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中;周燕;王瑞雪;丁一妹
目的 探讨PCI围术期患者死亡的原因.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10年1 2月行PCI患者5225例,记录围术期死亡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死亡时间及死亡原因.结果 围术期患者共死亡54例,病死率1.03%,54例死亡患者中,单支病变13例,双支病变11例,3支病变30例;19例(35.2%)死于术后第1天、20例(37.0%)死于术后2~8 d;有18例(33.3%)死于心源性休克、9例(16.7%)死于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12.9%)死于严重左心衰竭.结论 PCI围术期死亡发生率低,且多发生在急诊PCI、老年、多支病变患者.引起死亡原因多为心源性休克、支架内血栓形成、严重左心衰竭等.
作者:王可;李文文;郭志福;游晓华;黄新苗;马丽萍;赵仙先;郑兴;秦永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359例,NAFLD组1 72例,非NAFLD组187例,住院期间经腹部超声检查和采集病史,观察2组患病率、肝脏酶学异常比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NAFLD组糖尿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NAFLD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x2=16.182,P<0.01).NAFLD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斑块数目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7% vs 78.3%,(2.27±1.20)个vs (1.81±1.32)个,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与NAFLD的发生相关.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NAFLD的患病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
作者:李庆祥;李艳芳;王春梅;高玉龙;朱小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刻疗效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84例冠心病患者(84处靶病变),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通过血管内超声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评估支架置入情况,并收集临床资料及介入操作相关信息,根据结果分为无钙化组36例和中重度钙化组48例,所有钙化病变均给予充分预扩张,并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视情况给予后扩张处理,对比2组PCI前后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PCI后中重度钙化组置入支架直径、术后小支架直径、小支架横截面积、即刻管腔获得及相对管腔获得均小于无钙化组(P<0.05),PCI前中重度钙化组单支病变、靶病变B1型、斑块偏心指数、远端参考外弹力膜面积及管腔面积小于无钙化组(P<0.05,P<0.01).而2组支架对称性、膨胀指数、手术并发症、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小管腔截面积、斑块负荷、管腔面积狭窄率、重构指数、病变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给予充分预扩张及非顺应性高压球囊后扩张处理后,中重度钙化仍然影响PCI术后即刻管腔获得,但终管腔面积基本理想.
作者:尚晨黧;王禹;白静;陈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主因意识不清2.5h入院.患者入院前2.5h被家人发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四肢不能活动,尿便失禁.既往患高血压20年,平素口服卡托普利降压治疗,糖尿病10年,急诊体检:血压145/97 mm Hg(1 mm Hg=0.133 kPa),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0级,双侧病理征阳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2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7分.头颅CT未见异常,血小板及凝血时间正常,血糖5.8 mmol/L,评估患者符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指征后,立即启动溶栓绿色通道.
作者:李明;孙大勇;韩杰;孙晓培;雷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与病因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分为单发梗死组130例和多发梗死组76例.行头颅DWI检查后,根据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行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表现与TOAST分型存在相关性(P-0.000),其中皮质-皮质下梗死(60.9%)、前循环单侧多发梗死(54.3%)和后循环多发梗死(75.0%)主要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有关(P=0.021,P-0.034,P=0.011);小的穿通支梗死(94.0%)主要与小动脉闭塞型有关(P-0.000).此外,还有部分皮质-皮质下梗死(26.1%)、前循环双侧多发梗死(26.7%)和前后循环多发梗死(28.6%)与心源性栓塞型有关(P=0.008,P=0.030,P=0.024),部分小的穿通支梗死(6.0%)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有关(P=0.000),部分前循环单侧多发梗死(17.1%)与小动脉闭塞型有关(P=0.007).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行DWI检查可以预测病因,为制订相关的诊治策略提供有用信息.
作者:王宝军;刘国荣;李月春;贺勤;庞江霞;郝喜娃;项文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20-羟基蜕皮甾酮(20E)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后3组大鼠用60 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糖尿病模型,之后分别灌服蒸馏水、5 mg/kg盐酸二甲双胍和10 mg/kg 20E溶液,药物干预6周后,观察心脏形态学改变,测定空腹血糖、心脏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糖化血红蛋白(HbAlc)、HDL-C和LDL-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线粒体酶complex Ⅰ、Ⅱ、Ⅲ和Ⅳ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心肌损伤程度减轻,空腹血糖、AGE、HbAlc和LDL-C分别降低了62.4% (P<0.01)、38.8% (P<0.05)、51.2% (P<0.01)和47.9% (P<0.01),complexⅠ、Ⅲ和Ⅳ表达水平分别增加了2.51倍(P<0.01)、2.81倍(P<0.01)和2.08倍(P<0.01).结论 20E对糖尿病心肌病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夏西超;张庆远;梁桂娜;路少博;杨园园;田阳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rs2297518、rs8081248位点多态性与脑动脉粥样硬化(CAA)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的关系.方法 收集患者324例,根据脑血管狭窄部位与程度将其分为CAA组243例和对照组81例,CCA组又分ICA患者137例为ICA亚组.分析各组患者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并比较rs2297518、rs8081248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的分布.结果 CAA组及ICA亚组的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明显高于对照组.CAA组中rs2297518位点的基因型GG及等位基因G频率分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A亚组中rs2297518位点的等位基因G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NOS基因rs2297518位点的多态性与CAA及ICA有关,基因型GG可能是CAA的易感因素,等位基因G可能是CAA及ICA的易感因素;iNOS基因rs8081248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CAA或ICA无关.
