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胆囊癌CD44v6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谷化平;尚培中;刘艳茹

关键词:胆囊肿瘤 CD44v6 bc1-2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CD44v6和bcl-2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和转移状况的关系,以及CD44v6表达与bcl-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50例原发性胆囊癌、20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44v6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CD44v6和bcl-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0%和60.0%,均明显高于胆囊腺瘤(分别为45.0%和30.0%,P<0.05),并随着胆囊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减低、病理分级的增高和转移而明显增高(P<0.05).同时,CD44v6的表达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r=0.36,P<0.05).结论 CD44v6和bcl-2均是胆囊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胆囊癌CD44v6表达与bcl-2蛋白表达可能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阻塞性黄疸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时血清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时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5例阻塞性黄疸并发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血清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BUN和Cr值进行检测,并以26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阻塞性黄疸组BUN和Cr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NO和NOS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1).相关分析显示,NO与BUN和Cr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和-0.553(P<0.01).结论 阻塞性黄疸并发肾功能损害时其血清NO和NOS下降,提示NO在阻塞性黄疸时对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王华;李智宇;张小文;李越华;李立春;王炳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疝和腹壁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疝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外科基本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普外各级医师的重视。

    作者:马颂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胆石的手术治疗

    我院自1997年3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5例合并胆石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43岁.

    作者:胡强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低张力疝修补术治疗126例腹股沟疝的体会

    目的 探讨提高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0~2001年采用低张力疝修补术治疗126例腹股沟疝的经验. 结果 12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45 min, 平均住院8 d,无伤口感染.术后并发尿潴留5例,阴囊积液4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本组病例术后随访2年无一复发,87例随访2~7年,仅1例复发.结论 该术式符合解剖生理特征,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可以避免术后复发.

    作者:王明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和胆管狭窄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考察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STHG)治疗肝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该院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期间行STHG手术的59例患者的术后中、远期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THG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且并发症的种类也较少;本组病例术后无返流性胆管炎的表现,也无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吻合口溃疡发生.结论 STHG既保存了胆囊及Oddi括约肌功能,又保证了胆汁的生理流向,还能防止肠液的返流,从而避免了术后消化功能紊乱和返流性胆管炎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肝胆管结石和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术式.

    作者:王雨;田伏洲;蔡忠红;汤礼军;张晓琼;李旭;赵铁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股沟复发疝的诊治

    众所周知,传统上对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再发生的疝,都认为是腹股沟复发疝(以下简称复发疝),这种认识一直沿用至今,不仅给临床工作带来困扰,有的还当成“医疗事故”,并对临床疗效的判断、分析以及科研资料的统计带来不利影响。

    作者:肖乾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存在胆囊肠道瘘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附5例报告)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对存在胆囊肠道瘘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4 200例LC手术中5例存在胆囊肠道瘘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5例患者胆囊肠道瘘的诊断均为术中证实,其中胆囊十二指肠瘘4例及胆囊结肠瘘1例.4例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的治疗包括腹腔镜下缝合瘘口1例、使用钛夹夹闭瘘口1例及中转开腹后直视下缝合瘘口2例; 1例胆囊结肠瘘患者则在腹腔镜下直接缝合瘘口.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痊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胆囊肠道瘘是胆囊结石症的少见并发症,术前明确诊断者以选择开腹手术为宜.LC术中发现应视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对于有经验的术者在局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钛夹夹闭、镜下缝合或切割吻合器封闭瘘口的方法.

    作者:舒晔;杨海波;于永扬;周总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附70例报告)

    目的 报告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体会.方法 对该院7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后的早期自主活动、进食、排尿以及住院日期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之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有更宽的手术指征,且术后进食早,下床早,排尿困难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费用也较低.结论 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对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简单易掌握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郭志义;黄俊伟;李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 Th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e recurrent groin herniasEver since the advent of elective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inguinal hernia recurrences have been observed.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光动力治疗裸鼠胰腺癌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在裸鼠胰腺癌瘤内注射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HpD)、竹红菌甲素(HA)及2-丁胺-2-去甲氧基竹红菌甲素(2-BA-2-DMHA)后,光动力治疗(PDT)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接种到裸鼠皮下,建立胰腺癌动物模型,而后将光敏剂HpD、 HA及 2-BA-2-DMHA注射入肿瘤,再用激光照射肿瘤局部,观察PDT治疗胰腺癌的效果.另以第Ⅷ因子为标记,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研究肿瘤血管损伤的情况.结果 PDT对胰腺肿瘤有明显杀伤作用,能使胰腺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DT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结构破坏.结论 PDT对胰腺癌有治疗作用,血管损伤是其杀伤肿瘤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波;赵玉沛;刘卫平;邓伊伶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76例体会

    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腹股沟疝修补76例,其中男69例,女7例,年龄17~72岁,平均45岁.

