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远;陈燕;马才敬;古雪;颜晓燕
目的:研究四川省一民族地区县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四肢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3年1月1日0点—2014年1月1日0点松潘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伤部位、受伤机制及转归,分析伤情月份分布特点。结果四肢骨折患者650例,年龄(33.21±17.71)岁,男502例,女148例,常住人口患者478例,流动人口患者172例,汉族316例(48.62%),藏族180例(27.69%),回族98例(15.08%),羌族55例(8.46%),外国人员1例(0.15%);伤情月份分布无高峰点(P>0.05)。受伤部位的前5位为桡骨骨折77例(11.85%),锁骨骨折57例(8.77%),手骨折48例你(7.38%),肱骨骨折47例(7.23%),尺骨骨折44例(6.77%)。受伤机制的前5位为跌倒351例(54.00%),交通事故所致小汽车乘员损伤79例(9.69%),被投掷、抛出或坠落物体击中54例(8.31%)。四肢骨折住院79例(12.15%),转上级医院250例(38.46%)。结论加强当地道路建设,强化出行安全教育,重视民族地区的医疗投入及建设,对降低该地区四肢骨折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黄康;谢文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10例AMI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5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n=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按时服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定期门诊复查等遵医行为情况及1年内再次入院率,采用心绞痛生存质量测量量表(SAQ)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按时服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定期复查等遵医行为及1年内再次入院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活动受限、心绞痛发作、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等SAQ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明显提高AMI患者遵医行为,降低AMI再次发作率及入院率,可显著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萍;郑仔芳;余丽丽;闵文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33岁,G2P1,2009年在华西附二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012年8月于当地县医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本次因停经35+5周,腹痛1天于2016年2月13日急诊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5年6月6日,预产期2016年3月13日。孕期无阴道流血,未定期行产检。入我院前1天因腹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自述腹痛以上腹为主,超声示晚孕,胆囊结石,具体治疗不详。入我院急诊科后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心率160次/min,血压140/90mmHg,呼吸30次/min,腹部膨隆,轮廓不清,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ml。辅助检查:急诊彩超(2016年2月13日)示:单胎,头位,双顶径8.9cm,股骨长6.8cm,未测及胎心搏动,羊水指数:10.3cm,胎盘前壁:厚度3.3cm,成熟度I级。血常规(2016年2月13日19:00)示:白细胞计数35.14×109/L↑、红细胞计数2.69×1012/L↓、血红蛋白浓度79g/L↓、红细胞压积24.90%↓、血小板计数361×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3.00%↑。入院初诊为:1G2P135+5周宫内孕死胎;2瘢痕子宫;3子宫破裂;4失血性休克;5胆囊结石。术前准备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盆腹腔内大量积血及血凝块约2000ml,原剖腹产切口处未见破裂,后壁与肠管广泛粘连,子宫右后壁见一长约14cm破口,破口处可见羊膜囊及胎儿肢体,胎头位于宫内,刺破羊膜,吸尽羊水,羊水清亮,以头位取出1死女婴。缩宫素20u宫体肌肉注射,人工剥离胎盘胎膜完整,大小约18 cm ×18 cm ×2.5cm,胎盘母面见大量血凝块,约500g,3张大干纱布擦拭宫腔内壁,不遗留胎盘、胎膜。术中与患者家属沟通,家属要求尽量保留子宫。用组织剪修剪破口创面,间断缝合子宫破口全层并间断加固,细致检查子宫破口无活动性出血,常规探查双侧附件无异常。子宫破口无渗血,反复冲洗盆腹腔后逐层关腹。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潘虹;杨志玲;熊丁;涂洪霞;李胜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给予苯巴比妥钠口服)和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口服)。两组治疗7天为一疗程,服药3、5、7天复诊胆红素值。结果74例患儿中,对照组38例给予苯巴比妥钠口服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总有效率78.9%;治疗组36例苯比妥钠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总有效率94.4%。治疗组较对照组胆红素水平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西结合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结合(苯比妥钠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安全有效,其疗效优于单一苯巴比妥治疗。
作者:王明惠;王利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口腔门诊护患关系的特点,制订积极的调控对策,减少和避免口腔门诊工作中护患关系紧张与冲突。方法根据口腔门诊护患关系实际情况设定口腔医院门诊护患关系与沟通调查项目,对我院门诊就诊的627名患者(或家属)及参与门诊医疗工作的32名口腔护士护患关系与沟通现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对护患关系及沟通满意度整体较高,不满意比例在护理人员倾听患者诉说(4.0%)与候诊时间(4.6%)上略高,在护患之间交流沟通大的障碍调查项目中,患者认为对医疗知识不了解(36.8%)为主,而护士认为缺乏沟通时间(65.7%)为主。在患者与护士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受影响的感受调查项目中,患者被护士的表情(41.1%)与态度(51.9%)影响大。在护士调查项目中,护理人员绝大多数认为护患交流是护理工作的内容之一,愿意主动与患者沟通。