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外周动脉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李建飞;王芳芳;温黎青

关键词:腹膜透析, 外周血管疾病, 高血糖症, C反应蛋白质, 危险因素, 发病率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62例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分为PAD组19例,非PAD组43例.收集其临床、生化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PAD的危险因素.结果 PAD的总发病率为30.6%.与非PAD组比较,PAD组患者年龄偏大,透析龄明显延长,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舒张压、踝臂指数、白蛋白、残余肾总尿素清除率(Kt/V)比值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1.150,P=0.043)、血清白蛋白水平(OR=1.485,P=0.040)、残余肾Kt/V比值(OR=1.725,P=0.016)为PAD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腹膜透析患者PAD患病率较高,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残余肾Kt/V比值为PAD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CD8T淋巴细胞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脑缺血模型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CD8T淋巴细胞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4h、3d、5d、7d、10d和14d组,每组5只.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脑缺血模型,HE染色显示脑缺血再灌注组织病理学形态,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8分子表达的变化,光镜下计数CD8T淋巴细胞数.结果 再灌注7d和10d组,脑组织大量神经元细胞质、胞核界限模糊、核固缩溶解,细胞间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CD8T淋巴细胞于再灌注24 h组即开始表达,再灌注7、10 d组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再灌注各时间点组CD8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CD8T淋巴细胞大量表达于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且主要分布于脑梗死边缘区.结论 CD8T淋巴细胞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马春野;刘彬;尹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出血急性期的血压调控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出血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7.1%~55.4%,明显高于国外6.5%~19.6%.急性期脑出血病死率为30%~40%,预后极差.引起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在脑出血的发生过程中占的比重较大.有研究证实,血压增高与脑出血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急性期血压的调控直接影响脑出血的预后.

    作者:李致文;吴丽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介入术后氯吡格雷剂量与心脏不良事件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剂量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择期PCI术后连续服用氯吡格雷患者280例,所有患者均行CYP2C19基因检测,入选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150例,随机分为75 mg/d组75例,150 mg/d组75例;另设CYP2C19正常代谢型患者(75 mg/d)为对照组130例.分别于术后第1天、1、3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1个月后75 mg/d组和150mg/d组血小板抑制率为(38.3±12.8)%和(51.7±15.6)%(P<0.05);3个月后血小板抑制率为(30.5±18.2)%和(48.3±21.3)%(P<0.05).75mg/d组有3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3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150 mg/d组无再发心血管缺血事件.结论 择期PCI术后,氯吡格雷维持剂量150mg/d较常规75 mg/d明显提高血小板抑制率,从而减少支架内血栓、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张卫华;唐发宽;林乐健;华宁;张闯;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烟酸对高脂血症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胆固醇逆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烟酸对高脂血症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TC逆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兔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烟酸组,每组8只.实验前后检测血脂水平;14周末行主动脉病理学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 Ⅰ)和小凹蛋白1(Cav-1)mRNA表达.体外观察不同浓度烟酸(0~5.0 mmol/L)对Filipin阻断后ABCA1、SR-BⅠ和Cav-1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8周时TC、TG和LDL-C、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明显增加,ABCA1、SR-BⅠ和Cav-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高脂组比较,烟酸组14周时TC、TG和LDL-C明显降低,HDL-C、ABCA1和Cav-1mRNA表达明显升高,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1).1.0 mmol/L烟酸可明显改善Cav-1与ABCA1 mRNA表达(P<0.05).结论 烟酸可明显改善血脂谱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调ABCA1与Cav-1mRNA表达水平,但对SR-BⅠ表达无明显影响.

    作者:徐戈;黄琛;李志乐;文伟明;欧婷;王利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发病时间3~4.5 h内脑梗死患者应用0.6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ator,rt-PA)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3~4.5 h内脑梗死患者44例(脑梗死组),给予0.6 mg/kg rt-PA静脉溶栓治疗,30、90 d随访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和临床疗效,观察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age,sICH)发生率.将所有的观察结果与ECASSⅢ(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Ⅲ)试验的相应结果进行对比(0.9 mg/kg rt-PA,对照组).结果 2组30、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及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sICH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 vs 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rt 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不亚于高剂量rt-PA,其安全性可能更高.