作者:万鑫;代成波;曹裕民;张雄;张玉虎;王硕;马桂贤;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主动脉根部模拟冠状动脉内给药,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后适应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选择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适应组、法舒地尔组、法舒地尔+LY294002组(LY294002组),每组6只.各组于再灌注180 min后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Bcl-2、Bax、caspase-3、蛋白激酶B(Akt)及磷酸化Akt的表达.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适应组和法舒地尔组Bcl-2表达明显升高,Bax、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法舒地尔组比较,LY294002组Bcl-2表达明显降低,Bax、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和LY294002组比较,法舒地尔组磷酸化Akt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后适应的机制可能与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传导通路有关.
作者:蒋智慧;冯广智;钱智勇;徐曙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洛杉矶院前脑卒中量表(LAPSS)及其改良量表对院前诊断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急诊患者412例,由院前急救医师分别填写LAPSS和LAPSS改良量表,并与后出院诊断作比较,判断2个量表的准确性.结果 LAPSS诊断的脑卒中敏感性84.8%,特异性86.5%;LAPSS改良量表敏感性92.0%,特异性74.2%.结论 LAPSS的应用,使院前诊断脑卒中更准确,更及时,应该在院前急救系统中推广.
作者:马剡芳;雷燕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年龄≥75岁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择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112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33例,<75岁组7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置入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和临床终点事件.结果 ≥75组和<75岁组支架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7.1%和97.5%,2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2%和11.4%.术后随访期间,2组支架置入后动脉再狭窄率分别为12.1%和11.4%,≥75岁组生存率明显低于<75岁组(x2=2.013,P=0.029).结论 年龄≥75岁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生存率低于<75岁患者,但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动脉再狭窄率及mRS评分无差异,支架置入治疗≥75岁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作者:陈渊;陈志;钟维章;李燕华;李晓峰;肖继东;李吕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尼麦角林对脑卒中患者血清P物质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46例,随机分为尼麦角林组23例(15 mg/d)和对照组23例,通过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基线及治疗4周后的吞咽功能,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水平.结果 尼麦角林组治疗4周后吞咽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5.13±1.71)分vs (6.70±1.55)分,P<0.01],血清P物质水平显著升高[(101.6±53.2)ng/L vs(179.3±49.2)ng/L,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和血清P物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改善与血清P物质升高呈正相关(R2-0.746,P<0.01).结论 尼麦角林可能通过上调血清中的P物质而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作者:周凡;姚长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序列,构建神经生长因子(N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65双基因共表达载体pIRES-NGF-VEGF 165.方法 用分子克隆技术,分别从人血细胞和胎心组织中获得NGF和VEGF 165基因,通过酶切将两者插入质粒pIRES中,构建重组载体pIRES NGF-VEGF 165,并鉴定.结果 测序证实,成功获得NGF基因(726 bp)和VEGF 165基因(576 bp),NheⅠ/Xho Ⅰ和BamH Ⅰ/Not Ⅰ双酶切显示,重组载体pIRES-NGF VEGF 165含有NGF和VEGF 165基因片段,证实构建成功.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pIRES-NGF-VEGF 165质粒,为进一步研究NGF及VEGF 165双基因治疗脑梗死奠定重要基础.
作者:范波胜;娄季宇;白宏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2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组(A组)82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组(B组)6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的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3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高风险因素.
作者:张丽中;周燕;王瑞雪;丁一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开通冠状动脉闭塞血管,已成为临床治疗共识.而临床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进行的介入性再灌注治疗,直接抽吸,去除冠状动脉内血栓,从而开通血管,效果直观明确,操作简便实用[1-2].在冠状动脉内有明显大量血栓的情况时,应用血栓抽吸治疗的临床效果明确,同时对减少STEMI再灌注治疗后的无复流及末梢栓塞等现象的发生,也有积极作用[3].血栓抽吸导管技术,已被大多数心脏中心广泛应用.目前,此项技术是否列为常规而早于球囊应用,仍有争议[4-5].本研究回顾分析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效果,以评价其在STEMI患者中应用的获益与安全性.
