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理;郑小强;庄进学;陈登奎;邓聪颖;陈宏炜;薛峰;李海龙;张炜
目的:观察肠梗阻导管联合大承气汤对恶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恶性肠梗阻患者75例随机分成3组。各组在禁食水、反复清洁灌肠、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全胃肠外营养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Ⅰ组25例采用鼻导管治疗,对照Ⅱ组25例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组25例采用大承气汤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治疗3 d 和7 d 后,腹胀、腹痛例数,腹围缩小程度、累计胃肠减压量以及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恢复排气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3 d 及治疗7 d 后,较两个对照组腹痛、腹胀例数均有明显减少(P ﹤0.05),腹围缩小程度及胃肠累积减压量明显增加(P ﹤0.05);观察组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及气液平消失时间均短于两个对照组(P ﹤0.05);在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 ﹤0.05)。治疗7 d 后,对照Ⅱ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好于对照Ⅰ组(P ﹤0.05)。结论恶性肠梗阻患者用肠梗阻导管联合大承气汤后,可使肠道功能及早得到恢复,促进肠蠕动及毒素排出,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牟东;周德江;陈备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接公安部消防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四川消防总队医院快速集结9名队员组成应急医疗救护队,跟随救援部队第一时间抵达震区,实施消防部队卫勤保障和现场医疗救援工作,4月23日接指挥中心命令部队安全返回。期间,医疗救护队共处治转运伤病员401人,心理辅助521人,防病宣传601人,卫生防疫382人次,步行数十里对芦山临时安置点、公安消防部队驻地等进行环境消毒杀虫,圆满完成了地震灾区医疗卫勤保障任务,特别是锻炼了救护队队员现场处突能力和医疗急救技术,丰富了战地救护经验和卫勤保障理论。现将主要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永红;王疏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胃肠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12月43例 LC 后胃肠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1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21例(95.5%),对照组有效13例(61.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 LC 后胃肠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状态,疗效满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何国珍;杨敬博;毛会芬;张安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女,12岁。患者全身多处被垮塌房屋砸伤,当时疼痛难忍,其家人急送我院进行救治。CT 检查诊断为:(1)脾破裂;(2)双肺挫伤、左侧肋骨骨折、双侧胸腔积液;(3)胰腺挫伤;(4)胃壁挫伤;(5)腹膜后血肿;(6)左侧锁骨骨折。立即行脾切除术、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给予肌注破伤风抗毒素、输血600 ml、止血、抗炎及补液及对症治疗,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外伤后3 d 胸腹部 CT 检查示:(1)双上肺挫伤;右肺下叶不张,右下叶支气管轻度狭窄;左肺下叶血肿;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左侧多根肋骨骨折,左侧胸壁软组织挫伤并血肿;左侧锁骨骨折。(2)肝右叶条片状低密度影,考虑:挫伤;(3)胰腺挫伤,较上次 CT 片有所好转;(4)脾脏术后改变;(5)胃底后壁挫伤,较上次 CT 片有所好转;(6)双肾体积增大,皮髓界限不清,考虑:肾挫伤可能;(7)腹膜后血肿。外伤后12 d 胸腹部 CT 复查示:(1)右肺下叶不张有所好转;左肺下叶血肿有所好转;左侧肋骨及锁骨骨折无明显变化。(2)肝右叶挫伤,范围有所增大;(3)胰腺、胃壁、双肾形态、密度未见异常;(4)腹膜后局限性血肿,较上次 CT 片有所缩小,边缘更清晰。经过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外伤后14 d 行上腹部 CT 复查示:(1)肝右叶迟发性血肿;(2)腹膜后血肿明显缩小。
作者:张辉;刘素清;廖军;李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分析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肺 IMT 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及免疫组检查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男5例,女性4例,年龄19~64岁,平均43.1岁;肿瘤生长于右肺4例,左肺4例,肺门1例;组织学表现为黏液型4例,梭形细胞型3例,纤维化型2例;免疫组化:全部病例 Vimentin、SMA(+),6例 Desmin 部分(+),3例 ALK-1、CD68(+),2例 CK-pan(局灶+);S-100、CD34、CD117均(-)。结论肺 IMT 是一种少见的肺间叶源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不一,影像学检查误诊率较高,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多数具有良性的临床过程,预后良好。
