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1例

平水静;张立春;魏小刚

关键词:脊髓硬膜外血肿, 自发性
摘要:1 病历简介患者女,43岁,因颈痛伴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10小时而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凌晨时刻睡眠过程中突然出现剧烈颈痛,向左肩部放散,随后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左上肢抬举困难,走路不稳,急诊入院.内科一般检查及颅神经检查未发现异常,颈椎棘突(1-7)有压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以下痛觉减退,但触觉存在,左肩部感觉过敏,左上肢肌力3~4级,左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腹壁反射(-),左足趾反射(-),桡骨膜反射(-),左侧踝阵挛(+),双侧未引出病理反射,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颈部CT及MRI见椎管内髓外位于C3-6水平,椎管内左后方,有梭形高密度病灶(图1),T1WI上呈等信号,T2WI示高信号,长度约5.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AP,CTA联合应用诊断肝小肿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CTAP,CTA联合应用诊断肝小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996-01~20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日本医科大学附属病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肝脏CT平扫和增强发现小于3cm病灶,需进一步精查者,共50例,年龄33~80岁,男女比例为4:1.每位患者均行CTAP和CTA两种检查.结果:107个病灶,用CTAP和CTA联合检出病灶104个,定性病灶95个.手术和病理证实70个.CTAP对检出小病灶敏感性高达93%,而CTA对病灶的特异性好.结论:CTAP和CTA联合应用可大大地提高正确诊断率.后者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对小病灶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魏玮;郑敏;市川太郎;魏庆堂;赵锦龙;马志文;何冰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400例北京城区少女骨密度结果分析

    儿童处于旺盛的新陈代谢和快速生长阶段,身体形态及各部分比例的变化比较大,儿童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后的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北京城区400例健康少女(9.6~10.4岁)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结果,为了解本地区该年龄段少女骨密度(BMD)情况,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作者:刘加昌;张瑾;欧阳巧洪;刘青;滕小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99mTc-DTPA对高血压病患者GFR测定

    肾脏是高血压病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其功能受损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99mTc-DTPA肾显像是测定分肾GFR准确和灵敏的方法.本研究旨在了解高血压病对肾脏GFR影响特点以及探讨99mTc-DTPA肾显像对早期分肾功能受损的诊断价值.

    作者:蒲朝煜;毛新远;陈燕;蔡莉;姚桂莲;徐江莉;张海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螺旋CT胆系造影三维成像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胆系造影(SCTC)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38例患者静脉注入50%胆影葡胺20ml,延时30~120min,采用螺旋CT容积扫描,经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技术(SSD)、大强度投影(MIP)、透明技术(Raysum)及CT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结果:SCTC可清楚的显示胆管树的形态,对无或部分胆管梗阻病例效果好,但对长期完全胆管梗阻及肝脏功能严重障碍病例效果差.结论:SCTC是显示胆管树形态及评估胆汁分泌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邵长征;张亮;逄淑申;刘红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隐匿性肺结核空洞的CT诊断评价

    普通胸片和体层不易发现隐匿性肺结核空洞,而胸部CT扫描优于普通胸片和体层.我们收集了22例CT资料,现结合临床,讨论其CT诊断价值.

    作者:李庆;谭华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存在着严重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紊乱,食管静脉曲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为其突出并发症.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多种手段研究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腹腔血管的探查.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肝功能分级、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作者:姜慧卿;张晓岚;靳洪涛;秦玉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肠系膜囊肿的超声诊断

    本文分析总结了我院自1990年1月以来经B超检查并由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肠系膜囊肿资料,旨在探讨B超检查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本组12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例,男5例,女7例,年龄14~65岁,平均40.2岁.均为发现腹腔包块或出现腹胀、腹痛而来就诊.采用Aloka SSD-620型和Toshiba SSA-240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检查前嘱患者空腹,取仰卧位和侧卧位,多切面全腹探查.

    作者:康冰飞;李美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三维CT在诊断骨盆发育不良中的临床应用

    骨盆结构复杂.X线平片因结构重叠,图像变形,难以清楚显示病变.二维CT(two-dimensional CT,2DCT)扫描层面薄,密度分辨力较高,可以避免前后结构重叠,但仍缺乏立体感和直观感.90年代三维CT(three-dimensional CT,3DCT)的出现,对病变的诊断水平有较大提高.调查结果证明3D技术改变了45%的原有手术入路[1],对50%的病例综合利用2D与3D技术更好地确定了病变.通过三维重建进行术前手术设计及计算机模拟手术操作等演练,缩短了真正手术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质量.

    作者:王劲;张雪林;李树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癌伴肝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中、晚期肝癌对静脉系统的侵犯是影响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1].这种侵犯表现为静脉腔内癌栓和动-静脉瘘.本研究分析了肝癌伴肝动脉-门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E)疗程中的发生情况,探讨肝癌伴肝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疗效.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生;董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双足趾骨质硬化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双足趾对称性、多发性骨质硬化十分少见,现报道1例.1 病历简介患者,男,10岁.双手、双足指、趾关节肿痛,伴全身暴露部位多处多形红色斑疹2年余.病程中曾出现心悸、气短、发热、咳嗽、腹胀、少尿等症状.检查:两面颊部皮肤见大小不等红色斑疹,边缘欠清晰,眼睑水肿,双手小关节肿胀,双下肢水肿.