作者:马利祥;王庆胜;巢永波;孟晓京;王文广;崔蕊;杨新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血管储备能力(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与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85例,其中颈内动脉狭窄组59例,对照组26例.分别通过吸入5%CO2和95%O2混合气体诱发高碳酸血症,计算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 颈内动脉狭窄组患者CV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2.47±12.45)% vs (37.25±11.77)%,P<0.01].CVR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CI=-0.6587,P<0.01).颈内动脉狭窄是CV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49,95%CI:2.682~9.858,P<0.01).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是影响CVR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CVR可能预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作者:林颖;孔丽;戴加飞;刘海波;李敏;郭芮兵;陈光辉;刘玲;杨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转化生长因子(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340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271例为对照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分析技术对TGF-β1-509C/T(rs1800469)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冠心病易感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CC、CT和TT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9C/T多态位点与冠心病无易感相关性(x2 =2.813,P=0.245).在不吸烟患者中,CT和TT基因型均显著增加个体患冠心病的风险(OR=1.98,95 %CI:0.98~4.02,P=0.059、OR=2.49,95%CI:1.20~5.17,P=0.014),T等位基因明显增加个体患冠心病的发病风险(OR=1.49,95%CI:1.07~2.08,P=0.019).结论 TGF-β1-509C/T(rs1800469)多态位点在不吸烟人群中与冠心病的遗传易感有关,并且T等位基因是个体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邹邵敏;岑锦明;杨希立;荆霞;刘新光;熊兴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社区居民1680例,MS根据修订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3定义.MS患者655例,无MS患者102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发病危险,应用ROC曲线评价hs CRP诊断MS的价值.结果 校正性别、年龄后,MS患者hs-CRP明显高于非MS患者(P<0.01).随着MS成分由0增加至4~5个,hs CRP逐渐升高为1.89、2.01、2.23、2.49和2.56 mg/L(线性趋势P=0.002).MS 5个组分表现为腹型肥胖、高TG血症和低HDL-C者,hs-CRP相对较高.校正年龄、性别、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LDLC、血尿酸、吸烟、饮酒、运动等因素后,与hs-CRP Ⅰ比较,hs-CRPⅡ、Ⅲ、Ⅳ的MS发生风险分别为(OR=1.378,95%CI:1.012~1.876,P<0.05;OR=1.875,95%CI:1.382~2.545,P<0.01;OR=2.318,95%CI:1.594~2.904,P<0.01).应用ROC诊断MS的hs-CRP佳截断点为2.15 m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9%和51.3%.ROC曲线下面积为0.585(95%CI:0.557~0.613).结论 高hs-CRP可能是MS发生的相关因素,hs-CRP对MS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冯胜强;叶平;骆雷鸣;肖文凯;许如意;吴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身疾病,有研究预测在2025年全球将会有15亿6千万人患高血压.抑郁是一种高患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统计表明,就疾病所造成的负担而言,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负担的疾患.高血压共病抑郁这一人群也不少见,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的检出率高达5.7%~24.0%,老年人群概率更高[1].高血压共病抑郁使心身相互影响变得复杂,血管性抑郁及脑小血管病的研究提示,血管因素导致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与两者共病有关,而磁共振成像技术为此类研究提供了影像学证据,我们对高血压共病抑郁脑结构改变磁共振影像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廖金敏;王希林;刘晓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临床影像学及尸体解剖材料显示,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具有位点特异性,病变常发生在腹主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等大中型动脉分叉处、弯曲处、血管狭窄处,即血管形状发生急剧变化的部位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高发区[1].这些部位往往是血流发生扰动,产生低剪切力、震荡流或紊流的区域[2].不同区域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引发的局部血管壁结构及基因表达谱特点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位点特异性奠定了基础.有鉴于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的居高不下,深入总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位点特异性的研究进展将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及其他心血管病靶向性治疗带来新的实验与理论依据.
作者:王中群;袁伟;杨永宗;严金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经择期PCI和单纯优化药物治疗住院期间及治疗后近期心血管事件比较,探讨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68例,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介入组134例(发病后3~7 d接受择期PCI)和药物组134例(未行PCI术,单纯优化药物治疗),分别比较住院10d、出院30、90d后2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左心室功能.结果 出院30、90 d随访2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再发心绞痛及左心室功能较药物组明显改善(P<0.05),介入组住院期间发生出血事件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行择期PCI有利于左心室功能的改善和抑制左心室重构,择期PCI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是可行的.
作者:王海鱼;陈爱华;贺献芝;方胜先;宋旭东;钟庆华;郭盛;彭文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