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宇杰;牛丽丽;李俊峡;张健;陆向东;韩威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主因“胸闷3 d”入院。患者于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无明显胸痛,与活动无明显关系,每次发作持续约数小时,无头昏、黑曚、晕厥、腹痛等,可平卧,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高达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服用缬沙坦、非洛地平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Hg。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0次/min,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D-二聚体、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未见异常。冠状动脉CTA提示肺动脉根部前方异常血管团,向左右沟通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前降支近段局部略膨大,直径约0.6 cm。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脉呈右优势型,左主干未见狭窄,前降支未见狭窄,前降支近段见异常肺动脉瘘形成(图1),回旋支未见狭窄,右冠状动脉未见狭窄,右冠近段见异常肺动脉瘘形成(图2,3)。入院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给予控制血压(缬沙坦胶囊80 mg 1/日、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 1/日)及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出院。
作者:彭家芹;吴辉;丁家望;李松;杨简;陈勇;朱华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强心复脉方含药血清对乳鼠受损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Wistar乳鼠窦房结细胞,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100μl含药血清组、200μl含药血清组、300μl含药血清组、空白血清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模拟缺血-再灌注制备细胞损伤模型。采用膜片钳技术在电流钳模式下记录各组细胞自发性动作电位,测量各组细胞复极至20%、50%、90%动作电位时程(APD20、APD50、APD90)、大舒张电位(MDP)及动作电位幅值(APA)。结果于造模后细胞外液分别加入100μl、200μl、300μl强心复脉方含药血清,与模型组比较,100μl含药血清组、200μl含药血清组、300μl含药血清组APD20缩短,分别为[(77.2±5.5)ms vs.(35.7±7.1)ms]、[(77.2±5.5) ms vs.(50.1±7.5)ms]、[(77.2±5.5)ms vs.(39.7±4.3)ms],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PD50缩短,分别为[(147.5±5.1)ms vs.(90.6±5.8)ms]、[(147.5±5.1)ms vs.(111.0±4.1)ms]、[(147.5±5.1)ms vs.(109.0±2.4)ms],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经缺血-再灌注造模后(模型组)细胞的MDP上升,APA减小,为[(-61.9±5.4)mV vs.(-54.5±4.6)mV],[(84.7±5.0)mV vs.(71.4±4.7)mV],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均<0.01)。于造模后细胞外液分别加入100μl、200μl、300μl强心复脉方含药血清,与模型组比较,各组MDP值无明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00μl含药血清组和300μl含药血清组APA均较模型组增大,分别为[(83.2±5.9)mV vs.(71.4±4.7)mV]和[(82.2±6.4)mV vs.(71.4±4.7)mV],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强心复脉方含药血清能缩短乳鼠受损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APD20、APD50,增大APA,缩短动作电位时程,进而加快细胞自发性搏动频率。
作者:汪艳丽;刘如秀;刘宇;李泱;刘金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17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68例,年龄在60~92(69.4±8.1)岁。分析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采用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Ⅰ级33例、Ⅱ级49例、Ⅲ级29例、Ⅳ级6例;麻醉方式局麻80例、全麻37例;术中输血情况1~2u 38例、>2u 42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8例(6.83%),深静脉血栓12例(10.26%),死亡5例(4.27%)。年龄(>80岁)(OR=13.418,95%CI:1.201~149.916)、术前ASA评分Ⅲ、Ⅳ级(OR=18.782,95%CI:1.478~238.714)以及合并心力衰竭(OR=20.144,95%CI:1.094~370.942)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年龄(>80岁)(OR=2.392,95%CI:1.179~4.856)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性增加。结论年龄(>80岁)、术前ASA评分Ⅲ、Ⅳ级、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年龄(>80岁)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性增加。
作者:宋伟;黄志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新丰县中医院就诊的6个社区(街镇)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3.2±9.3)岁。按照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仅给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社区规范化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控制率、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体质指数(BMI)、血压(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SDS及S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SDS及SAS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为[(41.3±4.7)分vs.(50.8±4.5)分]和[(38.9±3.8)分vs.(48.3±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管理率、按时服药率及控制率明显增高,失访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规范化社区管理可明显提高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指标达标率,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军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肾素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130例未经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其中男性10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47.32±10.26)岁。选取同期2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4.85±8.18)岁。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肾素浓度。分别按照高血压分级标准、年龄、体质指数进行分组,比较肾素水平。结果高血压组肾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2.13±42.5)mIU/ml vs.(130.26±54.7)mIU/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较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1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分为4组<40岁、40~49岁、50~59岁、≥60岁,血清肾素浓度依次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体质指数分为3组:<24 kg/m2、24~28 kg/m2、>28 kg/m2,肾素检测结果组间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肾素较正常体检者降低,肾素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发病。
