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妇科内分泌科门诊开展药学咨询和患者教育的必要性

刘曼

关键词:患者教育, 药学咨询, 门诊
摘要:目的:分析患者教育、药学咨询应用于妇科、内分泌科门诊的必要性。方法选取我院妇科内分泌科门诊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开展患者教育和药学咨询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药学咨询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在药学咨询内容方面,咨询用量用法者多,占32.5%,其次为不良反应、药物成分,分别为12.0%、11.0%;其他咨询内容还包括药物替代、药物价格、用药注意事项、配伍应用等。结论在妇科内分泌科门诊中开展患者教育、药学咨询对于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改善病人用药依从性具有重大意义。
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35例,对其进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运动干预,并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35例患者在护理干预后明显比护理干预前的治疗效果明显,总有效率高达94.29%,而护理前的总有效率仅14.28%,两组前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患者在护理干预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情绪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对护理人员的护理也很认同和满意。结论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50例新生儿低血糖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新生儿低血糖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明确诊断为低血糖的5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原因主要包括早产、新生儿窒息缺氧、糖尿病产妇巨大婴儿、感染及喂养方式不当等,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不存在明显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结论治疗新生儿低血糖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即对出生低体重、窒息缺氧、糖尿病母新巨大婴儿、感染等高危儿,生后均应严密监测血糖。早期母乳喂养,以及对可能出现低血糖的高危新生儿生后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喂糖水或静脉营养等,可明显降低新生儿低血糖生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孔艳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SAS护理前评分为(52.2±8.2)分,护理后为(42.1±8.2)分;对照组护理前评分为(51.8±7.8)分,护理后为(48.9±8.5)分,护理前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贺胜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40例急性毒蕈中毒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毒蕈中毒护理体会,增强对毒蕈中毒的认识。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40例毒蕈中毒患者,从护理措施方面总结心得。结果40例毒蕈中毒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针对不同临床类型的毒蕈中毒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及细心护理,能够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作者:田馨怡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硫酸镁与利多卡因联合治疗急性腹痛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硫酸镁与利多卡因联合治疗急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室67例急性腹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先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再给予利多卡因联合硫酸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硫酸镁。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8%(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疲乏、轻度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硫酸镁与利多卡因联合用于急性腹痛止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症状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占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肥胖型人群高血压病的预防及健康指导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中国标准为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中国的肥胖人数几乎翻番,主要与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关,由于肥胖导致脂肪组织增加,扩充了血管床,血液循环量相对增加,在正常心率的情况下,心搏出量要增加许多,长期的负担过重,左心肥厚,导致血压升高。现有证据已充分支持大部分中心性或内脏性肥胖均与一系列心血管,肾脏和代谢性疾病以及血栓前状态有关。

    作者:陈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循证护理在中风患者临床带教的应用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佳的护理[1]。传统的临床护理教育以讲授法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临床护理教育已不能满足临床教学的要求。把循证护理教育引入到临床教学中,已成为现今护理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观念就可以深入到学生心中,使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何锦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铺床法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铺床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基本的操作之一。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时间长,基础护理多,使用传统铺床法,容易使床单松散,出现皱折,对患者皮肤的刺激性增大,大大加大了压疮的发生率,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反复铺床也造成了患者的不适。为减少护士铺床的难度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我科自2012年1月在神经内科病房中采用了在传统铺床的基础上,将大单床头相邻两角在床垫下打结,床尾相邻两角在床垫下打结的方法,不仅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很好地保持病床的整洁度,预防压疮,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操作模式。

    作者:段雨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血液透析三种抗凝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中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无肝素3种抗凝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血液透析抗凝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血液透析的肾衰竭患者36例,随机分成低分子肝素组、普通肝素组、无肝素组3组。观察比较血液透析前后3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透析后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明显低于透析前,组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透析后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透析后APTT和PT明显长于透析前,组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素组透析前APTT和PT与透析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透析后APTT和PT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的:三种抗凝方法均有较好的抗凝效果,但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具有抗凝作用好,安全性高等优点,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晨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和总结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给予62例手足口病患儿消毒隔离护理、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患儿临床表现的观察和细心护理,为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资料,提高了治愈率。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供有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亚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全部实施常规静息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168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速、房颤、室速和室上速、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的检出率分别占91.07%、79.76%、28.57%、11.31%、64.88%、13.69%、11.31%、1.79%;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心药房配合临床实施整体护理的体会

    目的:分析中心药房配合临床实施整体护理的体会。方法本研究以近两年来我院中心药房配合临床实施整体护理,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心药房配合临床实施整体护理的体会。结果中心药房配合临床实施整体护理,不仅提高了药房医师工作的态度与素质,而且加强了各科室之间的良好沟通,增强了临床整体护理的质量与水平。结论中心药房配合临床实施整体护理,是医院整体开展护理的保障性工作,对于指导合理用药和提供更多的临床用药以及提高患者和医院之间的信任度,维持正常的就医环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魏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乌司他丁与奥曲肽联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加用奥曲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4.0%,治疗组总有效率88.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势明显,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乌司他丁与奥曲肽联合治疗急性胰腺炎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疗效优于单用奥曲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春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肩周炎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肩周炎应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4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肩关节松动术和物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同时给予综合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可大幅度提高肩周炎的疗效。

    作者:骆少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浅谈某部官兵训练伤常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部队官兵的训练时间集中、强度与难度加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在新时期加强官兵训练中的防护,降低训练损伤的发生,对于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对某部训练中导致损伤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肖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在胃溃疡的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我所收治的胃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等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胃溃疡的治疗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治疗的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腹腔镜治疗输卵管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和研究腹腔镜治疗输卵管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输卵管不孕患者108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行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行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8个月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腹腔镜应用于输卵管不孕患者的治疗中,其具有切口小、手术精确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能够恢复输卵管正常解剖结构与功能,对提高妊娠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皓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颞下窝入路小儿侧颅底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颞下窝入路小儿侧颅底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颞下窝入路小儿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给予临床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并发症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6.67%。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67%。观察组的并发症状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并发症状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痊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颞下窝入路小儿侧颅底肿瘤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张国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坎地沙坦结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患者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坎地沙坦结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患者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3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5例患者,对照组接受贝那普利+氢氯噻嗪治疗,实验组接受坎地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1.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结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疗效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辛菲;徐春梅;蔡琳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颈动脉灌注复方脑栓通液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颈动脉灌注复方脑栓通液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颈动脉灌注复方脑栓通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评分(GCS)变化。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两组间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后2周时观察组GC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灌注复方脑栓通液治疗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荣申;潘建胜;吴伟涛;李杏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临床研究杂志

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