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龄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的研究

陈跃;周元潮;郑晓红;杨春福;曹粉美;郑旭霞;裘霞雯

关键词:脑栓塞和血栓形成, 血液稀释
摘要:目的前瞻性对比观察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对高龄老人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以传统有效的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采用改良型血液稀释术治疗46例高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动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凝全套指标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尤其是红细胞压积)和微循环变化,对比测定脑动脉血流速度和静息心电图QTcd值,并临床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改良型血液稀释术能通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调脂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和微循环,尤其是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由(90±1.2)cm/s增至(97±2.1)cm/s,同时使心肌缺血指标QTcd值由(46.2±11.1)ms缩短至(32.4±9.3)ms(P<0.05),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3.4%)显著高于传统的常规药物治疗(77.8%,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机制合理,疗效确切,能有效地改善高龄老人急性脑血栓形成后受损的临床神经功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心电图对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揭示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节段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56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占79.5%,左回旋支占20.5%.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节段多发生在第一右心室支开口以远(77.6%),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病变节段多发生在第一右心室支开口前(87%).STⅢ抬高/STⅡ抬高>1,STⅠaVL.下移≥1mm,提示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分别为87.9%、89.5%,特异性分别为84.4%、81.2%,阳性预告值分别为95.6%、94.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ST段V1、V2下移≥1mm,提示左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告值分别为84.4%、91.9%、73.0%.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节段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效增;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苗志林;王祖禄;王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187例住院患者,分为CHD组93例及对照组94例,测定Hcy水平与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年龄、性别、脑梗死史、心肌梗死史、血脂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已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任1支血管狭窄≥50%者诊为单支病变组,2支以上为多支病变组.任1支血管狭窄<50%者诊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冠心病的多个易患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Hcv水平:(1)CH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有心肌梗死史者高于无心肌梗死史者;(3)与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史、年龄、性别、血脂各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4)多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单支病变组略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5)logistic回归分析示Hcy水平、吸烟、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Hcv水平升高与CHD密切相关,有心肌梗死史者Hcy水平增高明显;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血浆Hcy水平越高.

    作者:李曦;谢英;周玉杰;张维君;洪昭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意识障碍的分类与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

    目前国内外关于意识障碍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意识障碍又是临床常见的现象,需要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

    作者:朱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脑缺血白细胞介素-1和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抗体对粒细胞黏附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白细胞介素-1(IL-1)和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抗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利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IL-1和抗ICAM-1抗体对脑缺血后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力在脑缺血再灌注4 h为(18.4×10)μ dyn,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加抗ICAM-1抗体后,细胞黏附力明显下降.脑缺血再灌注后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应力的变化与黏附力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IL-1可加强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抗ICAM-1抗体对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有抑制作用.

    作者:周华东;李敬诚;张映琦;王延江;邓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多层面螺旋CT(MSCT)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心电门控MSCT增强扫描,在工作站对图像资料进行了大密度投影法(MIP)三维重建,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对120支冠状动脉血管(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进行了MSCT三维重建,图像质量良好者为84支(70%),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脏搏动造成的伪影;9例冠状动脉支架和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可清晰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对于显示近中端高度(>75%)或完全梗阻性病有一定的准确性(敏感性80%,特异性79.8%).而不能显示轻度狭窄病变、远端或细小分支病变.结论MSC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在冠心病诊断和对病变血管的评价,以及血运重建术后复查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韩玮;盖鲁粤;赵绍宏;聂永康;肖越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房颤动的诊治现状

    1流行病学心房颤动(Af)易发于器质性心脏病,大约25%Af患者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约11%患者并发Af;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约33%患者并发Af,多在术后3 d出现,可自行终止,但有些难以转为窦性心律.

    作者:郑秋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高龄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的研究

    目的前瞻性对比观察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对高龄老人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以传统有效的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采用改良型血液稀释术治疗46例高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动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凝全套指标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尤其是红细胞压积)和微循环变化,对比测定脑动脉血流速度和静息心电图QTcd值,并临床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改良型血液稀释术能通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调脂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和微循环,尤其是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由(90±1.2)cm/s增至(97±2.1)cm/s,同时使心肌缺血指标QTcd值由(46.2±11.1)ms缩短至(32.4±9.3)ms(P<0.05),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3.4%)显著高于传统的常规药物治疗(77.8%,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机制合理,疗效确切,能有效地改善高龄老人急性脑血栓形成后受损的临床神经功能.

    作者:陈跃;周元潮;郑晓红;杨春福;曹粉美;郑旭霞;裘霞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30例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病程第1、3、7、14及21天),并与40例健康人及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从病程第1天起即开始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至第7天达高峰(P<0.01),以后又呈逐渐降低趋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与病程第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0.05).患者的出血量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脑出血急性期可能存在纤溶活性增高倾向.

    作者:金淼;王晓工;杜皓萍;王国相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冠心病(CHD)有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72例CHD组患者和53例对照组的ER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比较ER基因多态性在两组之间和在CHD组不同临床表现(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之间分布的差异性,并比较3种ER基因型与冠心病相关的临床指标.结果PP基因型在CHD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PP基因型的高血压病患病率64.0%,纤维蛋白原浓度(3.6±0.8)g/L,体重指数25.4±2.8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1.0±0.2)mmol/L,与其他基因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改变ER的表达,而影响ER介导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作者:郭志刚;郑华;吴赛珠;赖文岩;吴迎星;翁心植;裘玉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氟桂利嗪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缺血缺氧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利用氟桂利嗪(FNZ)研究钙离子拮抗剂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缺血缺氧损伤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通过去除培养液中的糖和氧气来模拟脑缺血缺氧,观察不同浓度FNZ对缺血缺氧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乳酸脱氢酶(LDH)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观察FNZ对Bcl-2、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之内,FNZ可对缺血缺氧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过高浓度不但没有保护作用,反而加重损伤.缺血缺氧可使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BDNF蛋白表达明显上升,FNZ(50μmol/L)可使缺血缺氧神经元Bcl-2表达明显升高,BDNF表达下降.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之内FNZ可保护缺血缺氧神经元,可能与诱导Bcl-2蛋白表达和抑制BDNF蛋白表达有关;过高浓度FNZ有可能存在某种潜在毒性.