作者:王述琦;刘丽秋;王珂;王淑娟;刘海娜;李晓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主因“反复晕厥伴有心慌2周”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0℃,脉搏7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 mmHg (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光反射灵敏。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化验血脂总胆固醇7.6 mmol/L,三酰甘油2.5 mmol/L,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均正常,肌钙蛋白阴性。心脏正位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射血分数(EF)58%,心脏结构及形态正常,静息状态下未见室壁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正常。入院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入院后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循环、支持及对症治疗。
作者:张艳萍;顾晓丽;田海燕;张二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而心血管事件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强化降糖是否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卒中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约20%的缺血性卒中由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约7%脑血管事件与明显的颈动脉狭窄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脑血管危险分层除了与狭窄程度有关,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特征有关。其中斑块易损性(如表面完整性、组织性特征等)极大地增加了卒中风险。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它与凝血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活化蛋白C,在机体发挥抗炎、抗凝、抗纤维裂解等多种作用。近年来,TM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现就TM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苑姗姗;荣瑗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心率变异性异常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因老年冠心病于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43例,依据心率变异性分为心率变异性正常组(n=91例,SDNN≥102 ms)和异常组(n=52例,SDNN<102 ms),分析老年冠心病发生心率变异性异常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FPG)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 OR=7.485,95%CI:0.909~0.984,P=0.006)、糖尿病病程(OR=8.441,95%CI:0.856~0.970,P=0.004)、空腹血糖(OR=4.619,95%CI:1.022~1.601,P=0.032)是导致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生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老年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异常患者空腹血糖偏低。
作者:程燕;王利敏;孙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首要原因。全国目前心血管病患者约2.9亿人,其中心肌梗死患者达250万[1]。目前针对冠心病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心内外科杂交手术(Hybrid)等多种不同治疗方式。医患共同决策是一种鼓励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其中的新兴决策模式,运用科学的医患共同决策模式对优化冠心病治疗方式的选择、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的预后及患者近远期康复都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郭伟;张东凤;黄榕翀;宋现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脂康颗粒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脂康颗粒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对照组予以非诺贝特及安慰剂治疗。非诺贝特200 mg 1/日,脂康颗粒及安慰剂用量为8 g,2/日,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幅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降脂总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脂康颗粒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不仅有协同降脂作用,还具有保肝降酶的疗效。
作者:何海洲;李伯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直接PCI术并使用过β受体阻滞剂的STEMI患者351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91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5.4±10.1)岁。根据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STEMI患者分为早期组(229例,行直接PCI术前即使用)和晚期组(122例,行直接PCI术后至出院前使用)。提取患者资料,随访1.5年,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5年,早期组再住院率、病死率显著低于晚期组,为19.7%vs.29.5%,1.7%vs.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OR=2.361,95%CI:1.132~4.924)、糖尿病(OR=1.897,95%CI:1.243~2.895)、高血压(OR=3.348,95%CI:1.587~7.063)、冠状动脉多支病变(OR=1.873,95%CI:1.024~3.426)、发病到再灌注时间>12 h (OR=1.453,95%CI:1.097~1.925)、入院时心率>90次/min(OR=1.236,95%CI:1.078~1.417)、Killip≥Ⅱ级(OR=2.818,95%CI:1.204~6.596)是STEMI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行直接PCI术STEMI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
