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延政;黄敏;严禹;邓学东;孙勤;周轶群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被视为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是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可信赖的标志。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的手段,有良好的重复性,能够显示管腔的解剖结构,并能观察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的进程,因此正逐渐成为评价颈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首选方法。但由于管腔结构及斑块都是三维结构,而且斑块发展是非对称性的,斑块严重性及管腔狭窄程度用二维超声可能过高估计或过低估计。因此对斑块的严重性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超声定性、定量有赖于三维超声重建(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reconstruction,3D-UR)[1]。本文拟对颈动脉三维超声重建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3D-UR方法学进展3D-UR的基本步骤包括:图像的采集,图像的后处理,三维图像的重建,三维图像的显示和定量测定。
作者:费洪文;田家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选择25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SCTA检查,成像技术为表面遮盖法(SSD)和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结果 25例脑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准确定性、定位,全部经神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SCTA是一种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江金带;李扬彬;谭理连;李树欣;周少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B型超声观察卵泡生长、发育、排卵过程及其在治疗排卵障碍不孕症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从月经第九天开始B超监测卵泡发育,重点记录卵巢内卵泡数目、纵横数值。结果 52例患者经诱导排卵,卵泡发育成熟排卵者37例,占71%,其受孕者28例。结论B型超声是一种有价值的监测卵泡生长发育的手段,在排卵障碍不孕症治疗中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董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可广泛侵犯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它包括骨嗜酸性肉芽肿,勒-雪(Letterer-Siwe)病和韩-薛-柯(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其病理特征是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本文收集了1997年5月至1999年7月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皮疹压片和病理活检证实的7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分析。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3例,女4例。发病年龄5个月~7岁。其中1岁以前3例,1~2岁1例,2~3岁1例,3~5岁1例,5~7岁1例。根据《实用儿科学》(1985年第4版)诊断标准分类:骨嗜酸性肉芽肿2例,勒-雪病3例,韩-薛-柯病2例。
作者:王艳春;陈益光;孙辉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高场强MR对脊膜瘤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探讨MR对脊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脊膜瘤18例,所有病例均采用Siemens 63SP型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的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轴位和/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8例脊膜瘤中发生于颈椎6例、胸椎12例,肿瘤位于脊髓前方9例,位于脊髓后方2例,偏右侧4例,偏左侧3例。肿瘤呈圆形11例,病灶直径平均为1.89cm,病灶内信号均匀13例,略不均匀5例,T1加权图像呈等信号17例,略短信号1例,T2加权图像呈等信号9例,略长信号9例,明显均匀强化14例。结论脊膜瘤在MR图像上具有诸多的特征性表现,通过MR检查一般可对脊膜瘤做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史浩;丁红宇;YANG Zhen-zhen;杨贞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 10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在其接受治疗过程中即发病后第3、11、21 天和在出院后随访各做头颅CT 平扫一次。分别计算病灶的面积和密度的改变程度。结果①发病后72h内,病灶CT值的改变程度平均下降23.8%,病灶的面积平均为11.2cm2。②经治疗后在发病后的第11天,第21天病灶面积分别平均缩小了37.5%和39.8%,病灶CT值分别恢复了18.2%和17.1%。③出院后随访:病灶基本消失者占30%,面积明显缩小(缩小60%以上)者为22%,余48%的病灶呈小斑片状。