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外途径内镜甲状腺手术

樊友本;钟春林;邓先兆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 内镜, 美观, 满意度
摘要:内镜技术在过去30年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胸腹部手术.与此同时,为追求佳的颈部美容效果,外科医生和研究者们将内镜技术不断开拓引入颈部.尽管缺乏自然腔隙,但在过去10余年里,内镜技术仍旧在颈部,特别是甲状腺手术中逐渐得以应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初期内镜甲状腺手术一般在颈白线或其附近进行,近已将切口或通路移至颈外,或至少远离颈前区,使得颈部美容效果更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人甲状腺乳头状癌原代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

    目的 探索人甲状腺乳头状癌原代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方法及其监测鉴定手段.方法 常规分离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并用含10%胎牛血清、L-谷氨酰胺和20 ng/ml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EGF)的高糖型DMEM培养液培养,分别在不同时间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长情况,测定培养液中的甲状腺球蛋白(Tg)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水平,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Tg的表达.结果 培养约8 d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长满约80%的培养瓶底,符合传代标准;在培养45 d内生长良好,经5~6传代后细胞逐渐老化.细胞培养液中Tg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呈抛物线形变化,培养约14 d Tg达到峰值(985.2 μg/L);TPO在细胞培养液中始终未检测到.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甲状腺乳头状癌原代细胞的Tg表达阳性.绪论应用本研究建立的培养条件可以使人甲状腺乳头状癌原代细胞传5~6代,细胞存活约45 d.建立了简便、系统的监测及鉴定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活性手段,提示在14 d左右该细胞用于基凶研究较为合适,为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机理及其特征提供了一种合适替代工具.

    作者:边学海;赵吉生;张秀英;张纯海;付言涛;赵丽娜;孙辉;郑泽霖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直肠充气MSCT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直肠内充气MSCT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肠系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分期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行直肠内充气MSCT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直肠内充气MSCT在诊断肠系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直肠内充气MSCT扫描患者的直肠及乙状结肠充分扩张,直肠周围脂肪间隙与相对较高密度的肠壁及极低密度肠腔对比清晰.直肠内充气MSCT对直肠癌肠系膜浸润Ⅰ、Ⅱ、Ⅲ度的准确性分别为92.6(63/68)、91.1%(62/68)及95.6%(65/68),敏感度分别为91.2%(31/34)、85.0%(17/20)及92.9%(13/14),特异度分别为94.1%(32/34)、93.8%(45/48)及96.3%(52/5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9%(31/33)、85.0%(17/20)及86.7%(13/1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32/35)、93.8%(45/48)及98.1%(52/53);直肠癌肠系膜淋巴结转移N0、N1、N2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92.6%(63/68)、85.3%(58/68)及92.6%(63/68),敏感度分别为86.2%(25/29)、90.0%(27/30)及66.7%(6/9),特异度分别为97.4%(38/39)、81.6%(31/38)及96.6%(57/5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2%(25/26)、79.4%(27/34)及75.0%(6/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38/42)、92.1%(35/38)及95.0%(57/60).结论 直肠内充气MS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直肠癌直肠系膜浸润深度,对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术前N分期诊断与病理N分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作为术前影像学评估的常规手段,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作者:张银旭;张俊华;雷振;张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IPC、IPO和IPC-IPO对胰腺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缺血预处理(IPC)、缺血后处理(IPO)以及二者联合应用(IPC-IPO)对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24只糖尿病大鼠用于建立胰腺移植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I/R组、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另6只糖尿病SD大鼠为假手术组(SO组),检测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水平以及再灌注后2 h移植胰腺组织中SOD和MDA含量,并采用TUNEL法观察移植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各组大鼠再灌注前血糖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O组大鼠再灌注后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1);I/R组、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再灌注后血糖水平均比再灌注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I/R组又明显高于后3组(P<0.01),而后3组大鼠再灌注后血糖水平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与I/R组比较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而SOD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SO组比较,I/R组、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MDA均明显升高(P<0.01),而SOD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MDA及SOD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再灌注后2 h胰腺组织中AI值分别为(47.31±4.52)%、(26.25±3.17)%、(24.73±3.62)%和(25.5±4.15)%,均明显高于SO组的(3.16±0.53)%,P<0.01;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与I/R组比较AI值明显降低(P<0.01);而IPC组、IPO组和IPC-IPO组间AI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I/R组大鼠胰腺损伤为明显.结论 IPO和IPC对胰腺的IRI均有相似的保护作用.IPC与IPO联合应用对大鼠胰腺IRI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无叠加效应.

