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红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0例

曹秀荣;马乔娟

关键词:心肌梗塞/中西医结合疗法, 老年人, 丹红注射液/治疗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抗血小板、抗凝、降脂、扩张冠状动脉、常规丹参等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52.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可降低严重并发症情况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陕西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活血化瘀镇痛汤治疗痛经101例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在痛经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用自拟活血化瘀镇痛汤(蒲黄、五灵脂、桃仁、川芎、乌药等)治疗痛经101例。结果:显效68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7.6%。结论:本方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理气温经之品,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理气温经镇痛之功效。

    作者:王艳青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三黄二花汤内服与外洗方治疗女性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类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女性痤疮的疗效。方法:采用口服自拟三黄二花汤配合芒硝外洗治疗女性痤疮41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皮疹消退率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69.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7%,对照组为72.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说明三黄二花汤内服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散郁之效,配合芒硝外洗燥湿散结可以促进皮疹消退。

    作者:王高雷;路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百乐眠胶囊配合地西泮片治疗失眠症40例

    目的:观察百乐眠胶囊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患有失眠症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口服百乐眠胶囊和地西泮片,均连续服8周。结果:百乐眠组显效率(80.15%)与对照组显效率(78.33%)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药物副反应比较,百乐眠组优于地西泮组。结论:百乐眠胶囊治疗失眠疗效可靠,无药物副反应及也没有明显的药物依赖综合症。

    作者:王德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斑蝥酸钠注射液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31例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注射液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斑蝥酸钠联合替吉奥治疗,和替吉奥单药治疗,两周期治疗后对两组在治疗效果、毒副反应上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近期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白细胞毒性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KPS评分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斑蝥酸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肿瘤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高静东;李湧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活血化瘀在保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中医学认为“肾主生殖,藏精而系胞胎”,故保胎治疗中多从补肾安胎入手,主张以静制动,而具有活血行气等功效的药物常被视为妊娠用药禁忌,虽然《内经》中有“有故无损,亦无损”的记载,临床上也不敢轻易冒险应用,唯恐损伤胎元。但目前临床上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炎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等因素,胎漏、胎动不安的患者常常具有肾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对于这部分患者,补肾安胎的治疗常有力不从心之处,笔者在学习历代医家保胎的文献基础上,尝试在补肾安胎方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治疗中的体会总结如下,与大家交流。

    作者:潘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葛根素对肥胖合并冠心病患者脂肪因子与血脂水平分析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肥胖合并冠心病患者脂肪因子与血脂水平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肥胖合并冠心病患者96例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常规治疗+葛根素治疗)及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选择健康查体人群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脂肪因子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葛根素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内脂素、抵抗素、瘦素治疗前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5,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内脂素及瘦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葛根素治疗组内脂素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有明显升高(P<0.05)。葛根素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 TG、TC、HDL、LDL 治疗前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5,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TG、LDL、HDL 较对照组仍有有显著性差异(P<0.05)。葛根素治疗组TG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5)。葛根素治疗组内脂素与TG、HDL变化显著相关(P<0.05),抵抗素与TG呈显著正相关(P<0.05),瘦素与TG、TC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葛根素可有效调节肥胖合并冠心病患者脂肪因子与血脂水平,且血脂变化与脂肪因子水平调节密切相关。

    作者:张建秀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逐瘀消癥汤配合西药治疗瘀阻胞宫型免疫性不孕症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活血祛瘀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免疫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逐瘀消癥汤(大血藤、黄芪、桃仁、续断、赤芍、丹参、当归、川芎、枸杞子、菟丝子、红花、牡丹皮)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观察患者抗精子抗体和受孕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3%和7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SH和E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本法治疗免疫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可促进抗精子抗体检查转阴,改善患者FS H和E2等内分泌指标,增加受孕几率。

    作者:余琼琼;陈敏;苏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名中医岳良明用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经验

    名中医岳良明认为,心肾阳虚是导致心衰发生的直接原因,气(阳)、血、水病变构成了心衰病理实质的内涵,气(阳)虚→血瘀→水停的演变则是其病变规律。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其中以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治宜温阳利水、益气活血并治,以金贵肾气丸和栝楼薤白半夏汤为基础,随证化裁。

    作者:苏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三七治疗肝硬化经验选粹

    三七又名田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珍贵者”。众所周知,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等功效,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能力,可以治疗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癥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等。西医认为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三七总皂甙、黄酮类成分、三七素以及三七氨酸等,具有止血、抗血栓、促进造血、扩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镇静、延缓衰老、增强记忆等作用。殊不知,三七在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方面,能够起到提升白蛋白、利尿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李君平;刘正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56例

    目的:观察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并结合西医治疗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S A P为治疗组,选取S A P手术病例为对照组,病例总数115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应用基础疗法,并在确诊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应用通里攻下组方、活血化瘀组方、清热解毒组方。应用原则为初期即开始应用通里攻下组方为主,同时加活血化淤组方治疗,进展期以患者通便后,即以活血化淤组方为主,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辅,恢复期以清热解毒组方为主。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2%,平均住院天数22.96d。对照组总有效率84.5%,平均住院天数42.63d。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无论是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均明显降低。结论:应用“大黄牡丹皮汤”方义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满意,住院时间、费用明显减少。

