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友芳;李明超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洛丁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中心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11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55例与观察组5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洛丁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病患心室重塑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丁新在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及抗左室重塑效应均明显优于缬沙坦。
作者:江超;方沙沙;宋永香;李兆桥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初步探讨蒙医辨证护理对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绞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蒙医辨证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辨证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心绞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娃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2例,恶心、呕吐症状3例,对照组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4例,呕吐、晕眩、惊厥等症状5例。经停药及相关抢救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已缓解并消失。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静;刘玉英;冯书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感冒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感冒患儿20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101例和对照组100例。研究组给予感冒清颗粒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后退热率、咽喉红肿痛消失率、咳嗽消失率、鼻塞流涕消失率及住院天数。结果研究组患儿退热率、咽喉红肿痛消失率、咳嗽消失率、鼻塞流涕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感冒疗效明显,可以显著控制小儿感冒症状,减少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卞艳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妊娠高血压患者10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分娩方式以及母婴结局。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常规组总有效率为94.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剖宫产率为64.15%,常规组剖宫产率为92.45%,两组患者剖宫产生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合并症发病率为22.64%,常规组新生儿合并症发病率为43.39%,两组患者新生儿合并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能够影响患者的生产方式以及母婴结局,应对患者积极治疗与预防,保证患者顺利生产,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祝燕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早期溶栓治疗,于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加强护理,并针对常见并发症进行预防护理。结果所有患者经及时救治及护理,完全符合冠脉再通标准26例,再通率为81.25%,余者6例中,未达再通标准住院继续接受治疗5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例。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溶栓治疗的基础上,需加强临床护理干预,以保证溶栓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谢明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孟村回族自治县医院内一科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静脉溶栓组12例、单纯动脉溶栓组6例和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10例。三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三组患者病发到溶栓时间比较,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和单纯动脉溶栓组明显短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能改善心源性脑栓塞神经功能的缺损,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的疗效更显著。
作者:刘晓永;管志强;李景亚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手术麻醉的护理技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麻醉过程中对其进行优质全面的护理,结束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通过护理后,3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完成,在后续治疗后均得到了痊愈。结论心脏病的患者在手术时,情况多变,在手术前,护士应做好各项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同时也要和手术持刀医生配合紧密,护士与医师同心协力更能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
作者:王欣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低氧血症护理,分析护理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冠脉搭桥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100例,并对其进行有效护理。结果低氧血症患者中有轻度低氧血症93例(93%);中度低氧血症5例(5%);重度低氧血症2例(2%)。经护理和对症治疗患者均痊愈。结论对冠脉搭桥术后发出低氧血症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防止低氧血症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作者:张东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心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原因。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心内科心源性猝死老年住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情况、治疗情况等。结果冠心病患者42%,占据首位;其次,高血压心脏病15%;心肌病10%,风湿性心脏病6%。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病例数多,占比大。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高一般在患者入院治疗的2~3周以内,发病率为60%。晚上发病率明显高于白天,晚上12点之前发病率低于晚上12点之后,上午发病率高于下午。结论应当高度重视老年心脏病患者,加强监护,并且对发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治疗期间应当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患者的刺激,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提高院内治疗的有效率,为老年患者的院内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赵珺;张天峰;胡彩妮;李苇苇;周春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心衰纠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衰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缩短心衰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朱燕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高血脂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降压调脂汤剂,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舒张压、收缩压、胆固醇、三酰甘油均下降,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症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不反应少,治疗费用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胜利;尉庆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采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和室性期和房性期收缩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疗效显著。
作者:胡美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78例与参照组76例。参照组给予单纯苯磺酸氨氯地平,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替米沙坦,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疗效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44%(76/78),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8.16%(6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收缩压(SBP)指标为(129.1±3.1)mmHg,明显优于参照组的(137.2±2.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4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与对照组72例。对照组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甲氨蝶呤片进行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我院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所拟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及血液化验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均减少,晨僵时间缩短,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血沉值较治疗前均下降,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所拟中药汤剂与常规西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优化血液化验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杨朝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误诊的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就其与误诊疾病的临床特点相似性展开分析。结果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分为五类:(1)发作性呼吸困难,呈端坐位,活动及平卧时加重,伴或不伴咳嗽,咳白色黏液痰,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5例;(2)咳嗽、咳痰,活动后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3)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被误诊为胃炎7例;(4)有眩晕感,伴随头痛、失语现象,幻听、幻视等,且情绪暴躁,被误诊为精神疾病5例。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率较高,是老年人致死的常见病症之一,咳嗽、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头痛、失语、幻听、幻视等为主要的临床特点,患者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通过全面检查,经确诊后,尽早接受治疗。
作者:玛力亚·哈布力;韩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心脏彩超检查与心电图检查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心脏彩超检查和心电图检查,观察左心室肥厚、左房增大、左心室增大、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舒张期二尖瓣血流E/A值及心肌缺血、心率改变等指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中的价值。结果心脏彩超检查的左心室肥厚诊断率为35.56%,高于心电图的2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心脏彩超相比于心电图检查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臧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洪庙社区高血压病的管理模式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6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干预组患者实行发放问卷、健康处方、指定医生管理、规范用药、一季度随访一次的管理模式,对照组患者实行小型健康讲座、半年随访一次的管理模式。1年后对比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的相关指标。结果干预组患者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83.5%,略高于对照组的74.5%;两组能够遵医嘱服药、接受低盐建议、对疾病认知度提高、血压控制效果均较理想,且体重、腰围、血糖、常规等指标均有改善。结论社区高血压病控制实施规范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方向正确,但随访频率需要加强、方式需要改进。
作者:于桂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直肠癌术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观察组肠鸣音恢复、症状消失、住院及肛门排便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明显提高疗效和护理效果,值得应用及推广。
作者:刘金凤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203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取得较好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红娟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