结论为了改善口腔医院门诊护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需要加大口腔护理人员培养力度,缓解人员不足,注重对护士进行人文素养及护患沟通技巧培训,以有效提高护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从根本上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周慧;秦晨;吴茹;赵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阿替普酶组(n=94)与对照组(n=9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阿替普酶组行常规治疗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两组PS(P选择素)、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1(白介素-1)、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大脑主要动脉血液流动速度、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6h、24h、7d、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d后,阿替普酶组PS、hs-CRP、IL-1、IL-6、IL-8、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阿替普酶组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h、24h、7d、14d,阿替普酶组NIHSS低于对照组(P<0.05)。阿替普酶组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有效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促进脑部血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燕宏;刘爱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家庭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院外口服药物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0例)采用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n=50例)采用家庭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干预后遵医行为及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糖尿病管理理念、控制措施、并发症、预防并发症措施等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按时服药、低盐饮食、低油饮食、适量运动、合理控制饮食及自我血糖监测等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FPG、2hPG、HbAlc等指标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家庭健康教育模式可明显提高糖尿病院外口服药物治疗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并改善相关临床指标。
作者:钟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种植义齿患者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对55例老年种植义齿患者种植体植入和种植体义齿修复的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对照种植牙的成功标准,总结老年种植义齿患者临床护理特点。结果经过种植全过程的精心护理,55例老年患者心理状态良好,生命体征平稳,种植体均顺利植入,术后3~6个月按期修复,患者能定期复诊,成功率100%。结论精致、耐心、科学的护理,在口腔种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老年患者更是如此。减少或消除老年患者对人工牙种植过程的恐惧和疑虑心理,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以积极的心理配合整个治疗过程,是人工牙种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吴茹;赵雯;闫敏;夏玉镜;武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经导管介入治疗的6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208例,房间隔缺损(ASD)230例,室间隔缺损(VSD)217例和肺动脉瓣狭窄(PS)7例。结果介入治疗总成功率为97.73%(647/662),其中PDA、ASD、VSD封堵术成功率分别为98.56%、98.26%和96.31%,PS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成功率100%。各种类型的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2%(18/662),其中封堵器脱落3例,残余分流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III° AVB )5例,严重血小板减少3例,心包填塞1例,与介入治疗无关死亡1例。平均随访6个月,PDA和VSD完全闭合率达到100%,ASD完全闭合率均达到99.12%,PBPV跨瓣压差进一步降低至正常范围,血小板减少和III° AVB在3星期内完全恢复。结论严格把握适应症和注意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经导管介入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十分重要。
作者:冉迅;吴立荣;张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0岁,左前臂肿块10余天,近2天反复出现左前臂疼痛入院。查体:左前臂皮肤未见红、热现象,局部一凸出皮肤肿,约3.0cm×2.0cm×2.0cm,质软,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尚可,上肢活动正常。MRI扫描(图1)示:左前臂肱桡肌肉外侧间隙内团块状长T1、长T2信号灶,信号较混杂,STIR呈稍高信号,于SWAN见条状低信号影,病灶包绕桡侧血管,相邻肌肉结构受压变薄,桡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术中所见:左前臂上段皮下可见一肿物,大小约3.0cm×2.0cm×2.0cm,皮下见血管明显扩张,质软,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切除肿物及周围粘连组织送病理检查。
作者:赵梓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脑血通片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镜检查法对需粉碎入药的白芷、丹参、蜈蚣、蝎子进行显微鉴别;采用TLC法对制剂中的丹参、川芎、当归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显微鉴别中相应药材组织特征均易察见,方法专属性好;薄层鉴别色谱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样品无干扰。结论白芷、丹参、全蝎和蜈蚣运用显微鉴别取得了理想的鉴别效果,可作为脑血通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参考依据;薄层鉴别可以作为脑血通片有效定性的鉴别方法。
作者:童志远;陈燕;马才敬;古雪;颜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合理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经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CA12-5水平、肿瘤体积、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及附件受累情况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水平、肿瘤直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和附件受累情况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高水平的CA12-5、肿瘤直径>2cm、中低分化内膜样癌、深肌层浸润和附件浸润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余湘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并总结门诊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运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3月我院门诊接诊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门诊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人性化管理,各纳入患者60例。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护理工作质量评分,结果均显示观察组所得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有助于提高门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陈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QQ远程协助功能在医院病理科的应用。方法利用互联网腾讯QQ平台的远程协助功能来解决医院病理科之间的会诊、教学,集体阅片及病例讨论等工作。结果 QQ远程协助功能既省时省力,又可以弥补基层医院病理医生人员少,经验不足的困难。结论 QQ远程协助功能操作简单,无需另外投入设备,还可推进分级诊疗及医联体工作。
