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张迎梅;林宁;姜玉章;陈滢;杨玉芹;胡玲;王霞

关键词: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类风湿, 关节炎
摘要:目的 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与类风湿因子(RF)和抗CCP抗体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检测85例RA患者,44例非RA自身免疫病痛人,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GPI浓度,并同时检测RF,抗CCP抗体含量,对各组间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组、非RA自身免疲病组和健康对照组GPI浓度(μg/ml)及阳性率(%)分别为20.37±56.54和44.7,0.82±2.83和15.9,0.073±0.053和0.RA组GPI浓度和阳性率显著高于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结论 血清GPI检测对RA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RA诊断的一个新的血清学指标,和RF,抗CCP抗体联合检测提高了对RA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从骨髓采集袋残留物可分离扩增大量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 探讨从骨髓采集袋残留物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以DMEM-LG直接冲洗和以DMEM-LG联合0.05 mmol/L EDTA PBS冲洗用过的骨髓采集袋,所获取的细胞悬液以Pereoll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进行MSCs分离和扩增.以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鉴定所扩增细胞.结果 与直接冲洗组比较,联合冲洗组每袋可获取更多的单个核细胞(MNC)(2.90×108±0.50×108 VS 1.42×108 ±0.41×108,P<0.001);一定数量的联合冲洗组MNC可形成更多的纤维母细胞克隆形成单位(66.33±8.45/106 VS 24.33±4.84/106,P<0.001);经30 d扩增后,联合冲洗组每袋可获取更多的MSCs(3.70×108±0.70×108 VS 1.19×108±0.38×108,P<0.001).所扩增细胞均表达CD105,CD29,HLA-ABC,不表达CD45,CD34,CD14,HLA-DR和CD31,都可向成骨、脂肪和软骨分化.结论 从用过的骨髓采集袋这一通常丢弃的废物可分离、扩增到大量MSCs,以DMEM-LG联合EDTA冲洗可提高MSCs收获量,这为需要大量MSCs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潜在的细胞来源.

    作者:李建新;周宇;周薇;胡艳华;聂李平;张红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样品保存方式对酶谱法检测食管癌组织MMP-9和MMP-2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样品保存方式及上样量对酶谱法检测食管癌组织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和MMP-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谱法(zymography)检测食管癌组织中MMP-9和MMP-2蛋白的活性.结果 酶谱法检测食管癌组织MMP-9和MMP-2活性适宜的蛋白上样量是10μg.统计学分析表明,样品的反复冻融和-20℃长期保存并没有引起MMP-9和MMP-2活性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酶谱法检测食管癌组织MMP-9和MMP-2的活性所需组织标本用量少,并且不受保存方式的影响,可广泛应用于食管癌活检组织检测和回顾性调查研究.

    作者:韩溟;黄铿;崔华中;蔡新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女性生殖道链球菌分型与意义研究

    目的 研究无乳链球菌在女性生殖道中的定植和感染机制,提高临床实验室对其检测的认识水平.方法 先将白带涂片检查,再对链球菌为优势菌的患者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合阴道菌群分布、白细胞数量等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涂片检查链球菌阳性率5.35%(58/1 085),白细胞阳性率0.28%(3/1 085);细菌培养无乳链球菌阳性率1.75%(19/1 085);链球菌血清分型D型占51.72%,B型(无乳链球菌)占32.76%.结论 无乳链球菌在女性生殖道中的定植与疾病呈密切相关.

    作者:陈华英;何艳;林伟华;聂晓辉;黄云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抗原gG1,gG2表达产物复性与纯化

    目的 探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单纯疱疹(HSV)Ⅰ,Ⅱ型分型抗原gG1,gG2包涵体的复性与纯化方法 .方法 采用含氧化/还原谷胱甘肽(1:6)透析液透析法复性,并配合Ni2+固相化的HiTrap Chelating HP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抗原.应用免疫印迹法、动物免疫实验、SDS-PAGE凝胶电泳对复性纯化后的抗原免疫活性、纯度给以鉴定.结果 复性后的表达抗原具有相当于细胞培养法获得的天然抗原的免疫活性和抗原活性,且纯度迭90%以上.结论 建立的gG1,gG2包涵体的复性与纯化方法 可以用于该类原核表达抗原的大量制备工作,获得的高纯度,高活性抗原可以应用于相关病原体感染临床诊断试剂盒的开发.

