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报告

李卉;廖传贵;何小梅

关键词:晚期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Ⅲ、Ⅳ期的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手术前行2周期的CAF方案化疗[CTX 500 mg/m2静脉推注(第1、8天), 5-FU 500 mg/m2静脉推注(第1、8天),ADM 3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每21天为1周期],并与同期未行任何术前治疗的可手术的30例Ⅲa期患者作对比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1%(27/31),有61.3%(19/31)的患者分期降低,其中6例降为Ⅲa期,8例降为Ⅱb期,4例降为Ⅱa期,1例降为0期,临床完全缓解1例,无病理完全缓解.新辅助化疗组的无病生存期为56.3个月,明显高于未行化疗组的43.5个月(P<0.05),新辅助化疗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38.7%,略高于未化疗组的3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能降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分期,为手术创造佳机会,能明显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减少或延缓肿瘤的复发、转移.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临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医生对乳腺癌的认识经历了几次转变,相应的治疗策略亦发生了重大变化.乳腺癌的每一项重大治疗策略的改变都体现了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大成果,不但改变了人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而且明显改善了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了解乳腺癌临床治疗策略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对乳腺癌治疗方法的正确、合理选择,减少盲目性,提高治疗水平.

    作者:姜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胸骨前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

    目的探讨经胸骨前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胸骨前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治疗24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3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因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为乳头状甲状腺癌而追加常规甲状腺癌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ml.2例出现皮下气肿,4例出现胸部皮肤麻木.无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无术后出血、甲状腺危象等并发症出现.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对美容效果非常满意,无近期肿瘤复发者.结论经胸骨前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美容效果较好的手术方法,手术操作空间的建立和术中控制出血是该术式的两大关键技术.

    作者:周丁华;黎介寿;李宁;吕伟;卫冰;王正元;孙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急性胰腺炎后网膜囊早期症状性和感染性假性囊肿的手术引流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后网膜囊早期症状性和感染性假性囊肿的手术引流治疗.方法对8例网膜囊早期症状性或感染性假性囊肿行内引流和外引流相结合的引流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内、外引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8例早期症状性假性囊肿或感染性假性囊肿均获得治愈,无并发症.结论在急性胰腺炎后早期的网膜囊症状性或感染性假性囊肿的治疗中,内、外引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有更大的适应范围,可以取内、外引流之利,弃内、外引流之弊.

    作者:李洪;黄涛;张肇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99Tcm-奥曲肽和99Tcm-MIBI显像在乳腺癌临床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99mTc-奥曲肽和99mTc-MIBI显像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26例怀疑为乳腺癌的乳腺肿块患者术前行99mTc-奥曲肽和99mTc-MIBI显像.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两种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乳腺肿块99mTc-奥曲肽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4.4%、87.5%和92.3%,99mTc-MIBI显像分别是88.9%、75.0%和84.6%,两者相比特异性和准确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 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探测,99mTc-奥曲肽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66.7%、92.9%和80.8%,99mTc-MIBI分别是58.3%、85.7%和73.1%,两者相比特异性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乳腺癌99mTc-奥曲肽显像优于99mTc-MIBI显像,术前99mTc-奥曲肽显像有助于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邓念英;张金山;冼有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癌免疫逃逸机理的研究进展

    目的综述乳腺癌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机理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Ⅰ类分子表型改变、缺乏共刺激信号、肿瘤表达FasL、人类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杀伤作用以及肿瘤抗原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几个方面对乳腺癌免疫逃逸机理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结果MHCⅠ类分子表型改变,共刺激分子B7缺乏,肿瘤细胞表达FasL和TRAIL, 以及肿瘤抗原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与乳腺癌免疫逃逸有关.结论乳腺癌细胞通过自身抗原改变、不表达共刺激分子、诱导机体T淋巴细胞凋亡和机体免疫耐受而逃避机体免疫监视,但对其免疫逃逸机理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综合作用尚未被充分认识.

