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瑞新;万玉珍;齐旭红;安宁豫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早期乳癌缺乏自觉症状,一般检查手段又难以发现,如能早期发现,给治疗带来很多方便及机会,治疗生存率高,患者花费也较小,下面我们对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Giotto高频钼靶乳腺摄影检查结果探讨乳腺癌的X线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葛林娜;李春平;孟德舜;刘大勇;王秀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是肝脏少见的良性间质肿瘤,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构成,部分HAML尚可见髓外造血细胞.Ishak[1]于1976年首次报道该疾病以来,讫今英语文献共报道100多例[2],中文文献15例[3~4],其中大多数为个案和病理报道.1983年Kawarada首次用CT术前确诊HAML以来,近年有一些关于综合利用US、CT和MRI对HAML术前确诊的报道.本文对HAML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基础做一综述,目的在于提高对HAML的认识.
作者:谢智峰;赵斗贵;叶慧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儿童处于旺盛的新陈代谢和快速生长阶段,身体形态及各部分比例的变化比较大,儿童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后的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北京城区400例健康少女(9.6~10.4岁)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结果,为了解本地区该年龄段少女骨密度(BMD)情况,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作者:刘加昌;张瑾;欧阳巧洪;刘青;滕小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MRI的高分辨力和对软组织、关节周围组织、骨髓良好的对比,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骨与关节病变的诊断,但MR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影像评估报道不多.本文仅对此作初步探讨.
作者:张滨;吴承良;陈彦;王云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长期以来,冠状动脉造影是检查冠脉有无狭窄的唯一方法,但有一定的死亡率(0.15%)和并发症(1.5%),检查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EBCT(电子束或超快速CT)不仅用于冠脉钙化的检查,同时通过造影增强也可以显示其管腔的大小,直接评价冠脉有无明显的狭窄,本文就EBCT冠脉造影技术和临床应用做一些简要评述.
作者:张宗军;陈君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普通胸片和体层不易发现隐匿性肺结核空洞,而胸部CT扫描优于普通胸片和体层.我们收集了22例CT资料,现结合临床,讨论其CT诊断价值.
作者:李庆;谭华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头部X线摄影装置和工具设备:30毫安以上X线机配遮线器.工具:头部X线摄影角度架、投照测量尺.
作者:王德利;张旗;于爱阳;张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大块骨质溶解症是一种罕见病,国内文献少有报道.我院发现发生于右尺骨的大块骨质溶解症并远尺桡关节脱位1例.1 病历简介患者,男,9岁.1995年2月因右前臂外伤来院就诊,X线检查示右尺桡骨骨质正常(图1).1996年7月因右前臂无明显诱因疼痛并活动受限再次来院治疗.体检:一般状况可,右前臂柔软无力,右腕关节功能受限.既往无家族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血生化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
作者:常连春;张乃胜;王存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骨盆结构复杂.X线平片因结构重叠,图像变形,难以清楚显示病变.二维CT(two-dimensional CT,2DCT)扫描层面薄,密度分辨力较高,可以避免前后结构重叠,但仍缺乏立体感和直观感.90年代三维CT(three-dimensional CT,3DCT)的出现,对病变的诊断水平有较大提高.调查结果证明3D技术改变了45%的原有手术入路[1],对50%的病例综合利用2D与3D技术更好地确定了病变.通过三维重建进行术前手术设计及计算机模拟手术操作等演练,缩短了真正手术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质量.
作者:王劲;张雪林;李树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垂体卒中的MRI不同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对52例垂体卒中患者行常规TSE序列/Gd-DT-PA MRI增强扫描、CT扫描,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4.2%的垂体卒中发生于垂体巨大腺瘤或大腺瘤,65.4%的病例MRI表现为T1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MRI诊断垂体卒中准确率达100%.结论:MRI对于垂体卒中的诊断价值优于CT,MRI平扫即能明确诊断.
作者:幸兵;李永宁;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杨义;马文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存在着严重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紊乱,食管静脉曲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为其突出并发症.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多种手段研究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腹腔血管的探查.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肝功能分级、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作者:姜慧卿;张晓岚;靳洪涛;秦玉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分析总结了我院自1990年1月以来经B超检查并由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肠系膜囊肿资料,旨在探讨B超检查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本组12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例,男5例,女7例,年龄14~65岁,平均40.2岁.均为发现腹腔包块或出现腹胀、腹痛而来就诊.采用Aloka SSD-620型和Toshiba SSA-240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检查前嘱患者空腹,取仰卧位和侧卧位,多切面全腹探查.
作者:康冰飞;李美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发育症的临床和钼靶X线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男性乳腺发育症的钼靶X线乳房摄影14例,年龄26~63岁,平均46.8岁.右乳病变5例,左乳病变8例,双乳病变1例,共15个病变乳房.在乳房斜位片对双侧乳房的大小进行测量.结果:乳晕后区片絮状4例、扇状或盘状11例.男性正常乳房乳晕皮肤至胸大肌前缘的平均距离为2.5cm,病变乳房平均为3.3cm.正常乳房腺体前后径平均为0.2cm,上下径平均为0.3cm.病变乳房腺体前后径平均2.2cm,上下径平均为3.4cm.正常与病变乳腺各测量值有显著性区别(P<0.01).结论:男性乳腺发育症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很容易作出正确诊断.但应进一步寻找致病原因,避免延误其他疾病的诊治.
