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申;许国铭;施新岗;邹晓平;金震东;孙振兴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解毒固本冲剂在腹腔感染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腹腔感染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原发病:急性阑尾炎36例,肠梗阻12例,上消化道穿孔8例,急性胰腺炎6例.标准治疗组入院后均根据病情分别采取手术、抗炎、补液、禁食水等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固本冲剂24g/200 mL口服,禁食水患者不禁药,10 mL/次,间隔30 min,分次饮入或从胃管内注入.分别于开始治疗后24 h、48 h、72 h观测体温、脉搏、白细胞总数及排气、排便时间.结果:解毒固本冲剂可以降低体温、脉搏、白细胞总数,缩短排气排便时间.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较传统疗法有明显优势,其中解毒固本冲剂通过多靶向、多部位、整体观、双向调节的特点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姜玉峰;岳茂兴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为了研究肝病患者血清IGF-Ⅰ、IGF-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9位肝病患者分成三组,其中肝炎组10例,肝硬化组66例,肝癌组13例;另设对照组38例.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IGF-Ⅰ、IGF-Ⅱ的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组血清IGFⅠ、IGFⅡ的测值分别为65±14 mg/L,328±86mg/L;肝癌组为49±14 mg/L,194±61 mg/L;两组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61±75mg/L,1094±119mg/L).肝硬化Child A级患者的血清IGF-Ⅰ、IGF-Ⅱ水平较ChildB/C级患者均明显增高(P<0.05).血清IGF-Ⅰ、IGF-Ⅱ值在不同病因的肝硬化患者之间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IGF-Ⅰ一样,血清IGF-Ⅱ水平的测定同样可作为评价肝硬化、肝癌患者肝功能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邵静鸣;俞丽芬;张曙;吴云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论述了胰头部解剖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包括目前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概念和胰头部解剖各部分的解剖关系.其中详细介绍了胰头的周围关系,胰头部钩突的解剖变异,胰头部动脉及变异,胰头部静脉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血管重建的意义,胰头部胰管走行及意义,胰头部淋巴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意义,胰头部神经的临床应用,结合临床对胰头部各部解剖进行了探讨,为指导临床提供了依据.
作者:方驰华;马俊勋;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国人青年结直肠癌解剖部位分布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74/1999年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连续收治的有完整记录的CRC患者1 370例,其中小于或等于40岁309例,40岁以上1 061例.结果:全部病例的中位年龄为54岁.青年组(小于或等于40岁)309例,占22.3%.青年组与中老年相比: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57.0%,58.3%(P>0.05,X2=0.16);位于近端结肠者分别为24.1%和25.1%,位于远端结直肠者分别为72.4%和71.2%(P>0.05,X2=0.42);腺癌皆占绝对优势,分别为71.5%和83.4%(P<0.01,X2=18.09),黏液腺癌分别为17.4%和12.0%(P<0.05,X2=4 70),印戒细胞癌分别为5.5%和1.1%(P<0.01,X2=30.20);Duke's A期分别为18.2%和24.9%,Duke's B期及B期以上分别为81.9%和75.1%(P<0.05,X2=5.13);低分化所占比例分别为20.9%和11.1%(P<0.01,X2=14.75);有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59.5%和34.3%(P<0.01,X2=53.25).结论:青年CRC性别构成及解剖部位分布同中老年CRC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具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预后不佳,其治疗水平有赖于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谢正勇;卿三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Ets转录因子家族包括30多个成员,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调节细胞的增生、分化、凋亡及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Ets家族成员在发育过程中特异性时空表达与其对发育的调控作用密切相关,他从细胞、组织、器官不同的水平调控发育过程,特别是在血管发生和免疫系统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Ets在肿瘤的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与调节细胞外基质(ECM)酶的转录活性有关.Ets转录因子受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MAP激酶(Erk,p38和JNK)、Ca2+依赖的信号通路以及TGF-β、JAK/STAT信号通路都可以调控转录因子Ets表达和功能.
作者:张健;高福禄;刘芝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ChAT,GAD65和PKC酶活性在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特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胰腺癌(n=47)和慢性胰腺炎(n=10)手术切除标本经40 g/L中性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ChAT,GAD65和PKC酶活性表达染色方法均为常规ABC免疫组化法.结果:胰腺癌ChAT,GAD65和PKC表达阳性率(48.9%,55.3%和57.4%)及其评分(2.2±1.4,2.2±1.2和2.1±1.6)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阳性率(0%,10.0%和10.0%)及其评分(0.2±0.4,0.6±0.9和0.6±0.9),均有显著或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高分化腺癌ChAT评分值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P<0.05),但阳性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高分化腺癌GAD65,PKC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均有显著或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酶活性表达与胰腺癌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转移等临床特征均无明显关系.GAD65评分与PKC评分存在高度密切关系(r=0.50,P<0.01)结论:ChAT,GAD65和PKC酶活性表达特征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均为胰腺癌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杨竹林;王群伟;邓星辉;李代强;吕芳;李永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目前对胰腺癌的处理疗效欠理想.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有望成为胰腺癌综合治疗中可选择的手段之一,研究发现光敏剂可在胰腺癌组织内有选择性滞留,PDT后可引起胰腺癌组织坏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PDT胰腺癌主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的疼痛、出血和术后胆道梗阻.