结论普通CT机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的诊断、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作者:刘德海;夏蔚宗;张仲伟;瞿宇;陆隽;罗济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室管膜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瘤的CT表现。结果幕上12例脑实质内8例,幕下3例中四脑室2例。20~35岁6例。室管膜瘤幕上脑实质内多见,并多有囊变与瘤周水肿,且多为恶性,其余部位多为实性肿块。平扫实性部分为等密度,易钙化,增强强化较明显。结论室管膜瘤有较为特殊CT表现,结合发病部位、年龄,多能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斯光晏;唐光才;吕惠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进一步提高对椎管内终丝脂肪瘤的诊治水平,我院自1996-1999年经CT扫描共检出1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4~53岁,病史半年至10年。上述病例均经GE公司9800CT扫描,层厚1.5mm,层距1.5mm,100mA,120kV,行腰2~骶1椎间隙横断扫描,每个间隙扫描4~5个层面。2 结果及CT表现 腰2-3椎间隙层面2例,腰3-4间隙5例,腰4-5椎间隙层面8例,腰5~骶1层面2例。CT再现均为柱状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光整,周围组织无受压移位,无明显占位表现。CT值为-50~-78HU,直径为0.25~0.35cm,达5~7层面连续显示,呈偏心或中心型生长,其中8例伴有腰4-5、腰2~骶1椎间盘突出,CT增强扫描无强化(图1~3)。
作者:郝永杰;刘晋波;王留柱;张兴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50岁,农民。因自幼驼背,胸、腰、背部疼痛2个月。门诊以“脊柱侧弯”收入院。胸、腰、背部以右侧疼痛为重。行走时需扶双膝。查体一般情况下,痛苦表情,被动侧卧位,胸腰段右凸,偏离中线大距离6cm,呈“剪刀背”畸型。X线片示,胸腰段侧弯,弧顶椎体间有骨桥形成,Cobb's角45°,诊断为“成年疼痛性脊柱侧弯”。拟手术神经根松解内固定术加长拍胸腰椎正侧位片,可见,T8椎体骨质破坏,T8-9椎间隙变窄。CT进一步检查证实为T8椎体结核并周围脓肿。改为抗痨治疗,症状缓解后,行病灶清除手术。
作者:门士军;王振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RA评价脑动脉瘤的优势与不足。方法用“静脉囊镶嵌法”将10只犬制成三种类型动脉瘤模型(单侧型、分叉型和末梢型)。术后2周分别进行MRA、DSA检查。3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MRI、MRA及DSA检查。结果 MR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结合原始断层图像和MRI,敏感性则高达98%。对于血栓性动脉瘤的检测,MRA优于DSA影像。结论对于Willis环区动脉瘤MRA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作者:张成琪;柳澄;李成利;唐军;赵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出血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1997年天坛医院的100例连续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点,并对比相应的临床症状。结果出血性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无巨大型动脉瘤,约32%的动脉瘤表现为分叶或多房状。前交通动脉瘤较其它部位的动脉瘤在破裂后可能更容易引起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结论出血型的颅内动脉瘤在影像学上的一些特征值得注意,所以建议对于有此典型特征并位于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无论破裂与否,都应尽早治疗。
作者:李佑祥;宁志光;杨新建;高培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6例经CT诊断,临床证实的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1 资料与方法1.1民族、性别和年龄藏族12例,汉族4例,男14例,女2例,年龄小1岁6个月,大59岁,平均年龄为30岁。1.2致伤原因车祸7例,钝器伤4例,高处坠落伤4例,跌倒摔伤1例。1.3CT检查时间短时间为伤后2h,长时间为外伤后5年。1.4机器与扫描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以色列Elscint 2000Sprint型全身CT扫描机,以OM为基线,层厚、层距均为10mm,时间为2.0s进行常规扫描。
作者:银武;方印;仁青次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56岁,农民,于1999年3月7日因左上肢外伤而在当地医院住院。体检时发现腹部一肿块,质软、有轻压痛,于1999年3月11日来我院门诊,拟“肝囊肿、右后腹膜肿块”收住入院。B超检查:下腔静脉前方探及一8.5cm×4.6cm的低回声实性团块,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周围可见多条管状无回声,其内可测得静脉及动脉血流频谱。肝右叶包膜处探及一2.7cm×2.3cm无回声、边界清、后体增强效应。B超提示:后腹膜低回声性团块、肝囊肿。
作者:潘建虎;陆雪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对102例患者的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了超声检查,分析其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探讨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性与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02例,男74例,女38例,年龄6~65岁,平均37岁,均行手术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使用仪器为ATL超9HD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为5~10MHz。采用直接检查法,先通过二维显像,常规探查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大小、边界,并记录纵横比(L/T),同时注意观察有无邻近组织浸润,然后打开CDFI开关,观察肿大淋巴结内及其周围的血流信号。再将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血管内(调整角度<60°),观察血流频谱,记录大血流速度(Vmax)、低血流速度(Vmin)及阻力指数(RI)。