    作者:孙正魁;姚榛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01]为什么内分泌治疗对乳腺癌有效?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RET原癌基因与分化性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RET原癌基因与分化性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RET基因及编码产物的结构,参与的细胞内信号转导,以及RET基因与分化性甲状腺癌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结果RET基因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RET原癌基因重排是乳头状甲状腺癌中常见的遗传学事件.结论RET基因与分化性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该类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唐波;姜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高渗盐水治疗对失血性休克鼠网状内皮细胞功能和易感染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治疗对失血性休克鼠网状内皮细胞功能和易感染性的影响.方法心脏穿刺抽取小鼠总血量的40%,制成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2h后,分别经尾静脉输注贮血和生理盐水或7.5% NaCl治疗,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后再行盲肠结扎穿刺(CLP)鼠的存活率.以碳粒廓清实验和肝、脾巨噬细胞摄取碳粒量检测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经体外实验观察不同渗透压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功能的影响.结果高渗盐水治疗后24h行CLP鼠的存活率为70%,而生理盐水治疗组则全部死亡.休克后3 h高渗盐水治疗组网状内皮细胞对碳粒廓清指数α以及肝脏巨噬细胞摄取碳粒量(5.61±0.42,0.59±0.19)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治疗组(4.15±0.62,0.42±0.16),P<0.01.体外实验,在40mmol/L内额外升高培养液的渗透压,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量无显著影响.结论高渗盐水治疗可以间接改善失血性休克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并降低感染的易感性.

    作者:李汉臣;秦兆寅;纪宗正;黎一鸣;刘先珍;王喜青;金绍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7例炎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炎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9年2月至1997年11月期间诊治的17例炎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8例行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放疗及化疗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33.6个月,1、2、5年仍存活者分别为6例、5例和3例,行其他治疗的9例患者1、2、5年仍存活者分别为5例、3例和0例.结论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放疗及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王元正;吴斌;魏仁志;徐亮;左怀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05]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与化疗比较有何异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间置空肠消化道重建术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评估间置空肠法(JIP)是否是一种理想的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方法将94例在我院行择期全胃切除术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其中JIP组42例,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组(RYP)52例,对两组术后1年内无肿瘤复发患者的营养状况的随访资料(有无消化道症状、体重变化及其他营养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明显优于术前(P<0.01),JIP组较RYP组改善更为明显,且无倾倒综合征,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P<0.01).结论JIP术后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率低,且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早期营养状况,是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作者:刘作金;罗云生;葛海燕;马小干;王立明;程应东;张朝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青年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2000年20年间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年轻患者143例(占同期收治结直肠癌的13.9%)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病例以年龄为界划分为4组:<35岁组,35岁~组,50岁~组,65岁~组.对<35岁青年人结直肠癌与各组进行比较.结果青年人结直肠癌的构成比男性高于女性,临床分型以浸润型和胶样型为主,分别占56.6%和31.5%; 组织病理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37.8%)、粘液腺癌(29.6%)为多,89.5%的病例Dukes临床分期为B期和C期.结论临床晚期结直肠癌病例多及病理组织学分化差是青年人结直肠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应提高对青年人结直肠癌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李奎;张雪松;刘天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癌生物治疗进展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乳腺癌高危因子的研究,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除了临床指标如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目前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研究较多,包括激素受体,生长因子受体如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2/neu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IR),还包括肿瘤局部侵犯和转移指标,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以及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等,这些指标为选择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了解预后,预测肿瘤复发提供了重要依据[1,2].

    作者:魏于全;吴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及其治疗

    临床早期乳腺癌指0期和Ⅰ期乳腺癌,但真正组织学意义上的早期乳腺癌是指乳腺原位癌,它属于非浸润性乳腺癌,按肿瘤生物学和病理形态学表现分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DCIS远较LCIS多见.二者均有可能发展为浸润性癌,但DCIS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性较高,达到75%,故应按癌症处理.而LCIS随访20年后,只有18%发展为同侧浸润癌,14%发展为对侧浸润癌[1],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应按癌前病变和高危人群处理.