    作者:吴伟;程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大剂量脑脊液等量置换及椎管内尿激酶注射救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救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经头颅螺旋CT或磁共振成像及腰穿确定,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应用常规降颅压及止痛无效的28例SAH患者,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和椎管内尿激酶注射治疗,并与对照1组单纯大剂量脑脊液置换10例和对照2组单纯小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12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18例即刻(1 h)、24 h、72 h、5 d症状明显减轻至消失,72 h缓解27例(96.4%),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速发或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现象.对照1组10例72 h缓解6例(60%),1例发生迟发性CVS征象,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2组2例24h内症状明显减轻,72 h基本缓解,其他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均在72 h以上,长持续达1周,4例(33%)发生迟发性CVS,死亡2例.结论应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可快速消除SAH患者之急性症状,对CVS也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而早期加用小剂量尿激酶椎管内注射,可以明显提高以上疗效,同时又不会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作者:耿黎明;苗今乐;许建军;张彩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降压疗效的观察

    1资料与方法依据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入选患者32例,年龄60~81(68.7±3)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作者:张怡;孟超;陆惠华;方宁远;易雅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血管钙化模型的影响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心血管系统异位钙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血管钙化模型(维生素D3加尼古丁,VDN),将40只大鼠分为4组:A组(对照组);B组(VDN组);C组(VDN+Hcy组);D组(Hcy组).5周后测大鼠体重、尾动脉压后处死,测主动脉长度及心脏重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主动脉钙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组大鼠主动脉骨桥蛋白(OP)mRNA表达.结果经VDN处理后使大鼠体重减轻,而Hcy对大鼠体重无影响;去除体重减轻的因素,4组大鼠胸腹主动脉长度差异无显著改变;VDN及Hcy处理均不影响大鼠心率及尾动脉压;VDN大鼠主动脉钙含量较对照组增加14.1倍,Hcy的加入使其进一步升高达18.9倍,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单纯Hcy处理大鼠的主动脉钙含量无明显变化;VDN大鼠主动脉检出OPmRNA表达,Hcy促进此表达增加56.76%,对照组大鼠主动脉内无OPmRNA表达,单独给予大鼠Hcy处理不能诱发主动脉内OPmRNA表达.结论Hcy促进VDN大鼠主动脉钙沉积及OP mRNA表达,其可能是钙化的促进因子.

    作者:陈宇;王士雯;李军;李春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A20基因抑制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外源性A20基因在内皮细胞获得表达及对脂多糖诱导的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DOTAP脂质体介导的pCAGGSEHA20和pMAMneo基因转染,经G418筛选阳性单克隆,再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将转染A20基因的内皮细胞与未转染的内皮细胞分别加脂多糖,经原位杂交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组织因子基因的转录和表达,采用裂解内皮细胞一步复钙凝块时间测定法测定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pCAGGSEHA20真核表达重组体,A20基因在经G418筛选后的内皮细胞中得到有效表达,能抑制70%组织因子的表达及凝块的形成.结论A20基因能够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在心血管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朱楚洪;应大君;李黔宁;糜建红;张伟;孙建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新生疗法的应用

    血管新生疗法在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实验,从导入内皮细胞增殖因子基因的血管新生,到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EPC)移植的血管发生,有关血管新生机制的认识有了明显变化.我们就近年来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新生疗法应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杨志明;边云飞;萧传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甲磺酸培氟沙星诱发癫痫发作一例

    甲磺酸培氟沙星诱发老年患者癫痫发作尚未见报道,我院于1999年9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艳;丁家崇;邓景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从20世纪70年代始,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心脏和肾脏有害.第一个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药物萨如拉辛,具有阻滞AngⅡ受体的功能,并可以降低血压和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但很快由于其需静脉用药等副作用而使临床广泛应用受限.

    作者:王宏宇;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黄精多糖调脂作用的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新西兰纯种兔30只,雌雄各半,4年龄,体重(2.4±0.2)kg,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5组:血脂康组、辛伐他汀组、黄精1、2、3组,每组6只.

    作者:吴燊荣;李友元;肖洒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尿毒症患者伴发智能障碍初步分析

    1资料与方法其中选择1998~2000年住我院患者67例,中国人民解放军161医院59例,1999~2000年住武汉陆军总医院24例,符合WTO尿毒症的诊断标准,且血肌酐值在血液透析前均达到7700μmol/L以上,高达1 010μmol/L.

    作者:季芳;鲁广肃;卢早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探讨

    目的观察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发生率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情况.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对89例老年女性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RMD)、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结果老年女性冠心病组FMD较对照组明显减弱,分别为(3.5±3.1)%及(7.6±3.5)%,P<0.001,老年女性冠心病组及对照组IMT分别为(0.88±0.20)mm及(0.65±0.23)mm,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分别为62.2%及1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B超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对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周慧青;孙宁玲;杨松娜;朱天刚;潘咏梅;闫小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