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外科重症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护理体会

吴萍

关键词:胸外科重症手术, 呼吸功能恢复, 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胸外科重症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情况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胸外科重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由个人意愿进行锻炼恢复,观察组患者进行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训练以及静心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有效率达到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外科重症手术患者采取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训练以及静心护理能够对患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大规模平行测序在临床分子诊断应用中的数据分析

    利用Sanger测序技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花费13年耗资近30亿美元完成了第一个人类全基因组测序;自2004年新一代测序平台商业化以来,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实现从2-3个月低于1万美元下降到今天3天1千美元的大规模商业化服务。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带来了遗传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平行测序的应用,已经不局限于基础研究,开始了临床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对于遗传性疾病,直接的鉴定致病原因的方法是直接对已知致病基因进行测序。对于一些表型复杂的遗传性疾病或罕见病,N GS 能够提供疾病相关的基因信息,利用测序信息集合临床特征可对相关遗传性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Yang等人报道了对250例疑似遗传性疾病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25%的病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致病基因,明确了临床诊断[1]。

    作者:卢宇;袁慧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诊临床救治体会

    目的:对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诊临床救治方法进行探究,并探讨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收治的123例高血压危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所有的患者首先给予基本的急救处理即进行面罩吸氧和鼻导管治疗,之后对123例患者采用保守方法进行降压治疗,使用的降压药物为硝酸甘油,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用药。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123例患者中有108例治疗效果为显性,11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有效,4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无效,本次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5%。结论对于具有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保守的降压方法进行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阿力木江·阿不都外力;衣米提·阿不都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体位性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与预防

    外科手术术中或术后,由于体位因素导致周围神经损伤,早在十八世纪末就有文献记载,此后有大量文献报道[1]。手术体位是成功实施外科手术的重要前提,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联合手术、复杂手术越来越多,对于体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术时间越来越长,因而体位引起神经损伤的风险也越来越大[2-4]。本文对手术相关周围神经体位性损伤进行综述,以进一步增加认识,提高临床预防意识。

    作者:何纯青;唐佩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缩宫素在产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应用缩宫素的安全与有效性。方法以108例2011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之间在我院进行生产的足月妊娠期并且使用缩宫素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其缩宫素给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鼻黏膜给药组以及静脉滴注组,每组分数人别为52例和56例,对各组产妇给药前以及给药之后引产成功率、并发症、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及宫颈Bishop评分进行观察和对比,时间段设定为4、8、12h。结果两组产妇在宫颈Bishop评分在给药之后8h和12h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静脉滴注组要明显的占据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滴注组与鼻黏膜给药组的经阴道分娩率以及24h临产率分别为75%(42/56)、91.07%(51/56)与59.62%(31/52)、63.46%(33/52),可见前者要明显的高出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受手术指征的影响,故而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足月妊娠引产中应用缩宫素的产妇,在给药方法上应尽可能选择静脉滴注,保证产妇引产的成功率和安全。

    作者:杨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38例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对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收治的76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于观察组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即针对患者的病情采取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和健康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38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4例,有效患者11例,无效患者3例,护理的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38例患者中显效的患者13例,有效的患者17例,无效的患者8例,护理的总有效率78.9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针对临床症状以及心理状况采用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明显的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的异常临床表现,在了解异常的基础上,更好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糖代谢的检测、观察。对患者进行EPG空腹血糖和OGTT葡萄糖耐量口服性测定实验测定,从而研究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糖代谢情况。结果在临床研究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糖调节受损的为35例(35%);糖尿病32例(32%)。结论相对空腹检测血糖来讲,葡萄糖耐性试验的诊断效果要更加准确,及时发现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糖代谢异常进行治疗,能够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对患者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宁联;朱忠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对医院开展新技术管理的探讨

    医院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口碑的良好体现不仅需要服务质量的支持,还需要新技术的支撑。在医院系统和繁杂的工作环境下,医院新技术的开展中,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是必要的条件。基于此,文章从医院开展新技术管理的必要性出发,重在对医院开展新技术管理中所实施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作者:朱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李世增教授临床诊病及用药经验

    李世增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现为国家级第五批名老中医和北京市级第四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中医学许多问题都有独到见解。通过对李世增教授在行医理念、辨证精神、中医学的定位和学习等方面进行论述,反映其学术思想。

    作者:李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炎性因子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其中"炎症学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各类炎症因子对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并从各个方面被应用于临床实践。

    作者:杜菲菲;李社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研究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门诊接受治疗的40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服用维生素C、补钙药,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口服1次/日,每次4mg,疗程持续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及各项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各项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有较好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症状,减少病人治疗时间,且治疗效果比较稳定。

    作者:郑秀桩;廖嫦玉;吴毅丹;薛柳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经验和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救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心理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根据患者具体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本组200例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均能消除各种思想顾虑,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治疗,经过正规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本组患者治愈122例,有效23例,好转55例。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玉英;宋利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年轻护士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学习导管护理的效果评价

    通过2个案例情境对年轻护士介绍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在导管护理中应用的过程。同时督促年轻护士学习生理解剖,病理,临床表现,提高年轻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

