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红;李月春;张京芬;刘国荣;王宝军;贾艳红
目的 探讨老年人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病因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癫痫发作125例,非癫痫发作误诊为癫痫发作14例.结果 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病(46.4%),其次为病因不详(29.6%).125例癫痫发作患者中,部分性发作86例(68.8%),全面性发作39例(31.2%);53例行常规脑电图检查,12例(22.6%)出现非特异性异常,1例(1.9%)出现癫痫样电发放;43例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38例(88.4%)出现癫痫样电发放.14例非癫痫发作均误诊为癫痫发作.结论 脑血管病是老年患者癫痫发作常见的病因,部分性发作为老年患者癫痫发作常见的发作形式.Todd麻痹和非抽搐性癫痫持续状态为癫痫发作的特殊形式,极易误诊.代谢障碍性疾病、晕厥、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的非癫痫发作与癫痫发作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
作者:杨娜;祁秀峰;徐燕;刘扬;高旭光;刘献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CHF患者133例为CHF组,另选正常体检者116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超声进行心脏功能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NT-proBN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F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Tei指数及NT-proBNP明显升高,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均明显降低(P<0.0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上升,LVEDD、LVESD、Tei指数以及NT-proBNP 明显升高(P<0.05),LVEF、LVFS及E/A比值明显降低(P<0.05).NT-proBNP与LVEF、LVFS、E/A比值呈负相关,与Tei指数、LVEDD、LVESD呈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VEF、LVFS、心功能分级和Tei指数是影响NT-proBNP的主要因素.结论 NT-proBNP升高与老年CHF患者心脏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作者:邢莎莎;魏芳;刘振东;路方红;赵颖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65例,按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20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体重指数、踝臂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肌酐、白细胞、血红蛋白、RDW、红细胞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RDW、hs-CRP、Fib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RDW(r=0.244,P<0.01)、hs-CRP(r=0.323,P<0.01)、Fib(r=0.164,P<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RDW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2.020,95%CI:1.191~3.426,P<0.01).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RDW相关,RDW增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增加.
作者:王鹏;吕卫华;刘和锦;王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明确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对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GE组、缺氧组、AGE+缺氧组、抑制剂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管样结构形成实验观察血管生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5磷酸化水平;ELISA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分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和VEGF分泌水平显著提高.与AGE+缺氧组比较,抑制剂组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增强,ERK5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VEGF分泌水平增加.结论 AGE可抑制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RK5的磷酸化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作者:程锦;尹涛;沈明志;刘立栋;闫浩;张荣庆;喻秋?;王海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随着生存寿命的延长,老龄人群的比例迅速增加,老年相关疾病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痫性发作或癫痫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长时间认为,癫痫的好发年龄是在婴儿、儿童、青少年和青年时期,然而,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癫痫在年龄>75岁人群中发病率高,是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的第3大常见病,常见病因是脑卒中和神经系统变性病.因为老年人的年龄、肝肾功能情况、合并症、药物间相关作用及不良反应等,使得老年人癫痫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随着对老年人中癫痫发病及治疗观念的不断更新,有必要对老年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有更新的认识.
作者:王湘庆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法评价老年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 选择我院年龄≥65岁的321例脑血管病患者,脑梗死201例,脑出血18例,其他脑血管病102例.以年龄分为低年龄组(65~74岁)152例,中年龄组(75~84岁)139例,高年龄组(≥85岁)30例.采用NRS2002进行营养评价,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采用横断面研究,比较分析不同脑血管病分类、不同年龄组及不同NIHSS评分患者的营养状态.结果 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0.4%,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营养状态明显低于其他脑血管病患者(P<0.01).与低年龄组比较,中年龄组和高年龄组营养风险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NIHSS评分>8分者营养状况低于NIHSS≤8分者(P<0.01).结论 NRS2002评定老年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尤其高龄、脑卒中和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患者,对老年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应进行早期NRS2002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张素杰;吴伟;翟飞;胡晨;薛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脑出血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探讨脑出血患者apoE基因型与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出血患者78例(脑出血组)和健康体检者91例(对照组),利用PCR-RFLP技术,测定apoE基因型;采用生化全自动仪分别对TC、TG、LDL-C、HDL-C、空腹血糖和血清hs-CRP水平等进行测定;脑出血患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脑出血组apoEε4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poEε2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脑出血组TC、TG、LDL-C、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组apoEε4携带者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apoEε4携带者(P<0.05);脑出血组apoEε2和apoEε4携带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apoEε2和非apoEε4携带者(P<0.05).结论 apoEε4可能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脑出血急性期炎性反应可能与apoEε2和apoEε4有关.