作者:魏永敬;张义;王才富;刘亚;杨晓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髓内加压螺钉(IMHS)和近端短重建钉(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 IMHS 与 PFN 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输血量、行走能力、并发症、病死率等。结果 IMHS组与 PFN 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2.56±12.63)min 与(54.74±14.85)min,平均输血量为(1.68±0.31)U 与(1.79±0.27)U,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96.34±16.36)g/ L、(97.75±15.87)g/ L,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IMHS 组与 PFN组术后独立步行、辅助步行、不能步行例数分别为10例(31.25%)、17例(53.13%)、5例(15.63%)与8例(25.00%)、14例(43.75%)、10例(31.25%);IMHS 组行走能力优于 PFN 组(P ﹤0.05)。PFN 组并发症发生率(34.38%)高于 IMHS 组的6.26%(P ﹤0.05),不稳定型患者并发症(21.88%)高于 IMHS 组的3.13%(P ﹤0.05)。结论 IMHS 比 PFN 能提供更稳定的内固定,并发症率较低,更适合应用于不稳定型的转子间骨折。
作者:谭云;许将兴;陈乾刚;朱政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应用 CT 定位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机关医院肿瘤科从2010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的因核磁扫描禁忌证而行 CT 定位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局麻下在前额隆突和枕骨粗隆以上水平安装定位框架,基环低于外耳孔下﹥1 cm,在 CT 定位扫描图像上寻找三叉神经根出桥脑处,行伽玛刀治疗:等剂量曲线50%,高剂量84~90 Gy。术后电话随访,行疼痛缓解评级和面部麻木评级。结果按以上方法安装立体定位框架,很好地躲避金属伪影,CT 扫描图像中可显示三叉神经根。术后随访平均14(6~38)个月,11例(91.67%)疼痛分级从Ⅳ、Ⅴ级降低至Ⅲ级以下,其中6例(50.00%)疼痛完全缓解,平均起效时间6(3~10)个月。3例(25.00%)患者出现Ⅲ级以下面部麻木。结论在前额隆突和枕骨粗隆水平,基环低于外耳孔下﹥1 cm 的位置安装立体定位框架,可避免金属伪影,显示三叉神经根,满足伽马刀治疗定位的需要。CT 定位扫描可作为有核磁扫描禁忌证患者伽玛刀治疗的定位方式。
作者:孙周双;薛晓英;薛斌跃;袁树斌;廖述才;唐钰佳;杨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5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诊疗的610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5例,其中治疗组予以左旋氨氯地平,2.5~10.0 mg/ d;对照组予以缬沙坦片,80~160 mg/ d。治疗1年后,检测分析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d、左房横径(LAD)、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脑钠肽(BNP)水平以及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1年后随访发现,两组的 SBP、DBP、Pd、LAD、hs-CRP 及 BNP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而两组的 SBP、DBP、Pd、LAD、hs-CRP 及 BNP 水平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缬沙坦组房颤复发率为28.85%(88/305),左旋氨氯地平组为31.15%(95/305),两组间房颤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对于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旋氨氯地平可以很好地降压和防治房颤,降低 LAD、hs-CRP 和 BNP 水平,其效果与缬沙坦类似。
作者:吴友良;王国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片对绝经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MPS)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22例患有绝经后 MPS 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1例,观察组给予口服利维爱片,实验组给予口服加巴喷丁片,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30、60、90 d 时,比较两组的 Kupperman 得分、焦虑、抑郁、睡眠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 Kupperman 评分在各时间点均低于观察组,治疗90 d 后,实验组的评分降至(9.3±1.5)分,观察组评分降至(16.1±3.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的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24.2%、9.1%,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0.05)。结论口服加巴喷丁片对绝经期妇女 MPS 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不会提高药物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倩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男,27岁,半年前曾行飞秒激光近视矫正术(右眼角膜瓣厚度110μm,磨削深度98μm),因“塑料片划伤右眼后眼痛、视力下降7 d”入院。入院专科查体:右眼:视力0.25,眼压 Tn,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可见长约5 mm 划伤,表面污秽,可见少量脓苔附着。入院诊断:右眼角膜溃疡。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右眼(1次/ h)抗感染等治疗。入院后第4 d 右眼视力提高至0.6,但患者仍诉右眼视物重影。综合验光结果提示:右眼-1.50 DS +4.50 DC ×102°=0.8。行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发现右眼角膜下方划伤处角膜瓣向内翻卷折叠,瓣下可见片状上皮植入。入院后第7 d 行右眼角膜瓣复位+上皮植入刮除术。术后予氟米龙滴眼液抗炎等治疗,术后1 w 患者视力恢复至1.0,综合验光:右眼+0.50 DC ×90°=1.2。出院后1 w、1个月、3个月随访,未见上皮植入复发。
