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贤;梁颖茵;姚晓黎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损伤后NF-κB及其下游调控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 通过培养大鼠BMEC,用1 mmol/L浓度的Hcy及CuSO4 4 μmol/L共同干预培养的BMEC,分别作用0、6、12和18 h,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NF-κB p65及ICAM-1的表达.结果 与0 h比较,用Hcy干预6 h后,细胞开始出现ICAM-1蛋白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2 h ICAM-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18 h升高更明显(P<0.01);与0 h比较,Hcy干预6 h启,细胞NF-κB p65表达明显增加(P<0.05),至12 h NF-κB p65核转位更明显(P<0.01);而18 h NF-κB核转位的现象开始减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可以促进NF-κB的核转位,诱导ICAM-1的表达.
作者:孙文萍;汤雪晴;谢春香;刘惠民;宋天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颅内复杂动脉瘤和巨大动脉瘤的治疗,给专科医师带来巨大的挑战.其占位效应和瘤体内栓子栓塞远端血管,是造成预后较差的原因.较其他动脉瘤而言,破裂的概率更大.由于病变复杂,从而使治疗更加困难,并发症也更多,通常巨大动脉瘤是指瘤体大直径>25 mm.
作者:王成谋;柯开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老年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治疗临床经验和疗效,探讨其适应证和操作原则.方法 选择老年ASD患者38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ASD大小、类型、边缘残端条件、分流方向,确定适应证.选12~32 mm ASD封堵器,在放射线导引下封堵ASD.术后1、3、6、12个月复查.结果 介入封堵成功37例,占97.4%,封堵失败1例,无死亡,无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发生残余分流1例,术后早期发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2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6例.随访期间患者右心室内径明显减小,三尖瓣反流面积明显缩小,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明显降低,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 老年ASD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时综合治疗各种合并症.
作者:郑晓舟;梁家立;张波;孙浩峰;牟楠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及高龄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和大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入选高血压患者384例,应用Complior自动脉搏渡传导速度(PWV)分析仪测定颈-股动脉PWV(C-FPWV).依据MAU/肌酐(UACR)将患者分为NMAU组297例和MAU组87例;另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79岁)264例和高龄组(≥80岁)120例.分别对各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MAU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TG、LDL-C、肌酐、尿酸、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和C-FPWV明显高于NMAU组(P<0.05.P<0.01).高龄组UACR和C-FPWV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所有患者中,年龄、log高血压病程、脉压、logUACR、体重指数、男性是C-FPWV影响因素(R2=0.592,P<0.05,P<0.01),高龄组中,脉压、年龄、logUACR是C-FPWV影响因素(R2=0.484,P<0.05).结论 老年及高龄高血压患者的UACR对C-FPWV有预测意义,独立于年龄、脉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应定期监测UACR.
作者:宝辉;苗懿德;孙宁玲;刘杰;张庆文;苏琳;李卫;杨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达2亿,2009年中国高血压控制率仅为31.1 %,有并发症的患者达标率更低.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心脑血管病死亡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降低居民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范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血管性痴呆(VaD)是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慢性的进行性疾病.尽管VaD的发病率低于阿尔茨海默病,但临床上,VaD可能较阿尔茨海默病更有预防和治疗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VaD的发病率、危险因素、病因机制、诊断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本研究旨在分析Va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水平的变化,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作者:张萍;张帆;顾仁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心肌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1介导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ERCA2a)基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犬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成年比格犬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ERCA2a基因转导组(转导组),每组4只.分别采用PCR、RT-PCR和Weslern blot法从DNA、RNA和蛋白水平检测rAAV2/1-SERCA2a转导后在犬体内的分布;采用双夹心ELISA法检测转导组犬的血清.结果 除注射rAAV2/1的心肌区域外,未注射rAAV2/1 的心肌区域、主要脏器、骨骼肌和性腺中均未检测到rAAV2/1 SERCA2a.对照组与转导组犬心肌、腰大肌、咀嚼肌和睾丸表现出相同的SERCA2a蛋白表达谱,未在其他组织中检测到.转导组犬血清内未检测到抗rAAV2/1 抗体.结论 rAAV2/1 介导的基因转导是相对安全的,未整合到心脏以外的其他组织,也未在犬体内引发体液免疫.
