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佳贞
1病历简介患儿,女,4个月。生后口唇及指端紫绀4个月来诊。查体:心率110次/min,胸骨左缘2、3肋闻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未触及震颤。超声心动图检查:双房大,左室扩大,右室偏小,室壁增厚,测值6mm。肺动脉瓣回声增强,活动受限。大动脉起源及走行未见异常。房间隔中段见9mm回声失落区,室间隔上部探及8mm回声中断区,断端回声略强,心尖四腔切面可见三尖瓣位为强回声增厚光带(附图),活动幅度很小,无正常三尖瓣双峰曲线。彩色多普勒示:三尖瓣口无血流通过信号,房间隔水平右→左蓝色血流信号,室间隔水平左→右五彩镶嵌分流信号,肺动脉瓣口前向血流呈五彩加速血流信号,大流速3.83m/s,大压差7.85kPa。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狭窄(中度),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室间隔缺损(膜周型)。
作者:展英华;王雪;吴世慧;刘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Feigenbaum把能上、下活动的二尖瓣称作“连枷状二尖瓣”(Flail Mitral Valve,FMV);本文把上、下活动的肺动脉瓣(一个瓣叶)称作连枷状肺动脉瓣(Flail Pulmonary Valve,FPV),用以表示命名的由来;其它瓣膜类似的命名已有不少文献记载。由于M型、2D以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相继出现及其联合应用,从本世纪70年代至今,连枷状瓣叶的发现日愈增多。它出现的意义与无损伤性诊断的可靠性已得到认定;在诊断上,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失常、解剖形态改变,以及继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已能完整地予以显示,且为其产生的原因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临床上较多见到的是心肌梗塞、心内膜炎、心脏外伤引起的连枷状二尖瓣(FMV)、连枷状三尖瓣以及连枷状主动脉瓣(FIV与FAV)病例,[1]其中连枷状三尖瓣并不多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连枷状肺动脉瓣(FPV)病例,作为“新的一员”,对这一类“家族”进行补充。
作者:周武;吴新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大动脉瘤(包括大动脉夹层)是常见血管疾病,尸检统计的发生率为2%~3%,在所有致死病因中,大动脉瘤居第13位。大动脉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但有一定数量的症状性动脉瘤患者因合并重要脏器病变而不能行手术治疗[1~4]。用带膜支架隔离大动脉瘤是近年在北美发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我国也有少数医院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本文根据作者在美国的工作和学习经历、结合复习近年文献,对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进展做一介绍。
作者:王茂强;Michael D.Dake;高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7例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结果:34例肾上腺肿瘤中腺瘤14例,嗜铬细胞瘤12例,皮脂腺瘤6例,转移瘤3例,髓性脂肪瘤2例,其CT表现各具特征。结论:本组资料对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及CT定位、定性诊断的经验积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郑敏文;彭勇;葛雅丽;彭玉琴;郑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随着医学影像由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向功能性诊断发展以及超快速成像技术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成为脑功能成像发展迅速的新技术。脑fMRI主要包括脑灌注(perfusion)MRI、脑扩散(diffusion)MRI、磁共振波谱(MRS)和功能活动(taskactivation)MRI。前三项技术国内外应用较广泛,对于功能活动MRI,国外有较多报道,国内研究较少,现将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董海波;沈天真;戴嘉中;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CT扫描过程中,床下钢丝绳起到自动驱动床面的作用。若钢丝绳发生损坏,床面自动驱动停止,扫描自动停止。由于扫描床钢丝绳损坏,直接影响整机扫描工作。在此情况下,我们用二胡琴弦替代钢丝绳效果非常满意。1故障
作者:孙志权;周焕贤;罗烈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恶性腹水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对腹水性质的判断有帮助。为此,对腹膜、腹水、肠曲及胆囊壁的厚度作了重点观察与研究。希望能对腹水病人作出正确的诊断。本研究对比分析38例恶性腹水及48例良性腹水的超声检查所见,探讨恶性腹水的声像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韩松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常见疾患,听小骨破坏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年来,均采用X线诊断听小骨破坏。近几年,我院应用高频换能器探查中耳结构,诊查听小骨破坏108例,其中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与X线片对照分析。
作者:孟雅君;肖跃明;戴径捷;张锦;颜冬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肾脓肿一般为全身重度感染的一种局部表现,但本院曾遇2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征,依靠临床难以确诊。1病例简介病例1患者男,32岁。右肋下隐痛1个月余,不发热,近期全身未出现过感染性病灶。
作者:陈惠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历简介例1男,3天。因黄疸贫血入院。查体心肺听诊未发现异常,腹部可触及可浮性肿物,患儿一般状态差,反应低下。超声检查所见:左右侧肾上腺区域分别可见5.2cm×3.6cm,1.5cm×1.0cm无回声区,边界欠规整,形态近似椭圆形。患儿38天复查右侧原病灶消失;左侧病灶缩小仍可见2.1cm×2.0cm无回声区,其内可见散在强回声光点,边界不规整。3个月后复查左侧亦恢复正常。
作者:吴明君;张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富血管性肿瘤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IE)靶动脉栓塞后病理学特点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12例PLE栓塞后肿瘤手术标本多部位取材,观察瘤体病理变化。结果:12例标本肿瘤血管血栓形成4例,增生狭窄3例。管壁坏死残留轮廓5例。瘤组织均发生凝固性坏死,位于中心4例,边缘1例,中心及边缘均有7例。坏死率100%者1例,75%~99%8例,50%~74%者1例,25%~49%者2例。肿瘤周边坏死假包膜形成4例。结论:PLE具有祛血管作用,可用于富血管肿瘤经动脉栓塞治疗。
