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刘宁;张原;黄乐平
当前,在医疗卫生事业大改革大发展的进程中,医疗纠纷的出现呈多样化趋势,调解和解决的难度越来越高,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也越来越大.医疗纠纷已不仅是困扰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也逐渐成为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防范措施和解决办法等,已有不少有独到见解的论文见诸报刊.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再议解决医疗纠纷的必备要素.
作者:陈诺夫;谭祖春;冉剑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及健康的需求水平越来越高.随着医院体制更深入的改革,手术室的护理也从病人出发,以病人为中心,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为病人护理更加人性化.
作者:杨玉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8岁,汉族.因胸闷一月伴呼吸不畅一周入院,无明显胸痛,偶有轻咳咯血(仅一次约1ml),无畏寒、发热、乏力、纳差之表现.患者在院外胸部透视,见双肺纹理增粗,口服消炎药物效果不明显,因不影响正常工作未引起为重视.
作者:朱向会;张著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6年9月我科新进一台德国爱尔博电子医疗仪公司生产的电外科VIO系统,经临床使用136例手术,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飞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本文复习了与皮部针相关的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明确了皮部的解剖学内涵,率先提出了皮部针疗法概念以及皮部受邪的肥胖病发病机制,并应用皮部针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000余例,取得满意疗效.作者认为皮部针疗法属广义毫针浅刺法,不需要特殊针具,也不局限于特定疾病和特定部位的治疗,因其明显提高针刺治疗的依从性及医疗安全性,除用于治疗单纯性肥胖外,相信在临床各科尤其针灸保健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余华;郑闵琴;黄迪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臭氧髓核氧化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C臂适时透视下,经皮穿刺向病变椎间盘内注入浓度为60%的臭氧10~15ml,臭氧注射完后拔出穿刺针,局部按压3分钟左右.结果 本组200例病员,78%的疗效好,14%的疗效良,6%的疗效可,2%的疗效差.结论 臭氧髓核氧化术操作简单、安全,疗效显著.
作者:谢星;弥金凤;赵惠蓉;冯玮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医源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及病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某院心内科2003年1月至12月及2007年1月至12月住院患者中发生医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7年误诊为心脏病发生率较2003年明显降低(P<0.05),2007年自认为有心脏病发生率与2003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007年诊断及治疗措施造成心脏损害的发生率较2003年明显增高(P<0.05).结论 诊断或治疗措施引起医源性心脏病却明显增加,分析原因与近年心脏病各种侵入性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作者:闵晓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驻海南官兵咀嚼槟榔引起的口腔粘膜纤维性变的发病状况.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163例OS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OSF患者中男性官兵147例(90.2%);36~45岁之间患OSF多,(2)患者均有咀嚼槟榔史,其发病与咀嚼槟榔的时间呈正相关关系;(3)担任运输、警卫任务的官兵发病频率高(28.9%),南方籍官兵(97例)较北方官兵(66例)发病率高.(4)临床表现:以口腔粘膜刺痛、当作口腔溃疡前来就诊的病人占总人数的73.6%,口干病人占53.4%,溃疡病人占59.5 %,另外还有粘膜苍白(45%),板状化(20.9%)等体征,常合并多种症状体征.结论 (1)驻海南官兵口腔粘膜纤维性变多发生于男性;(2)与咀嚼槟榔时间呈正相关关系;(3)人员分布与籍贯、职务有关;(4)注意口腔宣教,杜绝咀嚼槟榔习惯.
作者:张洋;王建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院内感染控制在医院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WHO提出以消毒隔离、灭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为主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若措施不具体、不可行、不到位,将是发生院内感染的诸多隐患.我们结合工作体会,对此探讨如下.
