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的临床意义

杨雷;赵建华;柏顺明;钱希颖;官从锦;方学文

关键词: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趋化因子CCL2, 细胞黏附分子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6例(破裂出血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2例(未破裂组).另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破裂出血组患者出血第1、2、3天血清MCP-1水平,未破裂组患者入院当天血清MCP-1水平及对照组血清MCP-1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破裂出血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破裂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出血组患者出血后第1、2、3天血清MCP-1水平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MCP-1水平升高,且出血急性期逐渐上升,可能参与动脉内外炎性反应.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代谢综合征特点与对策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范围内人群致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是关键策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CVD在中国呈快速增长趋势,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常常共存于同一个体,使CVD的风险成倍增加.这组以多种代谢紊乱聚集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被称为代谢综合征(MS).目前研究结果显示,MS的每一组分均为CV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各组分相互协同,更加大了CVD的相对危险.与非MS者比较,其罹患CVD和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均显著增加[1].

    作者:李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应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分析阿尔茨海默病脑血流灌注成像的研究

    目的 应用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血流灌注的改变情况.方法采集静息状态下17 例AD患者(AD组)及1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动脉自旋标记的灌注成像数据,计算其相对脑血流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D组患者双侧颞叶、左侧额叶、双侧顶叶、双侧枕叶及左侧丘脑的相对脑血流量均有下降.结论 动脉自旋标记的灌注成像为检测AD患者异常灌注改变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AD患者的低灌注与其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张世娟;王志群;梁佩鹏;赵志莲;卢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海马各区磁共振T2信号的研究

    目的 探讨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 患者左右侧海马头体尾各部磁共振T2信号强度的变化,为AD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提供影像学帮助.方法 选择轻度AD患者(轻度AD组)20例和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所有受试者均行快速自旋回波T2序列,并在工作站手工勾绘海马各部感兴趣区,测量其T2信号强度.并分析各部磁共振T2信号强度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计算海马磁共振T2信号作为轻度AD临床诊断指标的阈值,并评价其价值.结果 轻度AD组双侧海马头部磁共振T2信号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与轻度AD双侧海马头部呈负相关.左侧海马头部磁共振T2信号强度佳诊断阈值为563.0,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94.0%;右侧海马头部磁共振T2信号强度佳诊断阈值为562.2,敏感性为89.0%,特异性为93.0%.结论 轻度AD患者双侧海马头部磁共振T2信号强度存在异常,并可作为AD早期诊断有价值的辅助指标之一.

    作者:罗一烽;曹志宏;王冬青;吴立伟;赵彦平;谢文超;李月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横断面研究

    目的 横断面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在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M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中的价值以及IMT与MS各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男性患者132例,分为MS组65例及无MS组67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IMT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S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IMT显著高于无MS组;HDL-C显著低于无MS组(P<0.05,P<0.01).IMT与舒张压(r=0.306,P=0.000)和BMI(r=0.917,P=0.000)呈正相关,与HDL-C(r=-0.813,P=0.036)呈负相关.将IMT作为因变量,相关指标BMI(β=0.011,P=0.000)和MS病史(β=0.005,P=0.036)与IMT独立相关.结论 BMI和MS病史与老年男性MS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浩;曹剑;朱冰坡;陶涛;赵晓宁;王海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老年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6例(破裂出血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2例(未破裂组).另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2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破裂出血组患者出血第1、2、3天血清MCP-1水平,未破裂组患者入院当天血清MCP-1水平及对照组血清MCP-1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破裂出血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破裂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出血组患者出血后第1、2、3天血清MCP-1水平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MCP-1水平升高,且出血急性期逐渐上升,可能参与动脉内外炎性反应.

