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来发;张秀阁;邱本胜;钱源诚;高元桂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二维超声特点和脑血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材料和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8例HIE患儿进行检测,经临床及CT证实,并与8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对比。结果:二维超声可清晰显示颅内结构,病变部位范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脑血流速度降低。结论:超声对HIE诊断有操作简单、准确、无创、无并发症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崔复霞;赵昶;赵青;钱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CT机的定期维护与保养(Planned Maintenance)是CT机使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平时注意维护与保养可明显减少CT的故障发生率,提高和保证CT影像质量。CT机一般每季做一次保养,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影像方面的校准;二是硬件方面的维护。现以我院PICKER IQ XIRA CT机为例,总结经验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雍素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CT或MRI影像诊断的文献报道较多,但采用US、CT、MRI和DSA进行综合比较诊断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对10年来经治疗的70例原发性大肝细胞癌(HLCC)患者的影像学结果作了回顾性对比研究,重点探讨MRI、CT及DSA对HLCC侵蚀血管的较特异性征象,以评价HOC的进展程度,并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海山;张宇;张惠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历简介例1男,3天。因黄疸贫血入院。查体心肺听诊未发现异常,腹部可触及可浮性肿物,患儿一般状态差,反应低下。超声检查所见:左右侧肾上腺区域分别可见5.2cm×3.6cm,1.5cm×1.0cm无回声区,边界欠规整,形态近似椭圆形。患儿38天复查右侧原病灶消失;左侧病灶缩小仍可见2.1cm×2.0cm无回声区,其内可见散在强回声光点,边界不规整。3个月后复查左侧亦恢复正常。
作者:吴明君;张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1994-01~1999-06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共进行12例腹膜活检,取得满意效果,其中4例诊断为恶性腹膜间皮瘤。1资料和方法 本组4例,男3例,年龄分别为40、48和60岁。女1例,年龄44岁。均有腹痛、腹胀,其中2例可扪及腹部肿块。3例腹水征阳性。超声所见:腹膜均呈结节状增厚,厚度8.2 27rrm,3例见实质性不规则低回声肿块,肿块与脏器无关,与腹膜分界不清。4例于下腹部分别见前后径35、40、49和60mm的暗区,暗区透声差。根据二维图像特点,2例B超考虑腹膜间皮瘤,2例诊断为腹内肿块,性质待查。4例中2例行钡餐检查,胃肠道大致正常。2例CT见右侧腹密度不均的软组织肿块。
作者:黄渊金;廖锦堂;黄铁汉;肖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肺吸虫在脑部病变的CT表现及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7例均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5例为脑炎型,CT平扫病灶为片状低密度或不均匀混杂密度灶。2例为囊肿型,平扫呈不规则囊状低密度。增强扫描7例均可见结节状增强。结论:CT是诊断脑型肺吸虫病的主要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观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谭光喜;鲁际;张晓磷;余成新;张茂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往肺及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是依靠X线、CT和支气管镜检查。近年来用超声研究肺及纵隔肿瘤的报道渐多。本研究用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对比观察肺及纵隔肿瘤对心血管粘连浸润压迫的程度及其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
