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李苏利
目的:探讨非药物性护理干预措施在促进结肠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采用统一入组标准,同期临床对比研究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完成的42例(其中研究组21例,对照组21例)结肠癌术后患者肠道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腹部理疗、术后早期活动、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非药物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早出现肠鸣音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6.42±5.64)h,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0.89±6.21)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4,P=0.039)。结论非药物性护理干预措施配合药物治疗可有效促进结肠癌术后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具有简单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作者:覃橡;王永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镜的应用技巧。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6月~2013年9月所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235例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胆道镜在其应用中的技巧。结果在本研究中,胆总管结石阳性探查192例,经腹腔镜取出胆总管结石176例,结石嵌顿胆总管下端,取石未果中转开腹16例;43例阴性探查者术毕均行胆总管一期缝合。167例腹腔镜术毕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其余病例术毕均安置T管引流;术后随访无胆道损伤、腹腔感染、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掌握胆道镜应用技巧,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贺学荣;周绪江;苏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口服四联抗痨药物是临床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是结核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其为化疗药,在结核病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肝功能损害、肾毒性、变态反应、神经系统毒性等。但对其过敏导致红皮病罕见,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以全身皮肤潮红、脱屑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1]。死亡率可高达10%~20%。典型表现是全身皮肤弥漫性的潮红、浸润、肿胀、脱屑,皮损面积达到整个皮肤的≥90%以上,红皮病不仅表现在皮肤,黏膜、淋巴结,甚至内脏也有表现。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红皮病型药疹报告如下。
作者:余丙翠;王建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介绍1例三胞胎极低出生体重患儿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方法通过对2013年7月24日收治1例极低出生体重(VLBWI)三胞胎,出生体重880g、1080g、1090g,胎龄30周4天,进行体温管理、呼吸管理、营养管理、导管维护、发育支持等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例VLBWI经过精心的护理,合理的治疗全部出院,其中2人住院41天,出院时奶量均在300ml左右,体重1920,~2100g;880g患儿其住院日数46天,出院时奶量246ml,体重1700g。3例患儿皮肤黏膜完整,视网膜筛查及听力筛查均无异常。结论护理工作质量是决定极低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对预防合并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栗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和P5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53例术前未进行化疗的乳腺癌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多药耐药蛋白P-gp和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P-gp和P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分别为49%(26/53)和51%(27/53)。P-gp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P>0.05),而P53蛋白的表达除与年龄有关外(P<0.05),与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gp在P53阳性病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者(P<0.01)。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gp、P53蛋白的表达对评估和指导乳腺癌化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加兴;刘强;崔静;刘强高;王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病率日渐增高,且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期较晚,常合并远处转移。临床以姑息治疗为主,疗效不佳。目前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抗肿瘤治疗的研究开展日益增多,其中以化疗药物与肿瘤细胞亚型相关联应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结合其他手段以改善疗效的研究较突出。本文就该部分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饶明月(综述);吴敬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空军场站卫生队是空军部队卫生防治体系的基层单位,和其他军兵种团卫生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场站卫生队除直接履行广大官兵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等军队卫生工作一般职责外,还需要承担飞行团航空卫生工作。场站卫生队的中心工作除了防病治病,搞好自身战备救护训练工作以外,还应高度重视航空卫生工作,做好航空卫生保障。场站卫生队的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保障飞行安全,维护官兵身心健康,巩固和提高空军部队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空军场站卫生队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
作者:王登峰;王立;刘罄亮;曹新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自2012年我院成立为部队服务办公室以来,我们本着“姓军为兵”的服务宗旨,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保障质量。回顾两年多的工作,我们不断梳理为部队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制定对策,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为部队服务工作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1为部队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1门诊就诊时“军人优先”政策难以落实通过医院为部队服务办公室向来院就诊官兵发放医院为部队服务工作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军人优先政策落实情况的满意率不到90%,分析原因,有以下三点:(1)伤病员不熟悉就诊流程。大部分首次到医院就诊的部队官兵就诊时不清楚挂号处、诊室、检查检验室、住院科室的位置,走冤枉路的多,四处打听得多,容易形成不良感受;部分伤病员就诊时未按要求携带送检证、转诊介绍信、军人保障卡和个人证件,导致接诊人员无法读取医疗信息核实军人身份,需要补充验证资料,容易引起不满;一些部队病号送检时着便装,且未向接诊医生表明军人身份,在候诊过程中与地方病人一起排队等候,耗费大量时间,没有体验到优先,也容易诱发不满。(2)非当日住院时待床时间过长。在伤病员需要住院但临床科室没有空床的情况下,伤病员需要将个人联系方式留在相应科室,科室负责人在有空床时会通知伤病员前来住院。部分伤病员反映待床时间过长,平均在1周左右,个别伤病员待床时间达到1个月之久。伤病员在待床期间的疾病处置成了棘手问题。(3)部分医务人员为部队服务意识淡化。军队医院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持续存在,医务人员疲于应对日常医疗工作,对部队伤病员的医疗服务难以完全做到热情、周全[1],有少数医务人员与部队接触较少,对基层官兵没有深厚的感情根基,部分人员甚至错误认为部队病号不产生“效益”,与自己的收入无关,从而淡化了为兵服务意识,没有很好地落实“军人优先”政策。
作者:姚雷;曹波;陈刘生;滕晓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脑梗死是一类因脑局部血液循环中断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临床上,脑梗死的治疗除一般治疗方法外,主要还包括溶栓和神经保护治疗等。近些年,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越来越受到医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实验与临床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唐艳(综述);汤永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合理利用抗肿瘤缓释植入剂进行局部间质内化疗成为目前癌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一次性植入剂专用植药针作为安全可靠的临床抗肿瘤手段,为局部间质内化疗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给药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就采用植入抗肿瘤缓释植入剂在辅助局部间质化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杜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占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临床主要有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及消瘦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痰中排菌的患者,飞沫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其次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通过皮肤、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很少见。部队是一个大集体,大家的衣、食、住、行都有密切的联系,结核病病程长、恢复慢,对人体损害大,特别是能通过空气传播,对生活、工作高度集中的部队人群具有较大威胁[1],如果出现肺结核在集体的传播,后果不堪设想,为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避免肺结核的传播,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十分关键,我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部队肺结核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症状消失、痰抗酸染色阴性、血沉降至正常才能出院,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半年内无类似疾病发生。