    作者:张召辉;王为忠;李玺;牛万成;陈党英;张云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开放式腹壁大切口疝和巨大切口疝补片修补术

    目的 探讨腹壁大切口疝和巨大切口疝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采用补片行开放式腹壁大切口疝和巨大切口疝修补术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肌前补片修补法3例,肌肉间补片修补法3例,肌后腹膜前补片修补法39例,腹腔内补片修补法6例.手术时间109~195 min,平均135.2 min;术中出血15~90 ml,平均35.6 ml;术中无血管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7 d(平均4.9 d)下床活动;住院时间7~19 d,平均9.7 d.2例患者术后出现浆液肿,经穿刺抽吸、负压吸引和腹带加压包扎后治愈.51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3例(5.9%)患者复发,后行开放式腹腔内补片修补手术,恢复良好,无再复发.所有病例无慢性疼痛.结论 应用补片行开放式腹壁大切口疝和巨大切口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复发率低.

    作者:杨玉辉;雷跃华;杨华;李曦;张陈;张发强;舒仕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的病因与流行病学趋势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流行病学研究[1,2]显示,碘充足地区,有5%女性和1%男性存在可触及的甲状腺结节.在高发的老年和女性人群中,经高分辨率超声检查,19%~67%的随机选择人群有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发现率为5%~10%,比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患者年龄、性别、放射线接触史、家庭史及其他相关因素.

    作者:于晓会;单忠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galectin-3与几种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目的 研究galectin-3的结构、配体、组织分布与肿瘤的关系及其在几种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 galectin-3在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中表达,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黏附、凋亡和血管形成,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结论 galectin-3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婷婷;程若川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联合手术9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手术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联合手术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8例均顺利完成联合手术,无中转开腹.一期胆总管缝合病例中有2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漏胆,3 d后停止,超声检查无异常、拔管出院.所有患者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3 h,随访3~48个月(平均35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手术能安全、有效地处理腹腔内多个病灶,扩大了腹腔镜的手术领域,值得推广.

    作者:张达;甘启祥;夏时昌;权大荣;任中志;贾继刚;谢晓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生长抑素联合抗生素对急性胆囊炎家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通过检测家兔急性胆囊炎模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变化,以探讨生长抑素联合抗生素应用对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建立家兔急性胆囊炎动物模型,45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及实验组3组.对照组家兔给予头孢唑啉钠及甲硝唑静脉注射,实验组家兔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皮下注射,空白组家兔皮下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3 d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TNF-α及CRP浓度,并于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家兔胆囊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超微结果改变.结果 术后3 d实验组家兔血清TNF-α浓度为(401.6±48.7)pg/ml,明显低于空白组的(806.7±61.2)pg/ml和对照组的(767.3±67.4)pg/ml(P=0.000;P=0.000),而后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实验组家兔血清CRP浓度为(16.2±1.1)mg/L,明显低于空白组的(72.8±8.9)mg/L和对照组的(55.4±1.2)mg/L(P=0.000;P=0.000),而空白组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8).光镜观察结果:与空白组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家兔胆囊纤维素及脓性渗出物明显减少,固有层水肿明显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炎症反应明显减轻;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胆囊组织细胞间连接相对完整,线粒体和内质网水肿以及空泡变性明显减轻.结论 生长抑素能降低家兔急性胆囊炎模型血清TNF-α和CRP浓度,减轻胆囊的炎症反应,并对胆囊黏膜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之拓;杜建波;韩冰;侯利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在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92例(423个)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超声资料,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参照标准,采用TI-RADS分级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 423个甲状腺结节中,TI-RADS分级为1~5级者其恶性结节所占百分率分别为0(0/129)、6.3%(11/176)、33.3%(10/30)、86.8%(46/53)和100%(35/35).对甲状腺良性结节超声检查TI-RADS分级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309/321)、83.3%(85/102)、93.1%(394/423)、94.8%(309/326)和87.6%(85/97),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Youden指数分别为5.77、0.04和79.6%.TI-RADS分级的良、恶性结节在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回声质地、内部构成和钙化灶方面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甲状腺结节的超声检查中,应用T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马步云;Parajuly Shyam Sundar;彭玉兰;时莹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galectin-3和CD105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galectin-3和CD1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微波-El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0例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及30例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远离癌组织4 cm以上)中galectin-3蛋白和CD105蛋白的表达[以微血管密度(MVD)反映CD105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VD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至癌组织中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且galectin-3蛋白表达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galectin-3蛋白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420,P<0.01).结论 galectin-3和CD105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高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潜在敏感指标.