作者:付治卿;李小鹰;鲁晓春;杨广;米亚非;周声安;叶卫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CS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6例(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31例(对照组).高血压组又分为左心室肥厚27例和非左心室肥厚10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CST水平,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患者血浆CST及NE水平明显升高,血浆CST/NE比值明显降低(P<0.01).高血压组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NE水平较非左心室肥厚患者明显升高(P<0.01);CST/NE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CST水平明显升高,但CST/NE在高血压及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中均明显降低,CST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发生.
作者:叶小巾;孟磊;丁文惠;杨颖;邸北冰;刘琳;霍勇;王淑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选择诊断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35例,根据病变血管部位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单纯颅内组97例及混合组27例.回顾分析3组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单纯颅外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混合组和单纯颅内组(P<0.05,P<0.01),高脂血症比例和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单纯颅内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混合组糖尿病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尿酸是男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作者:马春;李淑婷;华扬;罗玉敏;吉训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壮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非HDL-C的关系,为壮族高血压综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壮族高血压患者200例,以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合并组80例和未合并组12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各组均测定TC、TG、LDL-C、HDL-C、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计算IR指数(HOMA-IR)和非HDL-C,分析非HDL-C与1R等指标的关系.以非HDL-C水平进行四分位,分为上四分位组51例和下四分位组48例,并分析HOMA-IR等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合并组和未合并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TC、TG、LDL-C、非HDL-C和HOMA-IR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P<0.05,P<0.01);与未合并组比较,合并组患者空腹胰岛素、非HDL-C和HOMA-IR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P<0.05).与下四分位组比较,上四分位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LDL-C和HOMA-IR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壮族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脂代谢紊乱和IR.非HDL-C与IR密切相关,是临床上评估糖、脂代谢异常的良好指标.
作者:王若琦;段国凤;刘忠仁;蓝景生;陆克兴;黄照河;潘兴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对神经内科监护室脑卒中患者死亡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科监护室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43例.入院24 h内采集患者各项生理指标计算其APACHEⅡ,比较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的APACHEⅡ量表评分,以及由APACHE Ⅱ预测患者病死率的价值.结果 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APACHEⅡ比较,死亡患者为(22.3±5.9)分,生存患者为(9.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APACHE Ⅱ计算的预期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比较,预测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APACHEⅡ对神经科监护室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具有可行性.
作者:姜霁纹;张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2组:血压晨峰值≥5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晨峰组,血压晨峰值<55mm Hg为非晨峰组,每组40例,均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晨峰组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及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组LVMI明显高于非晨峰组;左心室肥厚比例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作者:李富利;王晓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大脑中动脉血管肌源性紧张度的时程变化.方法 选择SHR 32只,随机分为8、12、16、20周龄组,每组8只;另选Wistar大鼠32只按照SHR分组原则分为8、12、16、20周龄对照组,每组8只.测量不同管腔压力下主动态血管内径和被动态血管内径.观察各周龄组大鼠血管肌源性紧张度变化与血压的关系.结果 与不同用龄对照组比较,不同用龄SHR组尾动脉压、血管肌源性紧张度明显升高.8、12、16周龄SHR组血管肌源性紧张度随大鼠周龄增加而缓慢单调增加,20周龄SHR组较16周龄SHR组明显下降;不同周龄SHR组尾动脉压随大鼠周龄增加而缓慢单调增加,与16周龄SHR组比较,20周龄SHR组尾动脉压明显增加(P<0.01).结论 血管肌源性紧张度作用参与了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作者:唐发宽;林乐健;华宁;邸春霞;张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行侧脑室外引流术与开颅手术的疗效比较.方法 选择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38例(引流组),随机抽取同期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行开颅手术的患者46例(对照组),在死亡率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分级等方面分析此种治疗方法 的效果.结果 引流组患者随诊6个月,恢复良好28例(73.7%),死亡6例(15.8%),对照组患者随诊6个月,恢复良好32例(69.6%),死亡6例(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侧脑室外引流术是老年人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在多数情况下可以替代开颅手术.
