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吕慧灵;柳海斌;李欢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年龄>65岁人群A F发生率为5%,年龄>75岁可达10%[1]。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AF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医疗问题[2]。A F发生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发生血栓形成和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使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致残率及致死率很高。目前,对 AF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3]。但由于对 A F的病因和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对于AF的治疗缺乏安全有效的方法,大多仍局限于症状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陶涛;王浩;郭豫涛;王玉堂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脑卒中为当今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病因,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第三大致死病因,87%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至今尚无完善的治疗方法。临床迫切需要有确切意义的生化标记物,以早发现,早治疗,这也是解决脑卒中巨大危害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多种生物学标记物得到广泛的研究,如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尤其是对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ipoprotein‐phospholipase A2,Lp‐PLA2)的研究,特别是其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潜在的临床价值逐渐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1]。因此,现就Lp‐PLA2的生物学特性、来源、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Lp‐PLA2抑制剂及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做以下综述。
作者:班茹;夏章勇;霍成举;焦力群;李雪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人体药物临床试验,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 )增殖、迁移、黏附及血管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40例,根据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剂量不同,分为小剂量组(20 mg )20例及大剂量组(40 mg )20例。所有入选患者于服药前服药5、15、30、60、90和120 d分别抽取外周血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后进行细胞染色与鉴定、M T 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检测EPC的迁移及黏附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 EPC标记表面CD34、CD133、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结果EPC的迁移能力在30 d时强,30 d后大剂量组迁移能力的下降趋势显著高于小剂量组( P<0.05,P<0.01);EPC增殖、黏附和CD34的表达在60 d时达高峰;CD133在30 d时低,而此后大剂量组成熟EPC的下降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VEGFR‐2的细胞表达在60 d后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小剂量组VEGFR‐2明显高于大剂量组(P<0.05,P<0.01)。结论长期使用阿托伐他汀钙并不能有效促进EPC的活化及新生血管的生成。20 mg的阿托伐他汀钙对血管内膜的修复更优于40 m g。
作者:刘洁;银剑斌;杨进;吴敏嘉;洪艳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甲钴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色素C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Wistar大鼠1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模型组(27只)、尼莫地平组(27只)、甲钴胺低剂量组(27只)、甲钴胺高剂量组(27只)。采用改良线栓法栓塞大脑中动脉3 h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6、12、24 h用 TUNEL法检测大脑皮质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大脑皮质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结果尼莫地平组、甲钴胺低、高剂量组6、12、24 h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01);模型组6、12、24 h细胞色素C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 P<0.05,P<0.01);尼莫地平组、甲钴胺低、高剂量组6、12、24 h细胞色素C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05,P<0.01);甲钴胺高剂量组6、12 h细胞色素C表达较甲钴胺低剂量组明显降低(0.466±0.046 v s 0.617±0.033,P<0.01;0.163±0.081 v s 0.552±0.132,P<0.05)。结论甲钴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有关,以高剂量效果较好。
