断与半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第一肝门阻断与半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优点与缺点,为临床行肝切除术选择血流阻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将病人分为两组:第一肝门阻断组( Pringle,n=35)及半肝血流阻断组(HVC,n=24),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4、7天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Pringle组与HVC组比较,Pringle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白蛋白明显低于HVC组(P<0.05),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HVC组(P<0.05).结论 半肝血流阻断较第一肝门阻断操作相对复杂,但肝功能损伤较轻,术后恢复快.

    作者:吴绍峰;俞可克;甄茂川;黄学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75例脑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75例脑出血患者重点加强急救抢救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75例脑出血患者治愈、好转62例,总有效率83%.结论 脑出血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对疾病的恢复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侯全红;赵福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措施.方法 对同一时期实施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组)和自行来院就诊(对照组)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救治后,院前急救组总好转率为97.6%,对照组总好转率为84.6%,两组总好转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院前急救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让患者在发病现场可以得到快速又有效的救治和护理,避免了在运送途中错过抢救的佳实际,十分有效的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以及改善了患者预后.

    作者:姚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39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早产儿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住院分娩的早产儿3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早产儿中死亡2例,余下37例均健康出院.结论 严密的观察病情,精心的护理,合理的喂养,严格的消毒隔离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感染,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护理环境,才能进一步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易敏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