作者:黄海丽;周可青;汪青松;刘红娟;刘学春;管叶明;王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颅骨成形术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和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AE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颅骨成形术患者107例,分析术后癫痫发作、AED预防性使用及术后早期癫痫发作者术后住院日及晚期癫痫发作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癫痫发作17例(15.9%),晚期癫痫发作19例(17.8%).自体颅骨成形术后早期癫痫发作发生率低于钛网成形术(P<0.05).术后未使用AED患者早期癫痫发作发生率为23.5%,术后使用AED发生率为2.6%(P<0.01).术后出现早期癫痫发作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和晚期癫痫发作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未出现早期癫痫发作患者(P<0.01).结论 颅骨修补术后早期和晚期癫痫发作发生率高,早期癫痫发作可导致平均住院日延长,并增加晚期癫痫发作的风险.预防使用AED可以显著减少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生.
作者:梁树立;张绍辉;张军臣;查炜光;傅相平;李安民;张志文;刘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在帕金森病早期就会出现,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睡眠障碍多被认为与年老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常被患者及临床医师忽略.有研究报道,昼间过度思睡和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是发展成帕金森病的临床前期表现,或可能成为帕金森病早期症状,出现在运动症状之前[1].
作者:黄静;张玉虎;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老年人癫痫的发生率居所有人群之首,而脑卒中是老年癫痫常见的原因.根据新统计表明,我国年龄>60岁的老年人总数已突破2亿.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也与日俱增.脑卒中后癫痫与一般人群癫痫相比较,除主要见于老年人群外,还具有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药物代谢的特点、共患病多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使其在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带来许多难题和困惑,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黄远桂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糖调节受损与心率震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254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血糖管理指南,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127例、糖调节受损组(受损组)72例及新诊断糖尿病组(糖尿病组)55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受损组及糖尿病组震荡初始及24 h室性期前收缩总数升高,震荡斜率及RR间期标准差(SDNN)明显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受损组震荡初始降低,震荡斜率及SDNN明显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水平与震荡初始及24 h室性期前收缩总数呈正相关(r=0.5347,r=0.3419,P<0.01),与震荡斜率及SDNN呈负相关(r=-0.4633、r=-0.3682,P<0.01).结论 空腹血糖水平与心率震荡相关,老年糖调节受损者已经存在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
作者:陶秀芳;刘振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信号通路,在调控心脏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PI3K在调控生理及病理生理刺激细胞反应过程中起重要角色.PTEN直接调控、抑制PI3K的表达,心脏中多种细胞均有PTEN表达,并调控细胞的生存、肥厚、收缩力、代谢及其机械应力等.PI3K/PTEN信号通路参与了广泛而多样的心脏疾病,如心肌肥厚及收缩功能、心力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缺血预适应.
作者:王江友;李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0岁,主因发作性胸闷、胸痛4个月,加重2 d于2011年3月15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高升至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口服卡托普利、盐酸地尔硫艹卓等,血压控制尚可.右肺癌史5年,因不能行手术切除曾行胸部放射治疗.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硝酸异山梨酯10 mg,3次/d,比索洛尔2.5 mg,1次/d,辛伐他汀20 mg,1次/晚.入院体检:心率76/min,呼吸19/min,血压160/89 mm Hg.
作者:孙芳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微小RNA-1(microRNA-1,miR-1)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探讨miR-1对M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并进行流式细胞学鉴定;构建表达miR-1慢病毒载体;将miR-1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MSC(MSCmiR-1)连续培养15 d,光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分别于0、4、6、15 d qRT-PCR检测miR-1、心肌相关基因锌指结构蛋白(GATA-4)、肌钙蛋白I(cTnI)、α肌动蛋白(α-actin)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cTnI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actin的表达.结果 原代大鼠MSC呈长梭形、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98%以上细胞表达CD44和CD29,不足1%细胞表达CD45;成功构建miR-1重组慢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3×108 TU/μl;转导miR-1后,MSCmiR-1高表达心肌特异性相关基因GATA-4、α-actin、cTnI,并随时间逐渐增强,转染4 d免疫荧光检测可见cTnI在部分MSCmiR-1中表达,于15 d时表达强,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了α-actin在MSCmiR-1中表达.结论 转导miR-1至大鼠MSC中可促使其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
作者:邓海燕;曾俊义;魏云峰;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张婉;文通;张玉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心肌胶原纤维的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从解放军总医院1954年3月~2001年2月的3520例连续尸体解剖标本中,选取年龄≥ 65岁的126 例的心脏标本,并依据诊断分为高血压组101例,其中LVH 0级15例,LVH Ⅰ级36例,LVH Ⅱ级28例,LVH Ⅲ级22例;对照组25例,对2组标本进行HE、苦味酸天狼星红和Ⅰ、Ⅲ型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运用光镜和偏振光观察胶原纤维的分布特点,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计算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CVF)、Ⅰ型CVF和Ⅲ型CVF及Ⅰ型/Ⅲ型比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LVH 0级心肌胶原纤维无明显改变(P>0.05);与LVH 0级比较,高血压组LVHⅠ级患者心肌CVF 、Ⅰ型CVF显著增高(P<0.01),而Ⅲ型CVF、Ⅰ型/Ⅲ型比值无明显改变(P>0.05);高血压组LVH Ⅱ级和LVH Ⅲ级患者心肌各项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 随着高血压LVH程度的加重,Ⅰ型CVF明显升高,提示舒张功能受损愈重.