    作者:ZHANG Xiao-yan;张小艳;杨来智;吴润香;安社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尿红细胞位相检测在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尿红细胞位相检查对血尿原因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尿红细胞>8 000个/ml,其中畸形红细胞>70%;Gl红细胞≥5%,作为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标准,评估其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238例血尿患者,其中120例(经肾活检证实)为肾小球疾病,118例为非肾小球性疾病.通过评估患者肾脏活检与连续三次不同时间尿红细胞位相显微镜检查达到肾小球性血尿诊断标准与肾小球疾病的符合率,计算出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此诊断标准的灵敏度为93.10%,特异度为90.16%.结论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对肾小球性血尿定位诊断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罗福东;廖焕兰;吴新忠;邓云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红蛋白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红蛋白对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诊断的效能.方法 应用根据HPLC原理的D-10离子交换层析仪,对56例临床疑诊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进行血红蛋白分析;同时应用单管多重PCR法和PCR/RDB技术分别检测其α,β珠蛋白基因突变.结果 基因分析共检出32例阳性(27例β珠蛋白基因突变,5例α珠蛋白基因缺失),以HbA2 > 4.0%或HbF>10.0%(1岁~成人)作为血红蛋白分析对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以HbA2<1.5%作为对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筛查标准,则血红蛋白分析与基因分析对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诊断一致率迭92.2%;β基因突变中纯合子(双重杂合予)与杂合子Hb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HPLC技术的血红蛋白分析,与基因分析有良好的符合性,可用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筛查诊断.

    作者:唐宁;夏汛生;张碧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细胞因子对小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IFN-γ和TNF对小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第5 d给予IFN-γ和/或TNF治疗,观察治疗后半数死亡时间、一定时间内的死亡率、脾内活菌数,检测脾细胞分泌IFN-γ和IL-4水平(ELLSA法)及MΦ产生NO水平(用Griess试剂).结果 IFN-γ和TNF联用组与单纯攻毒组比较明显延长感染小鼠丰数死亡时间、降低感染小鼠35 d内的死亡率、显著减少感染小鼠脾内活菌数,脾细胞IFN-γ分泌水平明显升高,IL-4分泌水平显著降低,MO产生NO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IFN-γ和TNF联合诱导MΦ产生NO,促进Th1细胞反应,抑制Th2细胞反应,改变了Th1/Th2平衡,对小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产生保护效应.

    作者:汤红明;刘君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改良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血液中的铅

    目的 建立一种改良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血液中铅的方法 .方法 以氯化钯、硝酸铵和Trionx-100作为基体改进剂,血液样品经稀释后直接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 氯化钯、硝酸铵和Trionx-100基体改进剂的使用,可将灰化温度提高到1 000℃,降低血液成分对测定结果 的影响.线性范围为0~80μg/L,相关系数在0.9980以上,相对偏差为55%~12.2%,回收率为90.1%~106.2%,方法 的检出限为1.1 μg/L.结论 此方法 具有准确可靠、简便快速、样品不需要消化、污染小等优点,可适用于血铅的测定.

    作者:上官淑芳;黄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染色体核型分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112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2例MDS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57例,占50.9%,主要累及+8,-7/7q-,-5/5q-,-y,20q-及其它涉及数量或结构异常的各种核型改变,其中-7/7q-和复杂核型异常的MDS易发生克隆转化,易进展为急性白血病;5例初诊为良性血细胞减少的患者经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有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终确诊为MDS.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在MDS诊断、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特别在原始细胞比例不高、病态造血不明显的MDS-RA或MDS-RCMD时,核型分析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估计起决定作用.

