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正敏;王琼华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肿瘤区血管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因子参与的多步骤过程,从理论上阻止肿瘤血管生成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阻止肿瘤组织的血管形成,而阻断新生血管形成,是抗癌抗转移的关键环节.血管生长抑制剂、血管抑制基因治疗、血管抑制单克隆抗体等针对骨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并不十分成熟.只有与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的其他手段结合,才能正确认识血管靶向治疗的作用.
作者:李伟;曾建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阿托品预处理对胆囊切除术中胆心反射的预防作用,使手术室护士在巡回工作中对胆心反射有足够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方法 .方法 选择胆囊切除手术病人200例,随机双盲分为两组,阿托品预处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阿托品组在切皮前常规静脉注射阿托品0.3毫克.观察胆心反射发生率.结果 阿托品预处理组术中心率和血压均较稳定,无明显牵拉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阿托品预防处理能减少胆囊切除术术中胆心反射的发生.
作者:白晓霞;李福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微波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口腔粘液囊肿患者作微波热凝治疗.120例口腔粘液囊肿作外科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微波热凝和外科手术治疗疗效相近.结论 微波热凝技术在口腔粘液囊肿的治疗中疗效与常规手术治疗差异无显著性,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对常规手术恐惧的患者,从心理上讲,尤占优势.
作者:安晓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痛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将49例冠心病心绞痛伴心功能不全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通过观察心绞痛的发生频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情况和心电图的恢复较对照组为好,但盐酸曲美他嗪对心功能不全改善较常规治疗无明显优势.结论 盐酸曲关他嗪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何梅;房晖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局部应用牙科用派丽奥软膏和牙康(甲硝唑棒)对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派丽奥试验组46例,牙康对照组30例,均局部给药,并评价用药前后牙周袋内病原菌的变化及各项牙周临床指数变化.结果 用药后派丽奥组和牙康组出血指数、牙龈指数均变化显著,派丽奥组治疗总有效率91.3%,牙康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派丽奥与甲硝唑棒一样都可以作为治疗中重度牙周炎的一种缓释抗菌药物.
作者:罗杰;肖晓蓉;刘琴;朱珠;王海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院内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分离的298株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在298株葡萄球菌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59株(53.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39株(46.6%);CNS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科室分布以外科病区为主;葡萄球菌耐药率达80.0%以上的抗菌素有;阿莫西林/棒酸、克林霉素、红霉素、头孢唑林、苯唑西林、青霉素;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0%.结论 葡萄球菌耐药率高,耐药谱广,应对其进行严密监测,合理用药,积极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颠痫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9例难治性癫痫用托吡酯小剂量逐渐添加的方法 ,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第8周达到大有效量及耐受量后维持1年以上.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治疗总有效率85.7%,其中11例(39.3%)完全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例(27.6%),大多出现在加量期,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添加托吡酯治疗难治性癫痫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作者:李长芳;刘骅;段红利;刘沁;刘苏华;张光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婴儿开颅技巧.方法 采用尖刀、圆刀、文氏钳及线剪对12例耍儿患者进行开颅手术.结果 手术操作简单,头皮切口长0.5~5.0cm,颅骨骨孔直径约0.2~0.5cm,术后未形成颅骨缺损,CT随访半年,颅骨均骨性愈合.结论 结合婴儿颅骨特点,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和后遗症,在开颅过程中进行技术改进是有必要的.
作者:喇江平;黄永锐;尤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48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管形石膏治疗5例,外固定支架治疗28例,内固定治疗15例.随访6月~2年,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结果 管形石膏治疗5例全部骨性愈合;外固定支架治疗28例中,1例出现针道渗液,经治疗后均骨性愈合;内固定治疗15例,4例出现皮瓣坏死,经皮辩转移术后均骨性愈合.结论 对腔肿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能手法复位成功的就不手术治疗,术中尽量保护断端周围血供,能使用外固定支架就尽量不用内固定,如有骨质缺损须行一期植骨术.
作者:张震;马剑峰;陈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麻黄水提物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和气道上皮细胞信号转录因子与转录活化因子1(STAT1)表达水平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36只豚鼠随机分为三组;哮喘组、麻黄煎剂组及生理盐水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2只.用卵蛋白腹腔注射致敏及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哮喘模型,给予麻黄水煎剂干预治疗.用ELISA法测定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5(IL-5)浓度,用SABC免疫组化测定气道上皮细胞STAT1表达,同时观察BALF炎性细胞数及豚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麻黄煎剂组豚鼠肺内炎症改变明显减轻,其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IL-5浓度,明显低于哮喘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哮喘组BALF中IL-5含量与支气管上皮细胞STAT1表达均明显升高,且呈正相关关系,但麻黄煎剂组STAT1的表达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麻黄水提物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5的表达和炎性细胞聚积有关,但麻黄不能有效抑制STAT1的表达和信号传导异常.
