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吕菊红;毛琼;赵力芳
病例女,39岁,孕2产1,因右下腹痛2 d伴恶心、呕吐、发烧1 d在家中抗炎治疗后腹痛未见好转,于2010-1-24以阑尾炎急诊人外科.查体:T 38.0℃,P 102次/min,R 21次/min,BP105/70 mmHg,痛苦面容,全腹压痛,有反跳痛,以右下腹麦氏点为重,伴有轻度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张文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DEACMP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次,2次/d静滴,纳洛酮注射液2mg/次,1次/d,静滴;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2 mg/次,1次/d,静滴,疗程均为15 d.治疗后评价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总有效率73.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H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龙海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右颈内静脉留置长期涤纶套导管内血栓经溶栓失败后行手术取栓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评价9例次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的患者发生导管内血栓者经溶栓失败后行手术取栓术(A组)和9例次新穿刺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B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①A组和B组导管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22个月,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B组比较,A组插管处局部皮肤感染率和导管引起的全身感染发生率、使用导管透析时血流量、导管血栓发生率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纤维鞘形成.结论 对于溶栓失败的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手术取栓法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王黎萍;沈建明;李骏峰;熊毅;田少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子宫切口妊娠的术后结果及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典型孕囊型、残留型、类滋养细胞疾病型和血块型四种类型;31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中超声正确诊断24例,准确率77.4%,误诊为宫颈部妊娠3例,不全流产2例,滋养细胞疾病1例,血凝块1例.结论 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姚超华;唐以银;邱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PCLA组和PCEA组,每组30例.PCLA组术毕应用芬太尼20μg/kg、托烷司琼5 mg静脉镇痛;PCEA组术毕应用芬太尼5 μg/kg、1.192%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硬膜外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ore,RSS)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并观察术后血浆泌乳素浓度、肠蠕动恢复时间和镇痛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PCEA组镇痛效果优于PCIA组,PCIA组RSS评分比PCEA组高,但两组患者镇痛总体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A组头晕发生率比PCEA组高.两组肠蠕动恢复时间、血浆泌乳素浓度、恶心、呕吐、瘙痒及镇痛期间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术后芬太尼PCIA或PCEA均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且芬太尼PCIA和PCEA不良反应均较低.
作者:冯雪容;李淑;邹振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己酮可可碱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的疗效.方法 60例TI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4天为1疗程.治疗组30例给予己酮可可碱缓释片(石家庄制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400mg,2次/d,及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公司)100mg,1次/d,对照组30例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q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己酮可可碱片联合阿司匹林既可防止血栓形成,又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不良反应轻.结论 己酮可可碱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LA临床疗效确切,近期疗效达96.7%.
作者:赖维远;孙皓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晚期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术中的处理方式.方法 分析晚期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A组)、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B组)及单纯行剖宫产(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每组均为67例.对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低置胎盘、胎位异常、新生儿体重、抗生素使用时间与B、C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3组间术后住院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及产褥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同时处理巨大子宫肌瘤是可行的,但必须根据受术者的个体情况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作者:魏璐;潘玥;胡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医用药杯是临床和手术器械包内常规使用的器具.集中式管理模式的推行,使临床大量使用的药杯类小器皿都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清洗、包装和灭菌.手工清洗处理量极大,机器清洗常因无合适的盛装工具而导致无法彻底有效清洗,如果长期未洗干净,陈旧性残留物留在杯底,经过热力消毒和灭菌,易形成顽固的垢层,带来感染隐患[1].
