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诊断老年冠心病的价值

杜志民;罗初凡;胡承恒;李向民;李怡;伍贵富;马虹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钙质沉着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CAC)对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229例老年患者行电子束CT检测CAC并计算每例的CAC总积分,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有无及其程度.结果 (1)229例患者中,CAC检测阳性220例,总阳性率96.07%;造影显示有2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其中168例确诊为冠心病.(2)全组CAC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3%、76%和89%,诊断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应指标则分别为97%、19%、94%和33%.(3)老年男性组CAC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老年女性则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较低.综合考虑敏感性及特异性,对于老年男性,以CAC积分为20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分值较好,而对于老年女性则以50作为诊断分值较佳.结论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诊断老年人冠心病具有一定价值,但应结合性别和钙化分值进行综合分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局灶性脑缺血鼠脑含水量及内皮素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有研究发现,局限性脑损害时,在远离病灶的广泛脑区亦可能出现功能、代谢和脑血流量的改变,称之为远隔机能障碍(DC).我们采用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大鼠模型,观察动物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时双侧大脑半球脑含水量及内皮素(ET)活性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害时脑水肿形或及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王景周;严家川;许红利;高东;姚国恩;陈曼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A和B1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直接支架术及随访观察

    目的评价直接支架术在A或B1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11例A或B1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直接支架植入术组(47例)和球囊预扩后支架植入术组(常规支架组,64例),比较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一般临床资料、靶血管病灶特征、支架植入后即刻效果、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直接支架组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心肌梗死明显低于常规支架术组(40%比53%,17%比28%,P<0.05),直接支架组介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支架组(21.2±11.7)比(31.6±9.8)min,P<0.01,直接支架组平均扩张压明显高于常规支架组(13.3±2.7)比(9.1±1.7)大气压,P<0.01,靶血管分布、参照血管直径、操作成功率、支架散落、支架远端血管撕裂,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5.2±0.4)个月随访,心绞痛、再次甩CA、心肌梗死及再次心肌梗死、心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和B1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直接支架术可缩短介入操作时间,即刻效果、并发症及中期临床随访与常规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黄岚;宋耀明;李隆贵;李爱民;耿召华;周小波;赵刚;林春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全国老年急性血栓性疾病诊治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红花总黄色素缓解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Wistar雄性大鼠.盐酸异丙基肾上腺素粉剂;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三磷酸腺苷(ATP)试剂盒;l,6-二苯基-1,3,5-己三烯;硅胶吸附法制备红花总黄色素(gross safllor yellow,GSY).GSY缓解大鼠心肌缺血实验:分为生理盐水组、GSY组及美托洛尔组,麻醉后依次腹腔注射相直受试药物、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计算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前后心电图Ⅱ导联上Ⅰ点的高度与R波的高度比值的差值,即J/R的差值及心率.大鼠离体心脏低氧灌流实验:分为低氧灌流组、GSY组及复方丹参组.建立离体心脏灌流模型,以Krebs-Henseleit(K-H)液灌流至20 min时,受试药物组分别改灌含不同浓度受试药物的K-H液,低氧灌流组仍以K-H液灌流.

    作者:朴永哲;金鸣;臧宝霞;陈文梅;吴伟;李金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1材料和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男77例,女47例,年龄42~79岁,经临床和头颅CT确诊,随机分为纳洛酮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2组均于发病72 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糖尿病者改用0.9%生理盐水250 ml)+刺五加8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 d,脱水等常规治疗,纳洛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糖尿病者改用0.9%生理盐水250ml)+纳洛酮2.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 d.