作者:苏建华;陈玉芳;丁新生;唐金荣;肖杭;林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连续入选急性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207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105例和对照组(年龄<65岁)102例,观察2组冠状动脉病变和PCI特点以及经桡动脉直接PCI效果。结果老年组球囊预扩张比例、门‐球囊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87.6% vs 66.7%,P<0.05;(78.2±10.6)min vs (66.2±12.5)min ,P<0.05],老年组明确诱因、发病至入院时间、多支病变、临时心脏起搏、电复律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典型胸痛、单支病变、血栓抽吸和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STEMI患者在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有不同特点,与年轻患者一样,经桡动脉直接PCI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岳松;邵旭武;王学忠;董学滨;张先林;汪韶君;夏进发;樊琴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调查贵州省福泉县脑卒中高危人群氧化应激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 )关系,分析CAS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福泉县6个镇、4个乡常住居民9500例进行健康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共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1032例,随机选取高危人群360例,再根据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筛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组78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增厚组131例及CAS组151例,检测氧化应激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的危险因素。结果 CAS组ox‐LDL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和IMT 增厚组[(564.7±70.6)μg/L vs (434.5±46.3)μg/L ,(488.1±51.2)μg/L ,P<0.05],SOD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和IM T增厚组[(41.0±18.1) kU/L vs (67.4±9.5)kU/L ,(58.6±10.3)kU/L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脑卒中史或家族史、空腹血糖、LDL‐C、ox‐LDL升高是导致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脑卒中高危人群管理,积极指导控制各项危险因素,调控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可延缓CAS ,降低脑卒中发生。
作者:王龙;胡晓;李玫;李世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衰老是不可逆的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下降的生命退化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于如何提升健康的生活品质,延缓衰老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对衰老发生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不同生物层次的变化都有相应的研究和解释。自1907年 Harrison首创组织培养法,体外细胞培养法被用于衰老研究。1961年 Hayflick发现及后来许多实验证明,人类细胞分裂次数存在一个“极限值”,亦称大分裂次数,即“Hayflick极限”,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T淋巴细胞、表皮角质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以及肾上腺皮质细胞[1]。 Hayflick将这种正常细胞分裂潜能受限的现象称为细胞衰老,或者复制性衰老。解释这种细胞有限分裂能力的学说之一就是端粒理论。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衰老都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分裂阻滞主要发生在细胞S期,这主要与端粒的结构功能密切相关。同时人们在研究中发现,有分化潜能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存在能够抑制细胞衰老延长端粒的端粒酶。本研究就端粒在衰老细胞中的受损程度及端粒酶能否正确弥补端粒损耗,端粒酶能否为临床诊断衰老相关性疾病提供依据,及治疗中如何把握好正常细胞增殖与永生化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王琳;马晓娟;孙明月;张淼;苗洋;殷惠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PCI对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老年AMI合并糖尿病患者135例,分为女性组46例,男性组89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GRACE评分、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高脂血症显著升高(80.43% v s 62.92%, P=0.037),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偏低(4.35% vs 20.22%,P=0.027);GRACE积分高危比例显著升高(45.65% vs 25.84%,P=0.019);术后T IM I 3级血流和心肌灌注3级显著偏低( P<0.01);置入支架的直径显著偏细、长度显著偏长[(2.8±2.3)mm vs (3.1±0.4)mm ,(28.5±3.7)mm vs (21.4±4.3)mm ,P<0.05]。女性组平均住院时间、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K illip>Ⅲ级心功能和30 d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 P<0.05, P<0.01)。结论老年女性AMI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低,并发症多于男性。
作者:刘洋;刘恒亮;镐振选;耿国英;韩文杰;王浩坤;吴雷;毛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置管部位下,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将与血栓发生相关联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老年患者405例,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股静脉组46例,颈内静脉组40例,锁骨下静脉组319例。又根据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31例,非血栓组374例。对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锁骨下静脉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颈内静脉组和股静脉组(5.0% vs15.0%,19.6%,P<0.05,P<0.01)。血栓组既往静脉血栓病史明显高于非血栓组(19.4% vs6.4%, P<0.05)。结论老年患者通过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低;静脉血栓史对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同样具有预测作用。