    作者:玄丽慧;张娴娴;易琼;景坚;沈雪;徐亮;陈应柱;李军;朱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米力农联合多巴胺在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米力农联合多巴胺对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米力农和小剂量多巴胺;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疗程为7d,治疗前后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VEDD明显缩小,LVEF明显增加,NT proBNP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LVEDD明显缩小,LVEF明显增加,NT-proBNP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5% vs 70.6%,P<0.05).结论 米力农联合小剂量多巴胺短期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能明显降低NT proBNP水平,较快地缓解心力衰竭症状,短期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杨国良;刘立新;魏广和;王建军;张韶辉;王铁成;郭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Pitx3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Pkx3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江苏地区汉族的215例PD患者作为PD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5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多重连接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组Pitx3 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81983和rs3758549基因分布,分析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单倍型与PD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PD组与对照组Pitx3基因SNP位点rs2281983的CC、CT和TT基因型(6.5% vs 7.2%,42.3% vs 41.2%,51.2%vs 51.6%,x2=0.274,P=0.717)和等位基因频率(x2=0.159,P=0.423)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与对照组rs3758549的CC、CT和TT基因型(57.8%vs 66.4%,34.4%vs 29.2%,7.9% vs 4.4%,x2=9.144,P=0.023)和等位基因频率(x2=10.138,P=0.011)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Pitx3基因C-C、C-T单倍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D组T-T单倍型增加PD易感性(OR=1.299,95%CI:1.003~1.863,P=0.048).结论 江苏地区汉族人群中,Pitx3基因的rs3758549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PD易感性之间有显著关联性,Pitx3基因的单倍型TT可能与PD易感性相关.

    作者:吴晋;潘凤华;鲁翔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患者阿司匹林疗效及预后,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与LAA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发LAA患者206例,分为AR组31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175例.并且根据随访结果,又分为LAA无复发患者177例和LAA复发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 d,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AR情况,并对患者随访6~1 2个月.分析LAA患者AR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观察LAA复发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中,共失访11例(5.3%);死亡9例(4.4%).AR组LAA复发率明显高于AS组(54.8% vs 6.9%,P<0.01).与LAA无复发患者比较,LAA复发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AR、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与LAA复发显著相关(OR=4.716,95%CI:1.499~14.835,P=0.008).结论 AR能显著增加LAA患者复发的风险.

    作者:张文婷;张敏;徐文安;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主动固定电极参数可变性分析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主动固定电极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入选62例接受主动固定电极置入的患者,将电极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33例作为流出道间隔组,右心室心尖间隔部29例作为心尖间隔组,分别于术中、术后48h和3个月测定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48h电极阻抗较术中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48 h明显下降(P<0.05).流出道间隔组术后3个月起搏阈值较术中及术后48 h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间隔组术中、术后48 h及3个月起搏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2组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中主动固定电极起搏阈值在术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电极阻抗逐渐降低.

    作者:李健;史扬;王玉堂;国建萍;郭红阳;林琨;单兆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管性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和重要的脑变性疾病之一,它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寿命的延长,AD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AD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 peptide,Aβ)在脑内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改变为主要特征.

    作者:孙永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早期征象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影像学早期征象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分为溶栓患者18例及对照组13例,发病24 h后复查头颅CT脑梗死面积均>1/3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溶栓患者根据治疗前头颅CT观察的>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分为显影组6例与未显影组12例;对照组治疗前头颅CT均观察到>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结果 显影组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影组、未显影组与对照组并发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现>1/3 MCA供血区早期脑组织缺血影像学改变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不增加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

    作者:王爱明;王佼佼;张凤佳;韩杰;孙大勇;李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血压药物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初,基因治疗被引入高血压治疗领域,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认识到,由于基因多态性不同决定了药物代谢酶、转运体、药物作用受体的差异,从而产生药物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1].与传统治疗高血压药物相比较,基因治疗虽然具有作用特异性强、效果稳定、持续时间长、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是,由于采用全基因组染色体扫描分析,需要测试费高、技术过程复杂,从而导致检测方法的限制.近年来,有关新的相关预测基因报道较少,致使大部分降压药物的个体间反应差异的药物基因组学所研究的目标基因,仍然不清楚[2].因此,目前对高血压治疗原则是,依据循证医学与个体化治疗为主要模式.现将目前基因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概况和基因治疗前景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综述.

