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黄俊星;赵国军;詹树东;卢婷;周彤敏;于鸿
PET-C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显像,它将PET的功能代谢显像和CT的解剖显像融合在一起,明显提高了单独使用PET或CT诊断疾病的准确性。PET-CT在恶性肿瘤治疗早期可以评估治疗疗效,对下一步临床处理有指导意义;治疗结束后,作为一种随访方法,可用于早期检测肿瘤的复发及转移。但是,PET-CT评价指标众多,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标准,致使其在临床运用中结果不一致。另外,有许多因素能引起PET-CT诊断的假阳性与假阴性限制了PET-CT的临床运用。本文就PET-CT在恶性肿瘤治疗后评价中的作用与局限性做一综述。
作者:胡小巧;郭炳君;陈晓品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来源于中华大蟾蜍卵子内一种活性多肽对人不同组织类型肿瘤细胞株的抗癌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活性多肽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构建肿瘤移植瘤模型,检测该活性多肽对肿瘤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检测活性多肽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蟾蜍活性多肽对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或诱导凋亡的作用,并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蟾蜍活性多肽可能通过下调周期相关基因 cyclimB、CDK1的表达阻滞肿瘤细胞周期于 C2/M 期检查点。对凋亡诱导的作用可能与凋亡相关基因 Survivim、Caspase-3表达和bcl/bak表达的比值上调有关。结论:蟾蜍活性多肽能够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进展和诱导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内外增殖能力。
作者:阮之平;田涛;焦敏;姚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TCT联合HPV及jTERC、HER-2和c-myc基因在宫颈高度病变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及机会性筛查患者236例,对所有患者行TCT、HPV检测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jTERC、HER-2和c-myc基因的扩增情况。对任一阳性患者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进行病理检测,以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不同方法筛查宫颈高度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约登指数分别为TCT(52.5%、91.2%、47.5%、43.7%);TCT +HPV(85.0%、77.9%、15.0%、62.9%);TCT +jTERC(92.5%、82.4%、7.5%、74.9%);TCT +HER -2(70.0%、85.3%、30.0%、55.3%);TCT + c - myc (80.0%、80.9%、20.0%、60.9%)。TCT联合HPV、jTERC、HER-2和c-myc灵敏度较TCT单独检测高(均P<0.005)。4种联合检测两两相比,TCT+jTERC灵敏度高( P<0.005)。从约登指数进行评价,除TCT+jTERC联合检测较TCT单独筛查有优势外( Z=2.94,P<0.01),其余联合筛查与TCT单独筛查无差别( P>0.05),且4种联合筛查无差别。结论:TCT联合HPV及jTERC、HER-2和c-myc基因在宫颈高度病变筛查中较TCT单独筛查灵敏度高,漏诊率低,尤其以TCT与jTERC联合检测方案为佳,可做为宫颈癌早期筛查的辅助手段。
作者:齐丽敏;杨青;冯晔;张学玲;孙波;公春兰;王丽君;张清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刷检液基细胞学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支气管刷检标本做液基细胞学检测,剩余标本制作成细胞块切片。结果:液基细胞学诊断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5%、94.3%、91.4%,分型诊断准确率为90.4%。细胞块切片诊断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1%、100%、97.4%,分型诊断准确率为84.6%。两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分型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液基细胞学诊断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高,大部分肺癌能准确分型,与细胞块切片合用有互补作用,液基细胞学可作为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罗巧明;邵少慰;陈亚宽;梁少姬;张海清;李世闻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肿瘤医院危急值项目设置,报告范围及各临床科室危急值的发生率和报告流程。方法:依据瑞美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2014年5月份全院血常规危急值进行归类统计。结果:共报告危急值3780例。危急值发生率12.9%,危急值报告多的项目依次是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危急值发生率多的科室分别是血液科、内科、乳腺科、中西医科、放疗科。结论:血液科危急值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肿瘤医院危急值的设立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合适的危急值报告范围及报告流程,才能更好的帮助临床医生提高救治患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减轻其它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作者:陈光意;付书贞;姜艳红;杨占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RNA干涉技术沉默乳腺癌SKBR-3细胞中Cαs的表达,观察Cαs表达改变对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并检测其对细胞中 Her-2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Cαs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siRNA片段( Cαs-siRNA)转染SKBR-3细胞,利用荧光实时定量qRT-PCR检测细胞中Cαs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Westerm blot检测Cαs及Her-2蛋白水平的变化。MTT法检测SKBR-3细胞增殖。Tram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SKBR-3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Cαs-siRNA下调了SKBR-3细胞中Cαs 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的表达,Her-2的表达增加,转染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增强。结论:Cαs-siRNA能够下调Cαs的表达,并明显促进SKBR-3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侵袭能力,Cαs失活或缺失可能通过延迟Her-2的降解促进乳腺癌的增殖和侵袭。
作者:吴磊;马春林;樊利妮;王丽娟;孙红;惠慧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临床常见的妇科三大恶性肿瘤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其发生机制与多种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外源刺激因素等有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抑癌基因的失活。RIZ1基因为近几年新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属于核组蛋白甲基转移酶超家族。RIZ1基因表达沉默存在于人类多种肿瘤细胞中。大量研究证实:DNA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RIZ1基因表达沉默的主要原因,去甲基化可以使RIZ1重新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凋亡。