作者:张衡頔;蒋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对肾移植术患者细胞免疫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76例肾移植患者行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作为 A 组,行静吸复合麻醉的肾移植患者62例作为 B 组。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成功后(T1)、术毕时(T2)、术后24 h(T3)、术后72 h(T4)的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 SpO2)、平均动脉压(MAP),T 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以及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 反应蛋白(CRP)、血糖(GLU)水平。结果A 组 HR 在 T1、T2均分别显著低于 B 组(P ﹤0.05)。T1、T2时 A 组 MAP 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 SpO2在麻醉后各时相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改变;B 组在 T1、T2均显著低于 T0(P ﹤0.05)。A 组 CD3、CD4、CD8、CD4/ CD8在 T1~ T4均分别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 COR、IL-6、CRP、GLU 在 T1、T2、T3、T4较均显著低于 B 组(P ﹤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能够有效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和对细胞免疫的抑制,适宜于肾移植术患者的麻醉。
作者:李广东;朱浩良;隋大凯;邬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一侧入路清除双侧额底脑挫裂伤伴局部血肿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月年共15例经损伤较重的一侧入路清除双额底脑挫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术中均直视下清除双侧额底脑内血肿及挫伤坏死脑组织,其中左侧9例,右侧6例,术后 CT 检查提示脑挫伤血肿清除满意。伤后随访3个月,根据 GOS分级标准评定,恢复良好11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经单侧入路清除双额底脑挫伤可行,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宋朝理;郑小强;庄进学;陈登奎;邓聪颖;陈宏炜;薛峰;李海龙;张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高原部队尿石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日喀则军分区2个单位共计728人为调查对象,对2013年8月的尿石症患病情况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对每个受检对象进行泌尿系统 B 超检查和问卷调查。以诊断为尿石症者的86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健康者100人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驻高原部队尿石症患病率为11.81%,高于平原部队;病例组血钙升高者(46.5%)和尿酸升高者构成比例(51.2%)均高于对照组(P ﹤0.05);病例组日饮水量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驻日喀则高原部队尿石症发病率偏高,应注意监测尿石症患者血尿酸情况,加强健康教育,改善饮食结构,必要时采取治疗干预措施,降低高原部队尿石症的发病率。
作者:卢奕;许亚宏;李健;贾志刚;王海燕;刘书蓉;陈萍;郭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急性酒精中毒(acute alcoholic intoxication,AAI),是因短期大量酒精摄入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和心脑血管等损伤的病理过程[1]。急性酒精中毒病情凶险,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2]。故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并防止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急性酒精中毒的药物治疗,应遵循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原则;轻者不需特殊处理,重者需积极处理。目前许多研究者对不同药物的使用、联合使用及给药剂量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和探讨,笔者对此进行简要的综述。
作者:钟山;杨慧敏;方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女,21岁,未婚有性生活史,因腹胀1+月,加重伴腹痛3 d 于2011年1月7日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脏未查及明显异常,双肺叩诊浊音,呼吸音低,右侧闻及散在湿啰音,腹部饱满,压痛、反跳痛明显,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肾区无叩击痛。妇科检查:子宫附件触及不清。CT 示:双侧胸腔、腹腔积液,中下腹部见一巨大肿块影,边界不清,密度混杂不均,考虑腹腔内占位性病变;余脏器无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 CA125﹥900 U/ ml,余肿瘤标志物及余检查无明显异常。患者于2011年1月1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草黄色腹水约2500 ml,左侧附件区见一约20 cm ×18 cm ×11 cm包块,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囊实混合性,分房,与腹膜广泛膜状粘连,包块蒂部直径约3 cm。左侧输卵管爬行于包块底部,外观无明显异常,子宫、右侧附件外观无明显异常,大网膜质地软,肝缘锐利,双肾、脾脏未扪及结节。切除左附件包块,对外观正常的右侧卵巢组织部分切除,一并送快速病理检查示:左附件包块为恶性肿瘤,右卵巢正常组织。考虑患者年龄及术后生活、生育质量,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后行保守性手术,切除大网膜及阑尾,其他组织、器官及盆腔淋巴结等经全面探查后未发现明显异常,术中未进一步处理。术后病检证实左附件包块为左侧卵巢多形性肉瘤,倾向于纤维肉瘤;左侧输卵管、大网膜、右侧卵巢、阑尾未见肉瘤组织浸润,腹水未查见恶性肿瘤细胞。术后诊断:左侧卵巢多形性肉瘤(Ⅰa 期)。患者术后行6次化疗,方案为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第1次化疗后复查肿瘤标志物均恢复正常,术后按期随访,一般情况好,月经于化疗结束半年后恢复正常,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术后3年患者结婚并正常受孕,末次月经2013年4月28日,孕期定期产检,于妊娠24+ w 时查甲胎蛋白(AFP)增高(135 ng/ ml),余肿瘤标志物正常,继续随访至产前增至331 ng/ ml。孕期多次彩超均未提示盆腔异常包块,各项产检指标正常。患者及家属坚决要求顺产,于2014年1月27日产兆发作,顺产1活女婴,重3110 g,身长50 cm,Apgar 评分10分。胎盘、胎膜娩出完整,产后出血约200 ml。产后42 d复查盆腔 B 超未见异常,AFP 39 ng/ ml,余肿瘤标志物及其他指标均正常。现患者及新生儿继续随访观察中。