作者:章剑剑;翁睿光;陈汉平;刘军;叶晖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动脉粥样硬化经常发生在大中动脉,其斑块由脂质、白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多种成分组成,病变发展到晚期,坏死中心会出现胆固醇结品及钙沉积.而具临床意义的是斑块有可能突然破裂,会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血管,主要表现为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作者:许文伟;付俊武;阚文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脑白质损害(WML)老年患者认知评分及神经解剖指标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根据Fazekas分级标准将151例老年患者分为WML 0级组62例、WML 1级组46例、WML 2级组43例,分析各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神经解剖结构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与WML 0级组和WML 1级组比较,WML 2级组患者各项MoCA评分明显降低(P<0.01).控制各项脑神经解剖结构指标后,WML分级与MoCA总分显著相关(r=-0.448,P=0.000).WML 2级组与WML 0级组比较,尾状核指数扩大、海马沟回比扩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增多为独立危险因素.执行功能与皮质下萎缩(P<0.01)、颞叶萎缩及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增多(P<0.05)显著相关.结论 轻度WML 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解剖结构无明显改变,中、重度WML 患者多领域认知功能出现明显损害同时伴有广泛的脑萎缩,且WML导致的认知障碍独立于脑萎缩,提示额叶皮质-皮质下环路的破坏及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是中、重度WML患者的显著特征.
作者:王月菊;李鹏;侯宝元;董凌燕;李虹;李建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变化对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影响,探讨PWV与MAU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65例,采用动脉硬化PWV检测仪检测颈-股动脉PWV(C-FPWV)及颈一桡动脉PWV(C-RPWV),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24 h MAU含量.根据MAU检测结果,分为MAU阴性组(阴性组)116例和MAU阳性组(阳性组)149例,比较2组患者C-FPWV、C-RPWV及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分析PWV与MAU的相关性.结果 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患者C-FPWV及C-RPWV明显增高(P<0.01);总体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外周血管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P<0.01);在控制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以及心率的情况下,MAU阳性的危险性及人数明显增加;C-FPWV、C-RPWV与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r=0.875,P=0.001;r=0.763,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收缩压、脉压的基础上,C-FPWV、C-RPWV与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独立相关(P=0.015,P=0.023).结论 PWV增高可明显增加MAU的危险性,C-FPWV、C-RPWV是MAU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榕;邓烈华;周亚丽;许顶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从而探讨炎性因子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脑梗死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脑梗死组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39例、中度,44例和重度17例,评估患者30d后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生活基本自理59例和生活依赖41例.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03,r=0.419,r=0.497,r=0.304.P<0.01).脑梗死组生活依赖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生活自理惠者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惠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影响病情及近期预后.
作者:王光胜;王元伟;陈孝东;杨同慧;常春红;吴乐怀;顾汉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 mg/d,48 h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给予阿加曲班20 mg,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加用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持续应用.测定2组治疗前后次日晨、48 h、第7、14天的血小板聚集率(PA),并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的变化.结果 阿加曲班组治疗后48 h、第7天的PA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的PA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氯吡格雷治疗后次日晨、第7、14天PA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阿加曲班组治疗前同治疗后次日晨、第7天PA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同治疗后次日晨、第7天P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PA增加.
作者:李静;张微微;李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TIA患者58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不稳定性斑块的22例为A组,稳定性斑块的19例为B组,无斑块的17例为C组,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TF水平.53例完成3年随访,根据TF水平分为高水平组22例,低水平组31例,比较2组患者3年时脑卒中风险.结果 A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P<0.01),B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血浆TF水平与管腔狭窄率呈正相关(r=0.356,P<0.05);高水平组脑梗死发生率和反复TIA发作比例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5,P<0.01).结论 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血浆TF水平增高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其可作为TIA患者预后评价指标.
作者:拱忠影;臧大维;宋杨;卢轶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