作者:张国珍;杨艳萍;周寒丽;包文影;张云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顺铂或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联用于初治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初治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70例)和B组(70例)。在吉西他滨基础上分别加用顺铂和奥沙利铂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治疗前后体质量、KPS评分及III-IV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中位无进展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体质量和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B组患者治疗后两项指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患者III-IV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较于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联合用于初治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但两种化疗方案临床疗效相当。
作者:钟世寿;李国苗;谭祥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jumam papillomavirus,HPV)16、18型感染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通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HPV18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感染情况。结果:HPV16、HPV18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癌患者正常乳腺组织中HPV16的感染率分别为53.3%(32/60)、26.7%(16/60)和25.0%(5/20),在乳腺癌组织中HPV16的感染率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PV18的感染率分别为51.7%(31/60)、30.0%(18/60)和20.0%(4/20),在乳腺癌组织中HPV18感染率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癌患者正常乳腺组织中HPV16和18的共感染率分别为38.3%(23/60)、10.0%(6/60)和10.0%(2/20),乳腺癌组织中HPV16和18的共感染率与癌旁组织及乳腺癌患者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HPV18感染率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及乳腺癌患者正常乳腺组织,HPV16、HPV18感染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赵宗彬;李文仿;周科;张丹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讨论乳腺癌术后肺转移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9年12月39例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乳腺癌术后肺转移的时间9-159月,平均时间(41.5±11)月。肺转移发生时间与患者肿瘤大小、病理类型、Her-2表达、术后化疗相关( P<0.05)。肺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19个月(4-57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1%、61.53%、41.02%和7.69%。肺转移数目、大直径、合并其他器官转移、治疗手段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肺转移患者的预后与肺转移瘤数目、大直径、合并其他器官转移、治疗手段相关,对于有手术指征的乳腺癌术后肺转移患者首选手术治疗,综合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卜智斌;李娟;王勇;赵渭东;宋少伟;张永辉;李锋;李晓辉;白欣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脊柱单骨型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经影像学、病理证实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患者,行前路腰3椎体病灶及附件切除、L2-4间钛网置入脊柱前柱重建、植骨融合、MACS内固定术,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术中切除部分腰3椎体及附件,重建脊柱稳定,病理检查结果提示:( L3椎体肿瘤)纤维结构不良,免疫组化结果示:CAM5.2(-)、CKpam(-)、EMA(-)。术后病人疼痛症状缓解,恢复良好。结论:脊柱单骨型纤维结构不良比较罕见,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金康;伍骥;李松林;黄蓉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评价持续滴注氟尿嘧啶为基础的FOLFOX或FOLFIRI联合方案在结直肠癌化疗中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和临床表现。方法:对接受至少一周期以上FOLFOX或FOLFIRI方案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观察和记录氟尿嘧啶相关的心脏毒性。结果:82例患者进入本研究,10例(12.2%)患者出现了心脏事件,1例心力衰竭,1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心肌梗死,其余7例出现心绞痛;所有患者经停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处理后好转。结论:持续滴注氟尿嘧啶为基础的FOLFOX或FOLFIRI结直肠癌化疗方案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对一些致死性的心脏毒性应高度重视。
作者:林榕波;吴光峰;林娇;范南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VECF-A、VECF-C和VECFR-2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5例SCLC和45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CF-A、VECF-C、VECFR-2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化疗疗效的关系以及两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血清VECF-A、VECF-C、VECFR-2按照临床特征进行分组比较:SCLC 患者 VECF - A 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而VECF-C在年龄与临床分期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VECFR-2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05)。NSCLC患者化疗前血清VECF-A、VECF-C、VECFR-2按照临床特征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前、后三者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且化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 P<0.01)。VECF-A与VECFR-2,VECF - C 与 VECFR -2在化疗前有显著正相关( 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前VECF-A、VECF-C、VECFR-2的表达水平,不能成为临床病理特征的分子标志。