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的采集效果评价

吴勇;吴远军;李惠森;刘艳;陈宝婵;吴月勤;王前;吴东升;刘兴玲

关键词:血液成分分离机, 白血病, 白细胞单采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的采集效果.方法 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MNC程序,以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作为抗凝剂,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减除白细胞治疗,每次治疗处理2.5-3.0倍总血容量,采集1/5-1/4倍总血容量的白细胞悬液,对39名患者共进行56次减除白细胞治疗.结果 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33.63±27.41) min;处理血量(12 268.77±1978.25)mL;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用量(991.04±185.06) mL;采集白细胞悬液容量(922.89±213.26) mL,悬液中白细胞计数551.05×109/L[(396.76-756.45)×109/L],白细胞总数491.52×109[(341.53-754.51)×109],据此计算可减低患者血液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减除值)111.35×109/L[(80.98-158.18)×109/L];单次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33.30×109/L [(163.62-367.05)×109/L]、167.34×109/L[(94.40-260.06)×109/L](s=765,P<0.001),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减低值53.35×109/L[(35.72-107.03)×109/L],低于计算的白细胞减除值(s=681,P<0.001);治疗结束时增、减液体容量与患者总血容量的比值为8.22%(4.76%-11.83%).结论 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可在保持患者循环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1/5-1/4倍总血容量)减除白细胞治疗,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白细胞负荷;减除患者白细胞总数比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减低值,对评价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效果更有意义.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筛查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宜

    血站选择合适的血液筛查策略关系到血液的安全和血液的供应.集中化筛查策略具有提升血液筛查效率、提高血站管理效益、提高血液检测质量、促进血液检测新技术引进等优势.但开展集中化也有诸多要求,还受技术、经济、地理条件制约.无论是实施集中化检测与否,血站都应当能够借鉴国内外经验,根据自身条件和合作基础选择适合自身的血液筛查方式,保障血液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周国平;王迅;任亚娜;朱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无偿献血知信行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和献血动机.方法 2013年9-11月根据KAP理论自行设计调查表,随机抽取3 100名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外来务工人员中献血者占24.6%,其中年龄为20-30岁者占78.6%,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者占74.3%;了解献血相关常识的主要渠道是医院(28.1%);“对献血后自己和家人可享受用血优惠政策”不了解的占43.0%,“认为献血会传染疾病”者占4.0%;支持献血者中31.7%为未献血者,“很高兴献血可以救人”中37.0%为未献血者;“出于方便自己或家人日后用血目的”而献血的比例高,占58.5%,其次是因为“父母的支持”占19.0%.结论 对外来务工人员加大献血政策法规内容的宣传,将其发展成为固定献血者,有利于稳定无偿献血队伍,解决首都临床用血紧缺的现状.

    作者:李美霖;段锦;麻静敏;车进;张燕华;张文学;郭崇健;宋艳;刘晓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质量管理工具在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 使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血站血液报废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高血站的质量管理水平,减少血液资源的报废.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对新疆某血站2013年血液报废的原因描述与分析.结果 所有血液报废原因中,脂肪血和ALT不合格的累计构成比落在0%-80%,称为血液报废的主要问题,其余报废原因(HBsAg阳性、梅毒阳性、抗-HCV阳性、抗-HIV阳性、血液不足量、漏袋或破袋、凝块血)的累计构成比落在80%-100%,称为血液报废的次要问题,并以鱼骨图法则分析报废的潜在原因.结论 统计质量描述与分析是当前血站全面质量管理中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措施.

    作者:丽娜古力·吐尔逊巴依;文国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异体输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异体输血率,并且探讨影响异体输血的危险因素,为在临床上降低异体输血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中心进行的全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输血状况,收集了若干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因素用以评估对术后异体输血需求的影响.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总共完成单膝关节置换术846例,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术120例;异体输血率为91.5%,其中709名患者只输异体血,37名患者只输自体血,175名患者两者都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置换类别、止血带使用、自体输血、医生手术量等比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换类别、止血带使用、自体输血等比较,均为P<0.01.结论 本研究中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异体输血率较高,警示我们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应用术前预存自体血、术中不使用止血带以及进行单膝置换有助于降低术后异体输血的需求.