    作者:王颀;李文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近年来,乳腺癌的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内科治疗的飞速发展,使乳腺癌的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

    作者:徐兵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门静脉高压症56例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结果行预防性手术治疗12例,无死亡;行治疗性手术44例,死亡16例(36.4%).择期手术38例中死亡2例(5.3%),急诊手术18例中死亡14例(77.8%).行断流术40例;死亡16例(40.0%);行断流加分流术16例,无死亡.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并发巨脾,严重脾功能亢进,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且镜下见有出血倾向,肝功Child A、B级者可行预防性手术; 对治疗性手术应尽早施行或择期施行;急诊手术以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为首选,择期手术以分流加断流术为宜.

    作者:陈玉春;张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蛋白酶抑制剂对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TI)对合并肝硬变的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近期我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抽信封法随机分为UTI组(n=16):术中静脉滴注UTI10万单位,2次/天,术后连续用5d;对照组(n=15)应用常规护肝药物.比较两组的肝功能变化、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术后第1、3及7天,UTI组的AST及ALT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UTI组的AST、ALT和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UTI组的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对照组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46);而UTI组术后血清皮质醇水平略高于术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能减轻肝硬变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切肝术引起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并能减轻手术本身对机体的打击.

    作者:李绍强;梁力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评价

    目的对评价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对OLT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各类并发症的相关影像学表现加以总结.结果B超可用作OLT术后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彩色多谱勒超声能早期发现血管性并发症;螺旋CT和MRI对术后血管性和(或)胆管性并发症、肝实质本身异常以及肝外转移性并发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排斥反应,目前影像学检查还无特征性表现.结论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超声、螺旋CT和MRI)在OLT术后各类并发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文涛;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在胆囊癌及结石性胆囊炎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其受体(TNFR)在胆囊粘膜单纯性增生到胆囊癌的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胆囊结石引起的胆囊粘膜单纯性增生、不典型性增生及胆囊癌的TNF mRNA、TNF蛋白及TNFR的表达.结果①TNF mRNA在胆囊粘膜单纯性增生、不典型性增生和胆囊癌上皮细胞或癌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20%和90%(P<0.05),在高倍视野下计数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个、(3.25±1.89)个和(12.28±4.99)个(P<0.01);②TNF mRNA在胆囊粘膜单纯性增生、不典型性增生及胆囊癌组织中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5%、 85%和90%(P<0.05),其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85±1.50)个、(6.00±2.71)个和(9.33±3.07)个(P<0.05);③在胆囊癌组织中,癌细胞及MNC表达TNF mRNA随肿瘤进展而增多,Ⅰ~Ⅲ期及Ⅳ~Ⅴ期胆囊癌中呈阳性表达的癌细胞数分别为(9.13±4.39)个和(14.80±4.02)个(P<0.01),MNC数分别为(7.13±2.53)个和(11.10±2.23)个,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在胆囊癌组织中,癌组织及MNC表达TNF mRNA随肿瘤直径的增大而增高,直径≥2.0 cm及<2.0 cm的肿瘤中呈阳性表达的癌细胞数分别为(14.00±4.20)个和(8.83±4.96)个(P<0.05),MNC数分别为(10.50±2.54)个和(7.00±2.83)个(P<0.05);⑤TNF蛋白的表达与TNF mRNA表达区域相似,但更为广泛,表达率及阳性细胞数更高; ⑥TNFR在上皮细胞及癌细胞中均为阴性表达,但在肿瘤血管内皮及MNC均有表达; ⑦胆囊癌细胞和MNC比较,其TNF mRNA阳性表达和TNF蛋白的阳性表达均呈直线正相关(r分别为0.687和0.742,P<0.01),癌细胞和MNC中的TNF mRNA与TNF蛋白的阳性表达亦呈直线正相关(r分别为0.847和0.643,P<0.01).结论在胆囊结石致癌过程中,TNF mRNA和TNF蛋白的表达逐渐增高,在胆囊癌的进展过程中,TNF的表达亦逐步增高.由此提示,TNF参与了胆囊结石致癌的发病过程,并与胆囊癌的进展有关.

    作者:石景森;周连锁;朱爱军;杨毅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研究进展

    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新辅助治疗亦可作为复发转移后的补救治疗,由于针对降低雌激素水平机理的深入研究,内分泌治疗这一领域正日新月异和逐渐成熟.现主要讨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及进展.

    作者:杨金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