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作用

张祖平

关键词:阴道镜, 宫颈疾病, 病理检查
摘要:目的:评价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7年3月对行阴道镜检查,同时根据阴道镜图像异常处定位活检的371例患者资料.结果:根据阴道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对宫颈癌的符合率100%,对CIN诊断符合率87.10%,对宫颈湿疣的符合率100%.结论: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湿疣的早期诊断与病理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教育在结肠造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结肠造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结肠造口患者从心理方面、疾病常识、术前术后、康复期等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和指导.结果:50例患者接受相关健康教育后,除2例对造口袋粘胶过敏致造口周围皮炎、3例在早期因裁剪洞口大小不合适,造口排泄物外溢刺激致皮肤损伤外,其余患者均能独立或在家属协助下完成造口护理.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结肠造口患者的认知能力,减少焦虑,改变惠者不良心态,有利于患者尽早掌握造口护理方法,促使其早日返回社会.

    作者:吴艳丽;田昌英;夷凤梅;张润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使用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体会——附1例病例报告

    环磷酰胺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烷化剂类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其对机体免疫抑制作用,临床使用当中会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危险情况.环磷酰胺为临床常用的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常用此药物,传统用法为口服,但近年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已经广泛使用.

    作者:邓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术治疗严重闭合性眼伤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与否在治疗闭合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中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1~2009.3收治的闭合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病例52例,对其手术方式及视功能、视网膜复位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闭合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平均年龄45.4±19.2岁.男性41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5.6岁;女性11例,年龄39~60岁,平均年龄47.4岁.其中行玻璃体切除+球内注气(或硅油)者30例(A组),行玻璃体切除+巩膜环扎+球内注气(或硅油)者22例(B组).A组术前视力≤0.02的20例(66.7%),视力>0.02的10例(33.3%);术后视力≤0.02的7例(23.3%),视力>0.02的23例(76.7%).B组术前视力≤0.02的13例(56.4%),视力>0.02的9例(43.6%);术后视力≤0.02的5例(22.5%),视力>0.02的17例(77.5%).两组术前及术后视力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玻璃体切除+球内注气(或硅油)者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25例(83.3%),行二次手术者5例,2例视网膜回贴;玻璃体切除+巩膜环扎+球内注气(或硅油)者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18例(85.8%),行二次手术者4例,2例视网膜回贴.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在治疗闭合性眼裂伤伴视网膜脱离中与玻璃体切除非联合巩膜环扎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巩膜环扎在玻璃体切除治疗严重的闭合性眼外伤伴有视网膜脱离中不是必要的.

    作者:胡建斌;余雨枫;雷春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宫颈癌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其效果评价

    目的:对宫颈癌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我院2003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8例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健康教育能够使宫颈癌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作者:王云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重型肝炎42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型重型肝炎病人83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20mg/日静滴,拉米夫定口服100mg/日,两组疗程均为1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生物化学、病毒学指标变化.结果:(1)治疗组TBIL、ALT、AST明显下降,TBIL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2)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增加较对照组显著(P<0.05).(3)HBV-DNA阴转率和负荷栽量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01).(4)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90%对36.58%(P<0.001).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重型肝炎可使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抑制HBV复制,提高生存率.

    作者:李玉龙;龚丽霞;王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7年3月对行阴道镜检查,同时根据阴道镜图像异常处定位活检的371例患者资料.结果:根据阴道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对宫颈癌的符合率100%,对CIN诊断符合率87.10%,对宫颈湿疣的符合率100%.结论: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湿疣的早期诊断与病理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祖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护生对护理礼仪教学方法评价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护生对护理礼仪各种教学方法的评价,为今后的护理礼仪教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2008级205名护理本科生及185名护理专科生对护理礼仪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205名本科生对情景模拟的评分高,为2.81±0.39,对讲授的评价低,为2.09±0.55.185名专科生对实践操作评分高,为2.75±0.44,对讲授的评价低,为2.07±0.61.本科生及专科生对护理礼仪各种教学方法的评分不一,但针对每种教学方法的两者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教师应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特别关注学生对礼仪规范的领悟,增强护生对护理礼仪的实际运用能力.

    作者:余雨枫;胡忠华;马晖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浅谈药物制剂专业《化工原理》教学

    <化工原理>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常感觉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药物制剂专业特点,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慈志敏;付超美;蒋淼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包皮环扎术并发症的分析处理