测定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CF-A、VECF-C、VECFR-2水平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化疗效果,及对临床判断肺癌预后和指导临床抗血管生成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郭亚焕;廖子君;孙海凤;张彦兵;李丽娜;南克俊;阮之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比较FOLFOX和FOLFOXIRI两种辅助化疗方案在Ⅲ期结肠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1年7月结肠癌根治术后接受FOLFOX或FOLFOXIRI两种化疗方案的58例Ⅲ期结肠癌患者,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方案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采用Kaplam-Mer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对接受FOLFOX或FOLFOXIRI两种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58例患者,FOLFOXIRI组在白细胞减少及腹泻方面有更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余不良反应与FOLFOX组相似。两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0%、46.7%,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1%和30%,P值分别为0.64和0.9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亚组分析中,FOLFOXIRI组的Ⅲc 期患者3年无病生存期明显提高,P值为0.03,存在差异。结论:FOLFOX和FOLFIXIRI两种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结肠癌总体安全性较好,两组之间生存差异无显著性,但在Ⅲc 期亚组分析DFS中,后者更具生存优势。
作者:邵棋;茅国新;潘小明;李梅;王峰;高丽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合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mded-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比例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郑州人民医院各类临床标本中所得到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分析。结果:肿瘤患者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16株,其中42株产ESBLs,比例为36.2%;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102株,其中24株产ESBLs,比例为23.5%。两年来,大肠埃希菌ESBLs阳性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上升非常显著;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仍保持较高的敏感率;但2014年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比2013年明显上升。肺炎克雷伯菌的情况与大肠埃希菌相似。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肿瘤合并ESBLs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彦伟;葛春丽;景贤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HPV与p53、Rb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乳腺癌组织中p53、Rb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荧光杂交技术检测标本中 HPV 的感染情况并分型。SPSS 17.0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6例乳腺癌标本中,p53、Rb、HPV 的阳性率分别为59.38%、87.50%、7.29%,p53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率呈正相关(P<0.05),p53、Rb表达与HPV感染均无明显相关性(P=0.26,P=0.59)。p53、Rb及HPV的表达与预后无相关性(P=0.628,P=0.084,P=0.699)。结论:HPV与p53、Rb的表达在乳腺癌中无明显相关性,p53高表达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作者:周兴;陶振超;钱立庭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舒郁宁心方加减辨治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抑郁应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12月70例老年消化道肿瘤应激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郁宁心方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临床控制率25.71%、总有效率71.43%,观察组临床控制率40%、总有效率8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HAMD-17、SDS抑郁自评量表、中医症候总积分、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和情志抑郁、委屈欲哭、善太息、胸胁胀满、健忘失眠、急躁易怒等临床症状上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舒郁宁心方能降低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应激抑郁程度,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郑坤;朱月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研究发现循环肿瘤细胞( circulatimg tumor cells,CTCs)存在于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对这些稀有细胞进行检测和生物学分析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评价预后、检测复发转移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兰峰;刘永萍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双底物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A( dual specificity tyrosime-pjospjorylatiom-regulated ki-mase 1A,DYRK1A)是一种与唐氏综合征发生密切相关并在进化上非常保守的重要蛋白激酶。DYRK1A参与神经发育、细胞增殖与分化及肿瘤发生等生理过程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发生过程。此外,DYRK1A在其他疾病的病理形成及信号通路调控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DYRK1A的基因结构、分布、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相关作用作一综述,为针对该基因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张照;夏海滨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2名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其中放疗组给予全脑照射,采用6MV-X线常规照射,2Cy/次,5次/周,共4周,总量40Cy,全脑放疗后,只对大的2个病灶缩野加量至50-56Cy。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中,放射治疗方法同放疗组,并在放疗的整个疗程中同步口服替莫唑胺75mg/m2化疗至放疗结束。放疗结束后4周,继续使用替莫唑胺化疗,其中第1周期给量150mg/m2,连续用药5天,28天为一个疗程,若患者耐受良好,在以后化疗疗程中增量至200mg/m2,替莫唑胺推荐化疗6个周期。结果: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的有效率为83.9%,高于放疗组的71.0%(P>0.05)。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4个月和58.1%,均高于放疗组的10个月和32.3%(P<0.05)。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的疾病控制率为93.6%,优于放疗组的90.3%。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韦燕;赵善琳;易海振;曾俊韶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