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小倩;叶正良;李德坤;周大铮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的中医病机。方法:通过对比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认识,结合古代文献与现代医家研究,提出从虚、痰、瘀立论的观点。结论:通过临床实践与现代医学的研究论证,观点成立。为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提供另一种思路。
作者:崔祺;肖蕾;张庆杰;张晨;王立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黄疸是中医的病症名,是患者就诊时的一个主诉或体征,其定义十分明确,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证据,若只有身黄而目不黄者,不属于黄疸病。从临床实践来看,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对黄疸患者联用中医药治疗,不但大大缓解了临床症状,而且也有利于疾病的临床恢复。
作者:闫文慧;丁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痹症患者连续3年10次在6月~8月穴位贴敷(白芥子、细辛、延索胡、威灵仙、吴茱萸),用粉碎机打成粉末,姜汁调成泥状,现配现用。贴敷大椎、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上述穴位交替取穴贴敷,在贴敷前先在背俞穴处拔罐5min ,继用伤湿解痛膏将药泥制成的直径1.5cm大小圆形,固定于所选穴位,贴敷2~6h。结果:总有效率达71.4%。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痹症患者疗效较好。
作者:章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小花草玉梅中三萜皂苷类成分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从小花草玉梅全草中获取单体化合物,选取其中得率较高的10个成分(均为齐墩果酸型或常春藤型三萜皂苷,在C-3位、C-28位分别或同时与糖链成苷)分别作体外细胞药效试验,所用细胞株为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结果:化合物4和化合物10对上述两种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性,其余化合物无明显效果,并依据实验结果初步推测了三萜皂苷类成分抗肿瘤活性的构效关系。结论:小花草玉梅中三萜皂苷类成分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规律性,即C-3位连有糖链而C-28位有游离羧基的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的抗肿瘤活性较强。
作者:刘丹;丁愉;张治然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荣脑通络益智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和对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明确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口服荣脑通络益智汤(党参、黄精、菟丝子、熟地黄、白术、当归、枸杞子等),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30d为1个疗程,同时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对照组总有效率75.8%,两组治疗方法对慢性脑供血不足均有改善症状,降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作用,且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本法对于本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华新;孟鋆;孙健;张均萍;李树杰;王葛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6例患者,治疗组52例,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46例,给予利巴韦林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在治疗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并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 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和纠正脱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婴幼儿秋季腹泻,可明显缩短患儿发热、脱水纠正时间,提高治愈率,有利于患儿恢复正常,且副作用小。
作者:杨生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通窍活血汤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83例。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尚未出现脑疝体征。均行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治疗组联合通窍活血汤40例,对照组43例。结果:临床患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90.0%和80.0%,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治疗脑出血术后安全有效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和增加脑组织损伤的修复有关。
作者:陈文斗;玉石;谢乔林;黄锦丰;宾杰;原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补肾消抗汤对36例免疫性反复早期流产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补肾消抗汤(熟地、山萸肉、山药、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当归、桑寄生、川断、连翘等)治疗致免疫性反复早期流产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36例,观察抗体之变化。结果:治愈率88.9%。结论:本方法具有补肾养血活血解毒的功效。
作者:汤春琼;王爱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抗血小板、抗凝、降脂、扩张冠状动脉、常规丹参等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52.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可降低严重并发症情况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作者:曹秀荣;马乔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类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女性痤疮的疗效。方法:采用口服自拟三黄二花汤配合芒硝外洗治疗女性痤疮41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皮疹消退率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69.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7%,对照组为72.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说明三黄二花汤内服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散郁之效,配合芒硝外洗燥湿散结可以促进皮疹消退。
作者:王高雷;路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刘华为教授在治疗肿瘤疾病时特别注重中医气机和气化学说的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病与人体气机升降失调、脏腑气化失司、痰(饮、水、湿)瘀互结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治疗的着眼点要放在恢复正常的气机运行和气化功能上。兹将刘华为教授气机气化理论和治疗肿瘤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气机气化理论气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功能就是生命物质的气的功能表现。“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是解释说明天地之间暨气与万物化生关系的特定概念,其内涵相对清晰而外延甚为广泛[1]。对人体而言,就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理论”源于《内经》,仲景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临床,将六气和脏腑经络病证相结合,奠定了中医“气化理论”的脏腑、物质基础,并提出“抑其太过,弥其不及”的治疗理念。隋唐以后,“膀胱气化”理论得到进一步阐发,其含义逐渐扩展,“亢害承制”、“水气互化"与“三焦气化”观点均促进了气化理论的发展,“气化”概念逐渐泛化成为脏腑及全身功能运化的理论支撑[2]。中西汇通之后,气化理论用以表达中医学的生命功能模式。刘华为教授注重“气机、气化学说”的研究运用,对中医“气化理论”具有独到的理解和体悟,在临床实践中创造性的将中医五行学说与“气化"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气化理论”思想体系,“深化和发展了中医学基础理论”。运用“气化理论”指导肿瘤疾病的治疗,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学术思想。