    目的:探讨包皮环扎术并发症的处置办法,以便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采用CBV包皮除去环行包皮环扎术520例,总结早期开展包皮环扎术的经验及对并发症进行分析处理.结果:520例均治愈,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按其产生后果的严重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出血、感染、环扎器滑脱、环扎器过早脱落致内外板分离、创缘水肿以及环扎器延迟脱落等.结论:(1)包皮环扎术手术简单、快速、切口整齐美观,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2)通过积极处置可以减少并发症,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田维云;孙菊元;杨四文;贾其磊;殷波;林思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通过双源CT(DSCT)与传统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的对比性研究,探讨D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疑似或已知冠状动脉疾病患者34名做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冠状动脉狭窄情况,按狭窄程度分类进行相关性研究,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按AHA15分段法,34位患者CT造影共显示良好节段452段,显示优良率为91.3%.对于≥50%狭窄节段,DSCT诊断的敏感性为92.4%,特异性为97%,阴性预测值98.5%,阳性预测值85.9%.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与传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很高的一致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赵原;蒲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8水平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究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法检测7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IL-4、IL-8水平,同时设70例正常对照.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血清IL-4、IL-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t=11.31,7.71,均P<0.01),IL-4与IL-8呈正相关(r=0.814,P<0.01).结论:血清高IL-4、IL-8水平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林向阳;李亚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下胸系膜内阑尾1例

    阑尾炎为外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断一般不难,但因解剖异常,阑尾位于肝下肠系膜内的病例较少见,临床诊断治疗带来困难,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报道如下:

    作者:潘显龙;高必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31碘治疗后受损肝功的变化

    对伴有肝功能受损的5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经131碘治疗后半年,观察治疗前后的肝功变化,评价131碘治疗此类病人的效果.

    作者:钟海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护理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我科5例人造血管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观察,并做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1例血栓形成行取栓术后并发感染失败,4例功能良好.结论:正确掌握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方法,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预防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可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

    作者:何小花;文远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应激性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在伯乐BIO-RAD D-10糖化血红蛋白系统上使用高压液相层析法(HPIE)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HbAlc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终诊断,对于HbAlc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糖者HbAlc9.85±1.22%,应激性高血糖者HbAlc7.64±1.25%,糖尿病低血糖者HbAlc3.56±1.11%.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高血糖HbAlc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bAlc可以作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HbAlc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监测和诊断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作者:王健;李晓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浅谈血液标本采集处理在血站实验室质控中的作用

    血液检验的终目的是保证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必须坚持全过程质量控制[1].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试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3个阶段的质量控制,而试验前质量控制是安全输血的关键点.正确、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血液标本,是试验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作者:郑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老年糖尿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8年6月51例老年糖尿病人置入胰岛素泵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51例病员置泵前后空腹与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天数有明显差异(P<0.05),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次数差异也有显著性.5例病员带泵出院,46例病员带泵一周至三周血糖控制良好,取泵后继续注射胰岛素治疗,随访3月~2年,血糖控制良好.结论:胰岛素泵体小巧,易携带,操作简便,老年糖尿病人置入胰岛素泵后血糖得到稳定和理想的控制,减少了夜间低血糖和黎明现象,血糖达标天数增加,是控制血糖的好方法.

    作者:张焰;宋月琼;李凤琼;杨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低温保存静脉血不同时间对PLT检测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温下静脉血存放不同时间对PL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份健康人群EDTA抗凝血标本,即刻上机检测(0h),然后将标本存放5℃的冰箱中保存于2h,4h,8h,12h,24h,30h分别检测,将各时段的检测结果分别与即刻上机检测结果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血小板计数(PLT)在2h,4h,8h,12h,24h的检测结果与0h无显著性差异(P>0.05),30h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2h,4h,8h,12h的检测结果与0h无显著性差异(P>0.05);241h、30h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LT检测,如不能及时,应保存于5℃条件下,并于24h内尽快完成.

    作者:李晓芳;郝金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肾移植术前肾活体供体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肾移植术前肾活体供体评估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对27例受检者进行双肾区及尿路的对比剂动态扫描,采集肾动脉期、静脉期及排泄期的影像数据,进行MPR、MIP及VR等后处理,评估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变异,肾实质及上尿路的形态及功能.结果:双源CT血管成像清晰显示肾血管、肾实质及上尿路影像.27例受检者中,22例双肾动脉均为单支,5例发生变异(异住动脉1例,副肾动脉2例,副肾动脉与肾动脉早期分支并存2例);肾动脉狭窄2例;23例双肾静脉为单支,4例变异(右肾双支静脉伴左副肾静脉合并左肾静脉走行异常1例,双肾副肾静脉1例,右副肾静脉2例);22例肾实质正常,左肾萎缩2例,小囊肿2例,肌脂瘤1例;25例尿路显影正常,2例左输尿管未显影.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以其快速高分辨成像的优势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为肾移植手术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高燕;白林;白顺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护理

    目的:探讨Medtronic Minime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运用于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意义及护理特点.方法:对30例DM患者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同时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护理.结果:(1)30例DM患者均顺利完成动态血糖监测且耐受性良好;(2)根据CGMS检查结果,可以针对性制订治疗方案,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CGMS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血糖波动特征及变化趋势的认识和协助制定DM患者治疗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加强护理是CGMS顺利完成的保证.

    作者:胡一勤;普燕;李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