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自坤;吕波;刘长春;杨述飞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此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DN重要的治疗是积极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提高组织特别是神经细胞的血供及氧供,促使受损的神经细胞修复和再生.
作者:刘春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异丙酚与力月西镇静药辅助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行腹腔镜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术中镇静分别辅以异丙酚和力月西各30例,观察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中体动例数、术后苏醒时间、恶心呕吐例数及有不适感例数.结果两组生命体征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中体动、术后苏醒时间、恶心呕吐及有不适感例数异丙酚组明显低于力月西组(P<0.05).结论辅助硬膜外麻醉异丙酚优于力月西镇静效果.
作者:谢滨蓉;黄建新;王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痛经周期短,痛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降低生活质量.作者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痛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CT表现及发病机理.方法对1995~2004年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18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脑损伤术前CT扫描均未见脑梗死征象,外伤后1天内出现脑梗死CT表现11例,2~3天4例,超过3天3例.结论脑外伤后脑梗死多发生在严重的颅脑外伤后,及时发现对临床治疗有价值.
作者:周立;蒋瑾;付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静脉输液过程中会遇到茂菲式壶下输液管中进入大量气泡甚至空气柱,传统的排气法如振动管壁气泡向上排气法适合输液管中气泡量少,而排液排气法适用于气泡量大,但浪费药液,不适用于输液量小的药液.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作者总结出3种比较简单、更为有效、更为科学的排气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晓娟;石立红;沈美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短小手术患者100例,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PK组)各50例.入室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 mg/kg,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术中维持:K组用氯胺酮0.5 mg/(kg·h)持续输入至术毕,PK组用异丙酚4~5 mg/(kg·h)、氯胺酮0.5 mg/(kg·h)持续输入至术毕,观察相关指标.结果K组术中及术毕至苏醒期BP、HR明显升高(P<0.05);术中需要追加氯胺酮者K组15例,PK组4例;清醒时间K组(15±7)分钟,PK组(11±5)分钟;K组有2例出现苏醒期躁动.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术中更平稳,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作者:丁德容;周妮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在癌症治疗中乳腺癌的激素治疗代表着早期的分子疗法或靶向治疗.早期乳腺癌采用激素制剂辅助治疗,无论淋巴结状况如何都会减少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直到近,对于雌激素受体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来说,术后口服5年的三苯氧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已经是标准治疗.
作者:唐守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引起小儿遗尿症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30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3.3%有睡眠过深难以唤醒,62.5%腰骶部脊柱隐裂,41.6%具有家族遗传史及不当的饮食习惯(62.5%晚餐常喝汤,50.4%睡前有喝牛奶习惯)以及一些继发疾病如多动症、蛲虫症、精神刺激等均可引发遗尿.采用中药、抗利尿激素、心理行为疗法治疗.结论对遗尿症患儿常规询问家族史及行必要的检查非常重要;药物及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唐柳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三苯氧胺(枸橼酸他莫昔芬)作为绝经后乳癌患者的标准治疗,也可作为乳腺癌预防用药.由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小,价格相对便宜,用药方便,无须住院,无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脱发等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的依从性和服药期间的生活质量都很好,其疗效持续时间较化疗更长,因此,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全身治疗已越来越受重视.欧美国家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在全身治疗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作者:周蕾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联合应用胺碘酮与慢心律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48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联合应用胺碘酮与慢心律治疗2周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效27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93.75%,无效3例,无效率6.25%;治疗前后心电图P-R间期及QRS波群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平均Q-T间期无明显延长;无1例发生心衰、猝死等严重后果.结论胺碘酮与慢心律联合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耐受性好,可用于多种心脏病理情况及改善心功能.
作者:孔洪;舒燕;姜荣建;唐英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误诊原因.方法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7例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率占同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病例的11.84%,误诊原因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患者症状体征不典型等因素有关.结论应重视肺癌的各种临床征象,对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及时进行X射线(胸片、CT)、纤支镜、脱落细胞学及病理活检等检查.
