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康复护理在肩周炎中的应用

李影

关键词:康复护理, 肩周炎, 应用
摘要:目的:对康复护理在肩周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肩周炎患者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挂号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均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自10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按摩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按摩护理的基础上加康复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9.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9.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将康复护理应用于肩周炎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加快患者机体恢复,且大大降低了复发率,是肩周炎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法。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优质护理在妇产科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妇产科剖宫产术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142例行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1例与对照组7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模式。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评分81.7±7.9分,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评分为95.1±8.1分,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0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疼痛感2级、3级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腹胀发生率及平均排气时间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不仅可降低剖宫产术患者疼痛感,还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作者:张婧;吕静;李雅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小切口空心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手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小切口空心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空心钉张力带治疗,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髌骨骨折患者实施小切口空心钉张力带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优良率,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俊;冯锡光;胡广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评价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手术疗效,为临床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提供帮助。方法: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进行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共48例,男性3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8.5岁;患者采用俯卧位,术中先扪及外侧腓骨头,于膝关节后正中偏内从腓骨头顶点平面向近端延长切口,约2~3cm,沿半腱肌与腓肠肌内侧缘之间用手指钝性分离进入,将胫动静脉、胫神经、小腿三头肌外侧头牵向外侧,小腿三头肌内侧头牵向内侧,将部分后方关节囊切开,显露出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处,将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块复位后用可吸收螺钉或锚钉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2.5个月。术后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并在3~6个月获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经膝关节后正中偏内改良直型小切口入路简单,快捷,安全,创伤更小,恢复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李海波;苟永胜;付柏林;王勇;车峥;李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佳时机。方法:股骨头置换多采用外侧切口,全髋置换多采用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蒙特因与林克人工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采用珍珠柄股骨头,蒙特因与林克双极双动头,术后年轻病人早期下地运动,老年患者3~4周持拐下地,并行功能练习。结果:85例全部随访,时间半年~15年,股骨头置换53例中,优21例,良28例。全髋置换32例中,优13例,良16例。结论:股骨颈骨折GardernⅢ,Ⅳ型应早期行关节置换,是病人减少痛苦与并发症的理想方法。

    作者:罗国安;戴鑫;彭延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对比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 n=24例)和对照组( n=24例)。对照组24例患者施行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研究组24例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79.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3%)明显低于对照组(3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股骨头置换术相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明显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玉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探析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析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安全性观察。方法:将4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均进行常规清洁导尿、尿意习惯的训练。治疗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频率为1次/d,20min/次,20次为1疗程。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在此过程中观察记录2组治疗前后24小时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尿失禁次数及残余尿量,后分析比对2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患者24小时内排尿次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后相比也有明显的下降,排尿量显著增多,同时治疗组尿失禁次数与治疗前后相比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较效果更明显。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痊愈情况(69.6%)明显高于对照组(30.4%),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7.0435,P=0.0080)。结论:低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实用安全,效果明显。

    作者:刘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小切口股骨头置换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小切口股骨头置换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效果,寻找改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病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笔者随机选择本院骨科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取并予以全面诊治的4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验组),选择小切口股骨头置换方案进行治疗;同期选取4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对照组),以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病患治疗效果,并且进行比较。结果:较之对照组,实验组在髋关节功能分数、并发症例数、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长等方面表现出优势(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小切口股骨头置换方案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患临床指标,控制不良反应形成,可推广。

    作者:黄其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髋部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研究

    髋部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骨科髋部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绝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容易形成血拴。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在40%以上,致命性的肺梗塞为1~5%。本文着重探讨本院105例髋部手术病人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中老年病人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骨科中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在40%以上,甚至高达80%。致命性的肺梗死为1~5%[1]。本科室2014年1月~2014年12月施行105例髋部手术,所有病人经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及精心护理,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我们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心得报告如下。

    作者:管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探讨股骨头坏死全髋置换术后的系统康复训练

    目的:系统康复训练在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全髋置换手术治疗的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系统性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别于术后4周、8周和12周Harris评分情况。结果:2组Harris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4周和术后3个月研究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至术后6个月时2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式康复训练有助于更全面有效地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是提高股骨头坏死手术效果理想的护理方法。

    作者:张德生;董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护理观察

    目的:在患者的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观察关节镜治疗这一治疗方法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病的相关的护理效果如何。方法:任意选择一个医院将于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到该院进行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进行研究,选取100例患者,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为50名,观察组50名,同时将患者的治疗时间作为研究的中心,根据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制治疗的内容以及对患者实施临床方面的相关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以及住院费用上均比对照组的患者少,同时观察组的满意度以及总满意度也是高于对照组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结论:观察组的患者其在护理效果上十分明显,这不仅仅是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优质的服务,同时还为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住院的时间,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改善了医患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患者对于医院的满意度。