作者:鱼麦侠;李增战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常规的抗炎、抗病毒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麻杏石甘汤(甘草、生石膏、川贝母、陈皮、麻黄、杏仁、枇杷叶、鱼腥草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儿在临床效果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对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立标;张新华;谭嫦;廖桂萍;黄连春;王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金匮大黄牡丹皮汤,除了是一个治疗肠痈的经典方,还是泻热除瘀的基础方。经过临床使用,发现其在眼科疾病时亦有良效。就大黄牡丹皮汤来讲,其主要立足于消肿,故能够消除肠痈初起的症状。如果伴见舌体红,脉滑数有力,高热等症状,说明热邪亢盛,需要增加清热解毒的中药。这个方清热解毒效力不够,经常都配上金银花,金银花清热解毒,增加全方的清热解毒作用。下面附上治疗眼科疾病案例3则,加以讨论。
作者:杨文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在痛经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用自拟活血化瘀镇痛汤(蒲黄、五灵脂、桃仁、川芎、乌药等)治疗痛经101例。结果:显效68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7.6%。结论:本方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理气温经之品,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理气温经镇痛之功效。
作者:王艳青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通乳治疗郁滞期乳痈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运用中医手法通乳法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静滴。结果:临床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6.6%。积分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后1d电话随访临床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6.6%。结论:中医手法通乳法治疗郁滞期乳痈病,疗效显著、经济、无副作用,不影响哺乳,易于操作,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红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研究的对象选取2010年2月到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应用天麻钩藤饮加鳖甲、麦冬,对照组46例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15d随访1年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有效50例,无效4例,有效率92.6%。对照组31例,无效15例,有效率67.4%。天麻钩藤饮加鳖甲、麦冬组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 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鳖甲、麦冬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疗效满意。
作者:唐伟;蔡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医古有“怪病多责之于胆”、“怪病多责之于痰”、“怪病多责之于瘀”之说,而今天,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再加一条:怪病亦当责之于“郁”。笔者临床三十余载,和所有同样经历过的同道们一样、遇见“怪病”无数。笔者所理解的怪病、就是那些症状与病机(医理)不符、用现有的中西医理论无法解释或无法指导治疗的病症。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症状的出现有违常规、症状痛苦却查无实据(客观器质性病变)、或看似症状简单典型却治疗无效。在此,笔者就简单举一“手足冰冷案”为例。
作者:苏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并结合西医治疗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S A P为治疗组,选取S A P手术病例为对照组,病例总数115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应用基础疗法,并在确诊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应用通里攻下组方、活血化瘀组方、清热解毒组方。应用原则为初期即开始应用通里攻下组方为主,同时加活血化淤组方治疗,进展期以患者通便后,即以活血化淤组方为主,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辅,恢复期以清热解毒组方为主。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2%,平均住院天数22.96d。对照组总有效率84.5%,平均住院天数42.63d。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无论是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均明显降低。结论:应用“大黄牡丹皮汤”方义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满意,住院时间、费用明显减少。
作者:王长庆;曹汉彬;赵伟;张建民;王华;李明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乌梅丸及其拆方对UC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承气汤灌胃+ T NBS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拆方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VIP、SP的表达,测算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VIP升高,SP降低,胃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显著性(P<0.01),灌胃给药后,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大鼠结肠组织VIP降低,SP升高,胃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率升高,补益组大鼠结肠组织VIP降低,SP升高,有显著性(P<0.01)。结论:乌梅丸能抑制肠黏膜VIP的表达,促进SP表达,降低胃残留率,提高小肠推进率,通过促进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对溃疡性结肠炎起到治疗作用,温热组药物为该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主要药物。
作者:惠毅;闫曙光;周永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肥胖合并冠心病患者脂肪因子与血脂水平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肥胖合并冠心病患者96例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常规治疗+葛根素治疗)及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选择健康查体人群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脂肪因子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葛根素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内脂素、抵抗素、瘦素治疗前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5,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内脂素及瘦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葛根素治疗组内脂素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有明显升高(P<0.05)。葛根素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 TG、TC、HDL、LDL 治疗前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5,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TG、LDL、HDL 较对照组仍有有显著性差异(P<0.05)。葛根素治疗组TG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5)。葛根素治疗组内脂素与TG、HDL变化显著相关(P<0.05),抵抗素与TG呈显著正相关(P<0.05),瘦素与TG、TC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葛根素可有效调节肥胖合并冠心病患者脂肪因子与血脂水平,且血脂变化与脂肪因子水平调节密切相关。
作者:张建秀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