作者:丁新民;顾瑛;刘凡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珍珠梅水提物的保肝作用.方法:给动物灌胃给药,用CCl4,D-半乳糖造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用比色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L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ST)的活性;测定大鼠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ioxidase,GS 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珍珠梅水提物显著降低因CCl4,D-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的升高;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SOD,GSH-PX的活性有明显的升高作用及降低MDA的含量.结论:珍珠梅水提物对CCl4,D-半乳糖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学武;朴龙;刘超;孙权;金海玲;尹宗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门脉高压性肠病是一种由门静脉高压症而致的非炎症性的、独特的肠道黏膜病变,包括门脉高压性小肠病变和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变.本文以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变为主对其发病率、内镜下表现等多个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尹朝晖;刘浔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回顾分析覆膜自膨胀金属支架(self-expandable metalstent,SEMS)对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6例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患者,行食管狭窄扩张术后,在内镜直视下置入覆膜SEMS,观察其对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安放SEMS,吞咽困难症状得到缓解,吞咽困难计分由治疗前的3.08分下降至1.38分(P<0.01),主要并发症为胸痛、胃食管反流及SEMS阻塞.结论:SEMS能明显改善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吞咽困难,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张朋彬;赵晓晏;李宜辉;达四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儿童胰腺炎ERCP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对儿童胰腺炎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7-02/2002-02间于我科行ERCP的27例儿童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14例,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13例.结果:诊断性ERCP 9例,治疗性ERCP 18例.CP组胆道疾病发病率7.7%,显著低于AP组95.7%(P<0.05):CP组原因不明占61.5%,显著高于AP组7.1%(P<0.05):ERCP特点:AP组胰管扩张发生率14.2%,显著低于CP组76.9%(P<0.01):AP组胆总管狭窄/扩张、胆总管结石发生率分别为49.7%、35.7%,显著高于CP组,CP组未见胆总管狭窄/扩张及胆总管结石:ERCP后高淀粉酶血症6例(22.2%),胰腺炎发作6例(22.2%),均为轻症胰腺炎,乳头切开处出血、黑便发生率7.4%(2/27),均发生于胆总管结石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取石术后:诊断性ERC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治疗性ERCP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经6-68 mo随访,总体腹痛缓解率25/27(92.6%),2例复发者经再次ERCP治疗后腹痛未再出现.结论:胆道疾病可能是儿童急性胰腺炎主要病因,而慢性胰腺炎的病因不明:ERCP能有效地消除AP病因,缓解CP的腹痛症状:儿童患者ERCP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内镜医师对此应高度重视.
作者:李兆申;许国铭;施新岗;邹晓平;金震东;孙振兴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O2气腹对肠道菌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菌显微培养、通用引物PCR及细菌形态学检测技术对CO2气腹后大鼠肠道菌群进行细菌鉴定,并观察其繁殖及群集性能.结果:CO2气腹后肠道细菌繁殖能力强的仍是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岐杆菌和肠球菌,并无特异性菌株生长与繁殖.随着CO2气腹持续时间的延长及压力的增高,肠道细菌群集率、细菌潜生体检出率逐渐增大.CO2气腹持续2 h后,肠道菌群潜生体大量生长,并可稳定传代,有明显的群集现象.结论:CO2气腹后肠道细菌繁殖能力及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应充分估计其对抗生素的耐受特性.
作者:周丁华;卫冰;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大鼠肝脏NF-κB对ICAM-1表达的调控及其在急性胰腺炎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急性胰腺炎组(AP组)、急性胰腺PDTC处理组(APP组)以及对照组(SO组).分别在术后3 h、6 h、12 h及24 h检测肝组织NF-κB活性、ICAM-1表达,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及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AP及APP组NF-κB活性在术后3-6 h显著高于SO组;ICAM-1表达在术后3-24 h显著高于SO组;MPO及ALT在术后6-24 h也显著高于SO组.然而,在运用了NF-κB抑制剂的APP组,NF-κB活性、ICAM-1表达、MPO以及血浆ALT均显著低于AP组.结论:急性胰腺炎发生时,肝脏中活化的NF-κB促进了ICAM-1的表达,并由此参与了肝损伤的发生.
