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彭芝兰;刘珊玲;王和;唐茜萍;何斌
目的报告提高早期食管癌确诊率和远期生存率的体会.方法对该院1977年1月至2000年4月手术治疗的95例早期食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的X线检查检出率为80.0%(76/95)、纤维食管镜检查的确诊率为91.9%(79/86)、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的确诊率为91.7%(11/12);术后5年、10年、15年及2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4%(53/58)、66.7%(16/24)、60.0%(6/10)和40.0%(2/5).结论高度重视早期食管癌的症状,选择针对性检查方法,必要时采用多项检查方法和定期复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确诊率.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早期食管癌首选方法.术后复发与转移是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对早期食管癌也应按肿瘤外科的原则行食管的次全切除术并常规清扫区域淋巴结.
作者:杨卫平;杨捷生;陈玉泉;陈于平;杨熙鸿;翁鸿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Graves甲亢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测定了Graves甲亢患者未治疗组31例(男6例、女25例).Graves甲亢患者缓解组22例(男3例、女19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男女各10例)的中性粒细胞(PMN)的杀菌能力.同时检测了三组PMN对活菌(白色念珠菌)的吞噬率和杀菌率.结果甲亢患者未治疗组的PMN化学发光峰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缓解组(P<0.0001),达峰时间明显延迟(P<0.0001),吞菌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缓解组(P<0.0001),杀菌率显著升高(P<0.0001);经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后,以上指标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 结论甲亢患者的PMN杀菌功能明显增强.
作者:丁群芳;魏松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铁调节蛋白(IRP)在慢性病贫血(ACD)大鼠肝组织铁代谢紊乱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在传统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基础上,通过追加注射福氏佐剂两次,增强其免疫反应,从而诱发建立贫血大鼠模型.对贫血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铁含量、铁蛋白、NO、IRP-2 m RNA 水平及IRP结合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经追加福氏佐剂,肝铁、铁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ACD 铁代谢改变特征一致; ACD大鼠肝组织IRP结合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升高,IRP-2 mRNA 表达下调, NO水平与IRP结合活性呈正相关.结论 NO、IRP在ACD大鼠肝脏铁代谢紊乱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学聚;廖清奎;何志旭;汪凤兰;罗春华;李钦伯;李丰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两种准直器的能峰响应、探测灵敏度、计数随采集窗宽变化的响应、计数随探测距离变化的响应等特性,评估Fanbeam准直器性能特点,为临床更好地应用Fanbeam准直器提供参考.方法制作一个活度为1.85×108Bq(5 mCi)的99mTc点源,分别用Fanbeam准直器和平行孔准直器进行能峰检测、探测灵敏度检测、计数随采集窗宽变化和随探测距离变化的检测.结果两种准直器的能谱响应无差异,与系统的固有能量响应曲线相一致.Fanbeam准直器的探测灵敏度高于平行孔准直器,小探测距离条件下,灵敏度提高100%.采集计数随窗宽变化的响应特性,两种准直器相一致.配置平行孔准直器(HPC-45),计数随探测距离的变化不明显;配置Fanbeam准直器(HUFB-75),探测距离在0~34 cm的范围内,计数随探测距离的增加而增加,34 cm处计数大,探测距离大于34 cm,计数随探测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应用Fanbeam准直器,系统的能量分辨率不受影响.Fanbeam准直器的探测灵敏度是平行孔准直器的2倍以上.应用Fanbeam准直器,其适宜的采集窗宽为10%~30%.Fanbeam准直器有一个特有的探测聚焦线(Focal line),本文实测HUFB-75准直器的焦距为34 cm.
作者:秦卫仕;周绿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和Rb对膀胱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和电穿孔法将p53、Rb单独或联合导入膀胱癌细胞株T24中,Northern杂交等证实外源目的基因的表达后,观测并比较不同转染后细胞的生长、增殖水平和成瘤性等.结果获得p53、Rb单独和联合转染的T24细胞,Northern杂交等证实T24细胞中p53失活而Rb正常,转入的外源野生型p53基因和Rb基因均被表达.与未转染的对照组T24细胞相比,转入p53的细胞其生长速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受抑制,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丧失;而只转染Rb的细胞除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有所降低外,细胞生长和增殖未受明显抑制.结论外源野生型p53能抑制T24生长并降低其成瘤性,增加Rb的表达对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p53对T2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与外源Rb基因导入与否无明显关系,Rb表达水平正常的膀胱癌细胞其异常增殖可能与Rb蛋白磷酸化状态的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李响;石明;李虹;杜海鸣;魏强;杨宇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ER-α单克隆抗体和ER-β多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及30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石蜡切片ER-α和ER-β的表达. 结果 30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ER-α阳性率53.3%,ER-β阳性率46.7%;30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中ER-β阳性率80%明显高于ER-α阳性率30%,两种亚型表达之间无联系(P>0.05).ER-α和ER-β的表达与FIGO手术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之间无联系(P>0.05).结论以上提示ER-α和ER-β可能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有关,免疫组化SP法检测雌激素受体亚型可能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肖颖;彭芝兰;杨开选;刘珊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对成都地区汉族133例正常对照及11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52例伴有高血压)的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的C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0.066 vs 0.075, P>0.05).冠心病伴有高血压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与未伴有高血压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降低趋势(0.038 vs 0.090,P=0.09).冠心病伴有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等位基因频率也有降低趋势(0.038 vs 0.075,P=0.14).结论 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无关联, 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联.