作者:何书经;康定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笑气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门诊孕40~50天要求行人工流产500例用笑气吸入方法行镇痛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术中出现幻觉20例占0.4%.结论笑气吸入用于门诊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苏醒快,但对笑气敏感性与耐受性有个体差异,应注意观察.
作者:马秋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腹壁缝合针行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腹壁缝合针为86例患儿行一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分钟,平均住院时间3天,无并发症,随访1~48月无复发.结论腹壁缝合针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安全美观.
作者:陈兵;冯金周;樊耘;丁国强;蔡光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临床影响因素的关系,以提高冠状动脉造影的阳性率.方法180例患者采用Judkins法,经股动脉穿刺,在多个投射角度作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率47.77%(86/180),累及143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占41.95%(60/143),右冠状动脉占31.46%(45/143),左回旋支占20.97%(30/143),左主干占5.59%(8/143).结论男性,年龄>50岁,有心肌梗塞、高血压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典型心绞痛病史、心电图典型缺血改变者,冠状动脉造影的阳性率明显增高.
作者:刘涛;陈勇;赖成明;陈世蓉;赵超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血脂异常对冠心病的影响.方法检测我院87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其中合并冠心病57例,未确诊冠心病30例与80例健康对照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HDL-C,ApoA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的HDL-C,ApoA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糖尿病组LDL-C,TG,ApoB水平较对照组增高,糖尿痛合并冠心病组的LDL-C,TG,ApoB水平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高.结论对血脂异常糖尿病患者群应尽可能控制血脂增高.
作者:孟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损伤患者在救治和检查过程中减轻和避免损伤加重的措施.方法车祸伤和坠落伤急症患者65例,现场处理:颈托固定、保持颈椎和胸椎轴线一致及减少搬动次数.急救和转运: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给氧和喉罩等,但禁忌常规气管插管;甲基泼尼松静脉滴注及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固定和减少或防止颠簸;确诊检查:依次为X射线颈椎摄片、CT检查、三维重建及MRI检查.结果确诊率100%,无1例损伤、无原有脊髓压迫症状明显加重者.结论颈椎损伤患者在救治和检查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颈托固定、颈椎和胸椎轴线保持一致、保持呼吸道通畅等,能减轻和避免损伤加重.
作者:何兰;李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1148例住院病历回顾性分析.微机调出2002~2004年抗菌药物销售数量、金额及全年药品总金额,计算出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百分比.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其中,预防性用药747例,占65.1%;治疗性用药401例,占34.9%;一联用药298例,占25.96%;二联用药691例,占60.19%;三联用药159例,占13.85%.3年中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全年销售药品总经额的85%.结论该医院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不容忽视.
作者:李定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3种方式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运用利多卡因、笑气、异丙酚配伍芬太尼3种麻醉方法用于人工流产镇痛各110例,观察孕妇在术中、术后的镇痛效果、人工流产综合症、宫颈松弛度、术中出血、不良反应等.结果异丙酚组镇痛率100%,无人工流产综合症发生,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异丙酚配伍芬太尼静脉麻醉方法简便安全,镇痛效果确切.
作者:王之皓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放疗技术所取得的显著进步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放疗高剂量落在肿瘤靶区内而其周边组织和器官处于低剂量照射.本文重点介绍现代放疗流程、模拟定位技术转变和3DCRT、IMRT等技术优点以及临床应用所取得疗效.介绍图像引导下肿瘤放疗(IGRT)、自适应性放疗(ART)和剂量学引导下放疗(DGRT)的概念和临床应用的初步情况及立体定向放疗(SRT)和立体定向手术(SRS)在脑胶质瘤和脑转移性肿瘤的治疗地位.
作者:傅小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折的不同固定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9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54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骨折类型及内固定方法,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随访时间9~43个月,平均时间25.3个月.发生骨折不愈合、95°股骨髁钢板断裂1例,延迟愈合1例,低度感染导致骨折端骨吸收1例,其余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其中优34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总优良率为83.3%.股骨逆行髓内针固定术后有1例远端1枚锁钉退出,4例晚期出现肢体短缩1~4 cm,6例骨折愈合后膝关节屈曲小于90°.结论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术中应充分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蒲自坤;吕波;刘长春;杨述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