作者:任渝江;郭昆华;刘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30例.活检的穿刺针为Ch i ba 18G抽吸针及切割针,要点包括选择佳层面、精确定位选择穿刺点及多方位不同针道快速抽吸和切割.结果 30例中明确诊断26例,其中腺癌7例,鳞癌6例,小细胞癌1例,转移瘤1例,低分化腺癌1例,胸膜间皮瘤1例,肺泡细胞癌1例,肺结核5例,炎性假瘤3例.未明确诊断4例,发生气胸2例,少量咯血2例,皮下气肿1例.穿刺活检确诊率86.7%.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对肺部病变确诊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应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赵邦;罗军德;夏芸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本文总结质量管理年取得的成绩和体会,提出要实现军队医院全面建设的新跨越,必须强化医院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
作者:赵升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氟哌利多和地塞米松在预防妊高症剖宫产术后镇痛镇吐效果.方法 选择妇产科年龄35岁以下的妊高症产妇,ASA评分Ⅱ~Ⅲ级,急症剖宫产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A组(n=50)、B组(n=50),均采用上海怡新YX~Ⅰb型100ml,注速2ml/h镇痛泵.药物组成:A组,芬太尼0.8~1.0mg、氟哌利多5mg、咪唑安定3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B组,术毕静注地塞米松10 mg、芬太尼0.8~1.0mg、咪唑安定3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并记录病人HR、RR、SpO2等生命体征情况,子痫及椎体外系症状情况,恶心呕吐情况和镇痛(VAS法)效果.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手术种类、麻醉效果、用药及镇痛期间病人HR、RR、SpO2、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24小时内高血压10例(20%)、子痫及椎体外系症状发作8例(16%),B组术后24小时内高血压2例(4%)、子痫及椎体外系症状发作2例(4%).结论 地塞米松除具有良好的抗炎减轻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等作用外还具有很好的抗吐作用,副作用少,且经济比更优.
作者:邹先明;李清宇;李学文;张启英;杨永斌;娄景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医学模式的深刻转变对护理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满足患者生理方面的需求,对病人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护理也尤为重要.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一门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科学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提出通过提高护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较强的沟通能力等多种途径来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韩叶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精制旱獭油配合中药穴位导入及间歇性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精制旱獭油导入点外擦,中药穴位导入及电脑间歇式牵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愈126例,好转22例,总有效率98.67%.结论 观察结果表明,治愈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方法,既能快速减轻患者疾苦,又能缩短治疗所需的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尤其能减缓复发率,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值得探讨的新思路.
作者:艾劼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其主要病变是周围神经广泛的节段性脱髓鞘,部分病例有轴索性变性,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涉及自身免疫的周围神经病[1].
作者:耿玲;唐言华;张咏梅;罗月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自愿参加大病统筹互助共济形式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政府通过提供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看病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使政府得民心,参合农民群众得实惠,与此同时医疗机构也得到发展.
作者:李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体外超声乳化吸脂术术后各类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1100例体外超声乳化吸脂术病例,分析各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成功处理经验.结果 绝大多数患者手术效果满意,1100例吸脂术患者中出现了105例可治愈或自行恢复的并发症(9.54%),其中局部感染1例(0.09%),小范围皮肤坏死1例(0.09%),血肿1例(0.09%),血清肿7例(0.63%),淤血斑80例(7.27%),表面粗糙不平15例(0.14%).结论 体外超声乳化吸脂术术后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术前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控制每次吸脂的术区面积和吸脂量,术中术后合理配合抗菌素、止血药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术后合理舒适的加压包扎及完善的医嘱是防治并发症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萍;李健;郭芳芳;左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过敏性肺炎(hv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是指吸入各种具有抗原性的有机粉尘微粒物引起的一组肺部过敏性肉芽肿疾病[1].现收集我院2004年~2006年的10例过敏性肺炎的X线照片及CT扫描结果并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朱向会;欧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达到治愈标准.临床症状均在7天内消失,2周后CT复查血肿消失.结论 单孔或双孔钻颅血肿引流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翔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第五、六脑室形成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采用GE Sytec 1800i型CT头颅常规轴位平扫中发现的120例患者进行回顾与分析,并观察其脑脊液、脑电图的变化.结果 1.年龄特征:120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1~65岁,平均26.7岁.2.临床表现:发现有3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第五、六脑室的形成有关,120例患者中26例(21.66%)无明显的异常症状和体征.外伤及外伤后70例(58.33%),其中脑挫裂伤30例,伴硬膜下血肿10例;颅内积气8例.头痛20例(16.67%),其中脑积水5例.大脑发育不全或精神发育迟滞伴脑萎缩2例(1.67%).精神障碍2例(1.67%).3.CT表现:第五脑室在第三脑室上部层面,位于两侧脑室额角之间,为脑脊液密度,可呈小条状、小三角形、球形、或类似梯形.第六脑室位于第五脑室的后端,呈烧瓶状.两者并存者形态各异,无明显标准形状.结论 第五、六脑室可以是先天发育异常,也可因颅脑外伤等机械牵拉所致,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第五脑室可因其内压的变化造成室间孔活瓣样闭合引起间歇性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第六脑室可对胼胝体、穹窿等边缘系统的刺激和压迫引起癫痫等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症状.其症状的发生率与其大小有关.因此不可否认第五、六脑室形成的患者可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并不能完全将其认为是一种解剖变异和(或)正常表现.
作者:钟安军;黄健;何开进;刀成江;杨毕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