    作者:韩春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对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2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5例患者,观察并比较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常满意度和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71.1%和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8.6%和78.6%;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9%(4/45),与对照组患者的28.6%(12/42)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中,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护理水平以及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瑶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劣分析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和解剖锁定钢板( AL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PFNA组和ALP组,每组各51例,PFNA组行PFNA内固定术,ALP组行ALP内固定术,随访12个月,综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均优于ALP组(P<0.05);手术后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均愈合良好,无相关并发症,ALP组出现1例断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ALP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疗效相当,相比之下,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失血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丁玮;张向敏;张朝阳;肖仕辉;杨福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集体康复训练在全髋置换高龄老人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集体康复训练,改善全髋置换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和康复的主动性,提高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按随机分为个体组、集体组,每组30例全髋置换的高龄患者。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结束后,患者根据治疗师布置的锻炼内容开展自行康复。个体组:个体形式的自我功能锻炼。集体组:群体形式的集体功能锻炼。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 Harri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评定。在治疗3个月后还对2组发放调查表,了解2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与自行康复结束以后是如何支配闲置时间的。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在Harris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评分方面2组治疗前后均有提高,但集体组的评分明显高于个体组:Harris方面(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方面(P<0.05)。同时在闲置时间支配方面,患者自我锻炼的时间,集体组与个体组有明显差异,集体组的患者自我锻炼时间明显延长(P<0.01),康复的主动性增强。结论:集体康复训练能够改善全髋置换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增强患者康复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疗效。

    作者:金培勇;洪军;马燕红;汤思恩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分析跟骨钛板内固定在粉碎性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2例切口局部皮肤坏死,经处理后愈合良好;另外38例均Ⅰ级愈合拆线。术后8周X线复查确定跟骨宽度及Bohler、Gissane角均恢复良好。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Maryland足部评分为:优28例、良8例、差4例,整体优良率为90.00%。结论: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疗效确切、操作方便,且固定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忠盛;范忠庆;包汉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仙灵骨葆胶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2例,采取随机分成2组的方式,每组41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仑磷酸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各个疗程症状改善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及优髋率、良髋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仙灵骨葆胶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症状改善快,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性推广。

    作者:耿登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骨伤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运用中医骨伤手法配合独活寄生汤化裁,对照组采用独活寄生汤,2组患者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优于对照组的65.1%,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中医骨伤手法与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可促进病情康复,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泽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经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前壁和前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髋臼前壁与前柱骨折予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42例髋臼前壁与前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20例予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研究组22例予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观察2组疗效、手术指标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出血量、切口关闭及切口显露的时间均多于研究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55.0%高于研究组9.1%,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前壁和前柱骨折予经新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曾杏新;刘东光;陈理端;冯文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研究进展

    因外伤、肿瘤、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大块或大段骨缺损,一直是困扰矫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骨缺损自体骨移植治疗被认为是“金标准”,但由于受限于自体骨量,无法满足大段或大块骨缺损修复的需要,并且需要2次手术,存在术后感染、疼痛和其他风险。同种异体骨作为目前使用广泛的临床骨移植替代品,仍然潜在免疫排斥、慢性炎症等风险。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应具有广泛的来源、类似于自体骨生物力学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骨诱导性等优点。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 Grane[1]首先提出了骨组织工程的概念,极大地促进人工骨的系统研究。β-磷酸三钙(β-TCP)和α-半水硫酸钙(α-CSH)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组织相容性和骨传导性,近年来被广泛研究。β-TCP的降解速率较新骨形成速度还是较慢的;对α-CSH晶体形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降解速率,但仍比新骨形成的速度快。二者复合是否可使其降解速率与新骨生成速度趋于一致?本文就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兰家平;张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患者82例94髋,随机分配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47髋,观察组采用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等进行比较,包括术后关节Harris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由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术后关节Harris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治疗矫正畸形、恢复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比后外侧入路全髋节置换术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当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小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分析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到我院进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治疗患者80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40例,研究组为40例,给予对照组传统钢板治疗方法,给予研究组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对2组股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断裂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给予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对照组患者内固定断裂率为13.3%,研究组患者内固定断裂率为6.7%,研究组患者内固定断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内固定断裂率小,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陈永和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