    作者:李宏伟;李艳红;黄勇;张海;王铁山;胡海霞;熊正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以Crurasoft重建食管裂孔在老年GERD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以Crurasoft补片重建食管裂孔并行Nissen胃底折叠术在老年胃食管反流(GER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3年期间我科共收治老年(≥65岁)GERD患者22例,其中行Nissen胃底折叠术并以Crurasoft补片无张力重建食管裂孔者10例(直径≥5 cm者2例,<5 cm者8例),行Nissen胃底折叠术并以间断缝合方式重建食管裂孔者12例(直径≥5 cm者2例,<5 cm者10例).对2组患者手术资料以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1年的症状变化(烧心、反酸、吞咽困难、呼吸道疾患)、胃镜检查情况、食管下段压力(LESP)及24 h pH检查(DeMeester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补片组手术时间长于缝合组(P<0.05),缝合组有2例术后发生折叠胃底移位致症状复发.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改善患者症状,与术前比较其GERD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补片组的GERD症状评分又低于缝合组(P<0.05);缝合组术后1年其烧心及反酸症状较术后3个月有所加重(P<0.05).2组患者术后的胃镜、LESP及pH复查情况较术前均有所改善,胃黏膜改变评分及24 h食管pH评分明显降低,LESP明显升高(P<0.05);其中补片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应时间的缝合组(P<0.05);缝合组组内术后1年时的LESP及24 h食管pH评分较术后3个月又明显降低或升高(P<0.05).结论 腹腔镜下Crurasoft补片重建食管裂孔并行Nissen胃底折叠术是治疗老年GER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费阳;李基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粗针组织活检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粗针组织活检(CNB)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超声引导下CNB及术后石蜡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活检取材满意度为100%;2例出现穿刺后局部血肿,经保守治疗后缓解.347例患者CNB病理学结果显示:117例考虑为恶性,其中115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为未分化腺癌,1例为鳞癌;230例考虑为良性,其中53例为甲状腺炎,141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6例为甲状腺腺瘤,20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炎.132例行手术治疗(113例穿刺病理学结果为恶性,19例穿刺病理学结果为良性),其中127例穿刺病理学结果与术后石蜡病理学结果相符,5例为假阴性.132例手术患者中,结节直径≤0.5 cm者4例,0.5~1 cm者59例,1~2 cm者46例,>2 cm者23例,其穿刺病理学结果准确率分别为75.0%(3/4)、98.3%(58/59)、97.8%(45/46)和91.3%(21/23),提示结节直径在0.5~2 cm者穿刺病理学结果符合率高.超声引导下CNB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6.21%(127/132)、95.76%(113/118)、100%(14/14)、100%(113/113)、0.74(14/19)、4.24%(5/118)和0(0/14).结论 超声引导下CNB对甲状腺结节具有很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广;边学海;张纯海;付言涛;赵涛;孙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依达拉奉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逆转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影响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TNF-α的表达情况,探讨依达拉奉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逆转作用.方法 将80只Wistar大鼠编号,根据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前40为一组,后40为一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建立常温下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开始前1 h和开始时对实验组大鼠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10 ml,对照组则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再灌注后0、1、2及4 h测定肝脏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肝脏符草转氨酶(AST)浓度;应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TNF-αmRNA含量,并测定肝组织和血清中TNF-α水平;应用TUNEL染色法检测缺血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再灌注后1、2及4 h,实验组大鼠肝脏LPO及AST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再灌注后1 h时肝组织TNF-αmRNA表达量、肝组织和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且达峰值,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后各时相实验组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显著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产生,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减少肝细胞的凋亡.