作者:田小华;黄浩;周晓丽;陈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可视人工流产术与传统方法流产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组332例在宫腔镜下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对照组307例按传统方法进行无痛人流术,分别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近期并发症.结果 宫腔镜下监视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结论 宫腔镜下可视人工流产术,能克服传统人工流产手术的盲目性和危险性,降低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操作较为简单,手术效果满意,与传统人工流产术比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瑛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Bcl-2蛋白和Bax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正常卵巢组织、3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56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Bcl-2蛋白及Bax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cl-2蛋白、Bax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8.93%和33.93%,二者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在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率(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与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有无腹水有关(P<0.05);上皮性卵巢癌中Bax蛋白的表达与年龄、组织学类型、手术-病理分期、有无腹水均无关(P>0.05).结论 Bcl-2蛋白和Bax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而在卵巢癌组织中有较高水平表达,提示Bcl-2蛋白和Bax蛋白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王颖欣;韩萍;陈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乳腺癌术后化疗配合中药天芝草胶囊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 6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CAF及TA化疗方案,治疗组化疗同时合用天芝草胶囊口服,观察治疗前后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情况,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中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改善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天芝草胶囊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作者:刘军;魏树新;鲁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对鼻咽癌细胞CNE-2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的活性及对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 κB,NF-κB)激活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CNE-2细胞,用SFN预处理后,四氮唑盐酶还原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LDH的漏出率;明胶酶谱实验和实时逆转录PCR检测MMP-9的酶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亚基的转位情况.结果 0、20、40、50μM SFN处理24~72h后,均能抑制CNE-2的生长,LHD漏出率实验显示SFN对细胞无明显的毒性;SFN能明显抑制MMP-9的活性和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能抑制细胞核内p65的水平.结论 SFN对CNE-2细胞生长以及MMP-9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它可能通过抑制NF-κB激活,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余盛富;李谨;张功秀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细辛脑静脉滴注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细辛脑静脉滴注联合可必特氧气雾化吸入;对照组予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两组用药次数及疗程均相同.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细辛脑静脉滴注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比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疗效更好,能明显缩短病程,缓解症状.
作者:张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开腹全子宫切除术(TAH)、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TVH)的优缺点和疗效,指导子宫全切术式选择.方法 对117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按术式分为TAH(48例)、LAVH(31例)和TVH(38例)3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镇痛率、手术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 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率和住院时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术后并发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种子宫全切术式各有优劣,在选择时应趋于个体化,结合患者情况、医院条件等综合考虑,选择佳的方式.
作者:卢春梅;张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TGF-β1及ERK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宫颈癌组织、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TGF-β1和ERK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宫颈癌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TGF-β1和ERK2在宫颈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和75%,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和13.33%,P<0.01);TGF-β1和ERK2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Ⅱa期和≥Ⅱb期)的增高而增加(P<0.05),病理分级的降低而增加(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01);TGF-β1与ERK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5,P<0.01).结论 TGF-β1及ERK2的表达与宫颈癌的生长、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章丽霞;刘钧;黄一凡;何欣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全产程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孕妇生理及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孕妇160例,按知情同意、自主选择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实施全产程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照组未实施分娩镇痛,比较两组孕妇的焦虑程度、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分娩方式和Apgar评分等.结果 两组孕妇的焦虑程度、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剖宫产率等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实施全产程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可缓解孕妇焦虑情绪,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对孕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全伟斌;周朝明;劳诚毅;彭丽;劳慧娟;韦洁;胡兰丹;曾艳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巧克力囊肿剔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1例需行巧克力囊肿剔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51例)与开腹手术治疗组(50例),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随访的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住院时间及术后症状缓解率相比,腹腔镜组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彤洁;罗春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实验小鼠体内注射重组鼠β防御素2(MBD2)后细胞因子的变化,评价重组MBD2对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并对其抗感染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重组MBD2蛋白注射实验小鼠,利用PCR半定量检测小鼠肺组织中TLR2、IL-1β、TNF-α、MBD2和β-Actine mRNA的表达;重组MBD2治疗NTHi肺部感染小鼠,通过肺指数、肺组织病理切片及肺部荷菌数检测,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体内注射重组MBD2可显著提高实验小鼠肺组织TLR2、IL-1β、TNF-α及MBD2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量;重组MBD2的应用能显著降低NTHi肺部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及肺组织内的NTHi荷菌数,并能减轻感染小鼠肺组织的炎性浸润程度,明显改善其肺部病变.结论 重组MBD2在体内对NTHi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重组MBD2对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密切相关,为防御素抗感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作者:丰锋;姚锋;李婉宜;李燕;张强;李明远;邵京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联合无痛钳刮术终止初孕妇10~12周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7例妊娠10~12周要求流产的初孕妇使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并于用米索前列醇当天行无痛钳刮术.结果 47例患者宫颈扩张充分,钳刮手术顺利,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阴道流血时间短,月经按时恢复.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联合无痛钳刮术终止初孕妇10~12周妊娠安全、可靠,患者痛苦小,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彭周雨;陆静;青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及提高培养成功率的改良方法,更好地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方法 对孕16~21周孕妇实施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收获.结果 对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83例标本进行接种,培养成功率100%.83例标本中共发现4例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为4.82%.其中21三体综合征1例,平衡易位1例,罗伯逊易位2例.结论 改良后培养成功率基本达到100%,成功率较之前有明显提高.
作者:么伟;许晓芬;岳霞;张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