    作者:唐玉凤;庞国香;卢冬梅;郝少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ADVIA Centau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电磁阀故障及排除一例

    ADVIA Centau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是德国拜尔公司新推出的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它采用化学发光技术和磁性微粒子分离技术,广泛用于内分泌激素、过敏源、心肌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等重要指标的测定.

    作者:国秀芝;韩建华;赵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如何提高生化仪Konelab-60检测速度

    一台生化分析仪怎样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大批体检任务,这是每个检验操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生化室因为送检标本不能及时送检,而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人员怨声载道,如何制定好计划,在现有条件下完成上午的工作量,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者:周艺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奥林帕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故障排除一例

    奥林帕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试速度快、准确性高、重复性好、软件功能也比较完善,适用于医院检验科大批量生化项目的检测.2006年冬天,我市某医院检验科的奥林帕斯AU400突然发生故障不能正常工作,因多年来笔者对仪器维修感兴趣并有一定的经验,故求助于笔者,在参阅仪器使用说明书后也不得而知,因说明书中未标明此故障,后经反复检查,得出症结所在,并给与排除,现介绍给大家,特别是本仪器的使用者.

    作者:马春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核心链霉亲和素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埃希氏菌中的表达

    目的 克隆、表达核心链霉亲和素(core-strepavidin,core-SA)基因.方法 人工合成核心链霉亲和素基因;克隆到pET22b原核表达载体中,转化大肠埃希氏菌BL21,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分析;目的 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纯化,采用改良过碘酸钠法标记HRP,ELISA法检测比较HRP-SA与商品化HRP-SA的活性.结果 人工合成的354bp DNA片段经测序确证为核心链霉亲和素基因.将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ET 22b-core SA转化大肠埃希氏菌BL21,经IPTG诱导后得到可溶性的表达产物.SDS-PAGE显示目的 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4 000,与理论值相符.在非变性条件下纯化目的 蛋白,经HRP标记后用ELISA法检测,结果 表明自制的HRP-SA与商品化HRP-SA的活性相当.结论 成功克隆和表达了核心链霉亲和素基因.

    作者:彭佳;王国华;陈坤;宋晓国;张贺秋;周见远;何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AC-920EO+血液分析仪常见报警与排除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手工的血细胞检查方法逐渐被高效精密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所代替,我院2001年引进了瑞典产AC-920EO+血液分析仪,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与实践,本人对该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所遇到的问题不断地加以探索和总结,有效地排除常见报警故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邓宗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Her2/neu基因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人Her2/neu基因mRNA荧光定量检测方法 ,评价该方法 的准确性及稳定性.方法 基于TaqMan荧光探针技术,构建克隆栽体pGEM-T-Her2/neu作为定量模板,通过荧光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的循环数来定量起始模板,以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且在GeneAmp 5700型检测议上测定10例经免疫组织化学法证实Her2/neu表达卅的乳腺癌组织标本,同时对大值及小值重复测量.结果 Her2/neu动态检测范围为103~107拷贝/μg RNA(r≥0.996),内参β-actin的动态检测范围为103~108拷贝/μg RNA(r>0.998).10例检测癌组织的Her2/neu表达范围为6.6×104~4.7×106拷贝/μg,大值10次重复测量值为(4.65±0.55)×106>拷贝/μg,小值10次重复测量值为(7.36±0.75)×104拷贝/μg.结论 成功建立人Her2/neu基因表达RT-PCR检测方法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用于检测Her2/neu基因表达水平,为进一步应用于乳腺癌预后判断及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作者:陆慧琦;耿红莲;孙静;徐毅;韩焕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D-Dimer PLUS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性能评价