    作者:杨雷;赵建华;柏顺明;钱希颖;官从锦;方学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老年高血压人群高敏C反应蛋白增高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增高对老年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健康体检、年龄60~80岁的老年高血压人群5021例,行血清hs-CRP检测,从hs-CRP 0~5 mg/L 3321例中随机选500例为正常组;从hs-CRP>5 mg/L且≤10 mg/L的1700例中随机选500例为增高组.随访3年,随访期每6个月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比较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增高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 vs 8.0%,7.0% vs 3.8%,5.2% vs 2.6%,P<0.05,P<0.01).增高组累计无事件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组,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明显,至随访3年结束时,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hs-CRP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67.结论 hs-CRP水平增高的老年高血压人群发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尤其是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作者:芦燕玲;于利群;潘伟琦;梁鑫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普罗布考对小鼠体内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对小鼠体内巨噬细胞TC逆转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C57BL/6小鼠36只随机分为4组,给予不同剂量普罗布考(0,0.1%,0.5%,1.0%,分别为对照组,0.1%干预组,0.5%干预组,1.0%干预组),各组9只.添加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乙酰化LDL与氚(3H)-TC标记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悬液,酶法测定血脂,用液闪计数仪测定血清、肝脏及粪便中 3H-TC占经腹腔注射 3H-TC的百分比.结果 普罗布考干预6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各干预组小鼠TC、HDL-C、LDL-C明显降低(P<0.05,P<0.01),肝脏和粪便中 3H-TC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 3H-TC含量明显降低(P<0.05).各干预组HDL-C水平与 3H-TC排泄量呈负相关(r=-0.532,P<0.05).结论普罗布考干预了小鼠体内巨噬细胞TC逆转运,加速了TC经粪便的清除,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作者:王丽霞;黄彦生;罗萍;倪占玲;段红艳;杨海涛;许先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白蛋白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后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1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血白蛋白治疗对大鼠脑缺血早期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fam样酪氨酸激酶受体1(flt-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生理盐水组15只和白蛋白组15只.采用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白蛋白水平,RT-PCR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6、24、48 h大鼠海马VEGF和flt-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24 h海马VEGF蛋白表达.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白蛋白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48 h明显降低(P<0.05),海马VEGF mRNA和flt-1 mRNA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后6、24 h明显降低(P<0.05,P<0.01),海马VEGF蛋白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明显降低(P<0.05).结论 白蛋白治疗可下调脑缺血早期海马VEGF和flt-1 mRNA表达,降低海马VEGF蛋白表达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李敏;苗维;王敏;李敏芝;冯虹;姚小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的临界值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界值.方法 选择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394例,根据是否合并DVT,分为非DVT组235例和DVT组159例,DVT组60~79岁81例和≥80岁78例.住院期间,每隔1~2周进行血浆DD检查,对DD≥0.5 mg/L的患者,即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每隔3~5 d进行超声复查,且DD检测时间缩短为每隔3~5 d.结果与非DVT组比较,DVT组DD水平明显升高(P< 0.01).≥80岁患者DD水平较60~79岁患者明显升高(P<0.01);2个年龄段患者DD各临界值诊断下肢D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差异较大.结论 将60~79岁患者预测下肢DVT的DD临界值定为0.5 mg/L,≥80岁患者DD临界值定为2.0 mg/L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余美琴;李俊来;曹晓林;白洁;张舜欣;刘欣;林倩;宋丹绯;王节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脂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541例(IS组),男266例,女275例,平均年龄(65.89±11.23)岁.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谁,所有诊断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发病72 h内入院;无严重的进行性脑内器质性疾病,如脑炎、变性病等.

    作者:王兵;姜玉章;沈冲;王海茹;李前辉;张媛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脑出血患者1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NGF组5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2组分别给予胞磷胆碱或鼠NGF制剂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后1、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1周,2组NIHSS评分及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NGF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NGF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孟令秋;赵玉军;陈谦;王新平;唐颖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关系研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临床以反复的上气道阻塞导致低通气和窒息为特点,典型者在一个晚上的睡眠期间可以出现100~600次低通气事件,同时伴有睡眠中频繁觉醒,导致睡眠片段化.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睡眠期低通气重要的危险因素是肥胖和男性.据统计,有7%的男性存在OSAS,而且在高龄人群中其发病率仍在上升[2].OSAS与日间思睡、反应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工业劳动和交通事故危险性增加有关[3].

    作者:李想;许炜;赵忠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乙酰水解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磷脂,是迄今发现的有效的血小板激活剂.通过免疫促炎、促血栓形成、兴奋性氨基酸释放、自由基产生、离子超载、即早基因表达等途径,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能够水解PAF和相关的氧化磷脂并使之失活,从而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现就PAF、PAF-AH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曹裕民;张雄;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衰老大鼠心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α1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组大鼠心脏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和血管紧张素Ⅱ 2型受体(AT2R) 对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 选择Wistar大鼠29只,根据不同月龄,分为3.5月龄组8只、12月龄组8只、18月龄组7只和24月龄组6只.检测大鼠心肌组织α1-AR与AT1R和α1-AR与AT2R蛋白激酶C活性;并分别与α1-AR单独激动时蛋白激酶C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与激动α1-AR后比较,激动AT1R和α1-AR后,各月龄组大鼠心肌α1-AR介导的蛋白激酶C活性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激动α1-AR 后比较,激动AT2R和α1-AR后,3.5月龄组、12月龄组大鼠心肌α1-AR介导的蛋白激酶C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月龄组和24月龄组大鼠心肌α1-AR介导的蛋白激酶C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AT1R在各年龄组均使α1-AR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增强作用;在心脏衰老过程中,AT2R 对α1-AR的信号转导途径有抑制作用.