作者:周微微;段云友;曹铁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历简介患者,男,28岁。自幼下腹不适,小便不畅。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并时常发现肉眼血尿,伴下腹胀痛向会阴部放射。查体:患者发育及一般情况良好,头颅、五官及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肝脾未触及,下腹部可扪及一约拳头大小质硬包块,有压疼,疑为膀胱肿瘤。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可查到多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上皮细胞。B超:膀胱充盈不佳,但可探及一椭圆形混合性回声团块,被膜完整,大小为5cm×7cm×6cm,其内回声不均质,示有液化囊性区,部分为无回声区,可见有不规则条状较强回声区,并见一强光团回声,大小为2cm×2cm,后方伴声影。B超诊断:膀胱良性肿瘤。X线骨盆片:示骨盆膀胱内一5.5cm×7cm之随圆形密度较高肿块影(附图)。边缘清晰,肿块内可见牙齿,骨胳高密度结构。X线诊断为:膀胱畸胎瘤。
作者:田福信;钱丽;李化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CT平扫诊断钝性伤脾破裂的标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钝性脾破裂患者(其中55例手术,5例临床证实)的CT片及临床资料,放射科医生双盲读片分析。结果:60例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经CT平扫发现脾实质密度不均匀(包括脾实质血肿、脾包膜下血肿、脾撕裂等)、脾包膜中断或呈“葱皮”样改变共39例(65%),“哨兵血块征”54例(90%),腹腔积血46例(76.7%),脾肿大34例(56.7%),脾附近软组织挫伤、骨骼骨折17例(28.3%)。结论:CT平扫诊断钝性脾破裂的直接征象是脾包膜中断或呈“葱皮”样改变,其余皆为间接征象。
作者:姜永生;朱振祥;吴利忠;林雁冰;朱家;缪东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历简介患者,男,63岁。因上腹部隐痛并自感腹部有包块2个月余入院。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左腹部可触及一约20cm×18crm包块,质中等硬度,表面光滑,边界清楚,略活动,有轻度压痛,肝脾未触及,腹水征阴性。
作者:王振祥;王东;高昌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简介患者,女,44岁。左臀部一质软,无痛,拳头大小的肿块3年,活动后自觉不适。近1年来,肿块增大,并于左侧大阴唇发现一鸡蛋大小的肿块,会阴部疼痛,月经后加重。近3个月来,疼痛明显加重,站立时有下坠感,卧位时感略松软并伴咳嗽时增大、增硬及大便形态改变。螺旋CT检查:平扫示盆腔底部左侧至同侧会阴,向后延及臀部处可见一囊性软组织肿块影,轮廓尚清晰。CT值为19~30.7Hu(图1)。
作者:牛娟琴;陈虎义;李康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肺部少见的一种原发性良性肿瘤,多倾向于认为是肺良性神经内分泌瘤,国内外报道极少,我院收治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病历简患者,女,43岁。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丝半年,但无胸痛气促。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X线胸片:右肺中叶外段有一3.5cm×4.0cm孤立球形肿块影,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胸片诊断:(1)右肺中叶外段良性肿瘤可能性大;(2)周围型肺癌待排除。CT平扫:位于右肺中叶外段的球形病灶,大小3.6cm×3.8cm×3.8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边缘光整有包膜,未见周围卫星病灶及胸膜凹陷征。
作者:陈东;吕惠熙;斯光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研究常规SE序列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早期诊断的敏感程度及其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用液氮冷冻法诱导犬产生ANFH,8只犬在术前和术后共8个时相点行常规SE序列MRI及X线平片检查,每个时相点处死1只犬。用4只犬各时相点连续观察至40天处死。处死的犬其双侧股骨头作HE染色病理大切片观察。结果:各时相点X线平片表现无异常。常规SE序列MRI在缺血坏死开始后30天左右可显示ANFH的MRI改变,T1WI及T2WI均表现为信号减低。病理检查显示,术后3天左右开始出现骨坏死,并逐渐加重,30天左右出现纤维肉芽组织增生。结论:在低磁场MRI,常规SE序列可在股骨头缺血坏死后30天左右显示ANFH的MRI改变,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提示常规MRI虽然诊断ANFH敏感性高,但尚有一定限度