    作者:钟群杰;张宝庆;邓世洲;林剑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潍坊地区血小板捐献汉族人群HLA-A、B和HPA1-17系统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探讨潍坊地区汉族血小板捐献者HLA-A、B和HPA1-17系统基因多态性区域分布特点,初步建立血小板捐献者HLA、HPA基因资料库.方法 分别采用PCR-SSOP和PCR-SSP方法对200名无血缘关系的汉族血小板捐献者做HLA-A、B和HPA1-17系统基因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结果 受检者共检出HLA-A位点14个,HLA-B位点30个,其中HLA-A座位频率较高的有A*02、A*11、A*30和A*24,基因频率分别为0.317 5、0.1450、0.127 5、0.125 0;HLA-B座位频率较高的有B*15、B*13、B*40和B*51,基因频率分别为0.157 5、0.145 0、0.1200、0.100 0.每个标本均检测到HPA1a、4a、5a、7a-14a、16a、17a基因,HPA7a-14a、16a、17a呈单特异性,未检测出相应的等位基因HPA-b;在HPA1-17中,杂合度高的是HPA15,基因型HPA15a/15a、HPA15a/15b、HPA15b/15b频率分别是0.28、0.565、0.155;其次为HPA3,基因型HPA3a/3a、HPA3 a/3b、HPA3b/3b频率分别是0.355、0.51、0.135.经x2检验,结果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结论 探明了潍坊地区汉族血小板捐献者HLA-A、B和HPA1-17系统区域性分布特点,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寻找匹配的血小板提供保障.

    作者:冯云飞;宿军;杨春晴;步立强;车玲玲;赵玲;朱传福;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pre-S/S区基因分析

    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肝炎乙型病毒感染(OBI)的情况和pre-S/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0年12月2日-2013年5月31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ELISA(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HIV/HBV/HCV联合NAT筛查,对于单独核酸检测反应性的献血者加以跟踪或回溯,结合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试验、鉴别试验、病毒定量试验和半巢式PCR来确定OBI,同时对OBI的pre-S/S区基因序列与对照组(HBsAg+序列,Genbank)做比对分析.结果 共筛查158 232份血液标本,确定了其中的69份OBI,流行率为1∶2 293(69/158 232).41例OBI获得pre-S/S区基因序列:B型6例、C型34例、D型1例;与对照组相比,OBI在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明显(PB =0.013; PC =0.003),主要变异位点为B型的V14G/A、Y161F/S、V168A、P217L和C型的E2G/A/V、T118R/K/A/M、P127T/L/H/S、E164D/G、L175S、S174N.结论 大连地区献血者OBI在HBV基因组S区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这些变异与OBI的产生存在某种关系,且这种关系受基因型的影响.

    作者:王东;邓雪莲;周璐;方琳琳;宋浏伟;袁权;安万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HBOCs修饰的研究进展

    Hb为基础的载氧药物(HBOCs)在输血治疗中表现出的优势在于能够缓解血液来源短缺,长期保存,降低传播病毒的风险.血红蛋白(Hb)为四亚基蛋白,在体外会迅速分解为二聚体或者单体,迅速经肾脏排出体外,这不仅影响疗效还具有潜在的生理毒性.因此,HBOCs需要解决的关键难点之一就是修饰Hb亚基去除Hb解离所带来的毒性,并有效延长Hb在血管内的半衰期.其有效的反应位点为Hb表面的赖氨酸残基,氨基末端,2,3-DPG的结合位点等,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修饰剂为羧酸醛类,磷酸吡哆醛类,双阿司匹林,聚乙二醇类等.反应活性受到外界微环境、反应剂的活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作者:周文涛;刘嘉馨;王红;杨成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东莞地区在校大学生2010-2013年无偿献血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在校大学生参加无偿献血情况,并对其所献血液质量进行分析,为完善安全血液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x2检验对2010-2013年东莞地区在校大学生献血情况及所献血液的不合格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在无偿献血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76%、2.11%、2.42%、5.44%,参加献血的大学生占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比例分别为1.43%、3.50%、3.61%、7.12%,大学生献血所占比例及参与献血的学生数比例逐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所献血液不合格率分别为0.54%、1.45%、1.32%、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所献血液总不合格率为1.35%,低于其他献血人群血液不合格率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警惕的是,大学生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了HIV感染者.结论 在校大学生是无偿献血的重要群体,所献血液不合格率低,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无偿献血意识培养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宣传教育,有利于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邹姣丽;王德文;邹文涛;何子毅;王若珩;陈庆恺;崔四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核酸检测室内质控评价和关键控制点分析

    目的 探讨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NAT)的室内质控评价方法及关键控制点.方法 对NAT阳性标本病毒载量的自然对数(lnc)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即刻法转L-J质控图法”对Ct值进行质控.将低浓度质控品按4℃保存时间不同分为7组,进行核酸检测,分析4℃保存时间对Ct值的影响.结果 NAT阳性标本的Ct值与lnc的相关系数r=-0.901(P <0.01).质控品在4℃保存72 h后与0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质控图法进行NAT室内质控是可行的,4℃长时间保存对质控品的Ct值影响较大.