作者:刘瑞;陈玉成;白怀;李献;刘宇;邓珏琳;刘秉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人原发性肝癌中p16基因mRNA转录水平变化与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狭缝印迹杂交检测20例人原发性肝癌及相应的癌旁、远癌组织及2例正常人肝组织中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各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例人原发性肝癌中14例(70%)p16 mRNA水平比远癌组织显著降低;13例(65%)显示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其中84.6% (11例)伴p16 mRNA转录水平降低.结论人原发性肝癌中存在高频率的p16基因表达失活,其主要机制可能是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转录,在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刘建余;覃扬;李波;孙芝琳;孙泽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后并发严重呼吸衰竭,长期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的经验.方法外科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10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给予了长时间适当的机械通气(通气30~60天,平均46.6天),以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营养支持.结果 10例治愈出院,经随访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外科手术后并发严重呼吸衰竭,应在维持适当通气的条件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采用有效的抗生素和切实可行的营养支持.
作者:张庆基;徐建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维生素A的致畸性和锌对维生素A致畸作用的影响.方法将不同剂量的维生素A(0、2.5、5、10、15 μg/ml)加入培养基中,或同时加入5 μg/ml 维生素A和不同剂量的锌(5、10、15 μg/ml),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观测培养后肢体的发育和分化情况.结果随着维生素A剂量的增加(2.5~15.0 μg/ml),肢体中各软骨原基的发育和分化越差、面积越小,并对软骨原基的外形发育产生抑制.长骨和爪骨都受到严重影响,对骨组织的作用比对软组织大,后肢畸形比前肢严重.当同时加入的锌量增加时(5~15 μg/ml),肢体中各软骨原基的发育和分化越差、面积越小.结论过量维生素A具有较强的致畸性,而过量的锌不能改善过量维生素A的致畸作用,反而会加重其致畸性.
作者:李云;罗洁;王瑞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鼓室积液(TCE)中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和百分比与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94例(150耳)中耳炎经鼓膜穿刺、切开或鼓膜置管抽取TCE标本;TCE按每单位体积的方式进行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及其百分比计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8的浓度.结果在94例150耳中有145耳(96.5%)积液中检测出IL-8,其浓度为6865±891 pg/ml;而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和百分比分别为1.22×106±4.75×105/ml和64.2%±5.4%;IL-8浓度与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和百分比呈正相关,其r分别为0.34及0.29,P均为0.01;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和百分比及IL-8浓度与TCE类型有关.在脓性TCE中,IL-8浓度、嗜中性白细胞总数皆比粘液性或浆液性积液高(P均<0.05).结论 TCE中的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和百分比与IL-8浓度呈正相关,且IL-8浓度与TCE类型有关.
作者:骆文龙;刘世喜;林代诚;刘阳;甘秀妮;苏俊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检测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16、CDK4和P53在成人和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21例成人和14例儿童髓母细胞瘤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在全部35例标本中,P16阳性率为62.9%,CDK4阳性率为100%,P53阳性率为28.6%,其中P16蛋白在成人中的表达(16/21)要高于在儿童中的表达(6/14),P53蛋白在成人中的表达(3/21)要低于在儿童中的表达(7/14),但上述3种蛋白的表达均与预后无关.结论 P16蛋白的表达缺失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髓母细胞瘤的发生有关,但对预后无意义.儿童髓母细胞瘤的遗传学异常现象高于成人.