    作者:高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长骨骨折2~3周MR评价(附18例分析)

    MRI的高分辨力和对软组织、关节周围组织、骨髓良好的对比,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骨与关节病变的诊断,但MR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影像评估报道不多.本文仅对此作初步探讨.

    作者:张滨;吴承良;陈彦;王云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肝脂肪瘤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70岁.无自觉症状健康查体B超检查发现肝右前叶占位性病变,收住院.既往于10年前曾行左中腹皮下约7cm×8cm的脂肪瘤剔除术.查体:身高1.72m,体重68kg,全身皮下未触及明显包块.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化验:血清蛋白,胆红质,谷丙转氨酶,硷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r-谷氨酰转肽酶,乙肝五项,AFP均未见异常,B超显示:肝右前叶见一3.6cm×3.7cm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欠均匀,间有细线条状略强回声及散在团块状略强回声.

    作者:郭建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基础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是肝脏少见的良性间质肿瘤,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构成,部分HAML尚可见髓外造血细胞.Ishak[1]于1976年首次报道该疾病以来,讫今英语文献共报道100多例[2],中文文献15例[3~4],其中大多数为个案和病理报道.1983年Kawarada首次用CT术前确诊HAML以来,近年有一些关于综合利用US、CT和MRI对HAML术前确诊的报道.本文对HAML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基础做一综述,目的在于提高对HAML的认识.

    作者:谢智峰;赵斗贵;叶慧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B超诊断腹膜后副神经节瘤2例

    1 病例简介病例1患者,男,23岁,B超发现腹膜后包块10天.血压波动在14/9.3kPa~20/14.7kPa,血生化检查正常.B超检查显示右腹膜后见8.1cm × 5.7cm×2.8cm等回声包块,内可见数个直径为0.5cm无回声区,包膜完整清楚.包块位于胰头后下方,下腔静脉前方,腹主动脉右前方.CT平扫示胰头部后下方,腹主动脉右前有一软组织肿块,部分囊性变,境界清楚,增强扫描示该肿块实性区中等增强,囊变区不增强.诊断:神经节母细胞瘤.病理诊断:副节瘤.

    作者:周佩;钟红;陈寿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EBCT脑血管成像及其临床应用

    随着CT和MR的发展,CT和MR血管成像(CTA和MRA)已成为主要的非侵入性脑血管病变的筛选方法.电子束CT(EBCT)比常规螺旋CT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主要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特别是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的诊断和评价[1].本研究通过对23例EBCT脑血管造影(EBCTA)的分析,探讨EBCT在脑血管病变(主要为脑动脉瘤)的诊断、显示和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宗军;陈君坤;黄伟;苏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颅脑转移瘤的MRI诊断(附49例分析)

    目的:探讨MRI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49例脑转移瘤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33~72岁,平均50.4岁,所有病例均行颅脑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MRI显示脑转移瘤主要为外源性,占91.8%;多发性较常见,占57.1%;转移部位多为脑实质(87.8%),其次为颅骨(6.1%)、软脑膜(4.1%)、幕下(2.0%)转移;大多数转移瘤的MRI表现为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肿块,实性部分多数均匀增强.结论:脑转移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病史,大部分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陈兆秋;李万湖;中洪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肠阿米巴病并腹腔多个内瘘形成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0岁,腹胀、腹痛、腹泻,并进行性加重3个月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隐痛,脐周明显,进食后加重,伴腹泻呈水样便,每日6~7次,未见脓血便,有不规则发热,高达39.4℃.既往无脓血便病史,入院时体检:T:37.8℃,P:88次/min,BP:16/8kPa.患者呈慢性病容,消瘦,轻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两肺呼吸音粗糙;腹部稍隆起,腹壁柔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脐上2cm处可扪及5cm×6cm左右的包块,质硬、有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WBC 9.4cm×109/L,RBC 3.63 ×1012/L;HGB 93g/L.

    作者:专庆春;向敏;彭俊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致肾破裂的磁共振表现2例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之一[1].本病引起自发性肾破裂出血国内已有报道,但其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及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2 例我院住院患者.

    作者:郭志军;孙泽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EB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其临床应用

    长期以来,冠状动脉造影是检查冠脉有无狭窄的唯一方法,但有一定的死亡率(0.15%)和并发症(1.5%),检查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EBCT(电子束或超快速CT)不仅用于冠脉钙化的检查,同时通过造影增强也可以显示其管腔的大小,直接评价冠脉有无明显的狭窄,本文就EBCT冠脉造影技术和临床应用做一些简要评述.

    作者:张宗军;陈君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多层面螺旋CT和CT三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从1972年X线CT问世以来,不断地改进与发展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后十年,CT技术发展集中在提高轴位扫描的速度和图像分辨力上.

    作者:张挽时;徐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