作者:熊瑛;熊彬;王宋平;杨礼腾;李阳轲;孙兴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带气管插管患者合适的拔管时间.方法 对230例体外循环术后带气管插管的病人不同拔管时间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早拔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0.8%,晚拔组为2.0%,两组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体外循环术后1~2h拔气管插管能明显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王苏华;杨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死亡因素.方法 从10个方面对91例1周内和1周~1个月院内死亡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每个方面按一定条件分为两组,结果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年龄>60岁、GCS<8分、血压>180/110mmHg、中央部出血、血肿体积>50ml、血肿破入脑室,并发应激性溃疡、合并脑疝的患者1周内病死率分别为68%、84%、78%、78%、77%、59%、60%、76%,而血糖>8mmol/L、手术治疗的患者1周内病死率分别为58%、37%.结论 脑出血1周内病死率与患者的年龄、意识水平、入院时血压、出血部位、血肿体积、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并发应激性溃疡、是否合并脑疝有关系,而与患者的血糖、是否手术治疗无关系.
作者:高福春;宋慧芳;崔志强;赵春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人工流产术后及时放置活性γ型IUD、TCu380AIUD对月经血量丢失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比研究方法 ,对100例健康、已生育的早孕妇女,在人工流产术后及时放置活性γ型IUD50例(活性γ型IUD组)、及TCu380A50例(TCu380A组),于放王后的1、3、6、12个月随访,将月经血量丢失程度分为轻、中、重,对月经血量丢失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仅放置3个月后时γ-IUD组月经量减少出现多于TCu380A组外,其余时点两组月经量减少出现情况相近,且两组任意时点月经量增多情况亦相近.结论 活性γ型IUD、TCu380A在人工流产术后及时放王对月经血量丢失的影响较小,尤其是活性γ型IUD,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周行;徐琳;马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用溃疡散联合宫颈电热圈环切除术(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检查确诊为宫颈糜烂患者248例,其中128例采用外用溃疡散联合LEEP刀治疗(治疗组),120例单用LEEP刀治疗(对照组),术后取相同时间观察两组术口愈合、阴道流液,流血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9.22%.时照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宫颈电热圈环切除术治疗官颈糜烂效果好,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治愈率高,无并发症;联合外用溃疡散可促进创面愈合,减少阴道流血流液,预防感染发生.
作者:邱淑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 将4256例院前急救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即将A组由本市非专业化院前急救小组救治的2013例作为对照组;将B组由德阳市急救中心专职院前急救小组救治的2243例作为研究组,将两组的院前救治情况及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院内反应时间及到达现场时间、院前处置率及院前救治有效率专业组高于非专业组,院前病死率专业组低于非专业组.结论 专业化队伍能全面改善院前急救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将成为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作者:邓艳华;胡壮俐;辜艳;陈达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筛选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胶质瘤细胞所致增殖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瘤进展的基因通路及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运用cDNA微阵列II技术比较10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处理前后胶质瘤SHG-44细胞(WHOⅣ级)的基因表达谱,鉴定与胶质瘤增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随机选择数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Northern杂交实验,以验证cDNA微阵列结果 的可靠性.结果 实验鉴定出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28个、下调14个.5个差异表达基因;MDM2、PDCD5、SOD2、SERPINF1和MAPK11与胶质瘤的增殖相关.结论 初步揭示全反式维甲酸能诱导胶质瘤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提示前述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胶质瘤的进展有关.
作者:彭涛;曾义;徐宏;周增俊;游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和细胞因子TNF-α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粘膜的表达及意义,为明确UC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25例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MMP-1,MMP-3和TNF-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MMP-1,MMP-3和TNF-α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MMP-1,MMP-3和TNF-α升高,提示MMPS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汉华;韩盛玺;陈友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隐性高血压及其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36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并对监测结果 进行分析,以了解其隐性高血压的特点,并根据有无隐性高血压分为两组,比较其尿微量白蛋白的特点.结果 36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11例(30.6%)有隐性高血压.隐性高血压组的血压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水平均显著升高,尿白蛋白水平增高(132.1/μg/min vs 8.5μg/min,P<0.01),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也增高(45.6%vs 12.0%,P=0.040).结论 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臆性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且隐性高血压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更突出.
作者:李刚;陶剑虹;林家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cDNA微阵列分析不同级别和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胶质瘤细胞系与侵袭和转移相关的重叠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瘤的侵袭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cDNA微阵列技术比较两种不同级别胶质瘤细胞系CHG-5和SHG-44以及全反式维甲酸诱导3天的SHG-44细胞系的基因表达谱,消除细胞系间的个体差异,鉴定与胶质瘤侵袭和转移相关的重叠基因.随机选择数个重叠基因进行Northern杂交实验,验证cDNA微阵列结果 的可靠性.结果 实验鉴定出31个重叠基因,表达上调20个,下调11个.其中,4个重叠基因,包括CD151、G3BP、UGB和CSTB与胶质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部分重叠基因的可靠性为Northern杂交实验所验证.结论 初步揭示不同级别的胶质瘤细胞系之同存在侵袭和转移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提示这些重叠基因可能与胶质瘤的进展有关.
作者:曾义;杨忠;韩杨云;游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我科共对4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无框架立体定向结合血肿碎吸手术治疗,术前行常规准备、心理准备,取得患者与家属的配合.术后护理方面首先从体位入手,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变化,头痛的性质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在病情稳定后,加强肌体功能锻炼,通过上迷护理,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赵艳;周新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