    作者:陈健林;夏庚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扩增

    目的 探讨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纯化与扩增树突状细胞(DC)的有效方法.方法 分别从健康人(10例,对照组)和胰腺癌患者(12例,实验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而后将实验组的单核细胞与GM-CSF及IL-4共同培养,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前、后的DC数量及DC表面HLA-DR及B7-2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DC表面HLA-DR及 B7-2表达水平较低(P<0.01);经GM-CSF及IL-4联合培养7天后,其单核细胞中的DC数较培养前明显增多(P<0.01),且DC表面HLA-DR及 B7-2表达水平较培养前明显增高(P< 0.01),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M-CSF与IL-4的联合应用能有效地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制备出大量具有功能活性的DC.

    作者:唐朝晖;邹声泉;邱文洪;杨想平;裘法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儿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治疗体会

    目的 报告小儿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3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生长缓慢,症状不典型,以腹部疼痛时轻时重、右上腹肿块为主,均手术摘除肿瘤.结论 小儿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为主,B超、CT和X线钡餐透视是主要检查手段,治疗原则是将肿瘤完整切除.

    作者:陈立天;李心元;吕庆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类基因治疗的背景与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概况

    目的 了解人类基因治疗的背景与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概况.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人类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历史与发展,以及肝癌基因治疗方面的一些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 基因治疗作为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的替代治疗方法在临床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肿瘤的治疗研究中基本上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在肝癌的基因治疗研究中,所有的病毒载体如逆转录病毒、腺病毒以及腺病毒的相关病毒各有优缺点,逆转录病毒如能提高滴度,应该更有前景; 所用目的基因TK及p53基因等已在体外及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治疗的特异性和安全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结论 人类基因治疗的前景是乐观的,肝癌的基因治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作者:黄建钊;顾红光;夏穗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起搏对术后胃动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胃起搏在术后胃轻瘫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在术后急性胃轻瘫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应用胃起搏和静脉注射红霉素(1 mg/kg),观察胃动力学指标的改变.结果 胃起搏组和红霉素组胃窦压及胃窦-十二指肠压力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基础压(P<0.01);胃起搏组胃窦压及胃窦-十二指肠压力差又高于红霉素组(P< 0.05),但两组十二指肠内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胃起搏2 h的胃排空率为(66.37±7.21)%,高于静脉注射红霉素2 h的胃排空率[(49.92±9.27)%,P<0.01].结论 高频胃起搏能明显改善胃动力学指标,可用于术后胃轻瘫的治疗,且疗效优于红霉素.

    作者:李富宇;何生;于运海;毛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进展期胆囊癌的转移方式和扩大根治术

    目的 介绍进展期胆囊癌转移方式和手术方法的新进展.方法 对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进展期胆囊癌的转移和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淋巴转移和肝浸润是进展期胆囊癌的主要转移方式,日本胆道外科协会的胆囊癌分期比国际抗癌联盟的分期更为合理.进展期胆囊癌中,T2n1~2M0的患者行胆囊癌根治术效果好;对侵及周围脏器但尚无n3转移的患者,可实施扩大根治术;对已有n3、n4淋巴结转移或手术已不能完整切除肿瘤的患者,手术意义不大.结论 胆囊癌分期以采用日本胆道外科协会的标准为宜.对进展期胆囊癌的病例选择性的行扩大根治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韩玥;石景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21世纪消化道修复与重建外科学术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壁切口疝的诊治进展

    目的 报道腹壁切口疝的诊治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国内、外腹壁切口疝的病因、病理、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诊断和治疗进展加以综述.结果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致病因素多样,治疗较为复杂.结论 腹壁切口疝重在预防,人工合成材料无张力修补是目前应用广泛、效果良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邱健;阎立昆;王小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膜后球血管肌瘤1例报告

    患者,女,50岁,因健康检查发现右上腹包块1天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体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上腹部稍膨隆,右中上腹扪及一约18 cm×10 cm大的包块,质中,界限欠清楚,稍活动,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周琛云;陈志新;张文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类似物对肝癌细胞凋亡及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8肽(SS-8)对人原发性肝癌细胞凋亡和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细胞SMMC-7721,用10 μg/ml SS-8处理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率和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S-8使实验组S期和G2/M期细胞数减少、G0/G1期细胞数增加,两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1%和 1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SS-8作用24 h后,实验组c-myc蛋白表达水平为0.833±0.03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0),而在SS-8作用48、72、96、120和144 h后,实验组c-myc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 0.818±0.04、0.721±0.029、0.669±0.026、0.648±0.045和0.642±0.028,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SS-8有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和降低c-myc蛋白表达的作用.

    作者:张燕玲;张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