    作者:胡云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醛固酮致心肌胶原重构的信息传导机制

    1955年Jerome Conn报道了1例伴低钾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其血浆低肾素、高醛固酮,证明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就这样因引起高血压与低血钾而被发现.经过几十年研究,醛固酮除保钠排钾外,还具有促进心肌与血管胶原重构(Collagen Remodeling)、排镁、提高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损伤压力感受器、损伤血管、降低动脉顺应性等作用.我们就醛固酮促心肌胶原重构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刘先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心肌缺血对心肌离散度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本组病例为我院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因阵发性胸痛而住院的94例患者,其中男57例,女37例,平均年龄(63.8±10.2)岁。本组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共分两组:(1)冠心病心绞痛组:51例,包括劳累性初发或恶化性心绞痛30例,自发性心绞痛13例,混合性心绞痛8例。(2)对照组:43例,因不明原因胸痛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胸痛发作前、发作时和胸痛缓解后30min心电图检查。计算胸痛发作时的QT离散度,并分别统计:(1)QT离散度增大≥80ms(发作前以≥80ms者不计在内);(2)QT离散度较发作前大≥50%;(3)QT离散度增大≥50%兼达80ms的病例。并计算校正QT离散度。缺血性ST段下移的测定,用压低导联的大值进行统计。

    作者:邬松林;陈伦华;李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龄患者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经验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周围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80岁以上高龄的急、慢性周围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共施周围血管手术32例次,术后30 d内病死率为16.7%(5/30),肢体保全率为71.9%(23/32).其中急诊死亡为27.3%(3/¨),择期死亡为10.53%(2/19).随访24个月,全组生存率为76.7%(23/30),肢体保全率为65.6%(21/32).结论对经选择的80岁以上患者施行周围血管手术是可行的,术后死亡率低,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韩延民;吴庆华;杨宝钟;陈忠;邓鸿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疾病

    长时间以来,我们认识到冠心病(C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及糖尿病.晚近又增加几种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肺炎衣原体和内皮炎症等.近年来随着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这一发现促使人们深入探求心肌缺血发生的根本机理.1980年Furchgott和Zawadaki[1]发现了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释放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F),对EC功能的研究逐渐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多年的研究证实,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runction,ED)是多种疾病之源,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ED密切相关,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趋势.

    作者:张钧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年人的心脏负荷试验

    1 资料和方法根据本院2000年4~9月份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病例共794例,均为随机病例,平静心电图ST-T均无明确改变.依据年龄分为2组,Ⅰ组:年龄≥60岁者57例(7.2%),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60~73岁,平均63岁,男/女为1.4/1.Ⅱ组:年龄≤59岁者737例(92.8%),男性430例,女性307例,年龄25~59岁,平均43.1岁,男/女为1.4/1.平板运动试验目标心率及操作程序依据Bruce修正方案进行,2组病人均采用同一方案及运动方式,结果判定分为阴性、阳性及可疑阳性.

    作者:邹竞;胡慧民;赵英;李耀辉;崔丽娟;徐丽;任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龄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慢性脑灌注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方法 50只老龄大鼠用于实验,其中20只接受环孢菌素A(CsA)胃灌治疗.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免疫细胞的活动,采用微机控制穿梭箱双向主动回避反应实验系统检测大鼠认知功能.结果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诱导的慢性脑灌注不足造成了脑组织广泛免疫细胞活动和进行性脑损害,导致了大鼠进行性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CsA治疗组大鼠脑内免疫细胞的活动明显减少,脑损害明显减轻,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提高.结论脑组织免疫细胞的活动贯穿于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害的病理过程,在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sA可明显减轻脑内免疫细胞的活动,防治了大鼠的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刘之荣;李露斯;卞晓红;刘吉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损伤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发生

    1998年,瑞典科学家Eriksson等人应用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分裂细胞的方法,发现成年人脑中存在神经元发生现象,脑神经元作为终极细胞、不能再生的传统观点由此被彻底打破.目前,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缺血、缺氧、外伤等许多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均可诱导成年脑组织神经元发生水平的上调,这种上调可能是脑组织损伤后的一种保护反应[1-4].了解缺血、缺氧、外伤等原因所致脑损伤后成年脑组织神经元发生的一般规律和调节因素有可能为临床治疗开辟新途径.我们就当前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发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作者:王卫东;江文;王洪典;万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年和青年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的对比分析