作者:柳高;付治卿;李世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预测左前降支(LAD)阻塞部位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3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306例老年前壁A M I患者,高侧壁、下壁导联ST 段变化预测LAD阻塞部位,与 LAD冠状动脉造影阻塞部位进行对比分析。以大对角支(LD)或第一对角支(D1)为界划分为LAD近、远段。结果306例老年前壁 AMI患者中心电图ST Ⅰ、aVF导联抬高>0.1 mV 96例(31.4%),ST Ⅱ、Ⅲ、aVF导联压低≥0.1 mV 92例(30.1%)。STⅠ、aVL导联抬高>0.1 mV 判断LAD阻塞部位在 D1或 LD 开口近段的敏感性(61.2% vs 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特异性(82.7% v s 93.0%,P=0.003),阳性预测值(62.5% v s 87.5%,P=0.000);S T Ⅱ、Ⅲ、aV F导联下移≥0.1 m V判断LAD阻塞部位在D1或LD近段的敏感性(65.3% vs 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86.5% vs 96.5%,P=0.001)、阳性预测值(69.6% v s 93.5%,P=0.000)。结论老年前壁 A M I患者高侧壁、下壁导联S T段变化LAD阻塞部位在LD近段的可能性大。
作者:黄贵奇;李德栋;罗理宁;王俊谊;颜程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所致的脑血流低灌注或不稳定斑块脱落所致的栓塞,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如何提高患者经血管内个体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挑战。
作者:李生;吕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尿酸水平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136例稳定性心绞痛成功行支架置入治疗患者,根据术后12~18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62例及对照组74例;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用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评价。结果对照组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再狭窄组[(364.21±42.47)μmol/L vs (440.66±69.05)μmol/L ,P=0.000];对照组术后12~18个月的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再狭窄组[(2.12±0.38)mm vs (0.76±0.37)mm ,P=0.013];狭窄程度术后12~18个月对照组明显低于再狭窄组[(35.84±12.34)% v s (84.53±14.26)%,P=0.000];对照组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小于再狭窄组[(0.27±0.14) mm vs (1.66±0.57)mm ,P=0.000]。尿酸与支架术后再狭窄有关(OR=0.680,95% CI:0.564~0.937,P<0.05)。结论尿酸水平增高可能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江友;陈涵;苏晞;李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背景:地高辛的药理、血流动力学和电生理特性已被充分认识。然而,在当前心力衰竭治疗中,其疗效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目的:确定在轻度心力衰竭并带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或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装置的患者中,地高辛的治疗效果。方法:我们通过对心力衰竭/死亡,心力衰竭,死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复合终点研究评价地高辛在1820例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 Y H A )分级Ⅰ和Ⅱ)]的治疗效果。患者均来自自动除颤器置入试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多中心试验(MADIT‐CRT)。患者都患有长QRS间期(≥130 ms)和减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30%)。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在终点时地高辛时间依赖性效果。结果:地高辛治疗不增加或降低下列事件的风险:心力衰竭/死亡(风险比:1.07,95% C I:0.86~1.33,P=0.56),心力衰竭(风险比:1.04,95% C I:0.82~1.32,P=0.76),死亡(风险比:0.93,95% C I:0.67~1.32,P=0.71)。地高辛可增加41%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险(风险比:1.41,95% C I:1.14~1.75,P=0.002),尤其是在心率≥200/min的情况下(风险比:1.65,95% C I:1.27~2.15,P<0.01)。然而,在心率<200/min时,风险并未显著增高(风险比:1.20,95% C I:0.92~1.57,P=0.19)。所有终点结局在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或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装置的患者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轻度心力衰竭并带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或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装置的患者中,服用地高辛不能降低心力衰竭/死亡事件。然而,在心率≥200/min的情况下,地高辛增加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风险。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观察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患者556例,术前完善患者一般情况及既往史,采集头部CT平扫及颈动脉超声结果;术前及术后7 d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判断术后是否发生NC ,分为NC组118例与非NC组438例;分析术后NC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相关性。结果术后 NC总发病率为21.2%,其中脑梗死0.7%,缺血缺氧性脑病2.9%,谵妄为0.7%,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0.6%,焦虑、抑郁状态4.9%。与非NC组比较,NC组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术后发生NC的风险逐渐增加。与颈动脉无狭窄的患者比较,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发生 NC 的 OR值为2.23(95% C I:1.08~4.61,P=0.030)。结论OPCAB术后NC发病率较高,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术后发生NC的风险逐渐增加。