    作者:张永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临床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八例分析

    目的 探讨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经头颅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患者23例,8例患者符合进展性脑卒中病程经过,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占所有胼胝体梗死患者的34.8%.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8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7~56 h内出现进展,其中24 h内进展4例,发病后56 h进展1例,其余3例于发病后24~48 h内进展,病情恶化突出的表现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以下肢为主.8例患者均合并相邻部位梗死,累及扣带回6例,额叶及顶叶各4例,枕叶1例,侧脑室旁1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狭窄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其中6例合并其他部位的血管病变.结论 临床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多出现于发病后24 h内,主要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头颅MRI检查能及时明确梗死部位及相应血管病变.

    作者:曹树刚;徐文安;夏明武;赵昊;吴倩;王建;葛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特殊类型永存三叉动脉伴多发脑梗死一例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又称持续性三叉动脉或原始三叉动脉,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属罕见的胚胎遗留血管,在成年人脑血管造影中发现率为0.1%~1.0%.现报道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特殊类型PTA伴多发脑动脉狭窄和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王佳楠;王翠玉;曲鑫;张雄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研究现状

    世界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年龄65~79岁者称为老年人,≥80岁则称为老老年人.预计至2050年,全球≥60岁的人口将达到20亿.老龄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并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无形构成特殊挑战.脑卒中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疾病之一,全世界几乎每年新增160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每年大约死亡570万人.脑卒中相关的医疗花费也相当高,在发达国家脑卒中治疗费用大约占整个医疗健康保健费用的3%,造成了患者医疗的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期望寿命的上升,预计老年脑卒中患者将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年龄≥80岁的老老年脑卒中人群的数量,也会明显增加.

    作者:毕齐;吴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血管内皮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血管内皮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氢氯噻嗪组46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54例,2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25 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每片含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连续6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生化、hs 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钾明显减低,尿酸明显升高(P<0.01),vWF、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hs CRP、vWF明显减低(P<0.05,P<0.01),EDD明显提高(P<0.01).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炎性因子.

    作者:李雷;杨荣礼;李丽燕;卢海龙;李平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丁苯酞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和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氧糖剥夺/复氧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CREB)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设立对照组、模型组、丁苯酞组.丁苯酞组复氧8h后应用终浓度为0.1、1、10 μmol/L的丁苯酞干预,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CREB蛋白、RT PCR法测定Bcl 2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不同浓度丁苯酞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磷酸CREB蛋白、Bcl-2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丁苯酞组磷酸化CREB蛋白、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丁苯酞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磷酸化CREB表达,提高Bcl 2活性,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

    作者:李国辉;李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或消退的评估方法

    随着我国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已经发展成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主要的病因.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或消退情况,能够准确的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治疗策略.现代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发展,使临床医师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或消退产生更清晰的认识,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早、中期干预,减少心、脑血管严重事件的发生[1].现对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给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晏沐阳;李建华;任岩东;周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缬沙坦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PCI术后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选择PCI的冠心病患者1 96例,随机分为缬沙坦高剂量组(高剂量组)98例和缬沙坦低剂量组(低剂量组)98例;于术前、术后1、6d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ELISA法检测PPARγ和MMP 9水平.随访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与术前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后1d的MMP-9、PPARγ、MMP-9/PPARγ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术后1d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后6d的MMP 9、MMP 9/PPARγ比值明显降低,PPARγ明显升高(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术后6d的MMP 9、MMP-9/PPARγ比值明显降低,PPARγ明显升高(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使用大剂量缬沙坦能促进MMP-9、MMP-9/PPARγ比值降低和PPARγ水平升高,抑制PCI术后炎性反应,预防支架再狭窄.

    作者:陈福生;罗莘;蒲晓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3个月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346例发病48 h内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73例和对照组173例.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住院后第1天收缩压下降10%~20%,但不低于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第7天时血压降至140/90 mm Hg以下,14d内血压维持在上述水平;对照组原则上不降压.2组患者均完成3个月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2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或残疾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降压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3个月死亡或致残率明显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期降压治疗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个月死亡或致残风险(RR=0.25,95%CI:0.14~0.43,P<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可能改善患者3个月的预后.

    作者:王大力;林楠;彭延波;张江;薛新宏;张丽;张永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