    老年和青年冠心病有不同特点,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别较大.我们分析了40岁以下青年冠心病和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其为临床和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代政学;贾国良;王海昌;郭文怡;张玉顺;李伟杰;李成祥;李兰荪;曾国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的研究

    目的观察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及普伐他汀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1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汀前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并与35例血脂正常者对照.结果高脂蛋白血症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浆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普伐他汀治疗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高脂蛋白血症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马建忠;傅国胜;秦光明;唐玉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梗死的血栓前状态初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应用布氏显微镜对18例TIA患者外周活血状态进行了观察,并与18名正常体检者比较,以探讨脑梗死的血栓前状态.

    作者:张青山;龙建军;蔚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促进球囊损伤后内皮细胞再生

    血管内皮细胞再生是血管内膜损伤或剥脱后的主要修复方式.本研究在自行成功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VEGF165基础上,将hVEGF165裸质粒DNA直接转染球囊损伤后的血管壁,观察其对内皮细胞再生以及内膜增生的影响,为血管损伤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陈少萍;顾洪;秦永文;张国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犬心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d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和蛋白质在犬心肌中的表达.方法在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放置Ameriod缩窄环制作慢性缺血心肌模型,缺血3周后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部位心肌VEGF信使核糖核酸变异体(VEGF mRNA isoform),并行计算机吸光度扫描计算其构成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心肌中VEGF蛋白质的定位.结果在犬心肌正常供血区、缺血边缘区及缺血区均有3种VEGF mRNA变异体的表达,其构成比分别是VEGF188为53%,VEGF164为44%和VEGF120为3%;心肌VEGF蛋白质主要定位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结论犬心肌中有3种VEGF mRNA变异体的基础表达,缺血并不能改变VEGF基因的剪接转录方式;VEGF以旁分泌的方式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

    作者:胡志伟;Joachim von Bonin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本实验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微量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预处理(preconditioning),观察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ffusion,I/R)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基因表达情况,以探讨NE预处理防治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机制.

    作者:程芳洲;李庚山;余细球;唐国华;肖立新;周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因转移及增生抑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胸苷激酶基因转染平滑肌细胞的可行性,检测不同浓度阿昔洛韦(aciclovir,ACV)对转基因细胞的杀伤效果,为在体转基因治疗动脉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 cells,SMCs),采用病毒上清共培养法进行基因转移,用MTT法观察ACV对转基因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转基因平滑肌细胞获得潮霉素抗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395 bp),未发现辅助病毒结构基因片段(411bp),给予ACV对转基因平滑肌细胞有杀伤或抑制效应.结论以PA317细胞为包装细胞,以逆病毒为载体可介导含潮霉素抗性的胸苷激酶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载体系统安全,联合ACV对转基因细胞有杀伤作用,杀伤时存在旁观者效应.提示采用转基因方法可以防止脑动脉硬化过程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多斌;王鲁宁;田时雨;张英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患者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变化及前列腺素E1对通道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KCa)变化及前列腺素(PG)E1对通道活性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以膜片钳技术检测KCa通道的活性,通过Pclamp专用软件实时采样记录其平均开放时间(To),平均关闭时间(Tc),平均开放概率(Po)等.然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Ca2+(10-8、10-7、10-6mol/L)及PG E1(10、20、40、100、200、400 nmol/L)后,再观察上述参数变化.结果高血压病组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KCa通道活性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加入Ca2+后,两组KCa通道均被明显激活,与加Ca2+前比较,非高血压组Po增加了18.4倍,而高血压病组Po仅增加了1.7倍.PG E1可使高血压病患者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KCa通道To延长,Tc缩短,Po增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KCa通道活性明显高于非高血压者,但对Ca2+的敏感性降低,PG E1可明显激活高血压病患者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KCa通道.

    作者:罗兴林;魏宗德;饶华;王文艳;杨艳;曾晓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