作者:许保磊;毕齐;宋哲;李俊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对预测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预后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老年 NSTEACS 患者455例,测定外周血 PAPP‐A 水平,将患者分为高值组147例(PAPP‐A≥23.5 mU/L)和低值组308例(PAPP‐A <23.5 mU/L ),随访观察12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分析PAPP‐A水平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关系。结果随访12个月时,高值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低值组(57.7% vs 24.4%,P=0.000)。PAPP‐A 界值23.5 mU/L 时,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75.0%。PAPP‐A升高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OR=2.832,P=0.006);PAPP‐A 升高为评估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79,P=0.007)。结论 PAPP‐A是评价老年NSTEACS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PAPP‐A水平升高预示未来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可能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作者:吴凡;张蔷;杜鑫;张宜青;万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2015年 ESC于8月29日~9月2日首次在英国伦敦会展中心举办,会议收到论文摘要4533篇,有28项临床热点报告,18项新近完成临床试验,20项注册研究,12项基础和转化医学热点研究,发布了心包疾病、心肌炎、肺动脉高压、非S 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5部临床诊治指南。世界3万多名代表参会。大会主题:环境与心脏。
作者:李艳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又被称为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成酶,发现于19世纪90年代,是催化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 )合成各种前列腺素类(prostaglan‐dins ,PGS)及血栓素类的限速酶。研究表明,COX存在3种同工酶,即COX‐1、COX‐2、COX‐3。COX‐1在人体组织和细胞的表达相对恒定,参与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属于结构性酶;COX‐2在生理状态下不表达,为“迅速反应基因”,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可表达于大多数的组织和细胞,COX‐2属于诱导性酶;目前COX‐3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其在人体的具体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COX‐1、COX‐2在神经系统中均有表达,COX‐2主要在大脑皮质、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树突棘表达[1]。近年来,随着COX‐2相关方面研究的进展,COX‐2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现就COX‐2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奎;吴世政;张淑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二甲双胍(M E T )对高脂饮食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足细胞podocalyxin(PCX)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9只)、格列本脲组(8只),低剂量M ET组(8只)、中剂量M ET组(8只)和高剂量M ET组(7只)。8周末测尿白蛋白、PCX和肌酐,并计算尿白蛋白/肌酐(UACR)、尿 PCX/肌酐(UPCR)。取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TG和LDL‐C。留取肾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PCR检测PCX蛋白和mRNA表达,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HbA1c、尿素、TG、LDL‐C、UACR、UPCR、基底膜厚度(GBMT)和足突融合率(FRFP)明显增加,而肾组织PCX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MET 组尿素、TG、LDL‐C、GBMT、FRFP、UACR和UPCR水平明显减低,肾组织PCX蛋白和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的增加(P<0.05)。与格列本脲组比较,不同剂量MET组血尿素、TG、LDL‐C、GBMT、FRFP、UACR和UPCR水平明显减低,肾组织PCX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 MET可以通过调节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肾组织PCX的表达,发挥降糖以外的肾组织足细胞保护作用,且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作者:翟丽敏;叶山东;顾俊菲;杨迪;胡闻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77例,分别进行头颅C T或M RI、颈动脉超声和眼底照相检查,评价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及眼底动脉硬化分级。结果177例患者中,颈动脉无病变10例(5.6%),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22例(12.4%),任意颈动脉斑块形成121例(68.4%),颈动脉狭窄24例(13.6%)。正常35例(19.8%),眼底动脉硬化改变142例(80.2%),其中Ⅰ级69例(39.0%),Ⅱ级31例(17.5%),Ⅲ级42例(23.7%)。眼底动脉硬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相关( P<0.05),但眼底动脉硬化各单项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是否狭窄无相关性(P>0.05)。结论眼底动脉硬化与颈动脉病变存在一致性,眼底照相可作为辅助方法帮助评价全身血管情况,协助颈动脉疾病的诊断。
作者:罗晶晶;衷弘熙;刘冉;吕志勤;邢海英;刘旸;杨伟丽;孙永安;黄一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肥胖在我国及西方国家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肥胖可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骨关节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癌症等等。对于肥胖的预防及治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血红素氧合酶(HO)系统在治疗肥胖症的作用及机制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作者:黄鑫;曹剑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