    作者:师树田;李艳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宁夏回族代谢综合征与脂联素水平及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脂联素水平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45T/G和SNP+276G/T) 2个位点与宁夏回族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选择祖居宁夏、无亲缘关系、3代内无异族通婚史的回族个体共305例,分为MS组207例和对照组98例;应用ELISA及PCR-RFLP技术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及其2个位点的SNP.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S组体重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TG、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TC、HDL-C、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MS组SNP+45位点TG+GG 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NP+45T/G基因多态性是回族MS的危险因素.结论 回族MS患者脂联素水平下降,回族人群中携带SNP+45 G等位基因者患MS的风险增加.

    作者:沈佳;武海亮;刘雅娟;曹相原;马晓薇;荆忻;杨锐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血管病偏瘫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试验组在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早期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需具备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重、站立平衡>3级、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的3个条件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2个月及发病后1年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与训练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后1个月、2个月及发病后1年FAC、BBS、MBI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训练后2个月比较,试验组发病后1年FAC、MBI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训练后1个月、2个月及发病后1年FAC、BBS、MBI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患者,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有效提高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尤其远期康复疗效更显著.

    作者:徐文玉;丁泉涌;苏玉萍;刘新;王海燕;林巧茂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相关研究

    脑微出血(CMB)是脑小血管病MRI上的一种影像学表现,是微小血管(<200 μm)病理改变的一种生物学标记[1].出血性脑卒中患者CMB发生率约6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MB发生率约34%.研究认为,CMB与血脑屏障破坏有关[2-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血脑屏障损伤关系密切.CMB与MMP-9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我们分析CMB与血清MMP-9的关系,探讨CMB的发病机制.

    作者:杜宇平;张敏;诸兴明;殷勤;陈光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分为再次血运重建组(血运重建组)55例,无再次血运重建组(无血运重建组)223例,比较2组的病史、症状和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对复发胸痛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与无血运重建组比较,血运重建组第一次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50.9% vs 14.3%,P=0.030)、心功能≥Ⅱ级(34.5% vs 9.0%,P=0.020)、室壁运动异常(72.7% vs 26.9%,P=0.03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9.1% vs 40.4%,P=0.010)等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复发胸痛(OR:2.49,95%CI:1.16~5.00,P=0.020)、左心室舒张末内径(OR:1.12,95%CI:1.00~1.22,P=0.043)是血运重建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冠状动脉单支病变(OR:0.25,95%CI:0.15~0.90,P=0.040)和双支病变(OR:0.22,95%CI:0.07~0.53,P=0.006)较冠状动脉3支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风险低.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的随访提示,复发胸痛、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大是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高云;孙涛;阴赪茜;程宇彤;李志忠;张京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谷氨酸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展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谷氨酸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6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组60例.另选择同期住院非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病1、3、7 d的谷氨酸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进展性脑卒中组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1、3、7 d血清谷氨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比较,进展性脑卒中组发病1、3 d血清谷氨酸水平明显升高[(105.8±13.3)μmol/L vs (96.7±11.3)μmol/L,(116.0±13.3)μmol/L vs (101.1±11.2)μmol/L,P<0.05].结论在缺血损伤早期,血清谷氨酸水平变化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

    作者:党连生;徐燕;王晓霞;杨巧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和单纯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61例,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动脉溶栓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联合溶栓组)17例,单纯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组)19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的有效性、近期与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动脉溶栓组、联合溶栓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机械取栓组治疗后3 d、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动脉溶栓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6.0%、52.0%和12.0%,联合溶栓组分别为11.8%、52.9%和0,机械取栓组分别为47.4%、0和10.5%.3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不论采用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还是机械取栓方法,均可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对近期临床预后的改善有相近效果.采用机械取栓方法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溶栓效果、安全性及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作者: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张天佑;李霞;潘晓华;杨俊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