作者:石力;田伏洲;黄大熔;李旭;赵碧;顾大勇;唐旭东;王雨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肝纤维化是近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现一致认为肝纤维化是肝脏对不同的病因(如病毒、乙醇、寄生虫等)所致的慢性损害共有的应答反应,表现为肝脏细胞外基质各成分的过度沉积及分布异常,是纤维增生和纤维降解不平衡的结果.如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则引起肝小叶改建,假小叶和结节形成,进入肝硬化阶段.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并逐渐改变了传统肝纤维化不可逆转的观点,明确提出了肝纤维化完全有可能逆转的观点.因此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于防治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抗肝纤维化在药物治疗、中药有效成分及基因治疗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方鹏;肖冰;张万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核糖体插入位点启动翻译蛋白质功能,构建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逆转录PCR(RT-PCR)扩增丙型肝炎基因组中核糖体插入位点序列(IRES),定向克隆到pcDNA3-S质粒多克隆酶切位点中.在IRES下游克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测序鉴定后获得的质粒经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和核心基因表达.转染细胞破碎后免疫沉淀检测和图像分析表明,两种基因有相似的表达量.结论:人为截断HCV 5'NTR区17个碱基,并不影响IRES对下游基因蛋白质翻译,为成功构建了含丙型肝炎病毒IRES的双顺反子表达载体打下基础.
作者:阚全程;余祖江;雷延昌;杨东亮;郝连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治疗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91例次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作ERCP及内镜治疗,其中轻型胰腺炎78例,重症胰腺炎13例.以同期保守治疗的重症胆源性胰腺炎1 5例作为实施ERCP的重症胰腺炎的对照组.观察患者胰腺炎的确切病因、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6例为胆道疾患,其中胆总管结石26例,胆囊结石17例,微胆石4例,胆管炎9例.乳头旁巨大憩室3例,乳头及胆总管下端炎症5例,2例次为胰管分裂,25例ERCP未见异常.46例做了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取石术21例次,2例次作了副乳头切开及扩张术,19例次作了鼻胆管引流术.ERCP组中重症胰腺炎的腹痛缓解天数(4.4±2.0 d),体温正常时间(5.0±3.4 d),白细胞正常时间(6.5±5.4 d)及平均住院天数(21.9±8.4d)明显短于对照组(8.4±6.1 d,16.1±19.0 d,19.1±19.3 d,41.3±20.0 d,P<0.05).淀粉酶正常时间(34±1.6 d)与对照组(4.5±2.8 d)比较无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53.9%)和死亡率(0%)也低于对照组(80.0%,23.1%).ERCP后出现早期并发症17例(18.7%),其中胆道感染2例(2.2%),腹膜后积气1例(1.1%),消化道大出血1例(1.1%),胰腺炎加重13例.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15例(88.2%),外科手术治疗1例(1.1%),死亡1例(1.1%).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ERCP可发现确切病因,内镜治疗是有效的,安全的.
作者:王东;李兆申;张文俊;潘雪;孙振兴;邹晓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对人胃癌的疗效,探讨其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Ⅳ期胃癌患者22例接受包含L-OHP的联合化疗方案(L-OHP 85 mg/m2,静脉点滴,1 h,第1 d;四氢叶酸钙200 mg/m2,静脉点滴,1 h,第1-5 d;5-FU 300 mg/m2,静脉注射,第1-2 d,5-FU,持续静脉点滴,48 h;2 wk1疗程)4-6(平均4.6)个疗程.观察有效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体生存时间及毒副作用.体外培养人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应用MTT法检测L-OHP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50%抑制浓度(IC50);将不同浓度梯度的L-OHP与细胞株作用后,应用流式细胞仪(ANEXIN-V标记)及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RT-PCR检测caspase-3m-RNA的表达.结果:有效(完全有效及部分有效)9例(40.9%).平均PFS4.2 mo,总体生存时间7.2 mo.蓄积性神经毒性(全部为Ⅰ-Ⅱ级),呕吐及腹泻(1例Ⅲ级腹泻),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93.5%,20%,32.9%.浓度为1 mmol/L的L-OHP与细胞株作用30 min,流式细胞仪即可检测出细胞凋亡水平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1 mmol/L作用2 d,流式细胞仪及TUNEL均可检测到细胞凋亡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L-OHP作用后的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升高,并与药物诱导的凋亡相关.结论:L-OHP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L-OHP在体外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长,诱导细胞caspase-3m-RNA表达及凋亡.
作者:林万隆;李定国;陈强;陆汉民;马小明;孙培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内Th1型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IL-2,Th2型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10的作用.方法:住院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18-59(平均45±13)岁.全部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确诊,并连续粪培养2次排除细菌感染,同时排除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肠道肿瘤和内分泌疾病.病变部位包括全结肠型15例,乙状结肠9例,直肠型6例;临床类型包括复发型20例,持续型7例和初发型3例.急性期患者均服用强的松30 mg,柳氮磺胺嘧啶500 mg 2次/d.治疗8 wk后复查纤维结肠镜.另选健康对照20名,男14名,女6名,年龄22-61(平均43±12)岁,排除胃肠道和内分泌疾病.应用RT-PCR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内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急性期应用柳氮磺胺吡啶和糖皮质激素可降低TNF-α(急性期1.22±0.02,慢性期0.78±0.08,P<0.01)、IL-2(急性期0.82±0.06,慢性期0.47±0.04,P<0.01)的表达;提高IL-10(急性期0.68±0.03,慢性期0.91±0.02,P<0.01)的表达.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分泌Th1细胞因子为主,存在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平衡漂移.提示他们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崔海宏;陈村龙;杨玉捷;张祚建;张耀东;崔耀升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