作者:柳婧月;王小彦;黄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血供类型与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分析81例肺癌共165次支气管动脉造影征象,了解其血供特点;采用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疗(BAI)和/或支气管内栓塞治疗(BAE)。结果富血型42例,较多血型30例,乏血型9例;BAI和/或BAE后部分缓解(PR)50例,61.7%,无变化(NC)22例,27.2%,进展(PD)9例,11.1%。部分缓解中有21例获二期手术切除,PR病人均为富血型或较多血型。并发症经治疗可痊愈。结论BAI和/或BAE治疗富血型和较多血型肺癌可达到满意效果,是安全、有效的重要治疗手段。
作者:李忱瑞;刘德忠;张明利;史仲华;李槐;曾辉英;郭彦军;姜文浩;周纯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腔超声造影术对宫腔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阴道超声(TVS)条件下插管并注入超声造影剂,观察子宫内膜、宫腔内和肌层病变。结果 21例患者中,黏膜下肌瘤10例、内膜息肉8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例、妊娠残留物1例和子宫不完全纵隔1例等,其中3例误诊,准确率为85.7%。结论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术(SHG)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宫腔内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范洪蓉;陈悦;叶敏;宋烨;党渭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及CTC在外伤性鼻漏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冠状位扫描对18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行CT及CTC检查,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学医师对上述患者的CT及CTC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8例中CT均有一处或多处颅底骨质改变。CTC直接显示漏孔16例,且均与手术所见一致。13例为单发骨折或骨质缺损,其部位与CTC发现的漏孔位置均一致(100%)。5例为多发骨折,2例CTC检出两处漏孔,与手术所见一致。在另外3例多发骨折中,CTC仅发现一处漏孔,与手术所见相符。结论CTC是判断脑脊液漏孔位置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华;巩若箴;徐卓东;夏国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结合MRI探讨1 H磁共振波谱(1 H MRS)在颅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2例经临床确诊为颅脑转移瘤的患者,进行MRI及1 H MRS检查。每例均行肿瘤区与健侧相应部位对照研究。结果 32例1 H MRS均表现为明显增高的胆碱(Cho)峰,肌酸(Cr)峰下降甚至消失,无氮乙酰门冬氨酸(NAA)峰,Cho /Cr比值升高。11例出现乳酸(Lac)峰,15例出现脂质(Lipid)峰。结论 1 HMRS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重要补充。
作者:董海波;戴嘉中;蔡佩武;沈天真;董亚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59岁。自述睾丸坠胀伴包块来院就诊。专科检查:两侧睾丸无明显肿大,左睾丸可扪及一质硬肿块伴轻触痛。超声检查:左侧睾丸大小41mm×22mm×19mm,于睾丸实质内可见一大小为24mm×18mm的强光团样肿块,该肿块呈球形,边界清晰,中心部分有云片状低回声,看上去似一类“圆月状”,后方伴明显声影,彩色多普勒在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能量多普勒见少许星点状血流。右侧睾丸大小39mm×21mm×18mm,于附睾头区见一壁光滑的圆形液性暗区12mm×9mm,紧贴睾丸,边界清晰,后方有增强效应,内无彩色血流。常规检查肾门区,脊柱旁周围,肝、脾均无异常。超声提示:左睾丸良性占位伴钙化,右睾丸囊肿(见图)。术后病理报告:左睾丸纤维瘤伴骨化,右附睾精液囊肿。
作者:李惠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仿真输尿管膀胱镜成像技术和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采集排泄期尿路断面影像47例,层厚5mm,螺距2.0或1.0,重建层厚2.5mm;将源影像送至工作站作内窥镜成像等后处理。6例同时作了膀胱镜或输尿管镜检查。结果 CT-IVU和VE技术成功率达100%,无并发症。VE内镜样显示了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内壁、内腔及其病变的三维结构,对5mm以上膀胱癌检出率达100%,较好地显示了肿瘤特征,增加了诊断信息。但VE无法显示尿路结石和区分输尿管真性狭窄与正常蠕动波,在显示尿路内腔解剖和病变细节也无输尿管膀胱镜佳(P<0.05)。CT-IVU图像质量比常规静脉尿路造影(X-IVU)的佳(P<0.05)。结论CT-IVU内镜重建三维内镜样显示了尿路内腔与病变,对肿瘤病变准确性高,但无法检出尿路结石。CT-IVU优于X-IVU。
作者:杨秀军;彭仁罗;凌桂明;文伟;陈海曦;陈元炯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