    作者:石臣磊;秦华东;丁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TEC与CEF方案在乳腺癌术前化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TEC与CEF方案在乳腺癌术前化疗中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对100例术前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行术前化疗,按配对分组法均分为TEC组与CEF组,3个疗程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化疗疗效和毒性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EF组中4例ⅢB期患者在化疗2个疗程后因效果不佳而退出研究.TEC组患者临床完全缓解(cCR)7例,部分缓解(cPR)34例,病情稳定(SD)9例;总缓解率(RR)为82.0%(41/50),降期率为64.0%(32/50).CEF组患者cCR 2例,PR 32例,SD 12例,RR为68.0%(34/50),降期率为40.0%(20/50).TEC组患者在化疗临床疗效和降期率方面明显优于C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淋巴结转阴率分别为54.1%(20/37)和57.1%(2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发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TEC组高于CEF组(P<0.05),但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CEF方案,且耐受性好.

    作者:徐有富;唐川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经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的治疗效果和效益进行比较评价.方法 7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对照组),6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内引流并一期缝合术(观察组).对2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胆红素完全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休养时间及治疗费进行综合测量及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间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胆红素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休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置管引流在达到传统T管引流治疗效果的同时,住院时间、休养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显著优于后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博;程洁;袁志林;张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1795例常规体检者中痔病患病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1795例常规体检者中痔的患病情况,探讨痔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1795例常规体检者肛门疾病的检查资料,并分析痔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1795例受检对象均系伏案工作者,平时运动较少.其痔的患病率高达67.02%(1203/1795),其中混合痔的患病率[53.37%(958/1795)]和构成比[79.63(958/1203)]高(P<0.05);痔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高,在60岁以后患病率达到较高水平(>70%);30岁前女性患病率为61.11%(44/72),明显高于男性的22.50%(9/40),P<0.05;30岁后男女痔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坐姿工作人群,肛门疾病中痔的患病率较高,且以混合痔为主,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

    作者:徐红;黄卫国;郭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疾患,在成人触诊中达2%~6%,在超声检查中可达19%~35%,或40%以上[1,2].高频超声已使得图像分辨率明显提高,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并不困难,重要的是对结节性质的判断.甲状腺结节超声评估的临床意义在于对甲状腺结节的形态学及声学特性的描述,如数目、大小、边缘、回声等,以及综合分析这些改变而做出良、恶性判别;还在于检查资料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长期随访和治疗的意义,特别是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前、术后的超声检查,以及对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评估.

    作者:方凌云;严天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手术中或手术后意外发现甲状腺癌的合理处理

    临床上以甲状腺结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甲状腺退行性变、自身免疫性炎症、炎症、肿瘤等.随着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的普及,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19%~67%,其中5%~15%的结节为甲状腺癌,而新发甲状腺癌中其肿瘤直径49%≤1cm,87%≤2cm[1].甲状腺单发结节直径>0.7 cm,恶性风险逐渐增加;直径≥1 cm的甲状腺结节中甲状腺癌比例高达7%~29%[2,3].术前明确每个结节的良、恶性并非易事,主要原因包括甲状腺癌灶微小、隐蔽,多位于甲状腺体中甚至背侧;或由于其他甲状腺疾病的结节更为明显,而忽视了甲状腺癌结节的存在等.

    作者:孙辉;刘晓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手术适应证和术式选择

    甲状腺结节的手术适应证和术式选择是临床外科治疗中的常见问题.随着体检的普及和检查手段(超声和细针穿刺细胞学)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在各级医院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和手术量不断攀升,近年来与手术相关的医疗纠纷呈逐年增长趋势,应引起临床外科医生足够重视.

    作者:孙团起;吴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改良单人操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索改良传统手术方法单人操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200只(100对)大鼠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其中80只(40对)进行正式实验,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再对手术中关键步骤进行改良,并对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0只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供体手术时间为(28.5±2.4)min,供肝修整时间为(10.2±1.8)min;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15.3±1.9)min,门静脉吻合时间为(3.4±1.2)min,受体无肝期为(23.8±1.9)min,肝下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5.1±2.1)min,胆道重建时间为(3.1±0.9)min.整个手术过程中供、受体出血量均不足0.5 ml.40只受体大鼠,术后2 d成活率为90.0%(36/40),3只死于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处出血,1只死于无肝期过长;术后7 d成活率为82.5%(33/40),3只均死于腹腔内感染.结论 在单人操作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中,通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整块游离行腹主动脉灌注供肝、精细解剖左隔下静脉三角、术中热凝控制出血等方面的改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供肝质量,提高大鼠成活率.

    作者:沈浩元;王炜;刘猛;李丰;姜开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