作者:杜红文;张蕴;张月浪;王蓉;王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病例报告例1男,68岁.因上腹部胀痛4小时入院.PE: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右上腹肌稍紧张,压痛明显,轻度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B超:(1)肝脏回声增粗、密集.(2)脾脏增厚.化验:HBSAg(+),AFP400ng/L.CT:肝左叶后方有一个与肝相邻、约61.1mm×68.3mm×50mm大小的类圆形肿物(图1).CT值为30Hu.同层面正常肝质CT值为46Hu.注射造影剂后肿物有增强,CT值升为61Hu.且边缘部分与正常肝质密度相同.该肿物中央有囊变低密度区.胆囊壁厚、毛糙.脾大见于肝右叶下极下方层面,厚约62mm.CT诊断:(1)肝左叶外生型肝癌并肝硬化、脾大.(2)慢性胆囊炎.肝动脉造影见肿物由左肝动脉供血,有大量细小不规则的肿瘤血管.开腹胆囊切除并取肝组织活检,病理学诊断:肝细胞癌.
作者:苏用能;吕顽;吕访贤;梁国洪;黄桂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病历简介患者,63岁.肝区胀痛,发现轻度贫血1年余,院外B超、CT检查高度怀疑肝硬化肝癌,抗癌治疗半年后来我院CT检查.早晨禁食后口服2%泛影葡胺溶液500ml约15min后开始扫描.CT示肝右叶缩小,肝右后叶上段见一约4.5cm×5.0cm×5.0cm的低密度团块影,使肝后部轮廓呈局限性向外膨隆,但边界较清楚,并见右肝周间隙增宽,其内充填脂肪组织和结节状、不规则粗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约距平扫开始时间40min,早期仅见肿块周边少许小结节状增强,病灶区内未见增强,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增强的肝组织.动态延迟扫描见低密度病灶逐渐呈向心性缩小,1个小时后病灶密度几乎与正常肝组织相似.同时见右肝周间隙内的软组织密度影充盈造影剂,与腹腔内小肠一样,此时结肠内尚无造影剂充盈.CT诊断为:右肝周间隙间位小肠,肝脏正常变异(右叶缩小),肝右后叶上段血管瘤(图1~3).
作者:张毅;马万辉;邓礼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RI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49例脑转移瘤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33~72岁,平均50.4岁,所有病例均行颅脑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MRI显示脑转移瘤主要为外源性,占91.8%;多发性较常见,占57.1%;转移部位多为脑实质(87.8%),其次为颅骨(6.1%)、软脑膜(4.1%)、幕下(2.0%)转移;大多数转移瘤的MRI表现为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肿块,实性部分多数均匀增强.结论:脑转移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病史,大部分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陈兆秋;李万湖;中洪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随着CT和MR的发展,CT和MR血管成像(CTA和MRA)已成为主要的非侵入性脑血管病变的筛选方法.电子束CT(EBCT)比常规螺旋CT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主要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特别是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的诊断和评价[1].本研究通过对23例EBCT脑血管造影(EBCTA)的分析,探讨EBCT在脑血管病变(主要为脑动脉瘤)的诊断、显示和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宗军;陈君坤;黄伟;苏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3岁,因颈痛伴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10小时而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凌晨时刻睡眠过程中突然出现剧烈颈痛,向左肩部放散,随后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左上肢抬举困难,走路不稳,急诊入院.内科一般检查及颅神经检查未发现异常,颈椎棘突(1-7)有压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以下痛觉减退,但触觉存在,左肩部感觉过敏,左上肢肌力3~4级,左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腹壁反射(-),左足趾反射(-),桡骨膜反射(-),左侧踝阵挛(+),双侧未引出病理反射,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颈部CT及MRI见椎管内髓外位于C3-6水平,椎管内左后方,有梭形高密度病灶(图1),T1WI上呈等信号,T2WI示高信号,长度约5.
作者:平水静;张立春;魏小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有关前列腺脓肿的CT诊断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少见.Barozzi等[1]报道的8例前列腺脓肿病例中的2例涉及CT检查.现将我院住院病例中,3例经前列腺穿刺及细菌培养证实的前列腺脓肿的CT表现报告如下,并就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进行讨论.所有病例均于前列腺穿刺前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作者:窦文广;王清华;李长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在质量控制的因素中,对X线照片影响大、直接的是显影液性能变化.显影液性能的优劣主要由配制工艺决定.在配制显影液过程中,温度对溶液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温度过高容易使显影主剂米脱尔、对苯二酚氧化变质,温度过低药物不能充分溶解或出现沉淀.因此恒温配制显影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康素海;果连贵;樊庆胜;王爱玲;万明辉;张海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