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消胶囊治疗乳腺瘤样增生56例临床观察

海志刚;何岩莉;海兰

关键词:乳腺瘤样增生, 中医药治疗, 平消胶囊
摘要:目的:观察抗肿瘤中成药平消胶囊治疗乳腺瘤样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本临床观察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平消胶囊,对照组口服小金丸,30天为一疗程.结果:经过1-3个疗程的观察,在消除症状、缩小肿块等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平消胶囊治疗乳腺瘤样增生病有明显疗效.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是一群未分化、具有自我更新、多系分化潜能的细胞.现有的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分化、转移、致瘤性受到Wnt、Notch、Hedgehog、CXCR4-SDF-1轴、PTEN等多种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而肿瘤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构成肿瘤的上皮部分与间质部分,它们之间可能也存在着相互调控.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对于开发以肿瘤干细胞为靶点的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终根除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叔陈;张凤春;张雁云;徐迎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转移癌放射治疗止痛疗效分析(附52例报告)

    目的:观察不同分割放射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52例各种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进行不同分割方式和剂量的体外放射治疗.200cGY/次,5次/周,总DT40GY/20次;300cGY/次,5次/周,总DT30GY/10次,;500cGY/次,3次/周,总DT30GY/6次.结果:不同分割方式的放射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6%.结论:不同分割放射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缓解疗效相似,治疗效果肯定.常规分割更安全、可靠.

    作者:刘粉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贝伐单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作用强的促血管形成因子,因而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主要靶点.贝伐单抗是抗VEGF受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目前用于一线治疗大肠癌.

    作者:陈日新;逯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钼靶簇状钙化点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附60例患者影像病理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簇状钙化点特征与临床活检病理结果间的关系.方法:运用Le Gal分型方法分析60例病例中6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簇状钙化点病灶特征.结果:60例患者实际活检标本数64个,其中恶性病变27例(占42.19%).乳腺钼靶摄片发现的簇状钙化点按Le Gal标准分型,其中Ⅱ型18例,术后病理证实恶性l例(5.56%);Ⅲ型12例,恶性1例(8.33%);Ⅳ型14例,恶性6例(42.86%);V型20例,恶性19例(95%).结论:Le Gal分型与病理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乳腺钼靶的簇状钙化点Le Gal分型可为临床诊断乳腺癌提供较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胡俊艳;沈卫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蟾毒灵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本文从蟾毒灵的药物作用靶点、对信号通路的改变、对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调节等几个角度阐述蟾毒灵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宁;凌昌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NF-κB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核因子kappaB(NF-B)因其在人体免疫,炎症,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成为近来国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结构、功能、作用机制、与肿瘤的关系和未来研究方向等做一介绍.

    作者:崔嵩;刘学锋;吴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与转归

    宫颈癌是发生在伞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个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发展中国家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严蕈影响了患者的放疗依从性.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影响因素、治疗方式及预防措施.

    作者:赵恒芳;代丽;刘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体外射频透热配合放射治疗对癌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透热治疗配合常规放疗治疗癌性心包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恶性心包积液,男性35例,女性47例;年龄38-72岁,中位年龄64.5岁.所有原发肿瘤经病理学确诊,其中肺癌38例、乳腺癌35例、恶性淋巴瘤7例、胸腺恶性肿瘤2例.34例进行了高频透热治疗配合常规放疗,采用电容式HG-2000型体外高频热疗机,频率13.56MHz,大输出功率600W,加热靶区温度42℃-43℃,治疗时间30-50min,每周2-3次,治疗8-12次,中位次数10次.放疗在热疗后20-120分钟进行,每天2Gy、每周5次,总剂量30-46Gy,中位剂量42Gy.单独放疗48例,采用常规照射方式进行,每天2Gy、每周5次,总剂量34-56Gy,中位剂量46Gy.所有病例在治疗后观察2-4个月,并定期随访.结果:治疗效果:体外高频透热治疗配合体外放疗组:CR 6例,PR19例,NC9例,有效率73.53%(25/34).单独放疗组:CR 3例,PR 20例,NC 25例,有效率47.92%(23/48),P<0.05.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高频透热治疗配合放疗组,改善率79.41%(27/34).单独放疗组,改善率54.16%(26/48),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及5个月.结论:恶性心包积液用射频透热治疗配合放射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跃;张国桥;王永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神经母细胞瘤原代培养及细胞类型意义的研究

    目的:应用骨髓转移标本及原发肿瘤建立神经母细胞瘤原代培养细胞并鉴别N、S和I型细胞,根据细胞集落形成及特征经过提示不同种类细胞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体外原代培养技术对8例骨髓转移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骨髓液及4例神经母细胞瘤手术切除肿瘤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观察培养细胞形态学特点,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以区分N、S和I型细胞,并应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不同类型细胞所致集落形成情况,结合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来评价N、S和I型细胞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不同作用及对预后的指示作用.结果:N型细胞呈现聚集生长、核浆比例增大,轴突生长;S型细胞呈单层生长、胞体大而扁平,无轴突突起;I型细胞兼有以上两种细胞特点.I型细胞形成集落的数鼍高于N型细胞,而s型细胞并未形成集落.临床预后中N型及I型临床进展快,预后差,3年生存率为1/5及0(0/4);而s型临床有自发消退逆转迹象,预后良好,3年生存率为3/3.结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类型包括N、S及I型,I型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点,可同时表达N及S型细胞的特异标志物且具有较强形成集落的能力,临床提示预后极差.N型细胞形成集落能力较I型细胞弱,且临床预后不良,而S型细胞无集落形成,临床预后良好.