    作者:张龙穆;冯秋霞;马维娟;杨忠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冻干血小板和冻干冷沉淀在新西兰白兔耳动脉出血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建立新西兰白兔耳动脉出血动物模型,探讨冻于血小板(FDP)和冻干冷沉淀(FDC)在新西兰白兔耳动脉出血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新西兰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FDP组、FDC组、冻干血小板及冻干冷沉淀联合组(FDPC)及空白对照组(BC),每组8只,建立耳动脉出血模型,并将止血材料敷于新西兰白兔出血创面,观察各组的止血时间及失血量.结果 对于耳动脉出血,各组均可止血,FDP组、FDC组及FDPC组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DP组与FDC组间止血时间及失血量差异显著(P<0.05);与单独使用FDP或FDC相比,FDPC组止血时间显著性缩短,失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P和FDC联合使用对新西兰白兔耳动脉出血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作者:唐艳姣;单桂秋;马静;吕品;周谋;张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冻干血小板对SD大鼠烫伤创面的修复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冻干血小板对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雄性)随机分成4组(n=10):冻干血小板(FDP)组、新鲜血小板(FPRP)组、烫伤膏组、生理盐水组.采用煮沸砝码加压法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分组给药,1次/d,连续20 d.记录动物烫伤模型创面愈合情况并做组织学检查.结果 给药至d7,4组大鼠烫伤创面愈合率分别为:FDP组(41.27±5.90)%、FPRP组(41.62±13.93)%、盐水组(33.52±14.58)%、烫伤膏组(33.58±10.89)%,FDP组和FPRP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烫伤膏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给药d7、d21,冻干组和新鲜组对大鼠烫伤创面皮肤病理的修复作用明显优于烫伤膏组及盐水组,而这2组血小板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冻干血小板促进大鼠烫伤模型创面早期愈合作用与新鲜血小板相近.

    作者:李文丹;单桂秋;马静;林放;张婷婷;吕品;周谋;黎诚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冻干血小板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研究血小板冻干保存的重要目的是实现血小板的常温下长期保存,可用于静脉输注,并能将其制备成生理性止血药和促创面愈合的药物,用于战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特别偏远地区伤病员的救治.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冻干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制备出合格的冻干血小板有极大的可能性,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需要政府和同道们进行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造福于伤病员的健康.

    作者:单桂秋;耿文艳;马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欧洲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主要推荐意见及其启示

    欧洲麻醉学会新近发布的《欧洲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对证据质量做出评估的基础上,全面综述了当前对围术期严重出血的认识,提出了非常完整的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的推荐意见[1-3].这些推荐意见代表了这一领域当前新的循证输血医学科学经验和观点,很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现将其主要推荐意见介绍如下.

    作者:胡小风;唐素林;王文娜;田兆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样颗粒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HCV效果评价物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样颗粒(HCVLPs)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其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HCV效果评价物的可行性.方法 以HCV阳性血浆作为平行对照组(HCV RNA载量约6.53 logcopies/mL)(n=6),将HCVLPs用代血浆调整成合适浓度(HCV RNA定量约为6.74 logcopies/mL)的悬液作为实验组(n=5),将2组分装至PVC血袋中,MB+L 1μmol/L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分别于光照处理0、5、10、20、30 min时取样,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载量;同时以细胞病变法测定HCV模型病毒sindbis病毒的残余滴度,验证MB+L灭活HCV的效果.结果 模型病毒sindbis的病毒滴度降至检测限以下(logTCID50/mL≤0.5);MB +L处理过程中,随着光照处理时间的增加,HCV及HCVLPs的核酸载量明显下降,分别从6.53与6.74下降至4.51和2.89log copies/mL(P<0.05),且2组在不同取样点的HCV RNA载量之间具有相关性(R2 >0.98,Significance F<0.01).结论 HCVLPs能够反映MB+L灭活处理中HCV RNA动态变化,或有望成为安全而有效的HCV灭活评价物来监控HCV灭活效果.