作者:刘学蓉;唐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紫外线、他克莫司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及对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紫外线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氯雷他定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肥大细胞功能和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EASI、瘙痒指数和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组胺、IgE、IL-4、IL-2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组胺、IgE、IL-4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2和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外线、他克莫司联合地氯雷他定片可有效提高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降低皮疹和瘙痒范围,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减少外周血炎症因子表达,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
作者:万彬彬;张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情况。方法用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方法检测634例脑梗死患者及878例非脑梗死患者的Hp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年龄及脑梗死发作次数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Hp阳性率为40.5%(257/6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8%(279/878)(P<0.05);Hp阳性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发作次数脑梗死患者中Hp阳性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现症感染率在脑梗死患者中显著增高,Hp感染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和晓玫;张树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具有较强的局部止血、防止瘢痕形成、促进创面修复愈合等作用,其含有大量与创伤愈合相关的生长因子,可能会促进和诱导周围神经再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对其再生修复且大程度地恢复其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目前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以及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吴昭君;葛建华;季星利;陈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慢性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一组病理过程影响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和大脑毛细血管的疾病。腔隙性卒中作为脑小血管病的一种,它与复发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及死亡率增加这些长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脑出血仍然是溶栓治疗具破坏性和不可预知性的并发症,而脑小血管病的存在是现在被公认为溶栓相关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腔隙性卒中患者溶栓疗效的文献和伴CSVD,如白质病变及脑微出血患者溶栓后脑出血发生风险的证据。
作者:戚欣;李小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180例,年龄19~4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P组、F组和D组,每组各60例。P组为丙泊酚静脉麻醉,F组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D组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记录三组患者生命体征、丙泊酚用量、人工辅助通气、术中不良反应(体动、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与P组比较,F、D组丙泊酚用量减少、体动发生率降低;F组术后苏醒时间延长;D组人工辅助通气率降低(P<0.05)。与F组比较,D组人工辅助通气率降低、术后苏醒时间缩短(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好,术中呼吸抑制轻微,术后苏醒快,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承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9例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行髌股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于术前1d给予口服塞来昔布;术后第1d开始主、被动屈伸膝关节。术前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出院后第1、6、12个月随访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进行VAS和HSS评分并询问患者主观满意度,将记录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并随访,随访时间25~37个月,平均28.4个月;末次随访VAS 0~1分,平均(0.32±0.12)分, HSS 93~98分,平均(96.34±3.64)分;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出现髌骨轨迹不良、髌骨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患者对本次手术满意率100%。结论髌股关节置换能有效减轻乃至消除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所致疼痛,改善因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所致的关节功能障碍,是保守治疗失败后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良好选择。
作者:李仁明;李忠;刘俊才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