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护理体会

王彤艳

关键词:中医辨证护理, 股骨头坏死,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7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骨科护理,对照组予以中医辨证护理,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无效12例,好转16例,临床显效60例,总有效率86.36%;对照组患者无效24例,好转34例,临床显效30例,总有效率72.27%;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施以中医辨证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脾脏血管介入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脾脏创伤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介入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Fast track surgery,FST)救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对照组15例诊断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常规DAS脾动脉栓塞止血治疗,FST组15例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救治,观察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30例均保留脾脏成功,进食时间早,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其中4例出现术后发热。结论:DSA血管介入栓塞保留脾脏是一种简单,损伤小,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相关理念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早,康复快,疼痛减轻,相对安全,住院费用降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刘兴东;蒋延美;赖景奎;杨波;刘洪;罗友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医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7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骨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施以中医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结果:经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且均痊愈出院。中医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1.87%(34/37),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82.85%(29/35);中医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2.37±1.32天,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患者16.58±2.57天;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韩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锁定钢板微创治疗Pilon骨折

    目的:总结应用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12年1月采用胫骨远端微创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关节面,填充自体骨或人工骨,恢复关节面平整及骨折的对位对线,经皮插入锁定加压钢板( locked com-pression plate LCP )治疗56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平均43岁;骨折按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3例,Ⅱ型20例,Ⅲ型33例;闭合性骨折40例,开放性骨折16例;骨折按AO分型43-B2型13例,43-B3型15例,43-C2型19例,43-C3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小时~14天,平均7.8天。结果:术后复查X线片见关节面及干骺端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2例延迟愈合,2例皮肤软组织坏死,经对症处理愈合良好。经12~30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56例患者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采用Mazur评分法评定疗效:优42例,良9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1.1%。无骨折不愈合,无内固定物脱出、断裂及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胫骨Pilon骨折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精准恢复下肢力线及关节面平整,患者损伤小,可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郭瑞峰;刘培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加速康复护理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护理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26例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加速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的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研究组给予加速康复护理后,患者的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加速康复护理在结直肠外科治疗中能明显提高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速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微创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

    目的:比较微创与传统切开椎弓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62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性指标及影像学测量情况。结果:研究组优良率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80.65%,手术时间等治疗相关性指标值以及术后伤椎高度等影像学测量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荣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男性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中盆自主神经保护的体会

    目的:观察分析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联合盆自主神经保护手术治疗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共选取研究对象78例,均在TME、PANP指导原则下行根治手术治疗,其中盆自主神经保护手术注意要点包括术中游离直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时尽量采用超声刀;在距离根部1 cm处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注意保护腹主动脉神经丛及上腹下神经丛纤维;将直肠游离至左右髂总动脉前方时,注意保护腹下神经干的左右2支;于Denovilliers筋膜前游离直肠前壁时避免损伤位于Denovilliers筋膜侧前方的盆神经丛发出的直肠外分支等;观察手术情况、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性功能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43.8±30.2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137.5±26.0ml;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9%,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8.2%。结论: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联合盆自主神经保护手术治疗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佳,可进一步减少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汤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析不同血液检验指标用于冠心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的检查中使用不同血液检测指标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2013~2014年我院的70例冠心病患者来进行探讨,共有40例心绞痛患者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同期的40例健康检查者来进行对照分析。测量3组人群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结果:3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为,心绞痛组13.67±0.57%,心肌梗死组14.23±0.67%,对照组12.99±0.52%。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该项指标比健康者要高;全部患者的MPV、PCT、PDW、PLT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cTnI、cTnT、CK-MB、hs-cTnT几项指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高,均要高于其余2组。在检查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cTnI指标上升快速。结论:临床中冠心病患者接受实验室检查时,以心肌肌钙蛋白I作为诊断的表现,具有非常可靠的价值,可以作为患者心肌受损情况的一个分析依据,患者血小板参数发病后各阶段会出现变化。

    作者:李鸣;史好巍;郭玮;李瑶;谢晓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康复影响评价

    目的:分析探讨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病情康复的影响,寻求更加合理的护理方式。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之间收治的16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83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的全程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实施系统的干预。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晨僵时间、日常的活动能力以及关节活动疼痛等都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代琳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护理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等护理方式,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2.68%,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只有78.05%,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并改善医患之间的矛盾,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汪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PCI手术患者3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4例和观察组17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干预,评估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阿司匹林服用依从性得分分别为4.01±0.78分、3.98±0.97分;对照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阿司匹林服用依从性得分分别为3.13±0.34分、3.12±0.53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氯吡格雷服用依从性得分分别为:4.12±0.57分、4.02±0.58分;对照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氯吡格雷服用依从性得分分别为:3.02±0.17分、3.01±0.11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PCI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轶卿;高珊珊;顾爱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孕妇学校培训对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的效果