    作者:张博;王露楠;黄宇闻;莫琴;伍晓菲;刘晓颖;王迅;郑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两种护理模式在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两种护理模式(“一对一”护理模式,即一名护士对应一台机器一名献血者;“一对多”护理模式,印一名护士对应多台机器多名献血者)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中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和机采血小板质量.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72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一对一”护理模武)和对照组(采用“一对多”护理模式),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程“一对一”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一对一”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田秀花;王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深圳地区儿童Kidd血型Jk(a-b-)表型筛选及分子机理研究

    目的 调查深圳地区人群中Jk(a-b-)表型检出率;探讨深圳地区Jk(a-b-)表型产生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尿素溶血实验筛选出Jk(a-b-)表型,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Jk(a-b-)表型血清学确认试验,并对Jk(a-b-)表型标本进行DNA提取扩增及纯化测序.结果 从20 453儿童标本中筛选出4例Jk(a-b-)表型,检出率为4:20 453,分布频率为0.019 6.在对其中4名先证者基因分型中,共发现了2种基因型,纯合IVS5-1G>A,杂合IVS5-1G>A合并杂合896G>A.结论 深圳地区人群中Jk(a-b-)表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国内其它地区,检测到的基因型IVS5-1G>A、杂合IVS5-1G>A合并杂合896G>A是中国人群中常见的基因变异.

    作者:章文;李德发;王红梅;吴跃平;曹科;罗晓娟;刘新刚;蒋一红;杨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固相红细胞免疫吸附试验在临床中性粒细胞抗体筛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特别是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体内粒细胞抗体水平,分析固相红细胞免疫吸附试验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固相红细胞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分别对l85例血液病患者(试验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粒细胞抗体检测,并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固相红细胞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在血液病患者中检出粒细胞抗体32例(17.3%),其中30例(93.8%)患者中性粒细胞数<2×109/L.健康体检者中均未检出粒细胞抗体.该结果与流式细胞术相比,阳性一致性百分比为96.97%,阴性一致性百分比为100%,总一致性百分比为99.65%.结论 固相红细胞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粒细胞抗体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在诊断和治疗粒细胞减少症中提供依据.

    作者:梁振鸿;杜梅英;吴飞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罕见抗-Dib母婴血型不合配合型血液筛选及家系调查——附一例报告

    目的 诊断抗-Dib导致的母婴血型不合,筛选稀有Di(b-)血液并做家系调查.方法 对患儿进行直抗试验,放散试验及游离试验,对产妇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鉴定并检测其红细胞主要血型抗原;使用稀释的抗-Dib利用48孔微孔板以试管法间接抗球法从猷血者和产妇亲属中筛选Di(b-)血液.结果 产妇为Di(b-)稀有血型,产生了抗-Dib导致新生儿溶血病;从345名献血者和产妇亲属中各筛选到1例Di(b-)稀有血型,产妇亲属为患儿献血,患儿康复.结论 建立了1种相对简便的间接抗球试验大规模筛选稀有血液的方法,诊断了抗-Dib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为临床提供了稀有的Di(b-)血液.

    作者:吕红娟;朱海峰;徐群;孙昌魁;李京;张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实施输血护理流程及输血反应应急演练的做法及效果

    目的 探讨实施输血护理流程及输血反应应急演练的做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3月对本院55个护理单元开展输血护理流程及输血反应情景模拟应急演练,对演练前后达标情况、参加演练护士的输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评分和对比分析.结果 演练前后护理单元达标率有很大差异(x2=14.19,P<0.05),其中优秀率明显增加.护士的输血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均较演练前提高(t =25.72,P<0.05).结论 通过演练强化了护士输血知识,规范了临床输血技术护理操作流程;增强了护士安全输血的意识;增强了护士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作者:耿艳莉;梁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的采集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的采集效果.方法 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MNC程序,以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作为抗凝剂,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减除白细胞治疗,每次治疗处理2.5-3.0倍总血容量,采集1/5-1/4倍总血容量的白细胞悬液,对39名患者共进行56次减除白细胞治疗.结果 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33.63±27.41) min;处理血量(12 268.77±1978.25)mL;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用量(991.04±185.06) mL;采集白细胞悬液容量(922.89±213.26) mL,悬液中白细胞计数551.05×109/L[(396.76-756.45)×109/L],白细胞总数491.52×109[(341.53-754.51)×109],据此计算可减低患者血液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减除值)111.35×109/L[(80.98-158.18)×109/L];单次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33.30×109/L [(163.62-367.05)×109/L]、167.34×109/L[(94.40-260.06)×109/L](s=765,P<0.001),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减低值53.35×109/L[(35.72-107.03)×109/L],低于计算的白细胞减除值(s=681,P<0.001);治疗结束时增、减液体容量与患者总血容量的比值为8.22%(4.76%-11.83%).结论 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可在保持患者循环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1/5-1/4倍总血容量)减除白细胞治疗,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白细胞负荷;减除患者白细胞总数比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减低值,对评价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效果更有意义.

    作者:吴勇;吴远军;李惠森;刘艳;陈宝婵;吴月勤;王前;吴东升;刘兴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