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旭;李兴华;李东生
目的 比较胫骨内外侧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采用胫骨内外侧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翻畸形58例(62膝).分别对两种术式进行综合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内侧组平均2.1年,外侧组3.6年.采用HSS标准,内侧组优良率为97%,外侧组83.2%,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但手术时间、膝关节术后活动改善度和术后并发症分别经x2检验和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胫骨高位内侧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翻畸形有手术难度小、便于膝部其他术式的联合、术后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马克;胡思海;马国强;王伟;王振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腘窝囊肿是骨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但临床上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并不多见.2004年3月~2006年4月笔者共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腘窝囊肿9例(9膝),疗效优良.报告如下.
作者:王磊;宋恒平;王平均;申自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监护下经皮插入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04年1月~2006年6月对38例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Ⅰ~Ⅵ型)行膝关节镜探查监护下复位,缺损处植骨,小切口经皮插入支撑钢板固定.结果 本组骨折均愈合,获随访3~18个月.按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4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9.5%.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微创钢板固定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少,可同时处理关节内合并伤,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付备刚;王秀会;王子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微骨折技术对全层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 2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其右股骨内髁先建立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组进行微骨折处理,对照组则不予特殊处理.分别在4周和8周各处死10只实验兔,作大体观察、病理学检查和修复组织厚度测量.临床上对68例全层关节软骨缺损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35例,关节清理后应用微骨折技术进行处理;对照组33例,仅作关节清理术.结果 对照组只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生长,仅边缘有少量软骨组织生长,实验组在4周时大部分为软骨组织生长,8周已全部被软骨组织修复.术后平均随访8.6个月,Lysholm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微骨折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方法.
作者:周赤兵;段军;张远金;柯雯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64例移位髋臼骨折选择佳的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治疗.结果 56例获得随访,按Matta的疗效标准评定:优28例,良18例,可8例,差2例.结论 尽量早期手术,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佳的手术入路,术中准确复位和妥善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作者:高延军;梁庆威;杨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腰椎间隙感染系指腰椎间盘及相邻软骨的感染性病变,临床上有继发性和原发性之分.多数因椎间盘手术或椎管内的医疗操作之后继而发生椎间隙组织感染,称继发性椎间隙感染.少数无明确的原因出现椎体间隙的感染,称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笔者自1996年8月~2005年7月共收治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13例.
作者:叶欣;赵慧毅;陈国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两孔动力髋螺钉(DHS)微创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8例股骨颈骨折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采用微创手术入路经皮两孔DHS微创内固定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 切口长度平均为3.0 cm,出血量平均为41.5 ml,手术时间平均为25 min.46例骨折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愈合率为95.8%.3例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骨折不愈合2例,骨折愈合后发生1例).结论 应用经皮微创两孔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简便快速,创伤少,固定牢固,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理想的微创治疗技术.
作者:王天旭;李兴华;李东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进行评价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2002年~2005年对收治的1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了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 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感染后的呼吸衰竭,本组94例获随访,66例恢复接近伤前状况,28例生活能部分自理.无感染、假体脱位松动等情况发生.结论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可取的.
作者:商振德;徐炜;李继刚;赵延勋;秦敬亿;冯凤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笔者自1999年9月~2003年12月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1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福扬;夏和桃;朱冬承;王培刚;陈啸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自2002~2005年笔者对15例股骨髁间C3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股骨髁动力支持钢板内固定结合CPM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超平;严照明;张碧煌;张环照;陈永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自2000年3月~2004年10月,笔者运用张开植骨术治疗6例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后短缩及髋内翻畸形,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孝军;白笋蓬;刘建华;尹青山;文汉林;曾广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7例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中4例通过摄踝关节正侧位X片确诊,3例在行踝关节外翻应力位X线片检查并与对侧比较后确诊.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全螺纹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结果 6例得到随访,根据Meyer和Kumler的踝关节功能评估标准:优5例,良1例.结论 对于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外科治疗是恢复正常下胫腓联合的关键.
作者:李高舜;叶招明;杨迪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脊髓硬膜外血肿(TSEH)的MR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2例TSEH常规行T1WI矢状位,T2WI矢状位及横轴位MRI扫描.结果 12例TSEH中,9例位于椎管腹侧,3例位于椎管背侧,呈新月状或长条带状,分别累及2~6个脊髓节段,平均3.5个脊髓节段.血肿位于颈段4例,颈胸段3例,胸段3例,胸腰段2例.7例血肿T1WI上为等信号,T2WI低信号;2例血肿T1WI为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质性高信号,3例于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血肿于T1WI及T2WI与脊髓之间有一低信号带相隔,尤以T2WI显示佳.结论 MRI是诊断TSEH的佳检查方法,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及范围,而且可以清楚地显示血肿新旧程度及脊髓受损的情况.
作者:陈大朝;许乙凯;林焕斌;许孟君;陈华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10月~2006年3月,笔者收治45例退变性脊柱侧弯,将病人随机分成2组.第1组行针对有神经、脊髓压迫症状的狭窄部位进行减压、植骨、原位固定;第2组通过充分减压,运用长节段固定,短节段融合的方法,重建脊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平均22个月.全部获得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5.5个月.术后Cobb角0°~29°.95%患者自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结论 充分减压,大限度重建脊柱在冠状面和失状面的平衡,长节段固定、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邵高海;钟斌;余雨;赵波;周永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是治疗四肢骨折的常见方法之一.由于目前螺钉多为钛合金材料,质地软,如果手术操作不规范或取钉的器械不配套等原因常致螺钉的内六角或内四角被破坏,造成取出十分困难.笔者采用一种简易的新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取钉困难的问题.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耀东;吴锦清;刘寿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笔者自2002年6月~2005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28例.结果 获得随访28例,时间4~20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根据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定:优12例,良11例,优良率82.2%,可5例(17.8%),无术后感染及内固定断裂.结论 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能提供坚强内固定,出血少,创伤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陈亮清;白龙;蔡祖祥;谢振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Pilon Ⅲ型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骨折呈粉碎状且移位明显,软组织损伤重,复位固定困难,是难治骨折之一[1],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5年7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21例此类损伤.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震龙;马梦昆;解京明;李伟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笔者自2005年6月~2006年6月,对63例骨折合并Ⅱ型糖尿病围手术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安全接受了大中型骨科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骆辉;陆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据统计,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有50%的患者发生脊髓损伤[1].笔者收集自2003年1月~2006年6月CT资料完整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0例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检查对脊髓损伤的诊断意义.
作者:叶明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手外伤术后疼痛非常常见,但术后疼痛出现抽搐罕见,笔者收治1例并成功救治.1 病例报告患者,男,23岁.右手被刀砍伤20 min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 mmHg.右手背侧中指掌指关节处伤口长3 cm,边缘规则,达关节面.伸指肌腱断裂.无癫痫、癔病病史.
作者:李效全;李自会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