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定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张伯伟;郭如华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 血型定型
摘要:本中心自1998年10月以来,全部实施无偿献血,献血人数达20多万人,初筛血型误定606人次,现将ABO血型定型错误分布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血型抗原减弱引起配血困难2例

    输血前检查是为了选择适用受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输入的各种成分能在受体内有效存活,并无不良反应[1].在临床上由于抗原减弱或缺失引起血型变异,进而导致血型鉴定的错误时有发生.因此,对于反复输血的患者,应在每次输血前提取新的标本,做输血前检查,以免发生输血错误.本文报道由于抗原减弱引起的血型变异2例.

    作者:刘明霞;王玉芝;刘富然;游敏;浑守永;高新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特异光敏效应对血细胞悬液中DHBV的灭活作用

    目的观察设计的靶向光敏剂所产生的特异光化学效应对血细胞悬液中病毒的灭活作用,以探索新型的血液病毒灭活技术.方法以光化学效应为基本原理,利用反义核酸技术设计合成与DHBV-DNA特异结合的TFO-P,将其作为特异的靶向光敏剂,在UVA的协同下将其作用于血细胞悬液中的DHBV.通过电泳转移印迹试验、原代鸭肝细胞感染试验,观察TFO-P与DHBV-DNA的结合效应和在UVA协同下灭活DHBV的效果.结果所设计的TFO-P能与不同株DHBV-DNA样本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结合,在剂量为0.1 nmol/ml 的TFO-P和照射强度为1800μW/cm2的UVA作用下,血细胞悬液中DHBV的活性下降1.9~5.4Log.结论 TFO-P所产生的光化学效应能显著灭活血细胞悬液中的DHBV.

    作者:熊鸿燕;陈惠孙;胡小兵;王思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皮内注射丈夫淋巴细胞治疗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

    习惯性流产,尤其是原因不明者的治疗,至今属产科难题,国内报告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占流产的56%,国外报告占72%[1,2] .自1997年10月以来,笔者应用皮内注射丈夫淋巴细胞,治疗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振良;杜晓明;季春雷;沈云华;付祝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恶性肿瘤患者的合理输血

    恶性肿瘤患者输血有其特殊性.随着大剂量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推广应用,肿瘤患者的成分输血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细胞因子支持疗法以及输血与肿瘤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于新发;田兆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免疫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及预防研究

    目的对各类输血反应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建立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新技术,以预防和治疗免疫性输血反应.方法对上海地区13家医院的30776名输血病人进行调查,并应用改良Polybrene、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 (SEPSA)等新技术,进行同种特异性抗体的筛选、鉴定及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发生各类输血反应508例(1.65%),其中检出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同种抗体64例(12.6%), 抗体特异性分别为血小板抗体(包括HLA)51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13例;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对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 (χ2>3.84,P<0.05).结论使用研究建立的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新技术能有效地诊断、预防和治疗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达庄;朱俊;朱自严;沈伟;王健莲;向东;张雄民;陈和平;陆震宇;郭忠慧;李志强;金麒英;方勇;姚顶根;胡宁克;邹纬;鲍聿炜;马淑芬;刘宇宁;李海伦;孙伟文;马惠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医院红细胞制品使用情况调查

    为进一步推广成分血的使用,笔者对金华市区5家医院1998~2000年的红细胞制品使用情况作一统计,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自于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从1998~2000年发往市区各家医院血库的全血,红细胞制品(主要是红细胞悬液和洗涤红细胞)和血浆,质量均符合卫生部标准.

    作者:李笑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HBsAg全血金标检测试纸条漏检原因分析

    本站于2000年3月~12月,用胶体金试纸条筛查6093名献血者,HBsAg阳性373例,占6.12%.试纸条失效8例,筛查合格者5720名献血后用ELISA法做初、复检出HBsAg阳性86例,占1.50%.OD值0.12~3.20,复检出的阳性对照初筛试纸条重新观察,发现其中有12例因弱阳性而误判为阴性,漏检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刘福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珠蛋白代血浆实验研究

    人红细胞中的Hb占全血蛋白质含量的80%,无抗原性,其中珠蛋白(globin)分子量为64kD,符合代血浆的条件,但它在pH 6.7会发生沉淀,必须经改进才能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笔者创造了降低等电点和控制分子量的方法,初步对珠蛋白经过交链和纯化从而控制其分子量在90~130kD制成了珠蛋白代血浆.现简单介绍于下.

    作者:陈正秋;范启修;王守铭;商介寿;郭志鸿;邢凤楼;陈全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完全弱D产生抗-D 1例

    尿毒症患者发生重度贫血后,有时需输血治疗.现报告不完全弱D型尿毒症患者输注上万毫升血液后产生Rh抗-D 1例.

    作者:林园;祝英华;张丽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IgM抗-N引起血型定型困难1例

    无偿献血者,女,23岁,无输血史.在对其血型定型时,发现正反定型不符,逐作如下血清学检查.1 血型血清学检查1.1 血型鉴定正定其红细胞与抗-A和抗-A、B标准血清凝集(均为4+)与抗-B不凝集、红细胞血型为A型;反定其血清可凝集A、B、O型标准红细胞(分别为2+、4+、2+),自身不凝集;判断该血清中可能有ABO以外的抗体.

    作者:王民权;陈月;邱淑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B3亚型产妇大出血输O型血抢救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45岁,因难产大出血送来本院,来前在乡卫生院已输入O型血400ml.鉴定血型:正定型,RBC经生理盐水洗涤抗-B管有细小颗粒,镜下有散在RBC,抗-A管无凝集.反定型,试剂A细胞凝集,B细胞呈混合外观.用B型血交配时主管凝集,次管不凝集;用O型血交配时,主管不凝集,次管凝集.因患者处于失血休克状态,急需输血,故又输O型血400ml,并将患者血液送往中心血站做血型鉴定.