    作者:张苗;丁洪波;王鑫;陈巍;张琳;王玲;蒋娜;马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肺炎的护理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肺炎的护理效果。方法以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的小儿患儿25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护理措施,研究护理效果。结果本组25例患儿经过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治愈1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6.0%。结论在小儿急性肺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中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徐瑞霞;王琰琰;陈维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有效临床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性研究这些患者的病例资料,讨论分析对于此类疾病患者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这60例患者中有48例选择了手术治疗,12例选择了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或骨牵引)。其中有10例出现了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长期卧床造成的并发症。将结果分为:死亡、生活不能自理和生活自理三类,其中死亡2例,生活不能自理者10例,生活自理者48例。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老年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床上较小的治疗方法,要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同时注意宣传骨折术后的正确护理方法,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的痛苦。

    作者:张桂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50例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析老年心律失常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及疾病特点。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患者情况以及检查结果,同时分析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中,有32例患者存在胸闷症状,所占比例为64.00%;共有11例患者存在头晕情况,所占比例为22.00%;有30例患者存在心悸症状,所占比例为60.00%;17例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所占比例为34.00%;有4例患者存在晕厥情况,所占比例为8.00%。共有3例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所占比例为6.00%;有6例患者存在糖尿病,所占比例为12.00%;有35例患者存在高血压,所占比例为70.00%;有28例患者存在冠心病,所占比例为56.00%;有9例患者存在舒张功能减弱方面的疾病,所占比例为18.00%;有1例患者存在肺心病,所占比例为2.00%。结论心律失常主要体现为心跳节律不够整齐,一般患者都会存在头晕、胸闷、胸痛、心悸以及晕厥等情况。对于老年心率失常患者的治疗,调整患者心率状态、改善心肺功能、避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并发症等是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心率失常的发生与人的年龄有着较大的关系。早期的预防非常关键,掌握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关的疾病特点,重视老年人基础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

    作者:顾汉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工流产术病人的心理特征

    人流手术作为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小手术,时间较短,安全性多但它终究是个手术会多多少少对人体生理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病人的心理负担,它不但影响手术的成败而且影响病人的身体恢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了解人流病人的心理特征,由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作者:汪莉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颅脑损伤的C 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和优势。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救治的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就诊后立即采用全身螺旋CT扫描机常规轴位扫描进行CT检查层厚、层距均为8mm,待患者病情稳定后24~48h进行MRI检查。结果本文50例患者权组织损伤40例,发现头皮下金属异物3例,CT和MRI均显示帽状腿膜下血肿19例,均表现为头皮新月形异常信号影或密度增高影,多跨越骨缝。发现原发性出现46例,包括脑内及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CT和MRI形态相符,硬膜外血肿主要表现为"双凸镜样"异常信号影,但不跨越颅缝,T1、T2及FLAIR信号降低。发现颅骨骨折34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6例,线样骨折18例,CT和MRI均能正确诊断,线样骨折表现为颅骨骨缝明显增宽,MRI显示为T1、T2及FLAIR信号降低。粉碎性骨折主要表现为颅骨骨折处伴有游离的碎片。结论,CT可作为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首选检查手段,只诊治过程中,可结合MRI可以联合诊断,达到二者的互补,更能准确的做出诊断。

    作者:张文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R弥散加权成像与钆增强MRI对脑脓肿的诊断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与钆增强MRI(CE-MRI)对脑脓肿诊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脑内单囊性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脑脓肿20例,脑囊性坏死性肿瘤25例。对所有观察对象都进行常规序列(T1WI和T2WI、FLAIR)、DWI、CE-MRI检查。所有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将DWI结合常规序列图像结果作为甲组,CE-MRI结合常规序列图像结果作为乙组。对两组的检测情况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计算各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0例脑脓肿患者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低于25例脑囊性坏死性肿瘤患者;甲组对脑脓肿诊断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88%,乙组敏感性为65%,特异性为64%。结论 DWI对脑脓肿诊断的价值高于CE-MRI,ADC值是鉴别脑脓肿和囊性坏死性脑肿瘤的较好指标。

    作者:肖艳红;余志坚;赖婳妤;高玉萍;陈立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影响

    目的:研究中医康复护理对于脑梗死病人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病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的病人选择的护理方式是先进行西医常规内科治疗,再补充中医辨证论治和康复护理。对照组的病人选择的治疗方式是西医常规内科治疗。继而对两组治疗方法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观察,观察内容主要有: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结果我们从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两大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观察组病人治疗前后这两大项内容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病人在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比对照组的评分要少很多。观察组的效果都要对比照组要更加优良。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性具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改善作用,所取得的护理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护理方法,能够很大程度提升产科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玉立;张方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谈社区产后访视对母婴保健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公共卫生的内容在不断地拓展,产后访视是医护人员对产妇及新生儿在出院后健康状况的延续性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工作内容,产后访视直接关系到产妇康复,婴儿健康成长和母乳喂养的成功。

    作者:何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