作者:陈慧娟;徐陵琦;李纪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在应用蒽环类药物的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以及对蒽环类药物抗肿瘤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01例应用含蒽环类(表阿霉素)方案化疗的患者,分为全程应用右丙亚胺加化疗组(6个化疗周期),半程(后3个化疗周期)应用右丙亚胺加化疗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超敏肌钙蛋白、脑钠肽、心脏超声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以及1年后肿瘤复发率指标。结果随访1年时,右丙亚胺全程应用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血清超敏肌钙蛋白及脑钠肽水平均低于右亚丙胺半程应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1年无肿瘤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全程应用右亚丙胺比半程应用对心脏的毒性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并且右亚丙胺对蒽环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无显著影响。
作者:栾晓东;盖延红;万越;侯红;慕强;王启堂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80岁,主因“间断性胸闷2年余,再发1 h”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脂血症、脑梗塞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楚,双肺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53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为QS型。头颅CT:脑内多发陈旧性缺血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80 ng/ml、肌红蛋白(CYO)>400 ng/ml、肌钙蛋白I(cTNI)8.08 ng/ml。总胆固醇6.0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24 mmol/l,肌酐131.7 umol/l,尿素氮10.5 mmol/l。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射血分数正常。胸片、腹部超声正常。入院诊断:①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②高脂血症;③陈旧性脑梗塞;④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中段多处钙化扭曲狭窄病变,重狭窄约85%;回旋支中段狭窄85%;远段钝缘支开口以远弥漫性75%狭窄。右侧冠状动脉近段弥漫性狭窄,窄处约90%;后三叉前有一90%狭窄。首先在右侧冠状动脉远段、近段分别植入2.5*14 mm支架(Medtronic);3.5*18 mm支架(Medtronic)。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硫酸氢氯比格雷75 mg,1/日,依诺肝素4000U皮下注射,1/12 h,替罗非班0.075 ug/min/kg泵入,持续24 h,血栓弹力图正常。随后于1周后行二次手术,在前降支近中段植入3.0*18 mm和2.75*30 mm(Medtronic)支架。回旋支中段植入2.5*15 mm (Medtronic)支架;术后仍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比吡格雷口服,替罗非班静点24 h。术后第2 d患者自诉左髋部疼痛,血压120/65 mmHg,无呕血、黑便,无皮肤黏膜出血,左下肢无肿胀及皮温减低,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术后第三天血红蛋白下降致55 g/l,血压110/60 mmHg,下肢血管超声:双侧股、腘动脉硬化伴多发斑块;腹部超声:左侧腹膜后不均质回声包块(150×75×63 mm),明确是腹膜后血肿,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停用扩血管药物,输血800 ml。到术后7 d,左侧腰骶部出现大片淤癍,并形成皮下血肿。停药后5 d后血红蛋白升至10 g/L,复查血栓弹力图显示为高凝状态,凝血因子活性强,血小板聚集功能强,有血栓形成风险。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34%,阿司匹林药物抑制率74.4%。由于顾虑再出血,于停药后第7 d晨仅恢复口服阿司匹林。当晚出现视物模糊,后伴胸痛、血压下降(70/50 mmHg)。急查眼底正常、头颅CT与前无变化,心电图示Ⅱ、Ⅲ、aVF、V2~V6导联ST段提高,查心肌酶:CK-MB 17.27 ng/ml ,Myo 193.7 ng/ml,cTNI 13.95 ng/ml。立即给予补液,静脉推注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但血压进一步下降,呼吸减慢,血氧饱和度下降,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急救措施,仍然不能维持血压,无法行主动脉球囊反搏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约2h后患者死亡。
作者:丁力平;张铮;卢鑫;胡莉华;张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采用AGREEⅡ工具评价分析国内外慢性病基层临床指南现状,为规范我国慢性病基层临床指南的开发及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PUBMED数据库与指南发布及指南资料的相关网站,年份为2008~2014年。纳入公开发表的基层慢性病临床指南,文种为中英文。描述性分析纳入指南的名称、发表年份及机构、开发方法、参考文献数目等内容。采用AGREEⅡ工具评价国内外基层慢性病临床指南的质量。结果①共纳入基层临床指南11部,分别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中国,发表年份为2008~2014年;②指南涵盖领域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③纳入指南参考文献在从未标注至146篇不等;④纳入指南在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制定严谨性、表达明晰性、应用性、编辑独立性共6个评价领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88.1%、50.2%、31.4%、90.1%、49.7%、38.3%,其中有3个领域<50%,纳入的11部指南均未描述检索方法及其依据、更新程序也未清楚描述。结论目前世界范围内基层慢性病防治指南较少,制定速度慢,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基层慢性病临床指南相对较少,缺乏冠心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层常见慢病的基层临床指南,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在政府主导下针对国情和基层全科医生特点,制定符合国情,内容简洁实用,注重慢病管理的基层慢病防治指南。
作者:蒋品;唐海沁;何伟;张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内酯在不同年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差别。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5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诊治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共144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69例,年龄53~78岁,平均(615±97)岁。根据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螺内酯组(71例)和对照组(7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72例)和>60岁组(72例)。螺内酯组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对照组加用安慰剂,连续给药12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器测定后自动计算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结果与(≤60岁)螺内酯组比较,(>60岁)螺内酯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收缩压、诊室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24 h平均脉压下降幅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年龄>60岁的患者,螺内酯组较安慰剂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收缩压、诊室收缩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24 h平均脉压下降幅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螺内酯能够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60岁)的收缩压。