    目的 验证D-Dimer PLUS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各项性能参数.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相关文件,对D-Dimer PLUS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上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价.结果 检测下限83.86μg/L;线性范围0~2 000 μg/L;回收率93%~113%;低值和高值批内不精密度(变异系数CV%)5.31%和2.67%,低值和高值总不精密度4.69%和4.14%;与mini-VIDA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测定结果 进行比对,相关系数r=0.915,平均百分偏差634.6%;内源性干扰物结合胆红素、乳糜微粒、溶血血红蛋白对D-二聚体测定结果 产生影响的浓度值分别为299 mg/L,882 FTU和7.8 g/L,游离胆红素和类风湿因子浓度达362 mg/L和540,000 IU/L时,D-二聚体测定结果 没有显著变化;验证参考值范围0~398 μg/L,高于厂家提供的参考值范围0~324μg/L,需重新建立参考值范围.结论 D-Dimer PLUS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具有符合临床要求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可用于临床诊断实验.

    作者:苏薇;邱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女性性激素与原发性不孕症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女性性激素的变化规律与原发性不孕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不孕症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对照组20例,以性激素检测为指标.结果 月经周期第10 d观察组E2,P,PRL,P/E2较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月经周期第20 d现察组P,P/E2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RL较对照组高,差异性显著(P<0.05);FSH,LH,T,LH/FSH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女性性激素的变化与原发性不孕症具有相关性,能够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作者:李文东;康艳丽;李灿东;高碧珍;丁杰;黄熙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S1抗原与HBV五项标志物的关系及检测意义

    目的 通过对前S1抗原的检测,探讨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五项标志物(乙肝五项)的关系及检测前S1抗原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前S1抗原和HBV标志物,并将前S1抗原与HBV五项标志物的十种不同模式进行比较.结果 176例HBsAg阳性血清前S1抗原阳性113例,而176例HBsAg阴性血清前S1抗原全部阴性;HBsAg阳性的三种模式,即模式1:HBsAg(+)HBeAg(+)HBeAb(+),模式2:HBsAg(+)HBeAb(+)HBcAb(+),模式3:HBsAg(+)HBcAb(+),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1.43%(15/21),63.50%(87/137),61.11%(11/18),经χ2检验,P>0.05,三种模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BsAg阳性血清中,HBeAg阳性率为11.93%(21/176),前S1抗原阳性率为64.20%(113/176),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前S1抗原与HBV五项标志物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只存在于HBsAg阳性血清中,其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率,是反映HBV复制的重要指标,因此,检测前S1抗原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晓蓉;姬晓红;张中伟;郭欣;孙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国北方汉族人乙二醛酶I基因Ala111Glu多态性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乙二醛酶I(GLO-I)基因Ala111Glu多态性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了161名对照组、99例糖尿病组和71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GLO-I基因Ala111Glu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住基因频率分布.分析基因多态性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 3组研究对象的GLO-I基因Ala111Glu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不同基因型亚组间HbAlc、血糖、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1c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痛的危险因素,HDL-C则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保护因素(β=-2.708,Exp(β)=0.067,95%CI=0.009~0.488,P=0.008).结论 GLO-I基因Ala111Glu多态性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无明显关联性,不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金勋;夏良裕;宋耀虹;张麟;尹志农;鄢盛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四种TRAIL受体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FQ)-PCR法测定四种TRAIL受体DcR1,DcR2,DR4,DR5 mRNA含量的方法 ,探讨其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的检测价值,并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免疫指标与四种TRAIL受体的相关性.方法 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以人基因GAPDH为内参照,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 检测35例健康人和3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AIL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IgG,IgA,IgM,C3,C4.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AIL受体DcR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受体DcR2,DR4,DR5 mRNA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血清中的C3和IgG显著下降(P<0.01),且与DcR1的变化成负相关,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TRAIL受体DcR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TRAIL受体DcR1可能参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疾病进程,这为有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提供了新的线索.

    作者:周晔;邓安梅;陈燕;谷明莉;吴传勇;陈波;陈孙孝;仲人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