作者:曾庆乐;李彦豪;陈勇;耿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于眶内的视神经脑膜瘤,好发于40~60年岁中年妇女,属少见疾病。1病历简介女,57岁。左眼球轻微突出,运动受限,视力下降有数月。CT检查:平扫见左眼视神经呈纺锤形增粗,肿块密度高于视神经,形成双轨征,并可见点状钙化,眶壁骨质无异常(图1)。增强扫描见肿块明显增强,中间视神经仍可见条状低密度(图2),诊断为左眼视神经脑膜瘤。入院后行眼眶外侧壁入路肿瘤摘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眼球正后方,灰白色,硬度中等,包绕视神经两旁。与硬膜相连,压迫视神经,视神经萎缩。镜检:肿瘤由许多大小与形态不一的细胞巢所组成,由结缔组织中隔互相隔开,可见砂粒样钙化灶。
作者:潘功茂;吴铭;夏云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肺部少见的一种原发性良性肿瘤,多倾向于认为是肺良性神经内分泌瘤,国内外报道极少,我院收治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病历简患者,女,43岁。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丝半年,但无胸痛气促。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X线胸片:右肺中叶外段有一3.5cm×4.0cm孤立球形肿块影,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胸片诊断:(1)右肺中叶外段良性肿瘤可能性大;(2)周围型肺癌待排除。CT平扫:位于右肺中叶外段的球形病灶,大小3.6cm×3.8cm×3.8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边缘光整有包膜,未见周围卫星病灶及胸膜凹陷征。
作者:陈东;吕惠熙;斯光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腮腺区肿块性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手术证实的腮腺区肿块。结果:术前B超诊断正确32例,其准确率为86.5%,误诊5例,误诊率为13.5%。结论:高频超声诊断腺腺区肿块,准确率高,操作简便且能显示肿瘤良、恶性,并可进行腮腺内、外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邓佳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b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发展,应用MRI实现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PA),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oronary angiography,MRCA)方面。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是一种有损伤性、费用昂贵的技术,并有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危险,而MRCA技术具有无损伤性、适应性广泛等特点,因此,这几年来,人们发展了一些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技术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和分析。
作者:方来发;张秀阁;邱本胜;钱源诚;高元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我院1957~1997年诊治4486例包虫病患者中,心脏心包包虫病占0.2%。以后又遇到3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2例,泡状棘球蚴病1例,按寄生虫学分类就其影像学检查所见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例均居住本病流行区,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各1例,男1例,女2例,年龄25~48岁,平均36.3岁。3例病程4月~20年不等,全部有心慌气短症状,2例包虫试验为阳性。
作者:孙绪荣;蒋黛蒂;汪洁;迪里拜尔·霍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简介患者,男,35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气喘2年,加重2周入院。病前曾因发热而致上述症状加重。2年前经彩超诊断为“风心病联合瓣膜病变”。查体:一般情况尚可,颈静脉怒张,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向左右扩大,心率83次/min,于胸骨左缘三、四肋间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在三尖瓣听诊区闻及Ⅱ级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肝右肋下2.0cm,双下肢踝部以下水肿。X线检查心脏三位片示:右房左房增大。心电图:窦性心律,双心房增大。
作者:范正俊;孙荣艳;丁绍平;耿文英;赵郁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历简介患者,男,28岁。自幼下腹不适,小便不畅。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并时常发现肉眼血尿,伴下腹胀痛向会阴部放射。查体:患者发育及一般情况良好,头颅、五官及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肝脾未触及,下腹部可扪及一约拳头大小质硬包块,有压疼,疑为膀胱肿瘤。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可查到多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上皮细胞。B超:膀胱充盈不佳,但可探及一椭圆形混合性回声团块,被膜完整,大小为5cm×7cm×6cm,其内回声不均质,示有液化囊性区,部分为无回声区,可见有不规则条状较强回声区,并见一强光团回声,大小为2cm×2cm,后方伴声影。B超诊断:膀胱良性肿瘤。X线骨盆片:示骨盆膀胱内一5.5cm×7cm之随圆形密度较高肿块影(附图)。边缘清晰,肿块内可见牙齿,骨胳高密度结构。X线诊断为:膀胱畸胎瘤。
作者:田福信;钱丽;李化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研究常规SE序列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早期诊断的敏感程度及其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用液氮冷冻法诱导犬产生ANFH,8只犬在术前和术后共8个时相点行常规SE序列MRI及X线平片检查,每个时相点处死1只犬。用4只犬各时相点连续观察至40天处死。处死的犬其双侧股骨头作HE染色病理大切片观察。结果:各时相点X线平片表现无异常。常规SE序列MRI在缺血坏死开始后30天左右可显示ANFH的MRI改变,T1WI及T2WI均表现为信号减低。病理检查显示,术后3天左右开始出现骨坏死,并逐渐加重,30天左右出现纤维肉芽组织增生。结论:在低磁场MRI,常规SE序列可在股骨头缺血坏死后30天左右显示ANFH的MRI改变,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提示常规MRI虽然诊断ANFH敏感性高,但尚有一定限度
作者:龙从杰;许新复;丁仕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儿童椎间盘钙化(cervic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hood,CD-CC)少见,近年来有增多趋势,但CT表现,国内报道不多。本文着重分析所收集3例的CT征象。1病例报告例1女,12岁。突然发生颈部疼痛,转动不便7天,无外伤或近期感染史,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尿等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颈椎正、侧位片示颈4、5椎间隙内见有“蝌蚪”状条钙化,椎体有轻度楔形变和边缘性骨硬化(图1)。2mm层厚CT图示圆形髓核钙化3块,直径0.3cm~0.6cm(图2)。
作者:曹长贵;詹芳丽;戴贤香;张武彪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