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蒂股薄肌转移自体阔筋膜条修补复发性腹股沟疝253例体会

黄建国;王敏;李建立;刘光辉;刘志峰

关键词:带蒂股薄肌, 自体阔筋膜条, 复发性腹股沟疝
摘要:复发性腹股沟疝由于解剖结构层次的破坏,局部粘连机化,再加上腹壁缺损大,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院自1985年7月至1996年7月,应用带蒂股薄肌转移加自体阔筋膜条修补复发性腹股沟疝25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溃疡病急性穿孔外科治疗19例体会

    老年性溃疡病急性穿孔是老年人严重急腹症之一,起病急,发展快,重要器官功能衰退,伴随疾病多,病死率高.我院自1992年5月至1997年6月5年中共收治60岁以上溃疡病穿孔患者20例,其中19例行外科治疗,效果好,报告如下.

    作者:费贤彬;吴少亮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c-met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α的表达及意义

    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50例乳腺癌和12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met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met蛋白及TGF-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0%和42.0%,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两者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和25.0%;组织学分级为Ⅰ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癌胚抗原(CEA)为阴性的病例中,c-met蛋白及TGF-α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Ⅲ级,ER、PR及CEA为阳性者(c-met及PR P<0.01;TGF-α、PR和CEA P<0.05;余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c-met蛋白及TGF-α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体机内分泌状态有较密切关系.

    作者:陈显玉;喻梅英;杨竹林;文继舫;颜亚晖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胆囊癌的诊治进展

    由于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胆囊癌常常到晚期才能明确诊断.胆囊癌在开始出现症状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明确诊断后1年的死亡率约为88%,5年后还生存的仅为4%[1].

    作者:梁力建;韩雨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损伤11例诊治体会

    我院自1978年以来收治11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18~60岁.腹部闭合性损伤9例,其中撞伤6例,挤压伤3例;开放性损伤2例,其中刀刺伤1例,坠落伤1例.损伤部位:十二指肠球部与降部交界处1例,降部2例,横部5例,升部3例.

    作者:刘银;张金叶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胃肠外营养添加精氨酸对胃癌术后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为探讨胃肠外营养(TPN)添加精氨酸(Arg)对胃癌术后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对36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了TPN支持的前瞻性研究,检测常规TPN和TPN添加Arg支持前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IL-2和CD25水平变化.结果:常规TPN支持前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IL-2和CD25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而TPN添加Arg支持后患者的CD4、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和IL-2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TPN不能纠正胃癌术后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但TPN添加Arg则可促进IL-2生成增加,NK细胞活性增强,改善了胃癌术后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提示TPN添加Arg有免疫促进作用.

    作者:王颀;王吉甫;彭俊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

    为研究兔胆囊结石成石过程中血浆脂蛋白胆固醇变化,及其对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含量及成石的影响,在用高胆固醇膳食(HCD)致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基础上,将动物分为5组,每组10只,动态监测成石过程中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TC)、磷脂、甘油三酯、胆汁中胆汁酸及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①随着喂饲HCD时间增加,血浆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显著升高,3周组及4周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组间虽无明显差别(P>0.05),但其转运血浆胆固醇的作用明显减弱(由对照组的80.00%降至4周组的3.68%);②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逐渐增加,3周组及4周组则明显增高 (P<0.05),而甘氨脱氧胆酸(GDCA)及甘氨胆酸(GCA)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所反映的脂蛋白代谢的变化,可能因影响体内的胆固醇及胆汁酸等代谢而与胆囊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并可能在结石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舒晔;赵纪春;张明仪;朱红;程南生;肖路加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及研究

    1987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首行于法国,次年美国开始引用,我国则起步于1991年.LC首先是作为症状性胆囊结石患者的一种微创手术应用于临床的,由于其创伤小,住院日短,恢复活动早,一开始即受到患者欢迎,从而得以迅速推广.

    作者:于翕珊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围手术期处理(附11例报告)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多由甲状旁腺腺瘤引起,可因甲状旁腺解剖变异而导致术前定位诊断困难,终手术失败.我科1989年6月至1998年3月9年间共收治11例甲旁亢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成功10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甲状旁腺腺瘤10例,正常甲状旁腺1例.笔者认为,术前成功的定位诊断、手术者具备丰富的异位甲状旁腺知识和术中系统探查、探查技巧以及术后积极而系统的内科治疗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加强术后随访,能够全面提高甲旁亢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嘉林;朱精强;李宁;张明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外伤性脾破裂延迟性出血性休克7例报告

    我院1992年2月至1998年2月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患者56例,其中脾破裂延迟性大出血7例,占12.5%.男6例,女1例,年龄9~49岁,平均33.5岁.致伤因素:跌伤1例,木击伤1例,拳击伤1例,滑坡翻滚伤1例,碰撞对冲伤1例,车祸伤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除2例车祸伤后即入院就诊,分别于入院后第3、4天继发脾破裂大出血外,其余5例均为伤后4~15天急诊入院.