    作者:王弘;杨威;郝良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伴布加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合并布加综合征(BCS)的多种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BCS者42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和CT检查,18例行MRI检查,17例行肝动脉造影,9例行下腔静脉造影.7例行下腔静脉内介入治疗.结果:42例均通过超声、CT、MRI和血管造影几种影像学检查相互印证而确诊,其中下腔静脉癌栓者36例,下腔静脉狭窄者6例.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BCS者成功地施行了下腔静脉内介入治疗,腔静脉压力阶差由术前的(2.5±1.2)kPa降为(0.8±0.2)kPa.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CT、MRI和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合并BCS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相互补充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原发性肝癌合并BCS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戴书华;张启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PTEN、PI3K和mTOR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PTEN、PI3K和mTOR的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PI3K和mTOR在60例鼻咽癌组织与23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60例NPC中,PI3K表达的阳性率为86.7%(52/60),mTOR为93.3%(56/60),明显高于鼻咽部慢性炎症组60.9%(14/23),69.6%(16/23)(P<0.05);60例NPC中,PTEN的表达率为41.7%(25/60),明显低于鼻咽部慢性炎症组65.2%(15/23)(P<0.01);60例NPC中,FIEN的表达与mTOR、PI3K的表达强度呈负(P<0.05),mTOR与PI3K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相关(P<0.05).结论: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与PTEN的抑制,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英杰;刘健;陶雅君;贾心善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岁-70岁,平均58岁,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肝门区胆管细胞癌,5例病变位于肝总管,4例位于左主肝管,3例位于右主肝管,致相应肝内胆管扩张.肿瘤组织于T1W呈稍低信号强度,T2W呈略高信号强度,增强扫描3例显示早期强化明显,9例早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扫描12例均有中等程度的强化,表现为肿块团块状强化,受累胆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并环行强化,2例梗阻区腔内可见到软组织肿块,4例观察到病变远近端胆管内播散结节.结论:肝门区胆管细胞癌于T2W显示伴随高信号的扩张胆管有略高信号的肿块影,动态增强扫描肿块早期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扫描呈持续性强化是其MRI表现特点.

    作者:勾素华;李丹萍;申大光;胡臣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干扰素-α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干扰素-α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5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采用干扰素联合氮烯咪胺(DTIC)为主的DDAVC方案化疗(治疗组),25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采用DDVAC方案化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免疫水平以及生存时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64%,对照组为36%,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干扰素-α免疫治疗的患者化疗一周后免疫水平继续提高,而单纯化疗的患者一周后明显下降,两者之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化疗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两组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联合氮烯咪胺(DTIC)为主的DDAVC方案化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任庆;伍靖武;田秀荣;谢岳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小檗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随着对小檗碱抗肿瘤作用研究的深入,发现小檗碱对多种肿瘤有抑制效应,本文就近年来小檗碱抗肿瘤的分子机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许成山;周克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GSTM1基因多态性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谷胱甘肽转硫酶(glutathione S-tranferase,GSTs)是一组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蛋白质,是与毒物或致癌物的解毒代谢有关的酶类,在机体代谢有毒化合物、保护细胞免受急性毒性化学物质攻击和抑制细胞癌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编码GSTs的GSTM1基因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近国内外众多关于GSTM1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均提示GSTM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多个肿瘤的易感性有关.

    作者:杨志国;谢裕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腔镜辅助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临床分析(附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均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进行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用时(251±24)min,术中出血量(185±65)mL,清扫淋巴结(14.5±5.7)枚/例.术后患者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8±0.6)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8±1.2)d,术后效果良好,没有近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安全、有效,可行性好.

    作者:于宏;吴硕东;苏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及时机选择策略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乳腺癌是一种与内分泌密切相关疾病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刻,特别是认为雌激素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影响非常重要.内分泌治疗的策略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21世纪各期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此,正确把握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选择和时机,将有助于提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作者:陆艳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GPR48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应用

    目的:制备GPR48的单克隆抗体,并且初步评估其在体外对子宫颈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纯化的GPR48特异性片段作为抗原,细胞融合法制备GPR48单克隆抗体,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用体外侵袭性实验检测该单抗抑制子宫颈癌细胞Hela侵袭转移的作用.结果:制备了效价高、特异性好的GPR48单克隆抗体.当加入10 nmol/L浓度的单克隆抗体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80±18、73±11;而当加入单抗浓度为50 nmoL/L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67±30、14±3.结论:GPR48单克隆抗体在体外能够显著抑制子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作者:高芸;单忠艳;王红;滕卫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桥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OPN对判断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Envision法)测定OPN在4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1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OPN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都有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6.96%,显著高于正常增殖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显著(P<0.05).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同其细胞分化有关,低分化者高于中分化,高分化和中分化无明显差异,OPN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及临床病理分期无关.OPN表达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生存期缩短.结论:OPN对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OPN阳性表达是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负性预后因子.

    作者:谭同焕;关婷;况玉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抑制在抗肿瘤治疗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生产出大批抗血管制剂,有的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这些新研发的抗血管制剂与传统的针对实体瘤的细胞毒性药物作用机理截然不同.根据作用机理及对血管抑制的阶段不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分为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抗血管新生制剂旨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新生过程,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则通过快速而有选择性地损坏或阻塞已构建完成的肿瘤血管,使肿瘤血供受阻引起肿瘤坏死.两者区别主要在作用靶点、肿瘤类型及治疗时机不同.本文对近年来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学元;马巍;任国文;王振汉;张党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