    目的:孕妇接受孕妇学校的定期教育培训,并探究分析其对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将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定期做孕检直至分娩的124例初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平均每组6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健康指导与产前检查,观察组联合孕妇学校教育培训,将2组孕妇的自然分娩率、总产程时间以及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72.58%)明显高于对照组(35.48%),而观察组的剖宫产率(27.42%)明显低于对照组(64.5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产程367.8±166.7分钟,明显少于对照组439.2±176.3分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实施孕妇学校培训相对于仅给予常规的产前检查与健康指导在促进自然分娩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进而促进母婴的健康,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价值。

    作者:李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分析患者在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所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在护理后手术效果显著,对于护理满意度达到100.0%。均无并发症患者出现。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有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和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游彩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急性胰腺炎的73例患者,根据单双号法将其分为常规组(n=33)和治疗组(n=40),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的基础上同时予以乌司他丁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常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8%,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76,P<0.05),常规组患者的腹痛缓解的时间和水肿消失时间分别为6.5±0.2天、5.7±0.8天,治疗组患者的腹痛缓解的时间和水肿消失时间分别为3.2±1.1天、3.1±0.8天,2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和水肿消失时间均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1%,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75,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能有效缩短患者腹痛时间和水肿消失时间,提高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李海英;庄坤;任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牙周病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牙周病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106例2型糖尿病伴牙周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糖尿病系统性治疗措施,观察组在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加以牙周病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指数(SBI)、临床附着丧失(CAL)、探针深度(PD)指数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BI、PD指数均显著性下降(P<0.05),CAL无显著性变化(P>0.05);对照组SBI、CAL、PD指数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方面,2组患者均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病治疗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相关性,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目的:研究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2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对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2组患者都接受口服阿司匹林镇痛治疗,其中对研究组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记录2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天、3天、6天的全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变化、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做好对比。结果:研究组全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分析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患者入院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942.18±241.26ng/ml、931.26±242.68ng/ml(P>0.05);研究组采用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的1天、3天、6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464.25±192.64ng/ml、312.02±110.66ng/ml、102.36±25.12ng/ml,对照组单纯采用镇痛治疗后的1天、3天、6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878.46±209.45ng/ml、617.21±178.56ng/ml、527.31±106.1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层次发生率是6.67%,而对照组是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使用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研究组全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分析结果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层次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所以我们认为,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有效减少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全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血浆D-二聚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普及和推广应用。

    作者:李铭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超声医学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医学应用于临床急诊的效果,对该方法的使用进行分析。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534例超声检查病例来进行超声检查分析,与患者的资料进行结合,探讨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病情,对超声临床诊断应用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检查患者共534例,总诊断准确率是86.6%,基本符合率4.6%,漏诊1.4%,误诊7.4%。结论:使用超声诊断来进行急诊诊断具有比较可靠的结果,准确率高,对及时寻找患者病因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对急诊的抢救成功率有较大的提升。而且,在确诊后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患者的痛苦缓解,获得较高的疗效。

    作者:刘天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临床观察

    氯胺酮是经典的小儿基础与全身麻醉用药[1],在小儿临床麻醉上普遍应用,它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但单独应用时,由于氯胺酮的“分离麻醉”效果,会有不自主体动,影响手术的进行。丙泊酚起效快、镇静作用强而确切,与氯胺酮复合麻醉,可以取长补短,在不需要肌松的小儿短小手术应是合理的组合。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近3年来对患儿实施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42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伟;杨春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炎疗效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共收治的68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2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陈艳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院外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出院后发病频率及再入院时间的影响

    目的:分析院外强化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近期收治已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00例,采用随机区组法将其均分2组,每组各50例患者,在基础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观察组采取院外强化护理干预,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将2组患者对护理方式满意度作对比,同时比较2组患者出院1年后再入院时间。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以及并发症等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出院后1年内回访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方式满意程度普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年后,观察组患者出院后静息状态下心衰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或心悸发作次数明显较对照组患者少,且再入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t值为2.5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院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降低患者发病频率,延缓再入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矫晓伟;王静;宋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讨论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80例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保肝护肝、补充白蛋白,观察组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口服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其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并计算各组患者HBV-DNA转阴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80.0%和57.5%,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肝功指标及HBV-DNA转阴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同时发挥迅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和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肝功能恢复的作用,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秀岩;段海霞;郭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