作者:关连颖;李小鹰;刘兴德;李书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他汀序贯疗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和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119例,将合并糖尿病患者61例分为对照1组32例和序贯治疗1组29例,ACS未合并糖尿病患者58例分为对照2组28例和序贯治疗2组30例;另选糖尿病患者31例为糖尿病对照组,正常体检者26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脂联素、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对照组脂联素明显降低,sVCAM-1、Lp-PLA2、PAPP-A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序贯治疗1组和序贯治疗2组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sVCAM-1、Lp-PLA2、PAPP-A明显降低(P<0.01).结论 他汀序贯疗法可明显提高合并或未合并糖尿病ACS患者的脂联素水平,降低其炎症标记物水平.ACS合并或未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序贯疗法后,对脂联素和血清炎症标记物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学勋;李健;郭俊杰;安毅;郭永芳;侯勃;张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老年主动脉夹层(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特点.方法 选择189例老年AD患者,其中A型105例,B型8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9例患者中,54例(28.57%)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症状为头晕16例,占8.47%,其次晕厥14例,占7.41%,昏迷7例,占3.70%,一侧下肢感觉障碍6例,占3.17%,截瘫3例,占1.59%.12例诊断为脑梗死.与B型AD比较,A型AD患者更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40.95% vs 13.10%,P<0.01),晕厥的发生显著高于B型患者(13.33% vs 0%,P<0.01).结论 神经系统症状常见于老年AD患者,尤其是A型患者,可能与脑缺血有关.
作者:曹贵方;毕齐;曹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P)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MSC组,VP组,稳定斑块(SP)组,每组10只.分别于细胞移植后3 d、1周、2周采集兔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10周末处死所有动物,取右侧颈总动脉分别行HE染色观察镜下病变,并测量纤维帽/脂核横截面厚度的比值.结果 SP组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结构完整,纤维帽较厚,斑块内炎性细胞较少,未见斑块破裂.VP组斑块中心可见大量脂核,表面覆盖较薄纤维帽,肩部可见残存泡沫细胞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斑块可见破裂和(或)血栓形成.MSC组形态介于之间.MSC组和SP组纤维帽/脂核比值明显高于VP组(P<0.01).与VP组比较,MSC组各时间点hs-CRP、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SP组比较,MSC组和VP组各时间点hs-CRP、TNF-α、IL-6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MSC可降低斑块不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增加抑炎因子及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王双双;杨升华;孔根现;薛峰;何薇;蒋知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肢体失用是执行随意、熟练动作的能力丧失,这种丧失虽不能归因于基本的感觉运动缺失,但它是临床上一种熟练且有目的性动作的运动障碍[1].它是在具有健全的肌力和完整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肢体不能顺利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丧失已获得的、熟练的正常运动能力.这种丧失不能用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震颤或舞蹈症等解释,它是皮质高级中枢的运动损害而不是初级水平的运动控制损害.临床上常伴有脑卒中和神经变性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2-4].按照运动障碍的病理机制,临床上采用广泛的Liepmann神经生理--心理学分类,将肢体失用分为2种不同类型,即观念运动性失用和观念性失用[5].观念运动性失用是指失用症患者不会使用工具,它包括手和手指的状态模仿,手势需要的表达,以及有目的使用的手势语.观念性失用是指失用症患者会使用工具,如用刀子切削或使用铅笔.通过临床观察,下肢观念运动性失用出现在大面积脑损害患者伴有严重的上肢观念运动性失用,并患有总体严重的手势失用[6].
作者:李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和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中远期随访.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全脑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狭窄程度>50%的颅内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86例,将36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成功的34例患者作为手术组,52例接受内科药物治疗为药物组.分析2组30 d、6、12、24和>24个月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手术组支架置入成功率94.74%.狭窄率从术前(87.15±7.43)%降至术后(11.32±1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远期随访中,12个月、24个月和>24个月后随访同侧脑卒中发病率、总的血管事件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远期随访,血管内支架治疗预防同侧脑卒中及总血管事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作者:潘晓华;刘国荣;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