作者:盖延红;栾晓东;朱为勇;徐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入选自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476例,其中男性338例,女性138例,年龄61~85岁。依据预后分为:存活组(377例)和死亡组(99例)。比较两组入院后24 h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脑钠肽(BN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肌酐水平,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既往病史比例、吸烟比例、室速或室颤比例、CK-MB、cTnT、HDL-C、BNP以及心功能KillipⅢ级和Ⅳ级比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OR=1.074,95%CI:1.038~1.121)、糖尿病(OR=1.332,95%CI:1.528~8.034)、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OR=5.627,95%CI:1.807~16.840)、肾小球滤过率(OR=1.442,95%CI:1.021~2.107),心功能Killip分级(OR=3.432,95%CI:1.074~82.455)、室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OR=3.835,95%CI:1.317~9.812)、cTnT(OR=1.010,95%CI:1.002~1.011)、LVEF(OR=0.860,95%CI:0.818~1.923)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肾小球滤过率降低、cTnT升高、Killip分级高、LVEF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是老年急性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曹丹阳;张健;裴志勇;毕磊;陈艳梅;武云涛;姚依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5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10年,阵发性心悸10个月,再发10 h”入院。患者于10年前因心前区疼痛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10月前先后出现2次心悸症状,行心电图检查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拟行CRT-D治疗,术中见侧后静脉与冠状窦主干呈20°锐角向后下走行,冠状窦远端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进入侧后静脉失败而无法植入左室电极,未成功植入CRT-D。入院前10 h患者突发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心电图示室速。入院检查:肌钙蛋白I:0.4 ng/ml,肌红蛋白:164 ng/ml,N末端脑钠肽前体:12100 ng/L,肌酐182 umol/L,血常规、肝功能未见异常;入院心电图:异位心律,心室率126次/min,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图1)。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35%,左心增大(LV 66 mm),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大小约20 mm×21 mm)。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左心室内血栓,心功能IV级。患者入院时呼吸困难明显,血压80/50 mmHg(1 mmHg=0.133 kPa),多巴胺200 mg+生理盐水30 ml,15 ml/h泵注。由于患者血压在大剂量多巴胺维持下仍较低,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后未再追加,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输注胺碘酮1 mg/min共6 h,而后减量至0.5 mg/min维持(至入院第9 d),心率波动在120~130次/min,同时给予重组人脑钠肽(新活素)持续泵注、利尿剂等药物积极纠正心功能,但患者室速持续未转复。入院第4 d加用胺碘酮片(可达龙)200 mg 3/日。患者于入院第7 d心功能好转,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11.875 mg qd,心率降至100~120次/min(图2),第9 d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图3)。
作者:田卫东;薛洋;魏兰芳;孙杨;祝贺;张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9岁,主因“间断便血10个月”于2014年9月14日收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病史。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结肠癌,于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合并吻合口瘘,2次行横结肠双腔造口术及切口清创缝合术。术后卧床,因出现感染,电解质紊乱,阵发性房颤,左心衰竭等疾患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2014年11月20日,患者自诉腿麻,考虑其高龄,卧床时间长,下肢制动,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遂查下肢动脉超声,提示:多发斑块形成,下肢深静脉超声提示:多处深静脉血栓。遂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及预防肺栓塞治疗。治疗前查血小板147×109/L,肌酐72 umol/L,谷丙转氨酶37 U/L,谷草转氨酶17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4.4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40.1 s。于11月20日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 ml(约4000单位)皮下注射1/日。3日后复查血小板95×109/L,停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2月2日查血小板175×109/L,肌酐64 umol/L,谷丙转氨酶45 U/L,谷草转氨酶28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2.9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4.1 s。于12月3日再次使用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1/12 h,12月18日查血小板26×109/L,立即停用,12月21日查血小板33×109/L,肌酐63 umol/L,谷丙转氨酶16 U/L,谷草转氨酶20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2.2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4.2 s,4日后复查血小板67×109/L,6日后查血小板133×109/L,12月31日查血小板131×109/L,肌酐72.6 umol/L,谷丙转氨酶10 U/L,凝血酶时间测定12.1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4.4 s。期间患者口服药物及静脉药物均未改变且未有血小板减少副作用。待血小板正常后患者加用利伐沙班(拜耳公司,商品名拜瑞妥)10 mg 1/日,口服3个月后复查患者深静脉血栓消失,其他并发症经治疗后好转,可下地活动。
作者:张晓冬;孙竹;武云涛;张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