    作者:王长庆;曹汉彬;赵伟;张建民;王华;李明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选用妇炎康片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法对本病能起到能起抗炎、镇痛的作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秀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独活寄生汤配合西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1例

    目的:观察中医疗法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选取口服塞来昔布0.2g/d ,治疗组针灸治疗并服用独活寄生汤,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行膝骨关节炎WOM AC 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组内、组间膝关节WOMAC评分比较较治疗前均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本法是临床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姚舒馨;张育民;刘曙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健脾化瘀法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法对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时间和速度及创面腐祛时间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48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健脾组、健脾化瘀组、化瘀组、祛腐组4组,分别服用健脾生肌汤、健脾化瘀汤、祛瘀汤、祛腐消毒饮。每日早晚二次饭后30min服用,每次服用200 m L。治疗8周后,观察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和速度及创面腐祛时间和速度的情况。结果:健脾化瘀法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可以提高创面愈合率,促进腐肉脱落,同时提高创面愈合时间和速度的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各对照组( P<0.05)。结论:健脾化瘀法对慢性皮肤溃疡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肖秀丽;张海岩;茅闻婧;吴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9例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79.5%( 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可显著改善心功两能,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及心功能每搏输出量(SV)。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状。

    作者:张隽;卫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乌梅丸在便秘证治中的研究

    乌梅丸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后世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将乌梅丸归于驱虫剂,以致后人对其临床证治的理解易拘于蛔厥、下利。从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的认识,可以看出乌梅丸并非仅仅是一驱蛔剂,而是厥阴证的主方。北宋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于厥阴提纲证后补充了“乌梅丸主之”,清代的柯韵伯认为“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1]“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

    作者:霍黎生;陈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黄芪注射液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肾病59例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均予DM教育、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黄芪注射液、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

    作者:高金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风疼痛汤治疗中风后半身疼痛42例

    目的:观察中风疼痛汤治疗中风后半身疼痛的疗效。方法:将82例中风后半身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选用中风疼痛汤(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鸡血藤、丹参、陈皮、半夏、白芥子、枳壳、白芍、甘草、全蝎、蜈蚣)治疗;疗程10d;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中风疼痛汤具有活血化瘀、养阴祛风通络之功效,治疗中风后半身疼痛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学平;辛勤;米海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暖宫逐瘀汤配合西药治疗盆腔炎35例

    目的:探讨活血祛瘀类中药配伍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盆腔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的抗菌消炎治疗方式,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暖宫逐瘀汤(当归、干姜、赤芍、小茴香、香附、枳壳、川芎、桃仁、红花、丹皮)辨证论治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和治疗的起效时间。结果:治疗组在治疗有效率、起效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法治疗盆腔炎临床效果明显,起效时间短,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

    作者:杨鸿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醒脑静及依达拉奉联合用药对肺性脑病患者脑神经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醒脑静及依达拉奉联合用药对肺性脑病患者脑神经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肺性脑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依达拉奉治疗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治疗醒脑静。治疗前及经治疗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及血管细胞黏附分-1(VCAM-1)并进行NIHSS评分。结果:对照组治疗后S-100β对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S-100β、VCAM-1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观察组S-100β、VCAM-1较对照组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内MDA、CAT 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SOD、GSH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本法可以改善肺性脑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有助于该类患者康复。

    作者:李媛;张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刘华为教授应用气化升降理论治疗肿瘤疾病的经验

    刘华为教授在治疗肿瘤疾病时特别注重中医气机和气化学说的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病与人体气机升降失调、脏腑气化失司、痰(饮、水、湿)瘀互结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治疗的着眼点要放在恢复正常的气机运行和气化功能上。兹将刘华为教授气机气化理论和治疗肿瘤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气机气化理论气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功能就是生命物质的气的功能表现。“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是解释说明天地之间暨气与万物化生关系的特定概念,其内涵相对清晰而外延甚为广泛[1]。对人体而言,就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理论”源于《内经》,仲景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临床,将六气和脏腑经络病证相结合,奠定了中医“气化理论”的脏腑、物质基础,并提出“抑其太过,弥其不及”的治疗理念。隋唐以后,“膀胱气化”理论得到进一步阐发,其含义逐渐扩展,“亢害承制”、“水气互化"与“三焦气化”观点均促进了气化理论的发展,“气化”概念逐渐泛化成为脏腑及全身功能运化的理论支撑[2]。中西汇通之后,气化理论用以表达中医学的生命功能模式。刘华为教授注重“气机、气化学说”的研究运用,对中医“气化理论”具有独到的理解和体悟,在临床实践中创造性的将中医五行学说与“气化"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气化理论”思想体系,“深化和发展了中医学基础理论”。运用“气化理论”指导肿瘤疾病的治疗,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学术思想。

    作者:鱼麦侠;李增战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陕西中医杂志

陕西中医杂志

主管:陕西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陕西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