    作者:王德进;钟诚;湛金树;贺嵩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盲肠壁囊肿并急性阑尾炎1例报告

    患者,女,25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7小时入院.既往曾有右下腹阵发性腹痛、腹胀史,未予诊治.查体:右下腹定位压痛阳性,肌卫可疑,反跳痛可疑,似可扪及一包块.

    作者:陈茂林;王建国;吴烨秋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转变观念、促进我国腹腔镜外科健康发展

    自1991年2月我国引进腹腔镜胆囊切除(LC)这一技术以来,至今已有7年多的历史.7年来,我国腹腔镜术术式范围不断拓宽,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严重并发症已大幅度下降,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取得了任何一种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良好结果.

    作者:陈训如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在腹腔感染致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早期的变化

    为观察腹腔感染(IAI)致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MSOD)早期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在制作IAI致MSOD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对感染组(行盲肠结扎加穿孔手术)及对照组(行盲肠探查术)兔在实验0、1、2、3、4、5、6及24小时不同时相的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和6(IL-1,IL-6)进行了检测,并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和生存时间.结果显示:感染组血浆内毒素和TNF水平在实验后1小时、IL-6在实验后2小时开始显著升高,IL-1无显著变化.感染组兔于1周内均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84.1±39.0小时,对照组兔1周时均存活,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所观测到的IAI时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早期变化特点为临床防治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全竹富;黎介寿;臧静;邵海枫;李珍大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两孔法开腹胆囊切除术

    自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笔者采用两孔法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6例,疗效满意.

    作者:袁廷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12例骨盆骨折合并空腔脏器破裂的诊治体会

    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科共收治骨盆骨折患者28例,其中有12例合并空腔脏器破裂,占42.9%.男9例,女3例,年龄9~52岁,平均27岁.

    作者:张明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折叠钉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27例报告

    自1990年3月至1997年8月,我们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折叠钉合并附加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HSV)治疗门脉高压症2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水根;闻立平;骆明远;吴加根;黄金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自发性脾破裂11例报告

    我院自1984~1996年收治自发性脾破裂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4~53岁,平均40.2岁.致病诱因为:剧烈咳嗽、跑跳各2例,骑自行车、乘三轮车各1例,端盆倒水1例,无明显诱因4例.合并症:肝硬变8例,有痢疾病史1例,海兰氏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章崇志;方志恒;章安庆;吴保朝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胆囊结石患者胆囊胆汁细菌群同步培养分析

    为研究胆汁细菌变迁,探讨胆结石核心形成与细菌感染的关系,采用X、Y及L型培养液对98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细菌群进行了检测.结果:98例之胆汁中有细菌生长者88例,其中单菌生长54例,多菌生长34例;细菌系X型83例,L型23例,Y型5例.本检测结果提示:胆道感染时胆汁中细菌发生了变迁,主要以粘质沙雷氏菌、大肠杆菌为主.胆囊结石核心形成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方驰华;高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近10年小儿胆总管囊肿诊治变迁(附79例报告)

    对1982年至1998年16年间我院收治的79例小儿胆总管囊肿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分析,以了解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改变.结果:近10年来因小儿胆总管囊肿就诊早,其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B超不仅可诊断胆总管囊肿,还能诊断其合并或伴随疾病,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是唯一的根治方法.

    作者:陈肖鸣;李仲荣;刘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附3例报告)

    1 临床资料例1 女,40岁.因左乳房包块行包块切除,病理报告为左乳纤维瘤.术后3年原手术区包块复发再次行包块切除,病理报告为左乳巨纤维瘤.2年后该区包块再次复发并迅速增大而行第3次手术,术中见包块已浸润至胸大肌筋膜,遂行左乳房及胸大肌和部分胸小肌切除,并行左腋窝淋巴结清扫.包块23cm×16cm×14cm大,剖面呈灰红色,部分呈囊性,鱼肉状,包膜不完整.病理报告为左乳叶状囊肉瘤.随访患者至今无复发.

    作者:方志恒;吴伟;章健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的外科治疗25例报告

    我院1984~1994年10年间对25例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急诊行门奇静脉断流术,取得较好疗效.男19例,女6例,年龄17~52岁,均系肝内型门脉高压症,其中血吸虫性肝硬变10例,肝炎后肝硬变12例,门脉性肝硬变3例.肝功能检查均有不同程度损害.按Child分级,属A级者13例,B级12例,均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或内科治疗无效而行急诊手术.

    作者:邓辉;彭自权;廖骏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