作者:龙从杰;许新复;丁仕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于眶内的视神经脑膜瘤,好发于40~60年岁中年妇女,属少见疾病。1病历简介女,57岁。左眼球轻微突出,运动受限,视力下降有数月。CT检查:平扫见左眼视神经呈纺锤形增粗,肿块密度高于视神经,形成双轨征,并可见点状钙化,眶壁骨质无异常(图1)。增强扫描见肿块明显增强,中间视神经仍可见条状低密度(图2),诊断为左眼视神经脑膜瘤。入院后行眼眶外侧壁入路肿瘤摘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眼球正后方,灰白色,硬度中等,包绕视神经两旁。与硬膜相连,压迫视神经,视神经萎缩。镜检:肿瘤由许多大小与形态不一的细胞巢所组成,由结缔组织中隔互相隔开,可见砂粒样钙化灶。
作者:潘功茂;吴铭;夏云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历简介患儿,女,4个月。生后口唇及指端紫绀4个月来诊。查体:心率110次/min,胸骨左缘2、3肋闻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未触及震颤。超声心动图检查:双房大,左室扩大,右室偏小,室壁增厚,测值6mm。肺动脉瓣回声增强,活动受限。大动脉起源及走行未见异常。房间隔中段见9mm回声失落区,室间隔上部探及8mm回声中断区,断端回声略强,心尖四腔切面可见三尖瓣位为强回声增厚光带(附图),活动幅度很小,无正常三尖瓣双峰曲线。彩色多普勒示:三尖瓣口无血流通过信号,房间隔水平右→左蓝色血流信号,室间隔水平左→右五彩镶嵌分流信号,肺动脉瓣口前向血流呈五彩加速血流信号,大流速3.83m/s,大压差7.85kPa。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狭窄(中度),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室间隔缺损(膜周型)。
作者:展英华;王雪;吴世慧;刘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股动脉插管,对侧髂内动脉栓塞术抢救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5例,均达到满意止血效果。1材料与方法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48岁,产后出血2例,子宫全切术后出血3例。产后出血2例均为前置胎盘,婴儿较大,其中1例达4.8kg,经胎吸助产分娩。产后阴道出血量约3800ml,经大量输血、补液、缩宫、止血药物治疗,血压仍不断下降,BP 5/3kPa。子宫全切术后3例患者残端感染,经二次手术造成大出血,每例出血量累计达3000ml以上,BP 9/5kPa,心率140次/min。以上患者均处于休克状态。
作者:张孟增;路福志;张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7例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结果:34例肾上腺肿瘤中腺瘤14例,嗜铬细胞瘤12例,皮脂腺瘤6例,转移瘤3例,髓性脂肪瘤2例,其CT表现各具特征。结论:本组资料对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及CT定位、定性诊断的经验积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郑敏文;彭勇;葛雅丽;彭玉琴;郑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肺癌脊柱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病理证实为肺癌、核素骨显像诊断脊柱骨转移病例的骨显像表现。结果:(1)肺癌转移好发部位是胸椎,其次是腰椎。腺癌、早期肺癌及病程短者胸椎转移率较高,晚期肺癌以腰椎转移为主;(2)腺癌、晚期肺癌及病程长的患者椎体转移范围广,手术较未手术患者椎体转移数少;(3)病灶常呈圆形或类圆形;(4)肺癌常合并脊柱外骨转移,以胸部骨常见。结论:肺癌患者尤其是腺癌,确诊后宜尽早作骨显像检查,并注意定期随访,以早期发现脊柱骨转移病变,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肖亚景;刘长江;李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历简介患者,男,50岁。因左上臂酸痛1个月伴活动受限2h入院。体检: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未触及包块。未叩出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左上臂肿胀畸形,有叩击痛及异常活动并有骨摩擦感,诊断为左肱骨骨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未发现异常。X线片示:左肱骨上段见局限性溶骨性破坏区,局部骨皮质中断,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图1)。
作者:夏云宝;吴铭;潘功茂;刘光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恶性腹水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对腹水性质的判断有帮助。为此,对腹膜、腹水、肠曲及胆囊壁的厚度作了重点观察与研究。希望能对腹水病人作出正确的诊断。本研究对比分析38例恶性腹水及48例良性腹水的超声检查所见,探讨恶性腹水的声像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韩松原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