    作者:李效平;曹丹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8种艾滋病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的质量评估

    HIV抗体检测对艾滋病/HIV感染的诊断目前仍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过去的经验证明,由于试剂的质量(包括敏感性与特异性等)问题,可以造成对艾滋病/HIV感染的漏诊或错判.虽然我国卫生部对市售HIV诊断试剂有严格要求,并必须批批检定合格[1,2],但由于多种原因,各厂家的试剂质量仍可能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艾滋病参比室近几年来一直要求对市售HIV抗体诊断试剂每年进行考核评估.1999年我室受卫生部艾滋病参比室委托,对8个指定的生产厂家艾滋病诊断试剂质量进行考核评估,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作者:季阳;贾桂芳;周琼秀;何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兄妹3人均为RhD阴性血型报告

    1 病例简介牟某,女,30岁,潍坊市人,血型为A,RhD阴性.G5P2,第1胎5个月流产,第2胎已6岁,由于出生后发生严重黄疸,至今智力低下.第3、4胎均在6个月左右发生死胎,第5胎1999年5月出生,生后1天出现黄疸,并逐渐加重,随即送血样检验,经系统鉴定患儿为抗-D引起的Rh溶血病,分多次输注Rh阴性血液300ml,照射蓝光加常规治疗,患儿基本康复,经一年随访一切正常.其家系血型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杨春晴;王志刚;周少为;王倩;王玉荣;赵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B区缺失型人FⅧ在酵母中的表达尝试

    目的尝试B区缺失型FⅧ在毕赤酵母(P.pastoris)中的表达,探索rFⅧ在酵母中的表达情况和可能性.方法将B区缺失型FⅧcDNA与质粒载体pPICZaA酶切、连接,构建了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FⅧ,电击转染GS115酵母细胞,甲醇诱导表达,一步法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检测并进行Dot-Blot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表达产物的凝血时间越来越长,而蛋白表达量越来越高.结论 rFⅧ在酵母中的表达产物不稳定,表达水平较低,表达方法须改进.

    作者:赵艳华;马平;卜凤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蚕豆病急性溶血致红细胞RhD抗原短暂缺失1例

    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出现ABO血型系统中的A或B抗原暂时丢失的现象,国内外时有报道,Rh系统抗原暂时丢失甚少见.笔者遇见1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患儿因食蚕豆导致急性溶血(俗称蚕豆黄),其RhD抗原发生一过性丢失,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紫珍;朱晓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内蒙巴盟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标志分析

    <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巴盟地区无偿献血取得了较快发展,献血人数逐年增多,无偿献血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4.5%以上.为了确保血液质量,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本站严格按照<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初、复检.笔者对1997年9月~2000年9月11876名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五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贾勇;甄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保存期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效果的评估

    目的考察浓缩血小板悬液(platelet concentrate suspend, PCs)在保存期内IL-1β、IL-6、IL-8和TNF-α的浓度变化和过滤对其的影响,了解在保存前滤除PCs中的白细胞是否能有效地减少这些细胞因子的积累和降低受血者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FNHTR)发生率.方法将1单位PCs分成两等份,分别给予血小板专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处理和不滤除白细胞处理,保存5d.在0、3、5d测定IL-1β、IL-6、IL-8和TNF-α含量及白细胞计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观察未滤组和过滤组PCs输后FNHTR发生率.结果 PCs中的白细胞计数与保存5d时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未滤组PCs中有较多白细胞混入[(351±81)×106/袋],在保存期间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过滤组的PCs残余白细胞<1×106/袋在保存期间诸细胞因子均保持在0d水平;临床观察显示,末滤PCs与过滤PCs输注后FNHTR发生率分别为20.83%和5.83%,P<0.01.结论保存前用血小板专用去白细胞滤器去除PCs中残留的白细胞能有效地防止细胞因子的积累,同时保留95%以上的血小板.输注滤除白细胞的PCs能有效地减少FNHTR发生.

    作者:成晓玲;赵树铭;胡建;曾杰;任德惠;王泽荣;林武存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成都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监测报告

    梅毒是以皮肤粘膜为主要损害,并波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隐匿的性传播疾病.其经血传播为重要的感染途径之一,继1998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以来,医疗用血均为无偿献血者提供,为预防和控制梅毒传播,笔者对成都地区56719名无偿献血者进行了梅毒感染状况的监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宿兰;汪仲铭;扶平;万素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毒品问题与献血者的筛选

    血液及其制品的安全依赖的首要因素是招募来自低危人群的无偿献血者,血液安全从对献血者的正确筛查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敦促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必须建立起体系(systems)筛选拟献血者,正确地选出可以献血、应推迟献血和不能献血的各类人员,从而保证采到安全的血液[1].能否正确地对拟献血者筛选取决于相关方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笔者现综述有关选择献血者时对吸毒人员的筛除问题.除台湾、港澳地区,1990~1998年我国登记的吸毒人数增加了8.5倍[2].

    作者:何毅;陈颜;吕鹤年;安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罕见的Lewis血型系统抗体1例

    抗-Lea、抗-Leb、抗-Lex、抗-Led和抗-Lec5种抗体分别于1946,1948,1949,1970和1977年见于报道[1].而抗-Lec、抗-Led及抗-Lex国内尚未见报道.笔者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人中检出1例不规则抗体,其特异性与国外报道的抗Lex抗体相一致[1~3],报道如下.

    作者:张雄民;向东;刘达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