作者:徐蕾;邓晓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体内 C 反应蛋白、血浆胃促生长素水平与营养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3年6月接受透析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为观察组,且按照患者入组时血清高敏 C 反应蛋白水平(hs-CRP)分为微炎症组(n =39例)和非微炎症组(n =43),另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的 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血浆总多肽胃促生长素水平,以及营养状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MHD 患者在炎症因子水平、整体营养状态和人体学指标,以及总多肽胃促生长素(ghrelin)水平方面均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微炎症组与非微炎症组在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中臂围(MAC)、铁蛋白(Ferritin)、hs-CRP、IL-6和 TNF-α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MHD 患者共出现营养不良35例(42.6%),其中微炎症组22例(62.8%),非微炎症组13例(37.2%);相关性分析:hs-CRP 分别与 ALB、PA、TF、Ferritin、TSF 和 MAC 呈负相关(P ﹤0.05),与 IL-6和 TNF-α呈正相关(P ﹤0.01),血浆 ghrelin 与 TG、ALB 和 PA 呈负相关(P ﹤0.05或 P ﹤0.01),hs-CRP 和 ghrelin 均与 SGA 呈正相关(P ﹤0.05或 P ﹤0.01)。结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普遍较差,应注意改善体内微炎症状态。其中 hs-CRP 和血浆 ghrelin 均是反映体内营养状态的有效指标,可用于评估 MHD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
作者:杨绪兰;罗莉;余友敏;赵小晶;张勇;曹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 CT 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近4年我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同时具有完整多排螺旋 CT 检查资料的43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对该疾病影像学特点(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本组43例病变均为直径≤20 mm 的孤立性结节,均行胸部多排螺旋 CT 扫描、横断面高分辨 CT(HRCT)扫描、动态 CT 增强扫描及胸部容积多平面重建(MPR),所有患者病变至少具有该疾病影像学特点中的2~3个征象,可作为该病影像及临床诊断的可靠依据。结论多排螺旋 CT 对周围型小肺癌能够准确定位,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及依据。
作者:朱向会;阮守宇;李群武;黄青;欧波;张义平;李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半卧位翻身训练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利用医院内双摇或三摇病床对60例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开始取仰卧位,每次先向病变侧侧卧,然后再向对侧侧卧,后缓慢恢复到仰卧位,每个体位保持30 s,每次训练重复3次,3次/ d。结果治疗3 d 后,痊愈27例,有效32例,无效1例,3 d 痊愈率为45.0%,有效率为53.3%;有效32例中,19例治疗7 d 后痊愈,13例治疗14 d 后痊愈。无效1例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整过治疗过程患者无一例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结论半卧位翻身训练治疗老年人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依从性好,安全、有效、简便、经济。
作者:李治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例男,15岁,因“行走不稳,言语欠清,智能减退10个月”,于2013年11月8日入住我科。患者自2013年2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感双下肢发僵,左下肢症状重,易被斜坡绊倒,伴有言语表达欠清晰,饮水偶有呛咳,并有反应略变慢、记忆力减退、异常欣快,语言理解正常,上肢活动无明显异常,生活尚可自理。之后行走不稳较前逐渐加重,行走踮脚,言语不清加重,口腔唾液分泌多,常吐唾沫并伴左侧口角流涎。于2013年8月就诊于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 MRI 示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双侧侧脑室旁白质见片状 T2 Flair 高信号),铜蓝蛋白0.18 g/ L,眼科检查未见 K-F 环。给予茴拉西坦胶囊、强的松、甲钴胺片口服,症状无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来时患者欣快,行走蹒跚步态,口齿不清,尚可正常交流,大便正常,小便频数。
作者:何月涛;魏微;高妹茹;张微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师以下部队卫生干部是“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一线服务保障力量,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当前卫生干部面对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面对官兵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面对部队全面建设科学发展,存在“不愿干”、“不好干”和“不会干”等现实难题,值得部队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解决。
作者:陈刘生;王琪鸿;滕晓雪;张波;胡昊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