作者:张瑞;金家琼;王建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独一味胶囊对带状疱疹引起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将53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独一味胶囊,对照组给予加巴喷丁,服药后对其镇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独一味胶囊的镇痛效果与加巴喷丁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独一味胶囊可避免加巴喷丁的副作用。结论独一味胶囊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感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该法在带状疱疹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作者:龚立军;张娟红;杜华;柳文红;徐凡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测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清NO(nitricoxide)、P-选择素(P-selectin),探讨两者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UC患者60例,其中活动组(n=41),缓解组(n=19),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n=20)作为对照组;取清晨空腹血液以检测其NO、P-selectin、白细胞(WBC)、血小板( PLT)水平。结果 UC活动组的血清中NO、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而缓解组、对照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只有活动组中P-selectin与NO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51,P<0.01)。UC活动组血清中WBC、P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P<0.01)。结论在UC疾病的发病中,P-selectin与NO可能有协同作用。
作者:卓儒元;乐湘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显示21例为良性GIST,4例为恶性肿瘤,11例为混合性的肿瘤疾病。随访两年发现3例因肿瘤复发致死,2例于术后4周肿瘤复发后再行手术治疗,其他患者基本正常。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检查较为复杂,需要借助相关的病理检查才能证实。利用手术治疗GIST患者,疗效良好,并且靶向技术的辅助治疗作用明显。
作者:彭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是指肱动脉到胫后动脉之间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射血指数(LVET/PEP)是指左室射血时间(LVET)与射血前期(PEP)的比值,两者能较为客观、敏感地反映外周动脉弹性、硬度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baPWV与LVET/PEP检测因无创、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易被受检者接受而成为评价外周动脉顺应性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重要检查手段。现将无创检测baPWV与LVET/PEP临床应用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周锋(综述);孙兰英;杨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心肌重构是高血压、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共同的病理改变[1]。开始的改变可能是代偿性的,例如:生理性的心室肥厚。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出现了病理性的肥厚,伴有炎症、免疫反应、心肌细胞骨架的降解、心肌纤维化,终出现细胞凋亡、心室壁变薄,导致心脏功能失代偿。同时,在此过程伴随着一系列激素的改变,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An-gII)浓度的提高。在体外心肌细胞和动物模型试验中证实,钙蛋白酶家族与心肌重构关系密切,尤其是和上述病理改变的相关信号传导过程密切相关,例如激活NF-κB转录因子、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引起心肌肥厚;激活caspases、Bax和Bid引起细胞凋亡等。本文将对钙蛋白酶家族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叶廷巧;杨永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阴式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6例需要切除子宫的非脱垂子宫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阴式切除术组(n=54例)和腹式手术组(n=52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膀胱、输尿管直肠损伤及大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阴式切除术组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结论阴式非脱垂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微创手术的优点,其手术方法可以提高腹式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技巧。
作者:黄文祥;赵正兰;杨光兰;易仲蓉;白合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选取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0例,每组再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加用依达拉奉。分别于第1、4、7、10、14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同型之间比较差异,分别于第1d和第14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其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入院血清CRP均高于正常,第4d达高峰,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第7d开始逐渐下降,治疗4、7、10、14d治疗组各型血清CRP水平均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治疗组重型水平下降明显,治疗后第14d治疗组各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降低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RP水平,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作者:陈明生;唐毅;缪学建;羊飞龙;杨福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京津沪等城市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普查和早期诊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积小、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xillary-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ANNBC)被发现,在乳腺癌总体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一般认为, ANNBC相对于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预后较好,但仍有20%~30%的患者经单纯手术治疗后复发、转移,需要对这部分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如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等),以改善预后。分析ANNBC的预后因素,指导其临床个体化治疗,以确保高危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提高生存率。避免低危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化疗及其产生化疗毒性反应,减轻经济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燕(综述);徐卫云(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冷极射频消融联合I125粒子植入术治疗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9月至2012年2月采用冷极射频消融联合植入放射性I125粒子治疗的20例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发症、疗效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20例肺癌患者中,病情完全缓解9例(45%);部分缓解5例(25%);无变化3例(15%);进展3例(15%)。20例患者疾病近期控制率85%。结论冷极射频消融联合I125粒子植入是治疗晚期肺癌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一种可行方法,两者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减轻并发症。
作者:陆光兵;雷敏;田良东;史艾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