作者:刘艳辉;程永忠;毛伯镛;吴浩强;陈越;高立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癌较为少见,临床诊断困难,从病理学角度也难于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需要从免疫组织化学、神经内分泌标记以及上皮源性肿瘤标记、超微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判断.我院1998~1999年共发现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癌3例,其原发部位分别为宫颈、子宫和卵巢,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靖华;王华;杨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和细胞周期的调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姜黄素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HL-60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姜黄素可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其抑瘤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中效浓度(IC50)为24.8 μmol/L时,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姜黄素能使HL-60细胞聚积在S期、G2/M期;电镜观察发现姜黄素可使HL-60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结论姜黄素可干扰HL-60细胞的周期分布,具有抗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车艺;汤为学;郑维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FHIT基因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间的关系.方法选择FHIT基因的2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42例宫颈癌进行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分析.结果在D3S1234和D3S1300座位上,LOH频率分别为52.5%(21/40)、70.8%(17/24),MI频率分别为22.5%(9/40)、20.83%(5/24).FHIT基因改变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FHIT基因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对于宫颈癌的诊断和筛查可能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刘辉;彭芝兰;刘珊玲;王和;唐茜萍;何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以逆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C-末端缺陷的JAK3[c-term deficient JAK3, JAK3(ΔC)]载体PLJAK3(ΔC),以BALB/c 3T3为靶细胞,转染JAK3(ΔC) cDNA,检测JAK3(ΔC)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为利用JAK3(ΔC)对白血病进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打基础.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法从质粒PcDNA3-JAK3(ΔC)中分离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JAK3(ΔC),通过转化感受态细菌扩增并检测DNA序列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法将PLJAK3(ΔC)转染包装细胞PA317细胞,并用G418筛选抗性细胞克隆,收集病毒;用该病毒感染靶细胞BALB/c 3T3,G418筛选抗性克隆并测定病毒滴度;抗性细胞扩增培养,细胞溶解后经免疫沉淀(IP)、Western blotting 检测BALB/c 3T3细胞中JAK3(ΔC)的表达情况.结果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JAK3(ΔC)酶切和DNA测序均表明含有2796 bp的JAK3(ΔC)基因;②病毒滴度为1.2×104 CFU/ml;③PLJAK3(ΔC)转染BALB/C 3T3细胞中表达出了JAK3(ΔC)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7×103.结论该研究构建的C-末端缺陷JAK3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JAK3(ΔC)能有效感染PA317包装细胞并产生高滴度病毒,同时该病毒能有效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真核细胞中并表达.
作者:张平;毕建虹;蔡美英;章崇杰;王蓉;赵宗蓉;魏大鹏;唐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脏器肿瘤骨转移的特点、发生率及转移部位.方法对276例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部分病例增加断层或特殊体位显像,显像剂为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结果①276例癌症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者131例,阳性率47.46%,其中肺癌83例,骨转移34例,阳性率41%;乳腺癌118例,骨转移60例,阳性率50.8%;前列腺癌75例,骨转移37例,阳性率49.3%.②肺癌、乳腺癌骨转移部位以胸部为多见,其次为脊柱,前列腺癌骨转移以骨盆为多见,其次为脊柱.③肺癌骨转移在1年内发生率为43%以上,1年后则有所下降,而乳腺、前列腺癌在6个月后仍呈上升趋势.结论肺、乳腺、前列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病程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林勇;赵莎平;陈子益;范忠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3(IGFBP-1,-3)在正常新生鼠身长增长及宫内发育迟滞新生鼠追赶生长中的作用.方法将14只健康SD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只.于孕14天时钳夹实验组孕鼠双侧子宫动、静脉20分钟,对照组仅同期进行开腹、关腹手术.待两组孕鼠自然分娩后,从每只孕鼠所生的新生鼠中挑选3只身长、体重接近于平均身长、体重者,而后将两组各21只新生鼠又随机分为出生时、出生后第3天及出生后第5天三个亚组,每组各7只.测量生长参数,并采集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GFBP-1,-3水平.结果出生后第3天和第5天,实验组新生鼠身长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IGFBP-3的增长也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且身长的增长与IGFBP-3的增长呈正相关(r=0.311),而与血清IGFBP-1的降低无相关关系(r=0.0074).结论出生后血清IGFBP-3的增加是新生鼠身长及宫内发育迟滞新生鼠发生追赶生长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炜如;姚裕家;杨凡;曾懿;白波;陈永秀;熊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17β-雌二醇(E2)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内皮细胞毒效应的影响,以及与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变化间的关系,探讨E2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采用ECV304脐静脉内皮细胞株体外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OX-LDL(200 μg/ml)组、 E2 (4×10-7 mol/L)组、E2+OX-LDL组(E2预处理24小时后加入OX-LDL共同作用)、E2/OX-LDL组(E2预处理24小时后去掉E2,单加入OX-LDL作用),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OX-LDL作用12小时后的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及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3-4,5-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MTT)值与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变化.结果 OX-LDL可引起细胞MTT 值下降(P<0.01)与LDH值显著升高(P<0.01),伴随有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P<0.01),而E2可显著抑制OX-LDL引起的细胞内游离钙升高,同时减少LDH的释放,抑制MTT值的下降.结论 E2可显著抑制OX-LDL的细胞毒效应,这与E2阻止了OX-LDL激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有关,这也可能是雌激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玉成;曾智;张庆;梁玉佳;黄明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 Ⅱ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促凝活性(PCA)的影响.方法使用Tan Ⅱ A处理NB4细胞,复钙时间检测NB4细胞的PCA,并用发色底物法测量反应体系中因子Xa(FXa)水平,ATRA处理的NB4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 Tan Ⅱ A 可下调NB4细胞PCA水平,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Tan Ⅱ A和ATRA下调NB4细胞的PCA水平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Tan Ⅱ A作用的NB4细胞,FXa水平降低.结论 Tan Ⅱ A与ATRA相似,均可降低NB4细胞的PCA水平,其降低PCA作用是通过下调NB4细胞TF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程韵枫;羊裔明;邓承祺;孟文彤;刘霆;梁效功;廖小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